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一)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1953年考古清理队在陕西发现了半坡遗址,共发掘出房屋45座,200多个窖穴,陶窑遗址6座,生产工具主要有石斧、石铲等。还有石质研磨器,还发现了粟等粮食作物,生活用具主要为彩陶器。据此推知 ( )
A.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B.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D.旧石器时代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2.上山文化发现于浙江浦江,测年距今约 11000~8500 年,首次揭示了我国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生产生活状况。考古学者在上山遗址发现了 1 粒完整的炭化稻米(如图),属于驯化初级阶段的原始栽培稻。这表明上山人 ( )
①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于周边地区
②初步掌握了种植水稻的技术
③能使用磨制石器进行生产劳作
④已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期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3.下图所反映的早期文化遗存可能是 ( )
◎距今约7000至5000年之间;
◎农业以种粟为主,主要饲养猪和狗;
◎发现大量带有刻划符号的彩绘陶器。
A.良渚文化 B.仰韶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龙山文化
4.圭是古代帝王、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据《周礼》记载,在朝觐礼中,“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不同的人所执的圭不同,以此作为各自的身份凭证。据此,周代的圭 ( )
A.具有一定的政治等级性 B.是王权和神权结合的象征
C.体现鬼神观念渐趋加强 D.使周王拥有了绝对的权威
5.如图为商周时期主要政治制度的变迁图。对此图解读合理的是( )
A.政治疆域概念模糊 B.造成等级森严的贵族统治体制
C.王权呈现强化趋势 D.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6.唐朝孔颖达说: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被周边民族所认同,是在( )
A.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 B.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
C.封建国家的建立时期 D.诸侯纷争与变法时期
7.春秋中后期政治的主要特征是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君公室的衰微。一些卿大夫代替了公室而掌权,最典型的是“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鲁三桓执政”。这种局面( )
A.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 B.表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统治
C.导致诸侯争霸加剧了社会动荡 D.为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
8.据文献记载,西周时期的农夫在耕种完“公田”之后才能耕种“私田”,而且“私田”收获很少,这导致农夫们的积极性不高;战国时,这一情况发生改变,农夫们往往会尽最大的努力把自己的田地耕种好。这一变化说明 ( )
A.集体劳动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B.新式农业工具得以普遍推广
C.精耕细作耕作模式开始确立 D.土地私有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9.先秦一位思想家,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命题,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在伦理观上,主张用“礼义”来对人性进行“化性起伪”的改造。以下观点与该思想家相符的是 ( )
A.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C.民贵君轻,实行仁政 D.礼法并重,王霸并用
10.汉文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实行“入粟拜爵”之策,“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这一政策 ( )
A.有助于缓解汉初农业生产的困境 B.导致了汉朝郡国并行制局面的出现
C.有利于西汉外儒内法政策的实施 D.弱化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社会影响力
11.如表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思想派别及作品数量。该时期是 ( )
派别
儒家
道家
阴阳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纵横家
杂家
支派数
103
37
21
10
7
6
12
20
篇数
3123
993
369
217
36
86
107
403
A.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
12.东晋南朝时期,谱牒(研究家谱门第)之学大兴,出现了贾氏、王氏等专门研习谱学的世家以及《百家谱》《十八州士族谱》一类专著。朝廷专设“谱局”以修订和保管谱牒;精通谱学的人,才能在吏部做官。这一现象 ( )
A.是士族政治的突出反映 B.为朝廷征派赋役提供便利
C.推动九品中正制的形成 D.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13.如图为《职贡图》(局部)。这幅图传为唐朝画家阎立本所作,反映的是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这从实质上反映出 ( )
A.唐朝通过朝贡体系加强对边疆的有效控制
B.唐朝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C.唐朝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各民族的文化认同
D.汉族先进文明对周边民族的吸引力
14.唐朝建立后,边疆部族众多,唐朝的边疆治理措施各有侧重点。下列史实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
方位
部族
唐朝的边疆治理措施
A
北方
靺鞨
长庆会盟
B
东北
回纥
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
C
西北
西突厥
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D
西南
吐蕃
册封首领大祚荣
A.A B.B C.C D.D
15.科举制度“是对门阀制度的一种否定,是对文官政治的强化,是传统中国将帝制政权向中下层知识分子开放的重要方式”。这说明科举制 ( )
A.消除了门阀政治残余 B.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C.提高了官员执政能力 D.强化了崇文抑武政策
16.以下是汉唐选官制度的变革历程,从表中可看出科举制的实行 ( )
时间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制度名称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选拔标准
德行、才能
家世、道德、才能
考试
组织者
地方官
中央委任中正官
中央官员
A.门阀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使得官员人数不断膨胀 D.社会实现公平公正
17.下图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机制。据此可知,三省六部制 ( )
A.三省分工合作又互相监督 B.降低了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C.有利于减少国事决策失误 D.削弱了君主专制独裁统治
18.如图所示为唐朝政府控制的户口总数变化情况数据图。为了解决这一变化带来的财政运转困难,唐朝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抑制土地兼并 B.改革均田制 C.废除人头税 D.实行两税法
19.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佛教造像出现新变化,符合江左士人审美的“秀骨清像”应运而出,原本健壮的佛教造像变得极为清瘦,褒衣博带的汉式袈裟流行一时。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
A.佛教的传入,影响了中原地区的审美风尚
B.佛教思想已经成为南朝时期正统主流思想
C.“三教合归儒”在佛教造像艺术上的反映
D.佛教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渐趋本土化
20.下表是我国部分学者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由此可知( )
学者
评价
漆侠
王安石变法在实现富国强兵、加强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同时,还推动了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
顾全芳
王安石没有着眼于解决冗费、冗官、冗兵的社会问题,而以增加税收来解决财政困难,不但没有解决或缓和原有的社会矛盾,反而激化了矛盾
赵冬梅
以逐利为目的的政策倾向,斤斤计较的赏格罚条……培养出工具性极其突出的“新官僚”,他们只关心上之所欲,不关心下之所苦,使宋初“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的行政作风一时烟消云散
A.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评价 B.历史研究无法形成统一结论
C.学者素养制约史学研究 D.历史解释具有较强的随意性
21.辽人自称炎黄子孙,并不否认宋人也是炎黄子孙;辽人袭用“中原”即“中国”、“九州”即“中国”的理念,以为自己部分进入中原地区,且在“九州”中国之内,称自己为“中国”,同时,也称宋朝为“中国”。这说明 ( )
A.中原文明得到广泛认同 B.民族血缘认同意识增强
C.民族交流交往交融频繁 D.多元一体民族意识增强
22.统和十五年(997年),辽圣宗下诏:“募民耕滦州荒地,免其租赋十年。”太平六年(1026年),下诏:“大小职官有贪暴残民者,立罢之,终身不录……能清勤自持者,在卑位亦当荐拔。”这些改革措施 ( )
A.维护了“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 B.顺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趋势
C.体现出因俗而治的国家统治智慧 D.加速了契丹族的封建化进程
23.中国古代有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分别发生在西晋永嘉之乱后、唐代安史之乱后和宋代靖康之变后,这三次人口迁徙都 ( )
A.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加剧了统一王朝的衰落
C.导致了政治中心的转移 D.缘于少数民族入侵中原
24.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南北户数增减变化表。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时代
北方户数(万)
南方户数(万)
南北对比(南方占%)
汉(元始二年)
965
111
10.3
唐(天宝元年)
493
257
34.3
宋(元丰三年)
459
830
64.4
A.国家疆域的开拓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北方的长期战乱 D.社会控制的强化
25.宋代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涉,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比较自由。这反映了宋代 ( )
A.土地兼并问题严重 B.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C.法律规范十分完备 D.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
26.下表是宋人笔下涌现出的诸多“好孩子”形象。据此可知,材料中的“儿童观” ( )
儿童
形象
赵令赫
笑语不妄。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
周谔
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
董仲永
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
A.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 B.反映了宋代教育的发达
C.确立了幼童的行为规范 D.体现了门第观念的弱化
27.明朝洪武年间到嘉靖年间,朝贡次数如图所示,朝贡次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
A.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列强不断侵扰
C.财政能力下降,相关政策不断调整 D.国家实力下降,宗藩体系宣告瓦解
28.清朝奏折制度,拥有具奏权的地方督抚,通过密折,与皇帝商议大事,整个过程是单线联系。某个大事决定前,其实皇帝已经有了主意,所以,中央部臣讨论往往流于形式,部臣的反对意见也基本无效。由此可见,奏折制度的运行 ( )
A.制度异化,容易任用奸佞 B.加强君权,削弱部臣权力
C.制度规范,政务运行通畅 D.提高效率,中枢决策快捷
29.自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商业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这些“新现象”不包括 ( )
A.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
B.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C.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要货币发行
D.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30.某思想家强调“内外合一”,将人们求圣致贤的教化之道,从格物穷理的外烁路径转向致良知的内修路径。该思想家是 ( )
A.朱熹 B.王阳明 C.李贽 D.黄宗羲
二、材料分析题
31.官员的选拔体现一个国家的治理水平。中国古代官员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后,改革选官制度。汉武帝创建太学,以儒家经典教授诸生,成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武帝还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元光元年,建立察举制度,实行考试选拔人才。汉武帝打破商人不得为吏的旧传统,重用了一批精通本业的商人。同时,选官用人不论民族、出身,唯德、才是举。完成了由汉初的“功臣政治”向“贤臣政治”的转变,为武帝开创盛世奠定了人才基础,在中国古代选官史上具有开拓意义。
——摘编自王国民《汉武帝选官用人的改革》
材料二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三 宋代对科举制进行了整顿与改革,使之更加完善。且宋朝皇帝十分重视选拔文士治国,所以科举取士至宋朝时达到了极盛。两宋时期,进士科共开118科,录取进士42000余人。开宝六年,宋太祖在讲武殿亲自主持进士科考的复试,从此确立了殿试制度,此后又形成了乡、省、殿三级考试……为杜绝请托舞弊之风,淳化以后相继制定了锁院、糊名、誊录、磨勘等制度,从而把科举考试基本上建立在了公平竞争的基础上。
——摘编自马茜华《中国古代选官主导方式演变述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选官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对隋唐政治产生的积极影响。
(3)结合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达到极盛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2.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回望历史长河,各民族共同开发了广袤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精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春秋公羊传》
“天下定于一。”
——《孟子》
“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四海之内若一家。”
——《荀子》
材料二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唐的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对边疆民族采取的和亲政策次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还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事务,并可世袭,相对松散的羁縻方式却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 元朝在岭北、辽阳、甘肃、云南等地区设置行省,实行与中原一样的管理体制,与内地一样征收赋役。邻近内地的藏汉区,仿内地制度设立路、府、州、县。西域设置了宣慰司,普遍任用土官,可管理由地方民族组成的土军,但朝廷也可调用土军。在南方,委任少数民族首领,肯定其利用资源的合法性,同时官府掌握收回资源占有的权力。
——摘编自周平《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其反映的中国古代国家理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践行这一理念的措施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对边疆民族采取的基本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在北方和西域地区实践该政策的具体措施。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边疆治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行省制度创立的意义。
33.明清是中国古代最后两个王朝,现代中国版图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统一的深度上,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统治,也突破了历代中原王朝对边疆政策的思路。清朝追求对边疆领土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从中央到边疆各地区对边疆各民族进行直接管理,以自己独特的、丰富的、有效的边疆政策取代了历代对边疆民族的松散的羁縻政策。这些都加大了清朝统一边疆的难度。
-----摘编自成崇德《清朝边疆统一论》
材料二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三 清朝皇帝在写给英国国王的敕谕中说: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且天朝统驭万国,一视同仁,即在广东贸易者亦不仅尔英吉利一国,若俱纷纷效尤,以难行之事妄行干渎,岂能曲徇所请?念尔国僻居荒远,间隔重瀛,于天朝体制原未谙悉。是以命大臣等向使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
——《清高宗实录》卷1435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己卯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清朝边疆民族政策的特点,简述清朝巩固西北边疆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归纳这一时期农业“新”发展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英国使团对清政府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并从对外政策的角度,概述清政府对此的回应及对中国的影响。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综观中国古代史,便可发现三个现象极为引人注目:一为历史总是在政治上的分裂与统一中曲折前进。每次分裂之后都必然出现更大规模的、更深层次的统一,而且统一在这种交替过程中永远居于主导地位。二为民族关系也总是在斗争和融合中曲折地发展。每一次斗争之后,也总是要出现新的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民族同化(或融合),而且伴随着每次融合的出现,都毫无例外地要出现较长时期的政治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政治上的每次分裂与统一,也总是和民族之间的斗争与融合息息相关,甚至是政治上的分裂动乱愈厉害,民族之间的斗争愈激烈、民族同化(融合)也就愈迅速、愈全面。而民族融合不仅带来统一和安定,而且保证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始终不间断地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同时还把中原地区的汉民族和汉文化不断推上了主导和核心的地位。
——摘自高鹏飞《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散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民族融合”或“分裂与统一”为中心,提出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观点明确,史实准确,理由充分,逻辑合理)
试卷第9页,共10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半坡遗址……还发现了粟等粮食作物,生活用具主要为彩陶器”可知,半坡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且位于黄河流域,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当时农耕经济有一定发展,人民过定居生活,且手工业有一定发展,使用彩陶器,体现了当时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B项正确;距今约1万年前,人们就开始从事原始农业,但“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从材料信息无从得出,排除A项;新石器时代晚期,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当时处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并非旧石器时代,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原始社会(中国)。据材料“属于驯化初级阶段的原始栽培稻”可知,此时期上闪人已经能够种植水稻,反映了初步掌握了种植水稻的技术,②正确;据材料“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生产生活状况”可知,上山人处于新石器时代,能使用磨制石器进行生产劳作,③正确,②③符合题意,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上山人的农业发展,没有涉及周边地区,不能得知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于周边地区,①错误,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材料时间为“新石器时代早期”,④错误,排除B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据材料“约7000至5000年之间”“以种粟为主,主要饲养猪和狗”“彩绘陶器”及新石器时代的知识可知,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B项正确;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是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排除A项;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居民以种植水稻为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排除C项;龙山文化是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陶器以黑陶为主,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而题干内容体现了仰韶文化遗址,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根据“王执镇圭,公执桓圭,候执信圭,伯执躬圭”可知,不同等级执不同的“圭”,表明“圭”是贵族等级身份的象征,说明周代的圭具有一定的政治等级性,A项正确;材料强调不同等级的人所执的圭不同,无法说明是王权和神权结合的象征,排除B项;周朝敬天保民,鬼神观念渐趋减弱,且此选项与材料中“王执镇圭,公执桓圭,候执信圭,伯执躬圭”的表意不符,排除C项;周朝还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周王并没有绝对的权威,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商朝内外服制下,商王被认为是联盟的“诸侯之长”,是一种松散的政治联盟。西周分封制下,“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以宗法血缘为纽带,层层分封,周天子成为“诸侯之君”,成为“天下共主”,王权呈现强化的趋势,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政治疆域并不模糊,排除A项;内外服制度没有形成等级森严的贵族统治体制,排除B项;两者均没有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华夏作为文化、 政治实体,在春秋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而在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纷争不断,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变法,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此时“华夏”这个概念还没出现,排除A、B两项;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少数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封建社会的建立是战国到秦汉时期,此时“华夏”这个概念早已形成并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春秋中后期,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君公室的衰微,究其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的结果,生产关系发生变化,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卿大夫崛起,代替公室而掌权,A项正确;官僚政治取代贵族统治是在秦汉时期,而非春秋时期,排除B项;诸侯争霸加剧了社会动荡是原因,而非结果,排除C项;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为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而非卿大夫崛起,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至战国时期(中国)。根据题目中的信息“西周时期的农夫在耕种完‘公田’之后才能耕种‘私田’,而且‘私田’收获很少,这导致农夫们的积极性不高;战国时,这一情况发生改变,农夫们往往会尽最大的努力把自己的田地耕种好”,可以得出结论:这一变化说明土地私有推动农业生产发展,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不同时期,人们对待私田态度的变化,与集体劳动的积极性无关,排除A项;B项错在“普遍推广”,战国时期新式农业工具并没有普遍推广,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精耕细作,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制天命而用之”和“主张用‘礼义’来对人性进行‘化性起伪’的改造”可知,材料所列信息为先秦时期荀子的思想主张,荀子主张隆礼重法的双重手段,来保证人心抑恶趋善与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D项正确;A选项为道家的思想主张,排除A项;B选项为墨家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C选项为儒家学派孟子的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汉文帝实行“入粟拜爵”的政策,鼓励天下人通过向朝廷“捐赠”一定数量的粮食来获得一定的爵位,有罪者也可以此得以减免刑罚,此举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缓解当时农业困境,A项正确;汉高祖时期就确立了郡国并行制,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外儒内法”指的是国家政策的内在指导思想,即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实际操作上也依赖法家思想,材料并没有体现儒法结合、儒法互济,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重农抑商指的是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发展,歧视商人和手工业者,材料举措有利于农业发展,并没有弱化重农抑商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根据数据可以看出,这时期儒道占比较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和汉武帝时期,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较为流行,D项正确;商周时期尚未出现儒家,排除A项;春秋时期,非儒即墨,墨家影响较大,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秦朝时期盛行法家,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魏晋南北朝(中国)。材料“朝廷专设‘谱局’以修订和保管谱牒;精通谱学的人,才能在吏部做官。”反映了当时选官注重家世门第的特点,强化了士族特权,A项正确;征派赋役是通过户籍,而非家谱,排除B项;此时九品中正制已经形成,因果倒置,排除C项;D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此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及所学可知,唐朝时期,中国是世界上的强国,且当时的统治者推行开明开放的外交政策和民族政策,对周边地区和民族有较大的吸引力,D项正确;明朝通过朝贡体系加强对边疆的有效控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边境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各民族文化认同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政府在西北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突厥的管理,C项正确;长庆会盟,是指821年唐穆宗时期,与吐蕃会盟于长安西郊,双方谈判基本成功,唐朝和吐蕃分别在长安和逻些建碑,双方重申“和同为一家”的舅甥亲谊,此次会盟在客观上使吐蕃社会得到了暂时的安定,史称“长庆会盟”,与靺鞨部族无关,排除A项;回纥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松赞干布是吐蕃藏族首领,排除B项;靺鞨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唐玄宗册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与吐蕃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科举制度否定门阀制度,强化文官政治,是出身中下层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机会,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消除了门阀政治残余,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科举制度对社会阶层流动的推动作用,没有体现官员执政能力,以及崇文抑武的信息,排除CD项。故选B项。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在科举制下,科举制的组织者是中央官员,也就是把选官的权力掌握到了中央手中,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科举制的出现标志着士族门阀制度的崩溃,但并不意味着士族的彻底消失,排除A项;表格信息没有体现官员的录取人数和科举制的影响,不能说明使官员人数不断膨胀,排除C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社会是否已经实现公平公正,排除D项。故选B项。
1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隋唐之际,逐渐形成三省之间以及君主与宰相之间在国家政务的裁决和执行中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三省六部制体制,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使决策日益合理化,C项正确;三省分工合作,相互制衡,而非互相监督,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行政效率,而非降低行政效率,排除B项;三省分权,削弱宰相的权力,有利于加强皇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唐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推行,政府财政出现困难,为增加财政收入,780年,宰相杨炎提出推行两税法,D项正确;抑制土地兼并无法应对财政困难,排除A项;此时均田制遭到破坏,无法推行,排除B项;到清朝时期,才最终废除人头税,排除C项。故选D项。
1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佛教造像形象清瘦,身着汉式袈裟,反映受到汉族服饰文化、江南审美观念的影响,是佛教本土化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反映中国文化影响佛教,而非佛教影响中国文化,排除A项;南朝时期,佛教比较兴盛,但儒家思想仍然是正统主流,排除B项;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材料未提及道教对佛教造像艺术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20.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对于王安石变法,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其作出了不同的评价,这反映出历史研究的角度影响历史评价,A项正确;“无法形成统一结论”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与学者素养无关,排除C项;历史解释需要有严谨的论证过程,排除D项。故选A项。
2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并不否认宋人也是炎黄子孙”,“以为自己部分进入中原地区,且在‘九州’中国之内,称自己为‘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人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自己是中国,同时也认为宋朝是中国,这说明辽人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说明多元一体民族意识增强,D项正确;材料涉及辽人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没有提到其他民族对中原文明的认同,无法得出中原文明得到广泛认同,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辽人对自身的认同,无法对民族血缘认同意识是否增强作出判断,排除B项;材料涉及辽人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材料并未对宋辽之间“民族交流交往交融频繁”问题展开论述,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22.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997年至1026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募民耕滦州荒地,免其租赋十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辽朝统治者受农耕经济的影响;据材料“大小职官有贪暴残民者,立罢之,终身不录……能清勤自持者,在卑位亦当荐拔。”可知统治者在汉族选官制度的影响采取了整顿吏治,任贤去邪的举措。由此可见,辽圣宗的经济及政治措施有利于鲜卑族的汉化,推动了辽朝的封建化进程,D项正确;材料措施不利于维护“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排除A项;因“顺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趋势”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加速了契丹族的封建化进程”不一致,排除B项;辽朝推动封建化的措施并不是“因俗而治”政策的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2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至宋(中国)。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方向主要是南方,大量人口向南方迁移,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西晋永嘉之乱后的人口迁徙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A项正确;北民南迁、南方经济得到开发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排除B项;唐代和北宋政治中心仍然在北方,排除C项;唐代安史之乱后的人口迁移源于地方叛乱,并非少数民族侵入中原,排除D项。故选A项。
2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南北户数增减变化表”可知从汉至宋,南方户数猛增,远远超过了北方户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户数的猛增原因之一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说明这一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B项正确;户数的增加不能佐证国家疆域的开拓,排除A项;北方的长期战乱的说法不符史实,材料涉及时段中天宝元年北方并不是处在战乱状态,排除C项;户数的增加不能体现社会控制的加强,排除D项。故选B项。
25.D
【详解】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宋代的土地买卖、典当,缴纳交易税即可,百姓更换职业也更自由,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土地兼并问题,排除A项;材料仅说明土地买卖不受官府干涉,并不能说明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排除B项;C项法律规范十分完备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2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笑语不妄。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可知,宋人笔下“好孩子”形象包括聪颖好学、刻苦勤奋、成熟端谨,体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可以为封建政府培养人才,A项正确;材料中的“儿童观”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但不能体现宋代教育发达,排除B项;宋人笔下诸多“好孩子”形象反映了理学的影响,但不能说明确立了幼童的行为规范,排除C项;材料中的“儿童观”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未体现门第观念的弱化,排除D项。故选A项。
2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洪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