1、 摘 要 机械手是能够模仿人手动作,并按设定程序、轨迹和要求代替人手抓(吸)取、搬运工件或工具或进行操作的自动化装置,它能部分的代替人的手工劳动。较高级型式的机械手,还能模拟人的手臂动作,完成较复杂的作业。在机械制造业中,机械手已被广泛应用,从而大大地改善了工人的劳动条件,显著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实现工业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步伐。工业机械手可以代替人手的繁重劳动,显著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 劳动生产率和自动化水平。工业生产中经常出现的笨重工件的搬运和长期频繁,单调的操作,如果没有机械手那么工人的劳动强度是很高的,有时候还要用行车员工件,生产速度大大延缓,这种情况采用机械手是很有效的。此外,
2、它能在高温、低温、深水、宇宙、反射性和其他有毒、有污染环境条件上进行操作。更显其优越性,有着广阔的发展前途。关键词: 机械化 自动化 有效 劳动强度Abstract Manipulator is to be able to imitate manpower movement, and according to set program, locus and requirement substitute manpower to grab (inhale), take things or tool or the automation installation that operated, it ca
3、n be partial to. Industrial robots can replace the hands of heavy labor, significantly reduce labor intensity, and improve labor productivity and automation level.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ten appears in the heavy work frequently, handling and long-term operation, if not drab robots that labor intens
4、ity is high, sometimes even with employees, driving speed greatly retard, this kind of circumstance using manipulator is very effective. In addition, it can be in high temperature, low temperature, water, the universe, reflective and other toxic,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dition on the operation. M
5、ore show its superiority, has broad prospects. Keywords:Improvement Mechanization Automation EffectiveLabor intensity 目录摘 要IAbstractII绪 论1第一章 机械手基本知识2第一节 机械手的基本概念2第二节 机械手的结构3第三节 可编程控制器(PLC)的历史与发展趋势4一、 可编程控制器(PLC)的历史4二、 可编程控制器的发展与趋势5第四节 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功能和特点6一、 PLC的基本功能6二、 PLC的特点7第五节 PLC的分类8第二章 机械手的设计9 第一节
6、机械手设计的目的9第二节 机械手设计的原理9第三节 机械手的用途10第三章 机械手分选大小球设计11第一节 毕业设计任务书原始资料11一、 目的11二、 任务11第二节 硬件图13第三节 I/O分配表15第四节 PLC状态转移图16第五节 梯形图17第六节梯形图对应的指令表21第四章 总结28第一节 结束语28第二节 致 谢30附录:电路仿真接线图31参考文献32绪 论 工业机械手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科技自动化生产设备。工业机械手的是工业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特点是可通过编程来完成各种预期的作业任务,在构造和性能上兼有人和机器各自的优点,尤其体现了人的智能和适应性。机械手作业的准确性
7、和各种环境中完成作业的能力,在国民经济各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机械手技术涉及到力学、机械学、电气液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科学领域,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技术。机械手是一种能自动化定位控制并可重新编程序以变动的多功能机器,它有多个自由度,可用来搬运物体以完成在各个不同环境中工作。我设计的机械手则是简单的前后上下运动而没有多个自由度旋转。机械手的设计构想是以人的手为基础,以机械拉来实现人的动作,它的动作由以下三部分来实现: 1、肩的前后动作 2、肘的上下动作 3、腕(手)的动作控制系统采用西门子PLC控制。运动形式:动力上下、左右两个自由度运动,均由两个液压伺服系统控制两个系统
8、均为具有位置及动压反馈的闭环系统。本设计阐述了应用微型可编程控制器西门子系列PLC的自动分拣大小球控制系统。该系统充分利用了学习中讲述的可编程控制器(PLC)的多方面的设计知识和方法,再加上步进电机两者巧妙的配合精确的实现了机械手从原点的下降、判断、吸球、上升、右行、下降、释放、上升、左行、回原点等一系列的动作完成这一工序。这一控制系统的实现和应用,充分体现了PLC系统在工业现场的应用,以及根据设计和不同的需求改变数据和状况,还可以使其应用的范围更加广泛。第一章 机械手基本知识第一节 机械手的基本概念机械手的概述: 机械手是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装置。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
9、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机器人的研制和生产已成为高技术领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它更加促进了机械手的发展,使得机械手能更好地实现与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有机结合。机械手虽然目前还不如人手那样灵活,但它具有能不断重复工作和劳动、不知疲劳、不怕危险、抓举重物的力量比人手大等特点,因此,机械手已受到许多部门的重视,并越来越广泛地得到了应用,例如:(一)机床加工工件的装卸,特别是在自动化车床、组合机床上使用较为普遍。(二)在装配作业中应用广泛,在电子行业中它可以用来装配印制电路板,在机械行业中它可以用来组装零部件。(三)可在劳动条件差,单调重复易子疲劳的工作环境工作,以代替人的劳动。(四)可在危
10、险场合下工作,如军工品的装卸、危险品及有害物的搬运等。(五)宇宙及海洋的开发。(六)军事工程及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和试验。第二节 机械手的结构机械手主要由手部、运动机构和控制系统三大部分组成。手部是用来抓持工件(或工具)的部件,根据被抓持物件的形状、尺寸、重量、材料和作业要求而有多种结构形式,如夹持型、托持型和吸附型等。运动机构,使手部完成各种转动(摆动)、移动或复合运动来实现规定的动作,改变被抓持物件的位置和姿势。运动机构的升降、伸缩、旋转等独立运动方式,称为机械手的自由度 。为了抓取空间中任意位置和方位的物体,需有6个自由度。自由度是机 械手设计的关 键参数。自由 度越多,机械手的灵活性越大
11、,通用性越广,其结构也越复杂。一般专用机械手有23个自由度。控制系统是通过对机械手每个自由度的电机的控制,来完成特定动作。同时接收传感器反馈的信息,形成稳定的闭环控制。控制系统的核心通常是由单片机或DSP等微控制芯片构成,通过对其编程实现所要功能。 机械手的种类,按驱动方式可分为液压式、气动式、电动式、机械式机械手;按适用范围可分为专用机械手和通用机械手两种;按运动轨迹控制方式可分为点位控制和连续轨迹控制机械手等。机械手由执行机构、驱动-传动机构、控制系统、智能系统、远程诊断监控系统五部分组成。驱动-传动机构与执行机构是相辅相成的,在驱动系统中可以分:机械式、电气式、液压式和复合式,其中液压操
12、作力最大。机械手通常用作机床或其他机器的附加装置,如在自动机床或自动生产线上装卸和传递工件,在加工中心中更换刀具等,一般没有独立的控制装置。有些操作装置需要由人直接操纵,如用于原子能部门操持危险物品的主从式操作手也常称为机械手。机械手在锻造工业中的应用能进一步发展锻造设备的生产能力,改善热、累等劳动条件。 第三节 可编程控制器(PLC)的历史与发展趋势一、 可编程控制器(PLC)的历史可编程控制器(Progremmable Controller,PC)是进几年迅速发展并得广泛应用的新一代工业自动化控制装置。早年的可编程控制器在功能上只能实现逻辑控制,因此被称为可编程顺序逻辑控制器(Progra
13、mmable Logy Controller).这时的PLC基本上是(硬)继电器控制装置的替代物,主要用于实现原先由继电器完成的顺序控制、定时、记数等功能。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与1987年2月在颁布的可编程控制器标准草案中将其一步定义为:“可编程控制器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为工业环境应用而设计。它采用可编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记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通过数字或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机械或生产过程。20世纪70年代,微处理器的出现使PLC发生了巨变。美国、日本、德国等一些厂商先后开采用微处理器作为PLC的CPU,这样使PLC的功能大
14、大的增强。20世纪80年代,由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微处理器价格大幅下跌,使得各种类型的PLC所采用的CPU的档次谱偏提高,一般采用16位和32位的CPU。目前,世界上约有200家PLC生产厂家。其中,美国的(Rockwell)、(GE),德国的西门子(Siemems),法国的施耐德(Schmeider), 日本的三菱,欧姆龙(Omron)还有我国江苏嘉华,他们从只有几十个点(I/O总点数)的微型PLC到上万个点的巨型PLC。可以预见PLC将会是电气控制装置的主要控制元件。二、 可编程控制器的发展与趋势 由于工业生产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多样性,今后几年的PLC技术将围绕如下几个方面发展。(一
15、)进一步加快CPU的处理速度。全面使用高速CPU芯片和24位、32位、64位RIST芯片;采用新型体系结构,工作方式使扫描和中断并存;各种模块自能化,部分系统程序用门阵列电路固化,这样可以使速度达到ns级。(二)变革操作控制方式。大量使用中断驱动方式,以增加对输入/输出(I/O)的快速反应能力。(三)发展自能化模块。自能化模块主要有:通信模块、位置控制模块、数据处理模块与控制模块、数/模(D/A)转换模块、PID控制模块及一些自能化I/O模块。(四)进一步提高可靠性。PLC将在硬件上采用多CPU的容错系统,软件上开发更加高级的诊断程序,以及发展软件的容错技术,增强PLC的自诊断和外部故障检测功
16、能等。在PLC线路中采用隔离技术防止外部高压的窜入;采用滤波技术,可以有效抑制高频干扰信号;还设置了“看门狗”电路,能把因干扰而飞走的程序拉回来,从而起到自动恢复作用。第四节 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功能和特点一、 PLC的基本功能(一)逻辑控制功能 逻辑控制功能实际上就是位处理功能,是可编程控制器的最基本的功能之一。PLC设置有“与”、“或”、“非”等逻辑指令,利用这些指令,根据外部现场(开关、按扭或其他传感器)的状态,按照制定的逻辑进行运算处理后,将结果输出到现场的被控对象(电磁阀、接触器、继电器、指示灯等)。因此PLC中一个逻辑位的状态可以无限次地使用,逻辑关系的修改变更也十分方便。(二)定时
17、控制功能 PLC中用户提供使用的定时器,定时器的设定值(定时时间)可以在编程时设定,也可以在运行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修改,使用方便灵活。(三)记数控制功能PLC为用户提供了很多计数器。计数器到某一定值时(设定值),产生一个状态信号,利用该信号实现对某个操作的记数控制。PLC将根据用户用计数器指令指定的计数器对某个控制信号的状态改变次数进行计数,以完成对某个工作过程的计数控制。(四)步进控制功能 PLC为用户提供了若干个状态器,可以实现由时间、技术和其他指定逻辑信号为转移条件的步进控制,即在一道工序完成以后,在转移条件满足时,自动进行下一道工序。(五)数据处理功能 大部分PLC都有数据处理功能,可
18、实现算术运算、数据传送、数据比较、数据转换、译码等操作。(六)过程控制功能 有些PLC具有A/D、D/A转换功能方便地对模拟量的控制调节。(七)通信联网功能有些PLC采用通信技术,可以多台PLC之间的同位链接、PLC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等。(八)监控功能PLC设置了较强的监控功能。操作人员利用编程器或监视器可对PLC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利用编程器可以调整定时器、计数器的设定值和当前值,并根据需要改变PLC内部逻辑信号的状态及数据区的数据内容为调试和维护提供极大的方便。(九)停电记忆功能 PLC内部的部分存储器所使用的 RAM 设置了停电保持器件(如备用电池),以保证断电后这部分存储器中的信息不会
19、丢失。(十)故障诊断功能PLC可对系统组成、某些硬件状态及指令的合法性等进行自诊断,发现异常情况,发出报警并显示错误类型,如属严重错误则自动终止运行。二、 PLC的特点 PLC作为通用工业控制计算机,30年来,可编程控制器从无到有,实现了工业控制领域接线逻辑到存储逻辑的飞跃,其功能从弱到强,实现了逻辑控制到数字控制的进步,其领域从小到大,实现了单体设备控制到胜任运动控制、过程控制、及集散控制等各种任务的跨越,今天的可编程控制器正在成为工业控制领域的主流控制设备,在世界各地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主要特点有: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能适应工厂环境。第五节 PLC的分类 PLC的种类很多,其实现的功
20、能、内存容量、控制规模、外型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PLC的分类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是按结构形式、控制规、实现的功能大致地分类。一、 按结构形式分类PLC按硬件的结构形式可以分整体式和模块式。 (一)整体式PLC 整体式PLC的 CPU、存储器、I/O 安装在同一机体内(如三菱的FX系列)。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体积小、价格低。适用于嵌入控制设备的内部,常用于单机控制。(二)模块式PLC 组合式PLC为总线结构。其总线做成总线板,上面有若干个总线槽,每个总线槽上可安装一个PLC模块,不同的模块实现不同的功能。配置灵活、组装方便、扩展容易。二、按I/O点数和功能分类 I/O的点数
21、是衡量PLC 控制规模的重要参数。因此,按控制规模可分为小型PLC、中型PLC和大型PLC.(一)微型PLC I/O点数小于64点(二)小型PLC I/O点数在64-256点之间。(三)中型PLC I/O点数在256点512点之间。(四)大型PLC I/O点数在5128192之间。(五)超大型PLC 大于8192点三、按控制实现的功能分类 按照PLC所能实现的功能不同,可以把PLC大致地分为低档PLC、中档PLC和高档PLC三类第二章 机械手的设计第一节 机械手设计的目的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为了培养从事机械设计、制造行业的人才而开设的专业。而工业机械手课程设计不仅培养设计者对机械的认
22、识、运用能力, 而且-液压、气压、电气传动及单片机、PLC、可编程控制器等控制系统与基本理论知识。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扩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帮助学生培养综合运用能力,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第二节 机械手设计的原理 机械手的设计原理是以人的手为基础,以机械拉来实现人的动作,它的动作由以下四部分来实现:自由度的旋转、肩的前后动作、肘的上下动作、腕(手)的动作。 工业机械手的结构是基于模组块系统上的,模组块系统适合于提高移动的速度或特殊类型的工作。在设计上考虑维修的简单性。维修的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资格,应能处理一般的机械设备的问题或通常液压件的安装。该控制系统的设计是可以给操作臂一个信号
23、的动力反馈系统。该工作臂类似一个伸缩仪。在方位、肩部和肘部上的三个轴直接控制位置,利用主臂控制速度。在机械手的操作柄有一个按钮来控制工作头(降低、翻转、倾斜和抓住的装置)。控制系统的特性是可以使操纵器以一定的速度和精确性进行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当工件过来后,将光挡住,此时相当输入一个信号系统,手开始抓。然后,机械手开始进行上升,转动和下降运动。第三节 机械手的用途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是一种适用性强的工业用控制器,广泛应用于各类工业生产线,移动机械设备的控制等环境较恶劣的工业场合。其工作性能稳定,可扩展性强,应用简便。根据不同的
24、模块配置,可以进行逻辑及算数运算,对数字开关量、模拟量等进行控制和采集,同时具有丰富的总线接口形式,可以利用公开的协议与不同设备构成复杂的系统。在我们所研制的工业机械手中,各关节由比例阀或开关阀构成开环液压控制回路,实现比例调速或开关动作,因此我们选用了西门子系列PLC作为其控制器。在一些环境复杂的应用场合,尤其是对于移动机械设备,控制系统的布线受到诸多限制,操作人员与控制系统的位置安排不方便。因此,具有高度灵活性的无线遥控 操作系统的应用得到了推广。目前工业上应用的无线遥控操作系统一般采用无线电数字传输方式。一些芯片厂商如Infineon、Micrel、 RF Monolithics、Mel
25、exis、CML、ATMEL等也都推出了各种适应于不同场合和要求的RF芯片。第三章 机械手分选大小球设计第一节 毕业设计任务书原始资料一、 目的(一)指导学生从做接线工作开始,最终基本能够独立设计、组建、调试、维护一个典型PLC应用系统,为学生即将从事的专业工作奠定基础。(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为了培养从事机械设计、制造行业的人才而开设的专业。而工业机械手课程设计不仅培养设计者对机械的认识、运用能力,而且也增进了对机械工业发展的了解和认知。工业机械手的设计涉及:机械设计原理、液压、气压、电气传动及单片机、PLC、可编程控制器等控制系统与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文献资料的检索和信息处理
26、的能力。二、 任务 要求独立完成用PLC对机械手大小球分选设备的控制。 机械手大小球分选设备的控制要求如下:X1左限位y2右行y3左行X2大球右限X3小球右限X4上限位X5下限位y0升y1降吸头Y4大球小球(吸抵小球时)X5动作(吸抵大球时)X5不动作吸(一)题意简图 图3.1控制系统图预备原点状态降2sT0启续吸起1sT1升X4上限右行X2大右限吸起1sT1升X4上限右行X3小右限降X5下限释1sT2升X4上限左行X1左限X5大球X5小球T0T1T1T2(二)主要工序要求如下:图3.2主要工序原点状态=手臂位于左限位置处+右限位处+手爪释放。要有手动、回原点、多周等3种可选工作方式,多周为自
27、动方式。手臂回原点完成后,才能真正切换到自动方式。第二节 硬件图电气主接线图如图3.3.1所示。图3.3.1电气主接线图PLC端子接线图如图3.3.2所示。图3.3.2 接线端子图第三节 I/O分配表一、输入地址分配表 列出机械手的输入分配表,如表3.1所示。 表3.1 输入地址分配表 输入端子地址功能说明I0.0启动SB1I0.1左限SQ1I0.2下限SQ2I0.3上限SQ3I0.4右限SQ4(大、小球)I0.6停止按钮SB2二、输入地址分配表 列出机械手的输出分配表,如表3.2所示。表3.2 输出地址分配表 输出端子地址功能说明Q0.0下降KM1Q0.1夹紧YVQ0.2上升KM2Q0.3右
28、移KM3Q0.4左移KM4Q0.5原位灯显示HL1Q0.7夹大球灯显示HL2第四节 PLC状态转移图图3.4 状态转移图第五节 梯形图图3.5 用基本指令编程实现大小球分类的梯形图第六节梯形图对应的指令表Network 1 / 启动LD M1.7A I0.1LD I0.0OLDLD M0.0OLDAN M0.1AN I0.6= M0.0Network 2 / 机械手处于原点指示LD I0.1A I0.3AN Q0.1= Q1.0Network 3 / 下降到下限位,定时2秒LD M0.0A I0.2LD M0.1OLD AN M0.2AN I0.6= M0.1TON T37 20 Networ
29、k 4 / 2秒过后,机械手夹紧小球,并上移LD M0.1A T37LD M0.2OLDAN M0.3AN I0.6= M0.2S Q0.1Network 5 / 上移到上限位后右移LD M0.2A I0.3LD M0.3OLDAN M0.4AN I0.6= M0.3= Q0.3Network 6 / 右移到右限位后下降LD M0.3A I0.4LD M0.4OLDAN M0.5AN I0.6= M0.4Network 7 / 下降到下限位机械手放松小球,定时2秒LD M0.4A I0.2LD M0.5OLDAN M0.6AN I0.6= M0.5TON T38 20R Q0.1 1Netwo
30、rk 8 / 2秒后,机械手上移LD M0.5A T38LD M0.6OLDAN M0.7AN I0.6= M0.6Network 9 / 上移到上限位后左移LD M0.6A I0.3LD M0.7OLD AN M1.0AN I0.6= M0.7 = Q0.4Network 10 / 左移到左限位后,开始大球循环下降LD M0.7A I0.1LD M1.0OLDAN M1.1AN I0.6= M1.0TON T39 20Network 11 / 定时2秒后,判定为大球循环,蓝灯(Q0.7)亮LD M1.0A T39LD M1.1OLDAN M1.2AN I0.6 = M1.1S Q0.7 1N
31、etwork 12 / 判定为大球后机械手夹紧并上移LD M1.1A Q0.7A T40LD M0.2OLDA M1.3= M1.2S Q0.1 2Network 13 / 上移到上限位后右移LD M1.2A I0.3LD M1.3OLDAN M1.4AN I0.6= M1.3= Q0.3Network 14 / 右移到右限位后下降LD M1.3A I0.4LD M1.4OLDAN M1.5AN I0.6= M1.4Network 15 / 下降到下限位后,机械手放松大球并蓝灯熄灭LD M1.4A I0.2LA M1.5OLD AN M1.6AN I0.6= M1.5 TON T40 20R
32、Q0.1 2R Q0.7 1Network 16 / 定时2秒后上移LD M1.5A T40LD M1.6OLD AN M1.7AN I0.6= M1.6Network 17 / 到达上限位后左移LD M1.6A I0.3LD M1.7 OLD AN M0.0AN I0.6= M1.7= Q0.4Network 18 LD M0.0O M0.4O M1.0O M1.4= Q0.0Network 19LD M0.2O M0.6O M1.2O M1.6= Q0.2 第七节 机械手的操作指南初始状态:机械手处于左限位(I0.1)上限位(I0.3),红灯亮(Q1.0)(一)按下启动按钮(I0.0),机
33、械手在左限位下降(Q0.0)。(二)下限位(I0.2)闭合后,定时器(T37)2秒之后夹到小球,此时机械手夹紧(Q0.1)上升(Q0.2)亮。 (三)上升时,下限位(I0.2)断开,上限位(I0.3)闭合,夹紧(Q0.1)右移(Q0.3)亮。(四)上限位(I0.3)断开,右限位(I0.4)闭合,夹紧(Q0.1)下降(Q0.0)亮。(五)右限位(I0.4)断开,下限位(I0.2)闭合,定时器(T38)2秒之后,将小球放下,放松上升(Q0.2)亮。 (六)上升时,下限位(I0.2)断开,上限位(I0.3)闭合,机械手向左移动(Q0.4)亮。 (七)左限位(I0.1)闭合,蓝灯(Q0.7)亮,此时为
34、夹大球指示,同时断开左限位(I0.1)上限位(I0.3),下限位(I0.2)闭合,定时器(T39)2秒之后夹到大球,蓝灯(Q0.7)亮,原位灯(Q1.0)灭,机械手下降(Q0.0),夹紧(Q0.1)上升(Q0.2)亮。(八)上升时,下限位(I0.2)断开,上限位(I0.3)闭合,夹紧(Q0.1)右移(Q0.3)亮。(九)上限位(I0.3)断开,右限位(I0.4)闭合,夹紧(Q0.1)下降(Q0.0)亮。 (十)右限位(I0.4)断开,下限位(I0.2)闭合,定时器(T40)2秒之后,将小球放下,放松上升(Q0.2)亮。(十一)上升时,下限位(I0.2)断开,上限位(I0.3)闭合,机械手向左移
35、动(Q0.4)亮。 第四章 总结第一节 结束语“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爱因斯坦经过了为期五周的学习和工作,在桂传志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我终于完成了基于PLC控制的机械手毕业设计的论文。从课题选择、方案论证到具体设计,每一步对我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尝试和挑战,也成就了我在大学期间完成的最大的项目。记得在刚接到这个课题时,由于对机械手以及相关知识不是很了解,我都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于是我给自己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设计好一个机械手
36、需要什么具体的专业知识?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了学习和实验: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上网去了解机械手的最新动向。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为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 华罗庚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我遇到了更大的困难。我不断地给自己提出新的问题,然后去论证、推翻,再接着提出新的问题。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我这篇稚嫩的设计日臻完善。每一次改进我都收获良多,每一次修改后的成功我都能兴奋好长一段时间。虽然我的设计作品不是很成熟,即使借鉴前人的很多资料仍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我仍然心里有一种莫大的幸福感,因为我实实在在地走过了一个
37、完整的设计所应该走的每一个过程,并且享受了每一个过程,刚开始连宇龙仿真软件怎么用都不懂,慢慢的一次次的接触桂老师,一次次的错误被指出,慢慢的改进,最后根据图书馆的书籍和网上其他人的做法借鉴,慢慢写出一点程式。记得第一次写出来后很是兴奋,一个流程走完了就是回不去。第二天在老师的指导下对PLC有更多的理解,包括程序的规范。回去自己慢慢研究了三天,终于找出了问题的所在,原来西门子的I/O没接好,回去的电路没接上,再找出原因后更兴奋了,感觉信心倍加。就这样在做仿真的过程中坑坑绊绊,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最后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沉浸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望有所
38、成就。” 黑格尔就此作结。第二节 致 谢经过为期五周的忙碌和工作,本次毕业设计已经接近尾声,作为一个专科生的毕业设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导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工作的同学们的支持,想要完成这个设计是难以想象的。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桂传志老师。桂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从外出实习到查阅资料,设计草案的确定和修改,中期检查,后期详细设计,装配草图等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我的设计较为复杂烦琐,但是桂老师仍然细心地纠正图纸中的错误。除了敬佩桂老师的专业水平外,他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
39、习和工作。其次要感谢和我一起作毕业设计的张艺杰同学,他在本次设计中勤奋工作,克服了许多困难来完成此次毕业设计,并承担了大部分的工作量。如果没有他的努力工作,此次设计的完成将变得非常困难。然后还要感谢大学四年来所有的老师,为我们打下自动化专业知识的基础;同时还要感谢所有的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此次毕业设计才会顺利完成。最后感谢工学院和我的母校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三年来对我的大力栽培。 附录:电路仿真接线图参考文献1 廖常初. PLC基础及应用.广州: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 林信元. PLC可编程控制器实验系统实验指导书.上海: 常熟市教学仪器厂3 张万忠.简明维修电工手册
40、.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4 赵金荣 叶真.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上海:上海应用技术学院5 易传禄.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指南.上海:上海科普出版社6 方承远.工厂电气控制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7 王永华.现代电气及可编程技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8 汤以范.电气与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9 钟肇新 彭侃.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华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0 董儒胥.电工电子选训教程.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1 朱绍祥.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与应用.上海:上海交大出版社12 王兆义.可编程序控制器教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3 宋伯生.PLC编程理论算法及技巧.北京:机械工业出版,200514 廖常初.FX系列PLC编程及应用.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15 刘柏生.PLC编程实用指南.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16 廖常初.PLC基础及应用.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17 胡汉文 张鑫.电气控制与PLC案例教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