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四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二十二课----地图上的发现(语文S版).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9894626 上传时间:2025-04-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二十二课----地图上的发现(语文S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二十二课----地图上的发现(语文S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社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22 地图上的发现 课 题 地图上的发现 主备人 导 者 课 型 精读课文 使用时间 课标要求 注意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抓住文章叙述的事件,体会人物的特点 导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认读4个生字,学会本课9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 抓住文中关键词语,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 想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 学会用“逐渐”造句。 能力目标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拼读、练习、组词、书写等方式掌握本课中的生字与新词。 (2) 通过抓住文中关键词语,达到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的目的。 (3) 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魏格纳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4) 通过理解课文,达到掌握课文的叙述顺序的目的。 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了解“大陆漂移说”,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导 学 重 难 点 重点:指导默读课文,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难点: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理解有关地理知识。 导 法 谈话法、创造导学法 学 法 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导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案来源 第1课时: 导学过程 导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一、 谈话,导入新课 1、 破题,板书,发现。 2、 看了这个词语你想知道什么?(谁发现了什么?) 3、 把课题板书完整。 4、 学生齐读课题,并进行课题的质疑。 5、 (究竟是谁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现了什么?结果怎样?从他的发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教师简介: 魏格纳(1880--1930),德国著名的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1915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在书中,他综合地貌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和事实,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大陆漂移的观点和论据,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4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并与第4次考察时不幸遇难。 1、对课题质疑,发表自己的看法。 引生入境 学 二、 检查预习情况 1、 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 2、 自学课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学习。 3、 提出自学要求: (1) 轻声朗读课文,标出本课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 (2) 借助拼音读生字,查字典,理解生字、生词。 (3) 课文主要是写什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4) 你读懂了什么?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 汇报交流,检查自学情况 1、 学生汇报自学生字情况。 (1) “吻”和“勿”的不同点。 (2) “置”字是“四”字头,下部是“直”。 (3) 理解“参差不齐、冰封雪盖、艰苦、茂密”等词语的意思。学生难理解的词语可以放在句子中去理解。 2、 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抽查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3、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四、 熟读课文 1、 听录音示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外国人的人名和地名的读法。 2、 自由读课文,争取做到正确、流利、通顺。 3、 同桌互读互查。 4、 指名分自然段读。 5、 自读自查。 五、 给课文分段 1、 想一想,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一件什么事情? 2、 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 给课文分段。 4、 小组讨论,说说自己的理由。 5、 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弄懂自己读懂了什么,对课文内容提出质疑。 六、 小结 1、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后来经过考察,科学家取得了新的发现,证实了“大陆漂移说”。 2、 你初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发言。) 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3、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4、自由朗读课文,组内互查朗读结果。 5、小组合作分段 6、同学自由发言,谈自己的感受 充分体现学生的“学” 打破“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 充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第2课时: 导学过程 导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一、 复习,导入新课。 1、 听写本课生字。 吻 锯 拼 煤 置 适 存 悬 崖 2、 听写词语: 参差不齐 冰封雪盖 艰苦 茂密 新生 基础 考察 痕迹 轮廓 3、 填上恰当的词语。 (参差不齐)的边缘 (艰苦)的考察 (冰封雪盖)的样子 (茂密)的森林 4、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由发言。 巩固第一课时内容,引出第二课时新的内容 学 二、 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 学习第一段(第1--2自然段)。 (1) 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 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 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4) 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呢? ①默读课文,“参差不齐”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用这个词语形容什么? ②魏格纳在墙上的世界地图上发现了什么? (突然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 ③当魏格纳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他又发现了什么呢? (进一步的研究,1912年,他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④你知道什么是“大陆漂移说”吗? 教师介绍“大陆漂流说”:大陆漂移说是解释地壳运动的一种学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福德雷.魏格纳首创的。他根据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在形状上的吻合性和地层、构造、山脉的连续性,以及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大陆古生物的相关性等事实,认为地壳的硅铝层漂浮在硅镁层之上,大陆曾经大规模地水平移动过。在2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是一块统一的连续体,叫“泛古陆”。由于地球自西向东,加上日、月引潮力的作用,自2亿年前的中生代开始,漂浮在硅镁层上的硅铝层逐渐自动向西移动。到第四纪初期,形成现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轮廓。大陆漂移说问世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自20世纪60年代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提出后,大陆漂移说重新被人们所重视。 ⑤你认为魏格纳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做事态度认真、细心观察的人。) ⑥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 学习第二段。(3--6自然段) (1) 第二段主要讲了什么。 (许多人不接受大陆漂移说,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 (2) 默读课文,想一想,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发现了什么? ①在南极洲发现了煤──显示出远古时代湿热环境下生长的植物的痕迹。 ②在南极洲上发现了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说明南极洲在两亿年前并不在现在的位置上,也不是现在冰封雪盖的样子,而是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③发现了冰碛岩──这与大洋洲、非洲发现的冰碛岩,是完全相同的。 (3) 理解词语: ①冰碛岩:全称为冰碛砾泥岩,是世界稀有的石种之一。其色为灰褐,暗褐,质量重,坚而脆,内夹杂有砂石或其他小生物化石。据考证,冰碛岩形成距今约6--7亿年时间。当时,地球上曾发生了全球性“冰盖气候”的“冰球事件”,冰期后,又发生了“热室气候”事件。这种极热和极冷的现象,便形成了稀罕少见的冰碛岩。 ②南极洲:南极洲为世界第五大洲(次于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于大洋洲,欧洲。),纬度最高、地球上最南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一洲,濒临三大洋,与其他各洲相距较远。三大洲的大致分界线:从未来的空间交通来看,通过南极的空中航线,是联系南半球的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的捷径。南极洲是未来南半球空中交通的唯一中间基地(在球面上,两点间的最近距离是大圆弧距离。)南极洲是孤立于地球最南端的大洲,这种与其他大洲不同的地理位置特点,对南极洲的地理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平均海拔最高,南极洲的平均海拔2350米以上,大部分地方覆盖着很厚冰层,平均厚度2000多米,最厚处可达4000米以上,素有冰雪高原之称,这是与其他大洲高原的最显著的区别。南极大陆上约7%的地面常年没有冰雪覆盖,被称作南极冰雪大陆上的“绿洲”。 ③非洲:全称为阿非利加洲,简称非洲。 位置: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地跨赤道南北,西北部的部分地区伸入西半球。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隅以狭长的红海与苏伊士运河紧邻亚洲。 ④化石:生物的坚硬部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因多由矿物质构成较稳定,这些矿物质在地下发生改变并重结晶,久而久之会变得比原来更加坚硬,身体内较软的组织则会分解形成空洞,不过就在空洞产生的同时,带着矿物质的地下水会充进来,这些矿物质经沉积后形成了生物体中的其他部分。 ⑤冰川:在高山或者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儿),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向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3)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第二段。 3、学习第三段。(第7--8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3)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呢? (4)科学家的发现证明了什么? (现在在地球上的几个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大陆分裂了,碎块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成了南极洲、亚洲、美洲、大洋洲……) 4、 科学家的这些发现有什么作用呢? (这些新的发现使得大陆漂移说获得新生,并被视为板块构造学发展的基础。) 5、 那么这些与魏格纳有什么关系呢?(是魏格纳最早发现并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所以人民不会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三、 总结全文 1、 学会了这篇课文后,你懂得了什么? 2、 我们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要想魏格纳那样,认定目标,勇于探索新事物。 3、 我们懂得了“大陆漂移说”,还知道了两亿年前地球的板块模样。 你佩服魏格纳吗?说说你佩服他的理由。 2、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质疑。 学生自由发言。 分层理解课文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及想象力。 板 书 设 计 导 学 反 思 观察地图 引发奇幻 地图上的发现 不断求证 获得新生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