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考地理试题特点及届高三复习前瞻思考.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9892521 上传时间:2025-04-1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试题特点及届高三复习前瞻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试题特点及届高三复习前瞻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3 , . s , , , 高考地理试题特点及07届高三复习前瞻思考 纵观 各家高考试卷, 我们发现地理试题都以能力测试为主导, 注重对地理知识、 地理技能、 基本原理和基本思维品质的考查。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重大事件的同时, 注重考查运用地理知识, 分析、 解释、 评价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真分析一下, 高考地理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一、 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 1、 文综卷难度略有下降, 单科卷难度有升有降 往年, 地理是文综学科的”瓶颈”, 特别是主观题部分, 成为文科考生丢分的”重灾区”, 地理得分是拉开文综总分的”分水岭”。今年, 各文综试卷的客观题大多数是”送分题”, 主观题的难度也大幅度下降, 有的甚至也是”送分题”。如全国卷( Ⅰ) 的地理部分, 除了个别选择题第9题外, 其它的基本是”送分题”。 2、 突出双基, 强化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高考地理试题主要考查了气候、 天气系统、 地球运动和时间计算、 农业、 工业、 人口、 资源、 环境等中学地理的重点内容, 突出考查了地理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主干知识的考查情况见下表。 (1) 气候及自然带 试卷: 全国卷( Ⅰ) 题号: 3~5 分值: 12 切入方式: 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 气温、 降水量分布图 试卷: 全国卷( Ⅰ) 题号: 36( 3) ( 4) 分值: 21 切入方式: 沙尘暴多发地区的地表环境特点; 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 2) 人类的生产活动( 工业和农业) 试卷: 全国卷( Ⅰ) 题号: 1、 2 分值: 8 切入方式: 中国四个省 三种谷物的种植面积柱状图 ( 3) 时间计算 试卷: 全国卷( Ⅰ) 题号: 10、 11 分值: 8 切入方式: 区时及地方时换算 3、 突出对能力考查, 符合高校选拔人才的需求 对考生能力的测试, 是高考永恒的主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也是高考命题所要达到的目标。 综合或单科高考地理试卷均充分体现了”以能力立意为主, 遵循大纲, 但不拘泥于大纲; 注重实践, 学以致用; 试题的开放性进一步加大”的命题指导思想。当前, 课本上的题目一成不变地变为高考题的情况几乎没有。绝大部分试题都是首先为考生提供文字材料、 图表等, 让学生产生新的情境, 解答新的问题。这就要求考生具有提取有效信息、 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析图( 表) 、 绘图能力, 知识迁移能力、 思维评价能力、 表述能力等等。如全国卷( Ⅰ) 第9题, 根据昼夜长短判定是否观察到日偏食等题, 都要求考生有较高的能力。 4、 贴近热点, 充分体现试题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 高考试题不回避时政热点和社会现实。国内外的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 成为高考命题取材的重要来源之一。高考试题以这些热点为中心, 突出考查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相关原理和规律的理解、 把握和应用能力, 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 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过程, 体现了正确的学习导向, 展示了试题鲜明的时代性的社会性。 高考地理试题中, 部分社会热点如下表所示。 ( 1) 胡锦涛访问美国等五国 ( 2) 青藏铁路 ( 3) 能源 试卷: 全国卷( Ⅰ) 题号: 6、 8 分值: 12 切入方式: 四个国家1998年能源消费情况表 ( 4) ”神舟六号飞船” 另外, 高考试题中的热点内容还有不少, 这里就不再一一阐述。 热点问题的考查主要分三种情况: ①是明考热点, 试题明确以热点材料为背景。②暗考热点, 试题没有指明是热点内容, 而考题与热点有关。③有些热点本身就是地理内容, 如: 人口、 资源、 环境、 可持续发展等, 这些在各家地理试题中都有所体现。 5、 各类图表有增无减, 读图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 高考试题中, 图文转换型的题目有所增加, 这符合地理学科的特色。有的高考试卷已经无图不成题了, 如文综全国卷( Ⅰ) 、 全国卷( Ⅲ) 、 天津卷和江苏地理单科卷, 每一道题都以图表作为载体, 展示信息的。 大部分试题要求考生从图表和文字说明中获取有效信息, 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 分析、 概括和说明地理分布、 地理特征、 地理成因。如全国卷( Ⅰ) 第36题, 以沙尘暴这一熟悉的生态问题为背景, 以中国区域地图和柱状统计图、 曲线统计图的形式, 考查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中( 1) ( 2) 两题考查对中国主要地形区空间分布的掌握程度, ( 3) ( 4) ( 5) 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 运用知识, 描述和简述事物以及探讨问题的能力。 6、 以区域地理为载体, 高初中地理相结合, 凸显地理学科的区域思维特征 区域性和综合性两大地理学科的主要特色在 高考地理试题中有很好的反映。各家试卷的地图中, 区域地图所占的比例最大。初中地理, 特别是区域地图, 作为中学地理知识的平台在高考试题中出现, 纯粹考查初中地理的试题几乎没有。如 各套文综卷的主观题都是以区域图的形式切入的。每家单科卷的主观题也至少有一道是以区域图的形式切入的。 7、 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在试卷中有所体现 ( 1) 考查乡土地理, 符合地方特色 ”从生活走向地理, 从地理走向社会”, ”让学生获得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各省高考命题也体现了这一理念, 部分试题以乡土地理内容为背景材料, 考查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 这是近年来高考地理命题的一个趋向。如: 广东卷第33题, 以广东省地图为切入点, 考查广东省的地理。上海卷主观题的第( 四) 大题, 考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的与湿地有关的地理知识。文综北京卷第39题, 考查与北京奥运会有关的地理知识。文综天津卷考查了天津市的农业。 ( 2) 高考题中涉及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上海卷第45题, 直接考查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包括研究课题的选定, 资料收集的内容和途径等。 8、 各卷中试题分值在课程中的分布不尽相同 下面以全国卷( Ⅱ) 内容在课程中的分布和分值统计表 自然地理—— 题号: 3~5 知识点: 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 分值: 12 题号: 9~11 知识点: 影响中国某区域气温的因素 分值: 12 题号: 36 知识点: 洋流的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分值: 16 题号: 37( 1) 知识点: 气候类型 分值: 2 题号: 40( 5) 知识点: 格尔木和拉萨的气候类型 分值: 10 人文地理—— 题号: 1、 2 知识点: 香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大量迁入内地 分值: 8 题号: 6~8 知识点: 某农产品的产地、 产量及贸易状况 分值: 12 区域地理—— 题号: 37 知识点: 泰国现在的首都与将来新首都的比较及迁都的影响 分值: 18 题号: 40( 4) 知识点: 气候类型 分值: 2 题号: 40( 5) 知识点: 青藏铁路沿线的主要两大山脉名称及其对铁路建设的影响 分值: 10 由上表分析知, 全国卷( Ⅱ) 自然地理的比重较大, 总的来说, 高考试题中, 选修教材的内容较少。 9、 个别试题的答案不得要领 个别试题的答案就现象解释现象, 没答出该现象的真正原因。如: ( 1) 江苏卷31( 2) : 分析图示地区由南向北气温年较差增大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是: 南部夏季高温, 冬季温和, 气温年较差小; 北部夏季暖热, 冬季寒冷, 且冬季气温远低于南部, 气温年较差大。 笔者认为此答案只说明南部年较差小、 北部气温年较差大这种现象, 但没有说明南部为什么气温年较差小、 北部年较差大, 因此我个人认为参考答案没有答到要害之处。建议答案: 夏季太阳直射在北半球, 图示地区的南部和北部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都比较大, 北部虽然正午太阳高度比北部小一些, 但昼长比南部长, 这样南部和北部获得的太阳辐能量都比较多, 夏季普遍高温。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北部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都比南部小, 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就比南部少, 加上北部离冬季风的源地近, 气温更低, 这样冬季南北温差大。由南部和北部的冬夏气温状况能够看出, 图示地区由南向北气温年较差逐渐增大。 ( 2) 江苏卷34( 3) :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 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_______时代。试分析该阶段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答案: 工业文明    人口压力巨大;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过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 环境污染与破坏严重。 参考答案中的”环境污染与破坏严重”属环境问题突出的表现, 而不是原因, 不应作为重要的答案要点。 本题与 江苏卷33( 2) 相似。题目及答案如下: 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答案: 人口的增长; 经济活动的增加; 以及传统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 过度消耗; 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综合这两年的高考题, 结合课本知识, 笔者认为答案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必修教材下册第八单元第二节, 环境问题产生的三个原因: ①人口压力, 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③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二是从第八单元第一节,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模式图入手: ①人类从环境中获取资源的数量超过环境的承载力, ②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 3) 广东卷34( 1) : 在德国, 城市、 工业与人口的地区分布相对均匀, 而在日本却高度集中, 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德国: ①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差异小; ②交通位置优越, 交通道路网发达, 河海港众多; ③历史上, 曾形成过众多经济中心; ④国家控制城市规模和布局。 日本: ①自然资源缺乏, 需要依赖进口; 国内市场小, 对外依赖性强; ②山地多, 平原狭小且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带; ③岛国, 港湾条件优良; ④人口、 工业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 笔者认为, 参考答案中, 日本城市、 工业与人口的地区分布高度集中原因的第④点欠妥, 因为这一点并不是说明的原因, 而是重复题目的要求。 10、 个别试题设问不够精密, 知识点重复 ( 1) 江苏卷第18题和19题考查的都是逆城市化现象这一知识点, 连续两题考查同一知识点, 浪费了考试资源。城市化发展过程包括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四个连续的阶段。如果按照这一过程, 很难选出18题的答案。 11、 不同试卷, 相似的题目, 答案却有差别 广东卷31( 5) : 该地区( 甘肃) 农作物生长的有利条件是                       。 答案: 日照强; 昼夜温差大; 水源( 或灌溉) 有保证。 上海卷第52题: 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分析甘肃省应如何利用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农业。 答案: 农业: 利用河西走廊热量、 土地资源和祁连山冰雪融水, 发展灌溉农业(或巩固西北地区商品粮棉基地的优势地位).保护水资源(或节约用水, 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 以上两题都是有关甘肃省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 广东卷强调日照和昼夜温差, 上海卷强调了热量, 笔者认为二者都要兼顾。 12、 个别试题在图形设计、 答案的严密性等方面还存在着瑕疵 尽管 试卷的命题都十分成功, 但还存在着美中不足之处。如: 全国卷( Ⅱ) 36( 2) 简述三峡地区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相橘生产的影响 答案: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交通运输条件改进, 柑橘保鲜, 冷藏等技术发展, 市场地域施展。 除上述答案中的因素外, 可能还有当地的市场扩大( 城市和工业的发展) ,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等等。 二、 07届高三地理复习前瞻性思考 1、 抓好双基, 突出主干 地理基础知识是形成地理技能的前提, 离开基础知识, 就不可能形成各种地理能力, 因此在地理复习中要十分重视基础知识, 认真梳理基础知识, 强化知识体系, 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每一个知识点, 对地理概念、 地理规律要记忆清楚, 理解正确, 重在应用。如果双基不扎实, 高考时就会应用不灵活, 不能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 容易张冠李戴, 知识混淆。在夯实基础的同时, 我们要突出对主干知识的复习, 因为主干知识几乎年年都考。中学地理课本中的主干知识主要有: 经纬网及其应用( 包括方位、 时间计算、 球面距离的估算等) ; 日照图的判读; 气候及天气系统; 资源、 能源; 人类的生产活动及区位分析; 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等等。 高三复习只有以双基为本, 抓好基础知识、 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特别是对主干知识的熟练掌握, 高考时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如果过分地依赖猜题、 估题, 明年高考决不会有好的结果。 2、 高初中地理相互融合, 突出对区域地理的复习 初中地理内容多, 它是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和高考命题的归宿。在复习过程中, 把高中系统地理知识与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结合起来, 注重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一定的地理区域中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如结合中国水能的分布、 耕地的分布复习中国地形, 结合河流水复习中国的河流, 结合气候类型和农作物的分布复习中国的气候, 结合西部大开发复习中国区域地理, 结合重要的经纬线、 资源、 能源、 工业、 农业复习世界主要八国地理特征。对高考中独立成题的知识内容, 如地图、 地方时和区时, 单独以专题形式复习。同样, 复习高中地理时, 可将初中地理融入到高中地理中来, 把初中地理的有关内容作为鲜活的案例来分析。 3、 读图能力的训练应进一步加强 高考中, 与地图有关的试题比前几年有明显的增加, 这符合地理学科的特色, 因为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 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时坚持图文结合, 左书右图, 图文互换, 图图转换,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阅读、 分析各类图形, 帮助学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协调发展, 培养学生对图像信息的获取综合, 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还要将图形分成若干类, 如: 日照图、 等值线图、 坐标图、 区域图、 景观图、 饼状图、 表格类等, 进行专题复习。对每类图的阅读要抓住重点, 掌握方法。如区域图, 要把握图中海岸线、 大洲、 国家、 省区、 湖泊和地形区等轮廓和范围, 河流、 山脉的形状和走向, 主要经纬线穿过的地区等等。特别强调的是主要经纬线穿过的地区, 记得越细越好( 如明确经纬度相差100的经纬线穿过的主要地区) , 这样在考试时就能够对区域图进行准确定位, 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首要条件。 4、 渗透新课程理念, 注意与新课程接轨 新课程在全国各省区正在或即将使用, 大多数 高考试卷就已经渗透了新课程理念, 估计 还可能进一步增强。新课程强调学习有用的地理, 强调自主创新, 强调研究性学习等等。如: 各家特别是自主命题的省市, 十分注重考查与中学地理有关的本省市的乡土地理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时必须将学过的地理知识与乡土地理相结合, 要了解本省( 区、 市) 的地形、 气候、 河流、 土壤、 水资源、 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 以及工农业、 交通、 资源、 环境等人文特色。 5、 关注社会热点, 使地理知识活学活用 高考试题多以社会热点作为中心问题, 考查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程度, 多角度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教学内容, 联系社会实际, 关心国内外重大的时政和生存环境, 关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地理事实材料, 加强社会热点与课本知识的结合, 用地理知识分析评价社会热点,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这样还能有效地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利用新情境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还有些热点在较长时间内经久不衰, 如温室效应、 臭氧层空洞、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地区冲突以及具有鲜明的地理特色和中国特色的热点等, 应引起我们长期地足够地重视。 6、 答案表述要准确、 规范, 该得分的一分也不能丢 高考试题在答案表述方面的要求有所降低, 但仍有许多考生答题时空话连篇、 语无伦次、 空洞、 笼统, 答案要点严重不全, 答题不得要领, 严重地影响了考生的高考地理成绩。”进行文字准确、 条理清楚、 逻辑严密的表述”是《考试大纲》对考生能力的重要要求之一。这就要求同学们在答题时应学会多角度地从不同方面分析问题, 答案要点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①要有层次, 先主后次; ②答案要简洁, 要点要完整, 不能丢失信息; ③要有逻辑性, 不能相互割裂, 甚至自相矛盾; ④表述要准确, 不产生歧义; ⑤字迹要清楚、 端正, 不能有错别字等。 7、 深入研究《考试大纲》, 做到最后复习有的放矢 有的考生认为, 现在复习时间非常紧张, 无暇顾及《考试大纲》。其实, 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 在繁忙的复习中挤出一些时间研究《考试大纲》, 了解哪些内容需要掌握, 哪些需要重点掌握, 哪些不需要掌握, 高考对考生有哪些能力要求, 认真地揣摩试卷结构、 题例、 命题的指导思想等,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明确自己的地理知识、 地理能力与高考的要求还有多大的差距。这样在今后的复习中就多一些主动性和计划性, 减少了盲目性。 8、 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纵观考生在近几年高考答题情况, 发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错误, 除了对题意理解不深入, 分析问题没切中要害及解题中不细致造成错误外, 没有认真审题造成错答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能否认真审题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提高我们解题能力、 获取地理高分的一个瓶颈。 在06高考中, 由于没有认真审题而丢失的考分很多。如: ( 1) 全国卷( Ⅲ) 第9题 ③所在地区( 四川盆地) 的地带性土壤是 A.黄壤   B.紫色土   C.棕壤   D.水稻土 答案: A 本题很多同学选B, 出错的原因就是没有认真审题。四川盆地的土壤是紫色土, 但这属于非地带性土壤, 而地带性的土壤应是黄壤。 ( 2) 全国卷( Ⅱ) 36( 2) B处( 西欧西面海域) 海水蒸发量增加, 对同纬度东岸陆地造成的影响及原因是                       。 答案: 增温增湿( 降水量增加, 增加其冬春的降水量) 很多同学把题目看成”海水蒸发量增加对大陆东岸岸造成的影响”, 结果答题全错。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