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特色及专业发展方向.docx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9905780 上传时间:2025-04-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特色及专业发展方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特色及专业发展方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特色及专业发展方向   论文摘要:在总结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办学历史的基础上,对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在国内当前社会地位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对该专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最后提出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特色、专业发展方向及主要采取的措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由原探矿工程专业发展而来,以专业创始人李世忠教授为首的教师团队经过多年的努力,奠定了本专业在国内的领先地位。进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受地质勘探行业的影响,本专业服务领域逐渐转向岩土工程勘察、基础工程施工方向,经过多年的努力开拓,得到较高社会认可。1998年教育部重新调整专业目录,专业名称改为勘查技术与工程,全国有48所高校设置了该专业。从各高校设置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来看,主要分为两类,有地质背景高校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更侧重于地质勘探技术;无地质背景高校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更侧重于岩土工程技术。无疑,众多高校纷纷设置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增加了该专业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在激烈的竞争中,我校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只有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明确专业发展方向,才能保持国内领先的地位。   一、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办学历史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前身是探矿工程。.解放前我国没有探矿工程学科,工程量也很小。新中国诞生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急需矿产资源,地质普查勘探大规模开展起来,探矿工程应需而生,不断发展壮大起来,形成一门新的学科。为了适应国家急需又从长远着眼,探矿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采取了建立正规教育和短期培训结合的方针。1954年在北京地质学院(我校前身)正式成立了探矿工程专业和系,以李世忠教授为首的团队艰苦努力,一切从头做起,经12年努力,到1966年,该专业和系成为一个师资队伍充实,组织管理有序,实验实习设施齐全,教学科研结合,并具有我国特色的专业教学实体,成为我国探矿工程专业教学的一个典范。在1966年前毕业了500余名五年制本科生和10名研究生,分配到10多个产业部门承担地质矿产勘查工作,成为各部门的技术骨干和主力。“十年动乱”期间,探矿工程专业教学工作基本上停顿。1976年后,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探矿工程专业教学在原有基础上,积极治理整顿,恢复招生,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1980年,我校(当时为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探矿工程专业开始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成为硕士学位授予点,1981年被第一批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又经过一段改革提高,探矿工程(现为地质工程)经国家教育委员会评定为全国重点学科点。1985年恢复探矿工程专业本科招生(是我校最早恢复招生的专业之一)。1988年经国家计委批准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建立“科学钻探国家专业实验室”。1990年经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我校探矿工程(现为地质工程)博士点成为国家博士后流动站之一。1994年开始本科连续招生。至此,我校探矿工程专业已恢复成为一个实力雄厚、体系完整、层次齐全的教育体系。   我校1985年恢复探矿工程专业本科招生至今,专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85~1994年为探矿工程专业,隔年招生,教学处于恢复期,条件较差;1994年受地质勘查任务缩减影响,专业开始向基础工程领域拓宽,相继开设了“注浆工程”、“锚固技术”和“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等课程,实习更侧重工程施工,同时专业名称更名为勘察工程;1998年根据教育部新专业目录,专业名称确定为勘查技术与工程,同时随着我校办学条件的改善、“211工程”的建设等,本专业开始步入健康发展,招生规模由原来的1个班扩为2个班,从本专业恢复招生以来已培养出320多名本科生,分布在地质、冶金、有色、石油、煤炭、建材、水电、城建、市政、铁路、道桥等行业和部门,从事生产管理、施工技术、科学研究等工作,多数成为企业领导或总工和技术负责或骨干。   二、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在国内当前的社会地位及发展前景预测   勘查技术与工程是以地质学、岩土钻掘工程学、应用地球物理学等为基础,系统学习勘查技术与工程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验、实践技能,将其应用于国土资源勘查与评价、各种建设工程勘察、基础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工程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学科。经过建国50多年的发展,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领域不断拓宽,除传统的地质调查工作外,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道路桥梁、城市建设等各类建筑施工中的地基基础工程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地热勘探开发、边坡支护、地下管线非开挖铺设、地下空间开发、地源(或水源)热泵的利用、钻孔法采矿等工程领域,涉及地质、冶金、有色、石油、煤炭、建材、水电、城建、市政、铁路、道桥、国防等行业和部门,既是地质勘查技术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服务国民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方法。与地质工作其他分支学科相比,勘查技术与工程率先渗透到了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勘查技术与工程发展到今天,服务领域已从单纯为地质调查和找矿勘探服务,扩大到为整个地球科学发展、国民经济建设、国家战略安全、改善人民生活环境等众多领域服务。因此,本专业在当前社会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进人21世纪,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发展所追求的理想模式。“人口、资源、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要素,是人类社会在21世纪共同面临的三大主题。地质工作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直接涉及“资源”和“环境”两大主题。“资源”是建设和发展的基础,而“环境”则是建设和发展的载体。勘查技术与工程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美国等国家也已经将钻掘工程提高到了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作为培养勘查技术与工程高级人才的专业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可以向更宽的领域拓展。   1.传统优势继续得到进一步发挥   我国的矿产资源经过数百年的探寻和开发,地表及浅部矿产资源多已被发现和利用。从整体而言,矿产资源的新发现向深部和海域发展,发现和开发的难度、风险性越来越大,前期投入成本亦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大幅度增加,而长期以来矿产勘查开发投人不足,使我国矿产资源新发现的数量和新探明的储量增长缓慢,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日益增长的需要,必须加大固体矿产勘探开发力度,培养该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传统的服务领域。   2.向能源勘探开发利用拓展   目前我国能源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必须勘探开发新油田、新气田及新煤矿和在老能源基地深部及周围勘探寻找新的能源储量并提高开采技术水平,提高现有能源基地产量。传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三大能源都需用到勘查技术与工程中的钻探方法进行勘探或开发,尤其是深井、定向井、水平井、对接井和钻孔水力采矿(煤或盐矿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寻找新能源是未来解决能源危机的根本办法。根据1981年联合国新型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会议的定义,新能源主要指常规能源矿产以外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水力发电、风能、生物质能、薪柴、木炭、蓄力、海洋热能、波浪力能、潮汐能、地热能、泥炭、油母页岩和重质油砂等14种。水力发电坝址的工程地质勘查需要勘查工程技术的支持;在水电站的建设过程中也涉及大量的岩土钻掘工程量。泥炭、油母页岩和重质油砂作为矿物燃料需要通过钻探查明其储量后才能开发利用。地热能(地热和地温)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新能源,除了少数可直接利用的地表温泉外,多数需要大量的钻探工作量进行勘探开发。现在备受世界各国重视的21世纪新能源—天然气水合物,更是需要高精尖的钻探取心(样)技术及复杂的开采技术做后盾才能实现。   3.向地质灾害防治及环境保护拓展   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地质灾害防治及环境保护在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政府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遵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近年来,勘查技术与工程在地质灾害防治及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进一步增强,该专业领域的工作量会越来越大。目前,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在边坡锚固、滑坡治理、软地基处理、堤防加固、瓦斯排放、地面沉降监测治理等方面已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在放射性核废料、有毒有害化工废弃物填埋处理方面也已显示出其优越性。从可持续发展出发,环境调查工作已经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其中钻探取样是其关键技术,因此环境钻探也成为勘查技术与工程新领域。   4.进一步向基础工程施工领域拓展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最早拓宽的领域就是基础工程施工,经过10多年的努力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成为注册土木(岩土)工程师考试的指定专业就是最好佐证。加强专业传统优势与基础工程学科的交叉,进一步加强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本专业的毕业生将会更具竞争力。   三、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特色及发展方向   根据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应用领域和面向21世纪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现代工程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结合我校本专业在原探矿工程专业方面的基础和优势,确定了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以岩土钻掘工程、勘察技术工程、基础工程设计与施工为专业特色,将钻掘新技术新方法、资源(能源)勘探与开发和基础工程施工新技术作为专业发展方向。同时,拓宽本专业在石油钻井工程、非开挖施工技术、地质灾害防治、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在人才培养上,应充分体现“重基础、宽口径、加强实践”的思想,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优良学风的培养,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和专业实践,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完整的知识体系、较强的再塑性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了保持本专业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并拓宽专业领域,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1.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提高科研水平   科研活动是本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通过科研活动,可以了解国内外本学科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准确把握学科前沿,提高自己的学术造诣,改善教学效果;取得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对提高本学科专业在全国甚至世界上的学术地位具有重要作用,提高国内外的知名度,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科研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深入参与实践的机会,对创新意识、独立科研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学科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创造条件通过多渠道和多种方式来争取科研项目,使本专业的科研水平整体上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在2-3个方向上(如环境科学钻探施工技术、新型泥浆材料、钻掘工程新技术新方法等)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在教学中的应用。   2.加强充实师资队伍   通过重点培养和引进,逐渐形成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研究方向具有特色而又相对稳定,具有良好学风和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引进或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6-8名。   3.建设和完善一流的实验室   在进一步完善和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的基础上,在校内建设钻探(井)试验机台。争取与相关的科研院所或企业合作建设非开挖施工技术或石油钻井工程方面的试验台(室)1~2个。通过实验条件改善和科学的管理,为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   4.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   立足本科教育,培养创新型、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探索面向21世纪的勘查技术与工程培养新模式;建立以岩土钻掘、工程勘察、基础工程设计与施工为专业特色,将科学钻探、新型资源的勘查与开发和基础工程施工新技术为专业发展方向的新课程教学体系;以钻探工程和基础工程的设计为主体,提供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环境。将传统的单一性、演示型、验证性实验更新为综合性、设计型、专题型实验,促使学生从课目分科学习向工程实际综合、从知识积累向能力生成转化。为学生提供激发创新思维、学习和实施创新设计的工程环境。实验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从强调学术性转变为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应用性。   5.加强教学法和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   建立内容丰富的勘查技术与工程立体教学资源库(包括图形、图片、施工录像、优秀工程设计与施工资料等);开发基于浏览器的多媒体课件;继续推行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答辩式和实践教学法的课堂实践。专业主干课程全面实行“点一线一面”授课法,即将课堂讲授的内容分为“点一线一面”重点讲授,所谓“点”就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设计计算;“线”就是一项工法的设计思路、原则;“面”就是基本原理、工法及基本设计计算在具体工程中的实际应用。制定和完善各类设计、实习的答辩汇报制度,课堂教学根据内容适时地推行答辩式教学,提高学生口头表达专业知识的能力。继续推行“双师制”(即专业教师必须是一个合格的工程师)的实施,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问题,促进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效果的提高。   6.加强国内外的合作,促进学科交叉和“产、学、研”结合   通过有效的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特别是通过国际间的合作,对促进学术交流和探索新的专业发展模式具有重要作用。学科交叉可以产生新的学术增长点,对师资队伍和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关键所在。本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因此,“产、学、研”结合是最好的发展模式,实践证明这也是最有效的合作方式之一,对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开发全方位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计划在“十一五”期间,通过聘请国内外专家讲课(讲学)、建立实习(实验)基地、联合开展科研攻关以及联合申报教育部或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活动,逐步实现本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世忠.中国探矿工程学科的建立与发展[J].探矿工程,2000,(5):3-6.   张金昌.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技术与可持续发展[J].探矿工程,2004,(2):1-5.   耿瑞伦.21世纪地质钻探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J].探矿工程,2001,增刊:9-13.   刘广志.美国未来先进钻探与掘进技术工艺学(NADET)的若干新决策[J].探矿工程,1995,(4):48-49.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