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四川省牧区节水灌溉示范工程
实 施 方 案
(报 批 稿)
目 录
1 综合说明 1
1.1项目背景 1
1.2项目编制依据及过程 2
1.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6
1.4项目区工程建设任务及建设规模 ....7
1.5项目建设内容及工程量 7
1.6施工组织设计及工期安排 8
1.7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8
1.8效益分析 9
1.9建设期管理及建后管理 10
2 项目区概况 12
2.1项目所在县基本情况 12
2.2项目区基本情况 22
2.2.1项目区范围...........................................................................................................................................22
2.2.2水文气象...............................................................................................................................................23
2.2.3泥沙................................................................................................................................... ....................26
2.2.4地形地貌........................................................................................................................... ...................28
2.2.5农业生产现状..................................................................................................................................... 29
2.2.6水资源状况...........................................................................................................................................30
2.2.7自然灾害...............................................................................................................................................31
2.2.8社会经济状况......................................................................................................................................32
2.2.9项目区内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状况...................................................................................................32
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4
3.1项目区目前存在的问题.....................................................................................................................34
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5
3.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38
4 工程建设内容及技术设计方案 41
4.1 牧区节水灌溉工程示范工程建设内容 41
4.2 牧区节水灌溉工程示范工程技术设计方案 41
4.2.1设计依据、工程规模、标准及原则 41
4.2.2作物灌溉制度设计...........................................................................................................................43
4.2.3项目区作物需水量计算 56
4.2.4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58
4.2.5总体灌溉方案选择 67
4.2.6典型设计 68
4.2.6.1四洼乡下四洼村示范点(丹丰农场示范点)设计 68
4.2.6.2麦昆乡沃朗村示范点设计 82
4.3主要工程量及材料、设备用量 93
5施工组织设计 94
5.1工程概况 94
5.2施工组织 95
5.3主体工程施工 96
5.4施工交通 100
5.5施工总进度...........................................................100
6工程管理 103
6.1组织机构 103
6.2工程建设管理 104
6.3安全管理 105
6.4建设资金管理 106
6.5灌溉用水管理......................................................................................................................................107
7 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108
7.1 投资指标 108
7.2 编制原则和依据 108
7.3 投资概算 109
7.4资金筹措方案 151
8效益分析 152
8.1环境效益 152
8.2社会效益 153
8.3经济效益分析 154
8.4结论及建议 156
9保障措施 157
9.1 组织领导和管理措施 157
9.2 技术保证措施 157
9.3 资金保障及管理 158
10建后运行管理 159
10.1工程管理 159
10.2水费征收管理 161
10.3建后管理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和建议..........................................................................................161
项目工程附图:(具体图名详见附图图纸目录)………………………13
附件:
水利部对四川省5个牧区13年实施方案的审查意见“四川省阿坝县2013年牧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县级实施方案技术咨询意见。
1 综合说明
1.1项目背景
县境东西最长146km,南北最宽 145km,全县幅员面积10435平方公里,县城阿坝镇,海拔3290m,现有草场面积1321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为1114万亩。由于长期以来对草地重利用、轻管护,超载过牧导致草地退化、沙化。草地质量变劣,毒草、杂草、害草逐渐成为优势种群,产草量下降,鼠虫害日益猖獗,草地水蚀,风蚀现象日益严重。沼泽地、水洼地干涸,大大减弱了草地水源涵养能力。
受资金和传统思想影响,阿坝县牧民群众至今都采用最原始的“靠天养畜”方式放牧,形成了阿坝县牲畜“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恶性循环,导致每年都有30%以上的牲畜因冬季缺少牧草而死亡。为了调整阿坝县目前落后的畜牧产业结构,改变这种传统的放牧方式,就必须改善牧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饲草料地灌溉工程。目前阿坝县牧区节水灌溉工程还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推广,只有2003年建设了一处牧区节水灌溉试点工程,但由于2008年“3.18”(阿坝县出现的藏民打砸抢骚乱事件)后基础设施受损严重,无人管护,已经报废不能使用。
1.2项目编制依据及过程
1.2.1编制依据
1)《四川省牧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提纲;
2)项目区现状:气象、植被、土壤、经济、社会等状况;
3)现场踏勘及测量资料;
4)行业技术标准:
(1)《水利水电工程实施方案编制规程》(DL/T5021-93);
(2)《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
(3)《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4)《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
(5)《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GB5084-2005);
(6)《节水灌溉技术规范》(GB/T 50363-2006);
(7)《牧区草地灌溉与排水技术规范》(SL334-2005);
(8)《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 20203-2006) ;
(9)《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T 50085-2007
1.2.2编制过程
根据四川省农水局《关于抓紧编制2013年牧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川农水抗旱〖2013〗132号)的要求,阿坝县水务局通过公开比选确定四川永一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按《四川省牧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提纲编制2013年牧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实施方案。
我公司接受业主委托后,立即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踏勘及地勘工作。根据踏勘成果和勘测资料来拟定设计方案,开展设计工作。经本阶段各专业的设计工作,于2013年8月完成了阿坝县2013年牧区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报告及图册(送审稿)的编制工作。2013年9月5日,在四川成都金河宾馆9楼会议室,由四川省农水局组织相关专业成立的专家组对《阿坝县2013年牧区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报告及图册》(送审稿)进行了评审,并堤出了许多保贵意见和建议,会后,我公司各专业设计人员按专家组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以及参会的各级领导提出的意见对报告进行了认真修改补充和完善,于2013年9月11日完成了《阿坝县2013年牧区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报告及图册》(报批稿)的编制工作。
1.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3.1 项目区存在的问题
1、牧区草原因蒸发量过大,干旱缺水,加之过渡放牧导致草原退化、沙化加剧。
2、牧区草原水利基础设施薄弱,防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3、冬季漫长,牧民越冬饲草料贮备不足,畜牧业发展严重受限。
1.3.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在牧区建人工饲草料地,可增加冬草贮备,是解决牧民种群牲畜安全越冬,实现来年畜牧业发展的唯一途径。
2、在牧区建人工饲草料地,不但可增加冬草贮备,还提高天然草场载畜量,减轻天然草场负担,对牧区轮牧、休牧提供保障。
3、在牧区饲草料地搞节水灌溉工程是人工饲草料地进行科学规划,实现高产、高效的必要条件。
4、在牧区饲草料地搞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对改善牧区农牧业产业结构十分有利,通过已实施的项目情况来看,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推广。
5、在阿坝县牧区饲草料地搞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是在阿坝项目区内探索牧区节水灌溉对饲草料地增产、增收的具体做法,让牧区人民真实体现节水灌溉对饲草料科学管理所带来的具大经济效益,为他们的经济和畜牧业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通过此项目的实施,可让阿坝牧区人民真实领会在牧区建节水灌溉饲草料地带来的具大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让他们从心理上彻实领会国家推广建设牧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的真正好处和用意,主动积极投身到在自已所在牧区建节水灌溉饲草料地,为他们的经济和畜牧业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1.3.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项目区水资源丰富,水源有保证
2、项目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显著
3、项目建设技术条件成熟、工艺简单易学
4、该示范项目符合国家政策,项目投资已纳入国家2013年中央预算投资资金之列,项目资金有保障。
该项目利用沟道天然径流水实施灌溉,水源有保证,技术成熟、简单易学,项目纳入2013年国家投资项目,资金有保障,节水、节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1.4项目区工程建设任务及建设规模
本次阿坝县2013年牧区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建设任务:根据设计选定的两个实施地点按设计图完成功能配套齐全的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建设。一个是麦昆乡沃朗村地块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建设,另一个是四洼乡下四洼村与阿坝镇一村联合地块即丹丰农场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建设。
建设规模:实施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总控灌面积2400亩,其中自流低压管灌2000亩,固定管道自流喷灌400亩;灌溉草场主要作物为老芒麦、青稞、葫豆。
两个具体项目实施点规模情况:
一、麦昆乡沃朗村示范点实施节水控灌面积600亩,采用自流引水低压管道灌溉型式;
二、四洼乡下四洼村、阿坝镇一村丹丰农场示范点实施节水控灌面积1800亩,其中采用自流引水低压管道灌溉型式1400亩,采用固定管道自流喷灌型式400亩。
1.5项目建设内容及工程量
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管道的沟槽土石方开挖,建筑工程部分(主要为取水工程及离心泵、调蓄水池、闸阀室及给水栓),管道及各种设备的安装。
主要工程量:土石方开挖42643m3,土石方回填29448m3,砌石工程688m3,混凝土433.4 m3。
主要材料用量:dn400干管1573m,,dn315干管1423m ,dn250干管2900m, dn200主干管1077m, dn110主干管17803m,dn90主干管5207m,dn75分干管6940m, dn40分干管18366m,dn40竖管6455m,dn40给水栓960个,dn40塑料软管18760m,喷头1200个。
1.6施工组织设计及工期安排
区节水灌溉示范工程项目为水利取、引节水灌溉综合项目,主要工程施工内容为沟道修建底格栏栅坝取水坝、沉沙池、引水管道安装埋设、抽水泵房修建、高位储水池修建、储水池至地间配套灌溉管网埋设安装及相应配套的肥池、闸阀井、管桩砼包固施工等。
施工组织设计:对项目土建工程部份施工按水利行业施工规范相应技术要求和标准进行组织设计施工;对管道及管件安装工程施工部份参照《全国统一安装工程》管道安装部份进行组织设计施工。
施工工期安排:本项目拟定施工总工期6个月,因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阿坝县正处于冰冻期,不宜安排砼浇筑及开挖埋管焊接施工,故工程安排在2014年4月开工至2014年9月完工。
本节具体详见第五章施工组织设计。
1.7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本工程静态总投资500.01万元,其中工程部分投资476.21万元:建筑工程投资130.36万元,金结设备安装工程投资308.91万元,施工临时工程3.85万元,独立费用33.09万元,基本预备费23.81万元。
阿坝县2013年牧区节水灌溉示范工程资金筹措坚持中央和地方配套资金共同负担的原则进行筹集,实行中央财政补助和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按其工程所在地困难大小,工程难易程度及单位投资大小进行补助。由于是国家重点扶持工作县,牧民群众至今仍过着贫困的生活,县级财政无力抽大额的资金来建设节水灌溉工程。所以请求中央财政补助项目建设资金400万元,地方配套100.04万元。
1.8效益分析
1.8.1经济效益
本工程建成投产后,牧民群众通过对自己的草场进行节水灌溉,种植优质牧草,大大增加了饲草料产量。按每亩增产500kg计算,项目区2400亩可增加产草量120万kg,每公斤按0.30元计算,可增加收入36万元,节水灌溉效益每年可增加收入5万元,故每年总的经济效益为41万元,效益费用比为1.68。
1.8.2社会效益
(1)增加牧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项目实施后,可有效改变牧民靠天养畜的传统牧业生产方式,增强畜牧业抗灾能力、促进牧区经济发展,为社会提供大量优质畜产品,增加牧民收入。
(2)促进地区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当前,草畜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牧区经济发展和牧民生活改善,项目的实施不仅可对草原生态保护和改善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而且将有效促进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牧区经济结构调整,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轨迹,进而促进地区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也有利于牧业产业化,推动畜牧业向规模化、科学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对于探索在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业,从而展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效益的和谐统一,减轻牧场压力,走可持续发展的种草养畜之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草业生产,没有草业的大建设,就不可能实现畜牧业的大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传统的靠天养畜已走到尽头。因此,按照“为养而种,为卖而养”的要求,将种植优良牧草和舍饲育肥有机结合起来,走以牧补农、农牧结合的路子,才能增草、增畜、增收。通过对麦昆乡沃朗村牧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的实施,建立一套科学管理体系,提高科技含量,对调整牧业产业结构,实现集约化经营,辐射带动全县牧民发展畜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9建设期管理及建后管理
1.9.1建设期管理
为了加强阿坝县麦昆乡沃朗村、四洼乡下四洼村、阿坝镇一村丹丰农场牧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期的管理,强化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利行业的管理,阿坝县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水务局局长为副组长,各相关局局长为成员的牧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领导小组。认真落实好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牧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领导小组,同时还负责组织物资调运和分配,掌握项目资金的发放和配套资金的使用,掌握实施进度,报送各种报表,负责日常工作。
项目完成后,县牧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领导为小组安排相关部门牵头并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工程验收。验收必须严格按照《牧区草地灌溉与排水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工程项目建成后,在自验合格的基础上,由项目单位写出验收申请,乡镇人民政府负责人签署意见,然后报麦昆乡沃朗村、四洼乡下四洼村、阿坝镇一村丹丰农场牧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领导小组审定后安排决定验收事宜。
1.9.2建后管理
根据水利部《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等要求,在确保牧区水利工程完善的前提下,维护广大牧民的用水权益,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调动工程管理者的积极性;坚持责、权、利相统一,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明晰工程所有权,落实工程建设和管护责任;坚持政府扶持与牧民自主兴办相结合,政府通过规划指导、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手段,鼓励社会各界尊重牧民意愿,实行民主决策,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坚持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相结合,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明确产权归属,加快现有牧区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牧区经济发展要求的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麦昆乡沃朗村、四洼乡下四洼村、阿坝镇一村丹丰农场牧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成后,按照计量供水、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合理确定水价,并根据供水成本、费用及市场供求的变化情况适当调整;实行计量收费,采取实行水价听证会制度和公示制度。
157
2 项目区概况
2.1项目所在县基本情况
阿坝县位于阿坝州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北部之川、青、甘三省交汇处,介于东经101o18′—102o35′,北纬32o18′—33o37′。东邻若尔盖县、红原县;南与马尔康县毗邻;北面和西面分别与甘肃省玛曲县、青海省久治县、班玛县和四川省壤塘县为界。阿坝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沿,是我省、州的“老、少、边、穷、红”地区之一,也是阿坝州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阿坝县是以藏族为主体的民族聚居地,2012年末全县总人口76281人,其中藏族人口约7.01万人,占总人口数量91.96%;回族人口0.23万人,占总人口数量3.02%;汉族人口0.29万人,占总人口数量3.78%;其他民族人口占总人口0.16%。
县境东西最长146km,南北最宽 145km,全县幅员面积10435平方公里,县城阿坝镇,海拔3290m。阿坝县属半农半牧区,现有耕地面积10.09万亩,作物主要以青稞为主,占种植面积的90%,现有草地面积为1321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为1074万亩,主要以天然牧草为主。
2.1.1地形地貌
阿坝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末稍,巴额喀拉山槽区,川西高原西北隅,长江、黄河支流分水岭河源地区,地形复杂,地貌各异,全县群山起伏,沟渠纵横,为燕山运动隆起,喜马拉雅山大幅度运动而形成的高原地貌类型,中山、高山、丘状高原和高平原属无规则的立体分布,并有高原山地向高山峡谷过渡的地貌特征。
全县按地貌类型分为东北丘状高原高平原区,中西部分为高原山地区,南部为高山河谷区三种不同地貌的区域。
阿坝县地貌形态分类详见表2-1。
阿坝县地貌形态分类表
表2-1 单位:km2
地形形态
项目
中 山
高 山
极高山
高平原
丘状
高原
合 计
面积
676.93
7921.73
0.33
1691.4
144.61
10435
占总面积%
6.54
76.52
16.34
0.6
100
阿坝县境内除中部半农半牧区的南部林区阿曲河流域、麻尔曲河两岸一、二、三级阶梯部分缓坡和少量林间空地灌丛开垦为耕地外,其余地区自然植被均保护完整。
2.1.2气象概况
阿坝县属高原寒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春秋相连,干雨季分明,全年无夏季。根据阿坝县气象站1955~1992年提供的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3.3℃,7、8月气温最高,月平均12.2℃,春季(4~5)月平均气温6.4℃,冬季(12~3)月平均气温-4.7℃,最冷的1月气温-7.9℃;极端最高气温28.0℃(1977年8月8日),极端最低气温-33.9℃,(1961年1月16日)。多年平均年降水量717.6mm,最大868.9mm(1983年),最小574.9mm(1972年),主要集中在5~10月,占全年89.6%,而冬季(12~2月)还不到全年的2.5%;年最大降雨量都出现在7月,最大1日雨量67.8mm。多年平均年相对湿度为65%,6~10月相对湿度最高,月平均75.4%,1~3月相对较低,月平均52.0%,最低出现在1-2月,仅51%。多年平均风速为1.4m/s,最大风速18 m/s,最多风向为E。多年平均地温6.2℃,极端最高63.3℃,极端最低-41.5℃。冻土期长达90~120天(11月中旬至翌年3月),最大冻土深度为91cm。河道12月上旬初冰,12月之翌年3月下旬为冰期,每年以1月前后河道封冻,静水最大冰层厚0.4m,流水最大冰层厚0.2-0.3m,流冰花最大厚度可达2m,最晚解冻时间在3月下旬。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257.4mm(20cm蒸发皿)。全县境内全年日照充足,全年平均日照2383小时左右,昼夜温差大;全年无绝对无霜期,相对无霜期33天。阿坝县气象站气象要素统计表见表2-2。
表2-2 阿坝县气象站气象特征值统计表(1955~2009年)
月 份
项 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年
降
水
(mm)
多年平均
6.1
7.8
17.4
32.9
83.6
131.6
130.0
109.7
131.0
55.7
8.3
3.5
717.6
历年一日最大
10.0
8.6
11.2
19.1
31.4
44.1
67.8
33.5
35.9
24.1
12.2
5.9
67.8
>0.1mm降水日数(d)
4.6
6.1
9.4
13.7
20.2
22.7
22.3
19.3
22.8
15.5
5.1
2.9
164.7
>10mm降水日数(d)
0
0
0.1
0.3
2.2
4.5
4.9
4.0
4.4
1.3
0
0
21.7
>25mm降水日数(d)
0
0
0
0
0.1
0.3
0.3
0.3
0.5
0
0
0
1.8
气温
(℃)
多年平均
-7.6
-4.3
0.3
4.5
8.3
10.7
12.6
11.9
9.1
4.7
-1.9
-6.8
3.5
多年平均最高气温
3.1
5.3
10.0
14.0
16.0
17.2
19.8
19.7
16.7
12.3
7.7
4.5
12.2
多年平均最低气温
-16.2
-12.5
-7.2
-2.77
2.2
5.0
6.9
6.0
3.9
-1.0
-8.3
-14.7
-3.2
极端最高
15.7
16.6
22.5
24.8
26.3
27.2
26.5
28.0
26.4
25.6
20.6
17.7
28.0
极端最低
-33.9
-26.7
-18.2
-12.7
-7.3
-4.5
-1.1
-2.0
-4.7
-12.0
-26.5
-25.3
-33.9
风
速
(m/s)
多年平均
1.2
1.6
2.0
2.0
2.0
1.6
1.3
1.3
1.4
1.3
1.1
1.0
1.5
历年最大风速
12.3
12.7
13.7
13.0
13.7
18.3
14.0
16.0
14.0
12.0
10.0
13.0
18.3
相应风向
WNW
W
WSW
NNE
W
N
NNW
N
WNW
NW
WNW
W
WNE,W
多年平均蒸发量(mm)
56.0
72.3
114.5
133.9
162.5
141.1
134.5
141.3
101.8
86.2
62.1
51.2
1257.4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
51
51
54
59
65
73
77
77
78
72
62
56
65
多年平均日照(h)
217.8
193.2
220.1
216.4
213.9
176.1
189.6
201.8
156.8
193.5
221.3
227.0
2427.6
多年平均霜日数(d)
25.8
20.4
22.3
19.1
9.9
5.0
2.7
5.1
7.7
17.3
26.8
28.5
190.5
多年平均降雪日数(d)
7.4
10.5
16.2
15.2
7.0
0.7
0
0.1
1.4
10.1
9.4
5.5
83.6
多年平均雷暴日数(d)
0
0.1
1.9
7.1
13.8
14.8
17.0
13.9
12.2
7.1
0.3
0.1
88.3
最大冻土深度(cm)
77
91
89
84
5
0
0
0
0
10
22
54
91
积雪深度(mm)
15
14
12
18
9
7
0
0
6
10
16
13
18
由于气候高寒,阿坝县冻土期长达90-120天(11月上旬于次年3月底),牧区和林区阴山面冻土期可长达150天,冻土深90-110cm,极端气温最深可达1.3m左右。因为寒冷,阿坝县冰冻情况也较突出,一般结冰期是11~次年2月,静水结冰可达1m~2m。冻土和冰冻对水利电力工程,房屋建筑有较严重的破坏作用。
2.1.3地质概况
1、区域地质
阿坝盆地位于川西高原北部,盆地区平面形态近似菱形,长轴呈西—南东向延伸,面积约248km2。盆地水系属长江流域,径流称阿曲河,自北西向南东贯穿盆地南西侧。盆地区地势相对低平,平均海拔3300m,相对高差200~300m,呈开阔的宽谷;盆周为山地,平均海拔约3900m,相对高差500~800m。
大地构造部位上,工程区属四川西部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地处松潘—甘孜印支期造山带内。断块构造上,北西向的鲜水河断裂带、北东向的龙门山断裂带和近东西向的塔藏断裂所围限的巨大三角形地块,即川西北地块。在川西北地块内部,又以岷江断裂带、雪山断裂和虎牙断裂将其分为两个断块,工程区一侧为川青断块。断块内部主要以褶皱和弧形断裂构成的弧形构造为主
根据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本工程区场地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2、工程区地质条件
沟道坝址为第四系全新统松散堆积层,主要为河流冲洪积堆积层。管道沿线及水池位于砂质粘土阶沿台地上,地表面为第四系亚高山草甸壤土,草甸土平均厚度8~10m,其下为棕黄色砂质粘土,粘土层厚度在10~40m之间,区内地下水埋深4~5m。
第四系全新统现代河流冲积堆积层(Q4al+pl)
该层分布于现代河床、漫滩,堆积厚度大于20m,据地表地质调查和坑探资料,按其物质组成、结构、密实度差异,大致分为三层:由地表至下依次为:松散~稍密卵砾石夹砂层,厚0~1.5m;中密卵砾石夹砂层,厚1.5~3.5m。
两岸覆盖层厚40m以上;表层为砂质粘土,含少量砾石,厚0.3~0.5m。其下为松散~稍密砂卵砾石层,厚0~1.5m,卵石夹砂土成分主要为花岗岩、灰岩等,其次为砂岩,以微风化为主,结构松散。卵石夹砂土含量50%~60%,粒径一般3~20cm,个别可达50cm以上,排列混乱。变形模量E0为20~28.4MPa,承载力特征值150~473 KPa。
2.1.4主要自然灾害
全年灾害性天气多,如冷季的寒潮连阴雪,暖季的霜冻与冰雹。
2.1.5社会经济概况
全县行政建制为1镇2场(国营牧场)18个乡,即:阿坝镇、若柯河牧场、贾柯河牧场、哇尔玛乡、麦昆乡、河支乡、龙藏乡、四洼乡、各莫乡、甲尔多乡、求吉玛乡、安斗乡、德格乡、柯河乡、垮沙乡、茸安乡、安羌乡、洛尔达乡、查理乡、麦尔玛乡、贾洛乡。全县共辖83个行政村。
阿坝县是以藏族为主体的民族聚居地,2012年末全县总人口76281人,其中藏族人口约7.01万人,占总人口数量91.96%;回族人口0.23万人,占总人口数量3.02%;汉族人口0.29万人,占总人口数量3.78%;其他民族人口占总人口0.16%。
根据县统计局统计资料,200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为28576万元,农业总产值为15170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1966元。粮食总产量1.01万吨,全县有各类牲畜40.35万混合头。
2012年,阿坝县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823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149万元,年均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6427万元,年均增长3%;第三产业增加值26656万元,年均增长12.8%。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78万元,较2006年增长186%,年均增长30.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8690元,年均增长13.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4706元,年均增长16.8%。
截止2012年,全县投资1100万元实施安全饮水工程53处,解决了21个乡(镇)4000户22000人饮水问题;投资6058万元实施110KV线路、110KV变电所、35KV输电线路等农网设施建设,解决了5乡3000户 15000人用电问题;实施了投资12886.7万元的麦唐路,投资11465.5万元的阿求路,投资2300万元的阿茸路,投资6600万元的阿青路(阿坝段),投资6762万元的阿壤路(阿坝段),投资4848.5万元的哇查路环线等道路建设工程,解决了19乡(镇)76村行路难问题;投资7800万元新建通信基站29个,全县通信覆盖率达90%。组织实施项目119个,完成投资70516万元,较2006年增长264.5%,年均增长29.5%。五年累计完成投资268719万元。
2.1.6种植情况
阿坝县土壤可划分为八个土类,十五个亚类,十个土属,十五个土种。其中自然土壤可分为八个土类,十五个亚类;农耕地可分为五个亚类,三个土类,十个土属,十五个土种。八个土类是:褐土、棕壤、暗棕壤、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沼泽土、高山寒漠土、草甸土。十五个土种:姜石黄土、壤黄土、夹石黄土、石块土、角砾土、黄泥土、夹石黑、黑土、夹石土、石谷子土、黑壤土、黑砾质土、印石底沙壤土、沙土、沙壤土。在土壤类型中,以亚高山草甸土居多。褐土、暗棕壤、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荒漠土为地带性土壤;沼泽土、草甸土为非地带性土壤,呈一定区域分布。所以,土壤类型具有很明显的垂直分布的特点。东北部纯牧区和中西部半农半牧区以褐土和亚高山草甸土复区,分布于3200m—3500m之间;亚高山草甸土分布于3500米—4200米之间;高山草甸土分布于4200m—4500m之间;高山荒漠土分布于4500m以上。南部林区以棕壤与亚高山草甸土呈明显的犬牙交错分布,互为复区。阴山与阳山土壤分布规律相差50—70m。褐土、棕壤复区分布在2850m—3500m之间;棕壤分布在3500—4000m之间;亚高山草甸土分布在4000m—4200m之间;高山草甸土分布在4200m—4500m之间;高山荒漠土分布在4500m以上。
根据土壤普查资料,阿坝县农耕地土壤大多呈微碱性,碱解氮、钾的含量丰富,有机质偏低,而磷含量少且普遍缺乏。所以,土壤潜在养分不足,地力后劲差,除黑壤土外,其他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作物生长矮小。天然草场土壤一般为中性或微酸性,有机质、氮、磷、钾含量丰富,土壤保肥力强、适合牧草生长。森林土壤般呈微酸性或酸性,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十分丰富,适宜林木生长。
阿坝县属半农半牧区,耕地面积10.09万亩,作物主要以青稞为主,占种植面积的90%。草地面积为1321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为1074万亩,主要以天然牧草为主。
2.1.7水利工程现状
阿坝县现有大小水电站6座,装机容量为3415kw,自来水厂1个,农村饮水解困工程自1998年以来,截止2004年底共建成农村人畜饮水工程102处;2006年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2处。
阿坝县全县牧区节水灌溉试点项目目前仅1处,饲草料基地2000亩,该示范项目建成于2003年,但由于2008年“3.18”(阿坝县出现的藏民打砸抢骚乱事件)后基础设施受损严重,无人管护,已经报废不能使用。
阿坝县全县目前仅有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1处,位于阿坝县查理乡新民村绿豌豆种植基地内,为种植基地蓄水池,水源为溪沟水,蓄水容量100m3,有效灌溉面积500亩。蓄水池建成于2009年,为钢筋砼结构,工程产权为新民村村民委员会所有,安排有专人负责日常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