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老舍先生的成长研究报告
9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老舍先生的成长研究报告
巩义 马一卜
一、 研究目的
老舍先生生于那个战火纷飞,兵荒马乱的时代。她经历了风风雨雨,走过了浮华沧桑,在中国文坛上,散发着自己独有的光芒,不容忽视,举世瞩目。究竟是什么,让她有如此大的影响力?研究老舍先生,学习她的气节与品格。
二、 研究方法
(1) 上网检索
(2) 查阅有关书籍
(3) 问询家人
三、 研究过程
人物•简介
老舍,生于1899年2月3日,卒于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北京人。中国小说家、戏剧作家,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奠基人之一,对民间曲艺有突出贡献,也是“写作最勤,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她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猫城记》、《离婚》;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微神》、《断魂枪》;话剧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名字•寓意
“舒庆春”这个名字是父母所起,因她出生在小年(阴历腊月二十三),离春节只差几天,图吉利,起了这个名字——“庆春”是庆祝春天的意思。“舒舍予”是老舍上师范时自己起的别名,很巧妙。她把姓拆开,成为“舍予”两字。这两个字还有一说,是“舍我”——放弃自己私心和利益的意思,也有奉献自己的含义。后来她取“舍予”的“舍”字,前面加一个“老”子,当作自己笔名,在《老张的哲学》连载时第一次使用。后来这个笔名就沿用下来。
文笔·特点
老舍的作品直白而又京味儿十足。由于小时候寒苦的生活,使她偏向于观察社会底层的人,并用笔表现她们的生活。她用词简洁,语言通俗,使人如临其境。一开始老舍的文笔偏于幽默,后来,幽默渐渐经过苦笑、讽刺,走向抒情,成了淡雅的清泉,平易、亲切、新鲜。
写作•成长
老舍出身寒苦,父亲在她小时候牺牲,母亲含辛茹苦将她和其它几个兄弟姐妹拉扯大。由于小时候的环境,她沉默寡言而内心奔放,爱看书,爱幻想。她从母亲那里继承了许多优良的品质。上学时,她偏爱语文,背诵了许多古文诗词。后来为了减轻家里负担,考入了北京师范。19 ,从师范毕业后,被派到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19 ,五四运动以及白话文的兴起把她推向了写作的道路。在学校工作两年后,她被提升为北郊劝学员。后来,她看清了这个职业背后的污浊,1922年8月,老舍正式辞职不干,自愿到天津南开中学当一名清苦的教师。1923年1月,老舍在《南开季刊》上发表第一篇“文学习作”:《小铃儿》。1923年2月,她在北京地方服务团当干事,在北京教育会当文书。在北郊公立讲演所当所长的时候,她渐渐练就了一副好口才。应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之邀,1924年9月14日,老舍到了英国,受聘于学院,教授中文学系。在东方学院,她读了许多书,并在那里完成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长篇小说。她还帮助埃杰顿将古典名著《金瓶梅》译成英文。1929年夏,老舍离开伦敦,周游欧洲,后来在新加坡华侨中学当教师,在此期间,完成了《小坡的生日》中的一部分,1930年春,老舍回到上海,凑够了六万字,这才算写完《小坡的生日》。1930年7月,老舍受聘于齐鲁大学,1934年夏,在山东大学文学院当教授,“七七事变”后,回齐鲁大学当中文系主任。从1930年到1937年11月15日只身南下,老舍创作了二百余篇作品,包括《大明湖》(1931年,已覆灭)、《猫城记》(1932年)、《离婚》(1933年)、《牛天赐传》、《老舍幽默文集》、《赶集》(三者同为1934年)、《樱海集》(1935年)、《蛤藻集》、《骆驼祥子》、《选民》(三者同为1936年)、《东海巴山集》东海部分、创作经验集《老牛破车》(两者同为1937年)。与此同时,她开始大量地写散文,杂文和小诗。《月牙儿》、《我这一辈子》也是这个时期的产物。1937年11月,受形势所迫,老舍先生毅然到了武汉,用笔杆子支持抗战。八年之内,老舍完成了《火葬》、《四世同堂》前两部、半部《蜕》、《火车集》、《贫血集》、《东海巴山集》巴山部分、《剑北篇》以及话剧九部(包括《残雾》、《国家至上》)、各种曲艺形式作品三百余篇,都是有关抗战的。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老舍担任第一届理事兼总务部主任,并连任七年。她协助“文协”出版了《抗战文艺》杂志。抗战胜利后,1946年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到达美国,进行为期一年的讲学与文化交流。由于内战,老舍滞留在美国三年半。她写完了《四世同堂》的第三部,创作了《鼓书艺人》,把《断魂枪》改成话剧,组织了《离婚》、《牛天赐传》等的翻译。1949年12月9日,老舍到达天津,致力于文艺,1950年,被选为全国文联理事和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还和赵树理一起主编全国性的通俗文艺刊物《说说唱唱》。1950年,老舍当选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1950年春,政府要治理龙须沟,老舍以此为题材,完成了三幕话剧《龙须沟》。1951年二月,出版第二本曲艺文集《过新年》。1951年夏,开创了曲剧这一新的剧种。中间,老舍还创作了许多话剧。1957年,三幕话剧《茶馆》诞生了。1961年,老舍开始创作《正红旗下》,这部未完成的长篇巨著,是老舍语言造诣的顶峰。1966年8月23日,被红卫兵殴打羞辱后,第二天,老舍在太平湖“舍我”。
印象•气节
她,待人热忱,有求必应。在重庆时,她生活极度清贫,可是好友相逢,卖了大褂,也要下馆子,热情款待。汪曾祺在《老舍先生》里回忆说:“每年,老舍先生要把市文联的同人约到家里聚两次。一次是菊花开的时候,赏菊。一次是她的生日,——我记得是腊月二十三。酒菜丰盛,而有特点。酒是“敞开供应”,汾酒、竹叶青、伏特加,愿意喝什么喝什么,能喝多少喝多少。有一次很郑重地拿出一瓶葡萄酒,说是毛主席送来的,让大家都喝一点。菜是老舍先生亲自掂配的。老舍先生有意叫大家尝尝地道的北京风味。我记得有次有一瓷钵芝麻酱炖黄花鱼。这道菜我从未吃过,以后也再没有吃过。老舍家的芥末墩是我吃过的最好的芥末墩!有一年,她特意订了两大盒“盒子菜”。直径三尺许的朱红扁圆漆盒,里面分开若干格,装的不过是火腿、腊鸭、小肚、口条之类的切片,但都很精致。熬白菜端上来了,老舍先生举起筷子:“来来来!这才是真正的好东西!”……
她,诙谐幽默。老舍曾给自己的作品打过广告:“《老舍幽默诗文集》不是本小说,什么也不是。《赶集》是本短篇小说集,并不去赶集。《离婚》是本小说,不提倡离婚。《小坡的生日》是本童话,又不大像童话。《二马》又是本小说,而且没有马。《老张的哲学》是本小说,不是哲学。”老舍写的《猫城记》序则更有趣味,“此次现代书局嘱令给《猫城记》作序,天大的难题!引证莎士比亚需要翻书;记性向来不强。自道身世说起来管保又臭又长,因为一肚子倒有半肚子牢骚,哭哭啼啼也不象个样子——原来长得就不十分体面。怎办?……外甥问我是哪一派的写家?属于哪一阶级?代表哪种人讲话?是否脊椎动物?得了多少稿费?我给她买了十斤苹果,堵上她的嘴。她不再问,我乐得去睡大觉。梦中倘有所见,可能还能写本“狗城记”。是为序。”最后干脆来了一句:“年月日,刚睡醒,不大记得。”
她,刚正不阿。当北郊劝学员时,她曾向上级提议出面维持被奸商破坏的学校,但并未获得批准。老舍和地方劣绅的关系高度紧张,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她只有两条路,要么坚持自己,要么同流合污。老舍毅然选择了辞职,甘愿当一名清贫的教师。
她,要强,有骨气。1923年冬,罗常培去看望老舍。老舍身上仅几件单薄的衣物,挨着冻,正在用功。罗常培要帮她一把,老舍却说:“不!冷风更可吹硬了我的骨头!希望实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你再帮助我!”舒乙在《老舍之死》中谈到:“一九四四年,抗战最艰苦的时候,日军欲从贵州独山方向包围偷袭重庆,重庆方面哗然,纷纷准备再向西撤,向西康方向逃,友人萧伯青问老舍:‘您怎么办?’她脱口而出:‘北面就是涛涛的嘉陵江,那里便是我的归宿!’…… 后来老舍先生在给王冶秋先生的信中说:‘跳江之计是句实谈,也是句实话。假若不幸敌人真攻进来,我们有什么地方、方法可跑呢?蓬子说可同她的家眷暂避到广安去。广安有什么安全?丝毫也看不出!不用再跑了,坐等为妙;嘉陵江又近又没盖儿!’……老舍先生有一段类似格言的话,写在抗战刚刚结束时,发表在一篇叫作《痴人》的短文里:‘谁知道这点气节有多大的用处呢?可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民族的正气,我们宁贫死,病死,或被杀也不能轻易地丢失了它。在过去的八年中,我们把死看成生,把侵略者与威胁利诱都看成仇敌,就是为了那一点气节。我们似乎很愚傻。可是世界上最良最善的事差不多都是傻人干出来的啊!’”因为她的气节,老舍先生最终在“文革”中“舍我”了,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叹息。
四、研究收获
1966年8月24日,老舍先生静静地去了,在太平湖里“舍我”了。
有人不理解,老舍先生忍一忍,不就过去了吗!
可是,老舍的秉性让她必定会在文革中“舍我”。这是偶然,也是必然。
母亲的要强,深深地影响了老舍先生,影响了老舍先生之后的为人处事,也影响了她在遇到红卫兵之后的做法。
自古以来,气节就被文人墨客所推崇。老舍说:“谁知道这点气节有多大的用处呢?可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民族的正气,我们宁贫死,病死,或被杀也不能轻易地丢失了它。”
这正是民族的正气!这正是中华的传统美德!
我们不能丢失了它!
老舍是这气节的传承者,她以特殊的方式,警醒了后人,留下的只是一片涟漪……
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气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