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2单元 语文园地二指导方案
创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围绕第二组的专题,语文园地二中安排了以“讲名人故事”为话题的口语交际训练,这次口语交际是本组课文学习的延续,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的能力,在搜集、了解、交流名人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
教学目标
1.展示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名人故事,把这个名人故事清楚、明白地讲给同学听。
2.能够与他人交流自己读后的感受,学习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
3.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能够仪态大方、自然地和他人进行交流,培养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好习惯。
4.激发多读课外书的热情,提高阅读兴趣,从而开阔视野。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把名人故事的内容讲清楚、讲明白,与他人交流读后感想。
难点:学习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思想受到熏陶与激励。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自己准备讲的名人故事中涉及的名人的图片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话题
1.回忆本单元内的名人。
请同学们说一说在第二单元中我们都结识了哪些名人?这些名人身上的哪些优秀品质令你印象深刻?
2.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
(播放课件)在第二单元中我们认识了很多名人,尊重爱护儿童的列宁,理解关心孩子的高尔基,勤学好问的李四光,诚实守信的宋庆龄,这些闪光的名字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上,这些名人的优秀品质给了我们激励和启迪,今天我们就召开一次故事会——讲名人故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明确话题,引领学生围绕话题展开有意义的口语交际,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
二、交流示范,明确方法
1.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
(1)我们怎样才能把自己搜集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别人听呢?讲故事的人要注意些什么?大家可以集思广益,提一些好的建议。
引导学生明确:①讲故事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②讲故事声音要洪亮,仪态要自然大方;③讲故事可以展示自己搜集的名人图片,使自己的故事更加吸引人,使同学们更深刻地了解名人。
(2)在听别人讲故事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明确:
①在听别人讲故事时要尊重他人,认真倾听,保持安静;②当故事结束时,可以针对这个名人故事进行提问;③可以对这个故事进行补充。
2.交流示范。
(1)请一名同学将准备好的名人故事与大家进行交流,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
(2)对于这名同学讲的故事你可以提一些问题,也可以进行补充。
(3)听完这个故事你一定有很深的感受,那么你能谈一谈自己的感想吗?(引导学生围绕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进行交流。)
3.小结:是呀!一个名人故事就是一盏明灯,相信同学们都搜集了名人故事,都迫不及待地想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只要我们明确要求,按照刚才的方法有序地进行交流,我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示范引领学生深入领会交流规则和交际过程,从而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学会认真倾听,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三、组内交流,畅谈感受
1.提出要求,评比激励。
将自己搜集到的名人故事在小组内讲给小组里的同学听,讲的同学和听的同学一定要注意交流要求,以达到最佳的效果。要根据组内成员的表现分别推选出一名“讲故事金话筒”获得者和一名“最佳听众”。
2.组内互动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按照教师提供的交流示范的过程,小组内开始活动,对于讲故事的同学可以进行提问,也可以进行补充,每名同学讲完故事,组内成员都发表自己听完这个故事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组内交流,设立激励评比机制,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从而达到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
四、全班汇报,共享交流
1.请各组同学推选出本组的“讲故事金话筒”获得者。
2.请“讲故事金话筒”的获得者将自己的精彩故事与大家分享。
3.对于刚才这位“讲故事金话筒”获得者在讲故事过程中的表现你认为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吗?
4.请各组同学推选出本组的“最佳听众”,组内成员进行评价,教师为“最佳听众”获得者颁奖。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为学生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创设更多的表达机会,给予更多的交流时间,通过循序渐进的表达程序的设计,让学生逐步掌握口语交际的方法,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五、联系实际,畅谈感受
1.一场精彩的“名人故事会”让我们领略了名人的不同风采,这些名人身上的闪光点也一定激励了我们,带给我们深刻的感受。那么,请你结合你印象最深的名人故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3.教师小结:在“名人故事”的交流中,我们的思想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们的高尚品格和优秀品质就仿佛是一座座灯塔,一个个航标,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本环节是将这次口语交际进行深化的过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感受,使学生在口语交际中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受到启迪。
六、拓展延伸,深化感受
课后小组合作,将搜集到的名人故事进行分类、整理(例如“文学类、政治类、艺术类……”),制作一期“名人故事手抄报”,在班级内进行评比、展览。
设计意图:将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记录下来,“名人故事手抄报”成为一次有效口语交际的轨迹,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实践体验的机会,通过拓展、延伸,深化交流感受。
教学反思
活动案例展示
同学甲:我为大家讲的故事是“善于思考的茅(máo)以升”。茅以升是江苏镇江人。他从小善于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当时南京的风俗是每逢元宵(xiāo)节,家家户户都要挂花灯。茅以升家里也挂起了一盏(zhǎn)走马灯。
走马灯点上蜡烛后,不大一会儿,竟(jìnɡ)然慢慢转动起来,而且越转越快,灯上画的人物、花草、鸟兽也跟着转动起来,真是好看。幼小的茅以升并没有去欣赏那灯的美丽,而是看着滴溜(liū)溜转的花灯思考:没有风,也没人用手推,这花灯怎么会转?仔细观察,他发现顺着走马灯上的开口,一股热气正在往上升,而花灯周围壁(bì)上也发热了, 在严寒的冬天热气格外明显。茅以升明白了,原来是热气带动走马灯转了起来。
茅以升又进一步观察到,蜡烛燃(rán)烧(shāo)旺(wànɡ)时,走马灯转动就快,随着蜡烛渐渐熄(xī)灭,走马灯转的速度也就慢下来。他由此想到,热气越大,走马灯转的速度越快。他取来一支大蜡烛在灯内点上,果然,走马灯加倍地旋(xuán)转起来。茅以升为自己的发现高兴得跳了起来。
这件事深深启发了茅以升,使他意识到世界上值得探(tàn)索(suǒ)的奥(ào)秘很多。探索需要有广博(bó)的知识,从这时起,他就决心发愤读书。经过刻苦努力,后来茅以升成了著名的桥梁专家。
同学乙:我知道我国第一座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是茅以升主持修建的。
同学丙:茅以升主持修建了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的现代化桥梁——钱塘江大桥,他可真了不起!
同学丁:我认为茅以升那种认真观察、积极探索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通过此次习作激发学生自由表达的愿望,使学生乐于习作,爱上习作,培养写作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能够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人和事,发掘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本组课文以“名人故事”为主题来贯穿,几篇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的,这次习作则是阅读教学之后的一次积累、运用和拓展。习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回顾本组课文中是如何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来反映人物心理的,初步学会运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丰满人物形象,彰显人物特点。
教学目标
1.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写清楚能反映其品质的一件事,语句要通顺、流畅。
2.初步学会用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丰满人物形象,体现个性,从而掌握“用一件事表达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的写法。
3.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往事,激发表达欲望,提高书面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写清楚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并从这件事上能看出熟悉的人的品质。
难点: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初步掌握写人记事的方法。
课前准备
回忆、搜集日常生活中自己熟悉的人的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游戏:猜猜他(她)是谁
这一个单元中我们了解了一些名人故事,名人身上的一些优秀品质也令我们非常敬佩。其实,在我们身边的人,他们也有着自己的特点,有着高尚的品质。也许她就是你的朋友,也许他是你的亲人,也许他是你的师长。在上课之前呢,咱们先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就是“猜猜他(她)是谁”。
2.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你来猜一猜。(教师提供学生熟悉的两个人的信息,提供的资料要反映出这个人的特点及品质。)
3.这些人都是我们身边的人,我们用自己的双眼仔细观察,用心去体会就能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回忆发生在自己熟悉的人身上的一件事,用手中的笔再现当时的情境,来体现人物的品质。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习作的要求,首先表明要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因此,开课伊始,通过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放松心情,打开记忆的闸门,打开话匣子。
二、审读要求,打开思路
1.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的习作部分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2.学生审清要求,指名汇报。
审题要求:(1)审体裁:写人记事。(2)审范围: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人身上的一件事。(3)审要求:把这件事写清楚,写完以后,可以读给你写的那个人听,请他评评写得怎么样。
3.现在请同学们在自己的脑海中搜集自己最想写的一个人,你选择的这个人,一定是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他的身上一定有令你深深感动的地方。那么,你能尝试把这个人的某件事说清楚吗?自己静静地思考一会。
设计意图:应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在充分审题之后,引领学生在自己丰富的素材里选择自己最想表达的内容。
三、精彩回放,交流分享
1.那么你最想写的这个熟悉的人是谁?你又最想写他(她)的哪件事?在小组内将你的想法与组内的成员共同分享。
2.小组之间的同学互讲互听互评,教师巡视指导。
3.在小组里推荐一名同学将讲述的内容与大家分享,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的故事讲得清楚吗?你还有没有哪些好的建议,可以提出来。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1)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2)抓住人物的特点。(3)关注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
4.学生评价交流。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在与小组同学交流、评价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写之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想写的内容,交流、评价对自己的“腹稿”也是一个不断组织、整理、修改的过程。
四、范例引航,动笔成文
1.引领回忆,把握方法。
第二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写名人故事的,回忆一下作者是如何体现人物的特点的?
2.小结方法。
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都必须写得准确、鲜明,符合不同人物的特点。
(1)动作描写要体现人物的特点。
示例 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这样细致贴切的动作描写将高尔基关怀爱护孩子的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2)语言描写要体现人物的特点。
示例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这段语言描写充分表现出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可贵品质。)
3.提供习作范例,拓展学生思路。
朗读优秀习作例文:
我的妈妈
我的妈妈长着一张清秀的瓜子脸。在又黑又细的柳叶眉下,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目光中总是写满了慈爱与温柔。妈妈的身材非常匀称。她平时喜欢穿白色的衣服,看上去干净又漂亮。
记得有一天晚上九点多,我突然感觉不舒服,浑身发冷。妈妈赶紧摸了摸我的额头,觉得有点烫,就急忙找出温度计为我测量体温。38℃,我在发高烧。她一会儿用手摸摸,一会儿紧锁眉头,一会儿去倒开水,一会儿找药给我吃。看着妈妈又紧张又担心的样子,我的心里既难过又幸福。妈妈让我吃一片退烧药,然后又在碗里倒了一些酒,用棉花蘸酒为我降温,不知不觉地我就睡着了。当我一觉醒来时,发现已是第二天的早晨,妈妈依旧坐在我的身边,看见我醒了,就摸着我的脸笑了。我已经退烧了,全身也不再酸痛无力了,可是妈妈的眼睛却布满了血丝。她一定是一夜都没睡,一直陪着我。
妈妈,我真想大声地对您说:“我爱您!”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来回报您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思考:作者是如何把故事写清楚,如何突出人物的特点及人物品质的?
4.我们的心中一定都有了最想写的人和他(她)身上的一件事,那么就动笔把他们写下来吧!
5.自拟题目,动笔成文。
(1)学生开始习作,提示学生遇到不会写的字可以暂时先用拼音代替,然后集中查字典,不要影响写作思路。
(2)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课文中的一些写人记事的方法及例文的分享都是为学生提供方法共享,拓展学生的思路,解除学生“无从下手”的畏惧感。能够将阅读分析得来的方法及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加以模仿、加工和运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有创意的表达。
五、分享习作,指导修改
1.“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把自己写好的习作按照习作要求检查一下思路,大声地朗读自己的习作,进行独立修改,看看语句是否通顺,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改正错别字。
2.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好朋友听,认真听取朋友的意见,与自己的好朋友交流修改。
3.在小组内分享习作,互相交流,互相提出意见。
4.课后可以把自己的习作读给爸爸妈妈或你写的那个人听,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大家一起分享习作的快乐。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创设多种交流机会,引领学生分享习作的快乐。同时学生应“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通过独立修改——与好朋友交流、修改——组内分享、修改,逐步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
教学反思
范文引路
我爸,“懒惰”吗?①
说到我爸,标准的好男人。人特老实,从来不糊弄人,谁家有难事总找他商量,家里的大事小情也都老爸料理。
但他有个缺点——“懒惰(lǎn duò)”。这会儿他正从门外进来,瞧他,长长的胡子,这正是他“懒惰”的证据。②
“爸爸,你怎么又没刮胡子?”
“早上隔壁(bì)阿婆催着换电灯泡,我就给忘了。”
“那可别再有下次了,我可不想每天看到一个‘邋遢(lā tā)’老爸哦!”我严肃地向爸爸指出,他虚心接受了。
“爸,就让我来给你刮,如何?”爸爸立刻笑了,走过来摸着我的头问:“你会吗?”自信写在我的脸上:“看你刮了那么多次,早看会了。”边说着,边拿起了剃(tì)须刀,踮起了脚尖,往爸爸下巴那凑去。③
我这“懒惰”的爸爸还挺配合,弯下身来。我开动剃须刀刮起来,效果不错。“快摸摸,怎么样?”爸爸边用手“检验”下巴,边乐呵呵地说:“儿子,还真行!”其实,刮胡子也不是什么难事,他就是懒着做。你说他是不是够“懒惰”的。
“你看,刮完胡子多帅气!”帮完忙的我还不忘夸上一句。 “儿子你监督(jiān dū)老爸,下次绝不再犯。”“一言为定!”这就是我爸,你说他“懒惰”吗?④
行文写法赏析
①题目新颖,夺人眼球哦!
②点出爸爸“懒惰”的缺点。与第1自然段所讲的老爸是“标准的好男人”形成矛盾,让读者不由产生疑问——老爸真的懒惰吗?
③对话富有个性,写出了父子间的真情。
④以问句结尾,看似无心,实则有意,加强肯定语气。
★篇章结构借鉴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自主发现在引用人物所说的话时,所说的话与陈述性成分在句子中有三种相对位置关系。
2.能根据引用人物说的话的不同形式,正确使用冒号与引号。
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主发现引用人物所说的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难点:正确使用冒号、引号。
课前准备
人物语言中冒号和引号使用的相关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发现
1.自读“我的发现”中的三句话,看看有什么发现。
2.能说一说在引用人物的话时,可以有哪些不同的形式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板书:谁说:“……”
“……”谁说。
“……”谁说,“……”
3.除了这些,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二、教师小结
出示:
1.说的话放在提示语的后面,“说”后面用冒号。
2.说的话放在提示语的前面,“说”后面用句号。
3.说的话放在提示语的前后,“说”后面用逗号。
4.分角色来朗读,体会引号的作用。
三、尝试运用
1.到学过的课文中找一找引用人物的话的例子,看看属于哪一类。
2.我们每天都要跟别人说话,如果把我们说的话写下来,就要用到冒号和引号了。引用人物说的话的形式不同,冒号与引号的使用也会发生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通过一组练习来帮助我们正确使用冒号与引号。
板书:正确使用冒号与引号
3.出示练习题,正确填写冒号和引号。
基础题:
(1)约瑟说 爷爷一定有办法
(2) 非常抱歉 孩子 大树说 我现在只是个老树墩 没有什么可以给你的了
(3) 噢 我大概猜不出来 大兔子说
提高题:
(4)老师说 你们一定要认真听讲
(5) 你们一定要认真听讲 老师说
(6) 同学们 老师说 你们一定要认真听讲
思考题:
(7)孩子们太兴奋了 他们不停地喊 有蛋糕和冰淇淋吗 有装饰物吗 有礼物吗
4.独立练习。
5.全班订正。
老师自编几句打油诗帮助学生记忆——《标点三步走》。
陈述部分逗句冒,所说的话儿引号套。其余部分掂出来,作为单句来标号。
四、课外延伸
小练笔:请你们回家后先跟家长讲《小摄影师》的故事,再与家长讨论小摄影师走了之后的故事,最后请你展开想象,续写《小摄影师》这个故事,注意引用人物说的话用上不同的形式,用好标点符号,特别是冒号、引号。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积累名人名言,学习名人名言中反映的优秀品质,在思想上受到启迪,情感上受到熏陶。
2.能够区别形近字和同音字,发现每组两个生字在字形、字音、字义上的不同,能组词,能够区别字义。
3.通过自读自悟,通过查字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把握“闻鸡起舞”这个成语的主要内容,感受“有志之士奋发努力的道理”,乐于积累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背诵名人名言;区别形近字、同音字。
难点:读懂成语故事,感悟其中的道理,从思想上受到启迪。
课前准备
搜集名人名言;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读背背
1.在本单元中我们结识了一些名人,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一些名言警句更会给我们带来激励和启发。自由读一读这五句名人名言,不会读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者向同桌请教。
2.教师范读;学生领读;齐读。
3.哪句名人名言给你的印象最深,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4.开展背诵擂台赛。
5.交流自己在课外搜集到的其他名人名言。
二、我会填
1.自己轻声地读一读“我会填”中出现的生字,仔细观察每组的两个生字在字形、字音、字义上的不同。
2.指名汇报。
3.动笔完成“我会填”,给每组的两个字组词。要求书写工整、正确。
4.同桌互相检查,教师针对易错字进行强调,加以比较。
三、成语故事
1.导入。
我们汉语的成语中有很多都蕴含着一个历史故事,这些历史故事都会给我们以启迪,引发我们的思考,使我们受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闻鸡起舞》。(板书课题)
2.出示自读提示:
(1)自读成语故事,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括号里的拼音或向同桌请教,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边读边思考:“闻鸡起舞”这个成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学生根据自读提示自学成语故事。
4.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正音。
5.指名说一说“闻鸡起舞”这个成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学习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有哪些体会和感受?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谈这个故事带给自己的启发。
7.教师小结:《闻鸡起舞》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要想成功,一定要有远大的志向,要学会珍惜时间,要奋发努力。希望我们能将这个成语铭记于心,并用这种精神不断地激励自己。
四、作业布置
继续搜集成语故事,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