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幼儿园小班课间游戏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9894664 上传时间:2025-04-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小班课间游戏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幼儿园小班课间游戏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园小班课间游戏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12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幼儿园小班课间游戏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概念的界定 1、课间游戏。 是指:在教学活动之间或教学活动与集体游戏之间开展的游戏活动。 2、幼儿园小班课间游戏的实践研究。 是指:经过幼儿园小班课间游戏的组织与实施,研究适合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材料及有效的组织方法和策略。 (二)课题研究背景 玩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她们生命中的重要部分。它自发地发生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幼儿不但因为玩是有趣的,还能够经过玩来学习。玩是幼儿思考、想象、尝试、验证、创造、吸收的方式,是幼儿理解并适应周围世界的方式。玩——就是游戏。游戏与幼儿教育的这种特殊关系,是幼儿教育区别于中小学教育的一个显著标志。199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均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建构以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为特征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体系,创造与幼儿年龄特点相适宜的幼儿园生活。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观、教学观、儿童观、课程观的影响,儿童往往被看作是承受教育影响的被动的客体,是灌输知识的对象与容器。游戏更多地被教师用作是传递知识经验,巩固与强化知识技能的媒介或载体。例如,教师往往像上课那样来组织幼儿的角色游戏:确定“有教育意义”的游戏主题,制定与分配幼儿在游戏中承担的角色,想方设法地使游戏内容与情节向着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方向发展,并以此作为评价幼儿游戏正确与否、水平高低的标准,结果使游戏成为教师导演下的“一台戏”,成为外部强加的活动,成为变相的作业或上课。由此可知,游戏本身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并未受到重视,造成了理论上重视游戏、实践上轻视游戏或忽视游戏的矛盾现象。这种现象长期以来难以扭转。如何消除这一矛盾现象,已经成为当今学前教育领域一个普遍存在的世界性研究课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游戏伴着儿童发展,儿童在游戏中成长。课间游戏是幼儿园自主性游戏之一,由于课间游戏在活动内容、地点、对象的选择上完全由幼儿自由控制,自由安排,孩子们可充分展示自我,课间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主动开展各种游戏的环境,孩子们能够轻松的进行交流、交往,因此受到幼儿的喜欢。课间游戏也是教师了解孩子发展、增进师生感情、实施教育的良好契机。 可是事实上,当前幼儿园往往只把课间游戏看成是一日活动的过渡环节,容易被忽视。幼儿园课间游戏内容较少、形式单一,且缺乏较强的整合性、系统性。教师对课间游戏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特别是对于小班课间游戏,一些老师认为,让孩子们好好玩一下,自己轻松一下,或者做一些准备工作,只要注意安全,就能够了,于是就出现了“放羊式”的现象,而且课间游戏时间得不到保证,不是被侵占就是被挪用。针对本园小班课间游戏中存在的问题,我计划开展“幼儿园小班课间游戏的实践研究”,探寻适合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及材料,并探索有效的组织方法和策略。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关于游戏的研究,是随着儿童心理学的兴起而兴起的。早期有关的游戏研究为其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20世纪初,福禄贝尔、蒙台梭利、陈鹤琴等幼教专家关于儿童游戏、玩具的研究,就有其独到的看法,有的迄今对游戏的研究仍有积极的影响。如,早在20世纪20年代,陈鹤琴先生就在《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中指出:“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考察儿童游戏的原因及游戏的发展变化。她参与拟定的《幼稚园课程标准中》把游戏规定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内容,包括计数、感觉、节奏和舞蹈、模拟游戏以及各种良好的传统游戏等。这些都为以后中国的游戏研究提供了前瞻性的指导。 20世纪60年代,中国心理学界就提出了“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这一命题,又逐渐演变为“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不论是“主导活动”抑或是“基本活动”,都肯定了游戏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可是长期以来,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幼教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是以知识传递为价值取向的学科中心主义的教学观,“重上课,轻游戏”的倾向长期以来难以扭转。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保护儿童游戏的权利”频频成为20世纪90年代一些国际组织召开研讨会的主题。美国、俄国、以色列、瑞典等国家的一些幼儿教育工作者曾专门研讨这个问题,如克拉哥曼和斯米兰斯基(Klugman & Smilansky,1990)则认为,把游戏作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因此在实践中如此困难,是因为从研究结果到实践的链条上缺乏几个“中间环”。“把研究结果转化为实际应用要求一个在思考的实际过程”。 在中国,随着幼儿素质教育的推行和幼教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从观念上、政策法规上强调重视儿童游戏权利的保障,从理论上探讨游戏的功能和意义,并试图建立中国自己的儿童游戏理论。 199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均明确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明确规定了游戏在中国幼儿教育中的地位。 (四)选题意义 本课题是在以上研究背景和热点的基础上提出的,并注意吸收先进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在继续和发展的同时,本课题有自己创新的一面。 首先,将游戏引入到课程领域进行研究,在苏北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其次,本课题试图从教学实践入手,立足于国情、园情,将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相融合,将中国宝贵的民俗文化和现代教育因素相结合,融入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同时,大胆提出幼儿园的教育就是“玩的教育”,指出幼儿只有在游戏中才能获得有益于她们未来成长的学习与生活的经验,只有经过游戏的途径才能使幼儿素质教育从观念向行为有效转化。这对当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作业化、成人化提出了挑战。 再次,对幼儿游戏的界定有新的看法。当前幼教领域有三种观点较突出:1、认为自主的游戏就是幼儿自由尽情地玩,和组织上课比起来,老师要轻松得多。2、“游戏和操作是幼儿的生命。”将游戏与操作看作是两个平行线。本课题则认为:幼儿的游戏应是开放与半开放相结合的,幼儿的学习也是一种游戏,游戏中幼儿与教师是双主体的关系,此时的教师要善于融入幼儿的游戏,善于观察幼儿的行为,善于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善于深入童心去反思等等,教师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比组织上课辛苦得多。本课题认为游戏是能使幼儿精神愉快的活动,一切能引发幼儿愉悦探究的,利于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诸如实验、操作、交流、娱乐等自主活动的教育内容与行为都属于游戏化课程的范畴。 (五)研究价值 1.教师小班课间游戏意识不足的问题。 2.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较少的问题。 3.小班课间游戏的材料贫瘠的问题。 4.小班课间游戏的指导策略较单一的问题。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一)理论假设: 我认为如果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思想,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以及《学前游戏论》研究结果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经过提高教师的游戏意识和开发能力,逐步建立起小班课间游戏材料库,并加强对小班课间游戏的实践研究,就能够明确适合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和材料以及有效的组织方法和策略。同时,幼儿与教师都能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获得情感、态度、知识等多方面的发展,并对小班课间游戏的发展也有推动作用。 (二)研究目标: 1.培养小班幼儿对课间游戏的兴趣,开发多种潜能,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2.丰富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 3.探索小班幼儿课间游戏的有效指导策略。 (三)研究内容与重点: 1.丰富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 2.提供适宜的小班课间游戏材料。 3.挖掘课间游戏的教育价值,探索小班幼儿课间游戏的有效指导策略。 (四)研究的思路: 对当前幼儿园开展小班课间游戏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运用《纲要》精神及游戏理论指导课题研究。根据课题研究方案,丰富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提供适宜的小班课间游戏材料,挖掘课间游戏的教育价值,探索小班幼儿课间游戏的有效指导策略。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调整课间游戏的目标、内容、材料、指导策略,并邀请有关的专家、同行进行指导论证。 三、课题研究操作措施: (一)落实课题研究工作,规范课题管理。 在园长的引领下,由我全面负责整个课题的研究工作。同时做好以下工作: 1.在自己的“博客”中,设立有关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研究体会、方案设计等专题内容。 2.每学期至少开展针对两名幼儿的“个案跟踪研究”。 3.撰写课题研究计划与总结。 4.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有关课题研究的论文。 5.围绕课题研究进行至少一次公开展示研究活动。 (二)开展理论学习,转变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始终引领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开展课题研究更要求我们不断更新与充实教育理论知识、科研知识。围绕本课题研究,我将加强游戏知识的学习。同时,在专业杂志中,了解有关幼儿课间游戏的最新研究动态,借鉴、研究有效的指导策略,使自己能采用更合适的教育行为来帮助小班幼儿开展课间游戏,促进小班幼儿的发展。同时,邀请青年教师培训班指导老师与同组学员观摩与指导,在与专家、同行“面对面”的交流中更好的感悟课题研究内涵,了解小班课间游戏的基本知识。 (三)遵循科学原则,加强实践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我将主要遵循多样性、兴趣性、发展性等多项原则,培养小班幼儿对课间游戏的兴趣,开发多种潜能,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创立一个能与幼儿、家长、同行积极互动的网络平台,形成一个丰富的小班幼儿课间游戏资源库,包括文本资料、照片资料、视频资料等。同时平台中也将开辟专栏将我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困惑与大家分享、探讨。 四、课题研究对象: 大营镇幼儿园小班幼儿 五、课题研究过程: (一)前期准备阶段 1.课题立项准备: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调查与分析,初步设计课题研究方案。 2.制定课题工作计划,确立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3.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教育科研能力。 (二)具体实施阶段 本课题历时一年( 12月至 12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 12月至 3月),主要活动是: ①设计研究方案; ②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③组建研究团队 ④做好经费预算; ⑤向有关部门申请立项; ⑥召开开题会。 2.实施阶段( 4月至 8月),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进行文献研究,主要活动是: ①收集、学习相关文献; ②撰写文献综述。 第二步进行调查研究,主要活动是: ①设计调查方案; ②根据《调查方案》对进行调查; ③撰写调查报告。 第三步进行实践研究,主要活动是: ①设计小班幼儿进行课间游戏模式转变和升级的区域推动策略 ②实验设计出的“模式”和策略; ③反思; ④提炼经验。 3.总结阶段( 9月 12月),主要活动是: ①整理分析研究过程资料; ② 进行再调查; ③撰写研究报告、著作; ④向有关部门申请鉴定; ⑤召开结题会。 (三)总结结题阶段 1.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2.收集整理各类资料,完成课题结题工作。 六、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教科研管理网络,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课题研究制度,能够为我的课题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保证和帮助。我园配备了现代化的办公设备,保证我能方便、快捷地搜集信息、了解最新教育动态。幼儿园订阅、购买了相关的书籍与刊物,为我查阅文献资料提供了物质保障。 七、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1.结题报告。 2.个案、随笔、研究论文等课题研究资料。 3.小班课间游戏集。 八、研究人员结构: 课题负责人:林卉景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幼儿教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