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 折 形 状 》教 学 设 计
设计理念:
我们知道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其中包括科学知识与科学探究两部分,强调探究式学习活动是科学课程的一大特色,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中要让学生先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大胆猜测,为了验证猜想,建立科学的概念,学生就要收集大量的信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证据。获得证据的途径通常有观察实验,实地考察,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等。因此,我准备以学生自行探究为主线,生活经验与体验为素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体到本课的教学我从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研究各种形状的特点与作用入手,从教师出示的动植物中得到启示,并从而提出“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这一本课的关键问题。在五年级学生已有的对比实验的实际经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如何设计实验并思考出实验要点,从而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中转变与提升。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意识到在科学研究时是要讲求证据的,意识到要用事实说话。还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会应用到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实践。这种体验,这种收获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形状与结构》单元中的第1课。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折叠与弯曲以改变形状来增强材料的承受力,知道蛋壳的形状能够承受很大的力。从而向学生渗透浅显的材料科学知识,同时渗透仿生学中模拟生物形状的建构方法。为学生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与为本单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训练学生能对常见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并形成科学概念的能力。引导学生把课堂的学习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自小就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以及关心他人、关注周围事物的意识。
本课学生的探究重点是把纸折成不同形状,研究它们的承受力,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承受力大小有关,如果把物体的形状改变成三角形、圆柱形、拱形等,都可以增加其承受力。本课学生的探究难点是控制好不同形状的纸筒的承受力对比实验的变量。
预期学习效果:
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3、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承受力不同。
4、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5、体验与人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难点:控制好不同形状的纸筒的承受力对比实验的变量。
教学准备:
1、每组包装纸4张,1张实验记录单
2、橘子、红砖、瓦楞纸、鸡蛋座、蛋壳等实物
3、自制形状模型
4、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谈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与物体形状有关。(板书:1、折形状)你知道哪些形状?现在请大家就在我们教室里找一找这些形状,看一看谁最能发现?
2、 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指导学生说准确物体形状名称)
3、 大家刚才找到了这么多形状,其实形状在我们生活中很普遍,但可以归结为这四种基本形状(出示锥体、台体、柱体、球体模型,并板书:锥体、台体、柱体、球体,然后简单说明四种形状特点)。如果把这些形状切开就会得到其它的形状,要是把这些切开的小物体组合在一起的话就会得到各种各样的形状了(教师出示一些物体让学生说说它们都是由哪些形状组成的)。现在,我们把发现的眼睛放开,放到我们大自然中找一找形状(出示自然图片并让学生说出形状)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它们长成这样的形状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人们在它们形状的启发下模仿也构建了类似的建筑及用品。(出示人造物体) 你能说出下列物体这样的形状有些什么好处?
4、 学生交流。
5、小结并过渡:不同形状能使各种生物得到更好生存与发展,能让我们使用美观又稳固的物品,其实它们都具有支撑作用,就是承受一定的重物的能力。纸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材料之一,它也是具有一定承受重物的能力。
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
1、谈话:教师手里有一张A4纸,你们能不能就用它托起一块红砖,并且要保证红砖离桌面15厘米以上吗?(出示问题)(让几个学生用手感受红砖的重量)谁愿意上来试一试?
2、 学生上台演示用纸托起红砖(让多位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果学生演示不成功,教师即时演示。
3、提问:他(我)是怎样让纸托起了红砖?为什么这样做?
4、学生交流。
5、过渡:我们把一张薄薄的纸平铺,纸没有托起红砖。而当我们把它的形状从长方形折成圆筒形时托起了红砖。这说明了什么?(板书:改变形状可以提高承受力)教师举例一块木板改变形状就能把我们托起。形状的承受力对我们来讲作用真大呀!你们想不想探讨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这个问题呀?(出示问题)
物体的形状很多,我们今天就先来研究柱体的承受力。你们能用纸折出些什么样的柱体呀?
6、学生交流。(认识“棱”的概念)
7、谈话:我们就选择三棱形、长方体、六棱体、圆柱体来研究它们承受力。(出示条件不一的)
8、提问:如果我们要拿它们来比哪个承受力,我们要怎么做?(出示问题)
9、学生交流。(在上面放重物就行了,比一比,哪种形状上放的书多就是谁的承受力大)
10、那,我们就拿这四个形状做实验吧!
提问:那我们折形状时要考虑些什么问题?(出示问题)
11、学生交流(教师随机补充不足之处)
12、谈话:刚才大家说得非常好。在研究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这个问题时应该保持形状纸大小、高矮、纸质、厚薄这些条件一样,只改变形状这一条件。(板书:大小、高矮、纸质、厚薄)这样的几个用同样的纸、沿着同样的边折成的大小一样不同形状的纸筒,这时我们再来比较它们的支撑重物的能力的强弱就公平了,如果它们支撑重物的能力不同的话,就只跟它们的形状有关了。
13、教师这有条件一样的纸筒(出示条件一样的三棱形、长方体、六棱体、圆柱体)我们先来猜一猜,这几个不同形状的纸筒哪一个支撑重物的能力强,哪一个支撑重物的能力差,给它们排排队。(出示记录单)请每个小组记录员在“预测”一栏中用“1、2、3、4”表示从强到弱地排列出你们小组的预测。
14、汇报预测结果,填入汇总单。
15、提问:刚才各组的结论只是大家的预测罢了,要想知道大家说得对不对,应该怎么办?
那么在我们动手操作这个实验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做小结出示)
(1)应放相同的重物(书),要一本一本地小心地放;
(2) 纸筒要竖放,并要放在书的下方正中间,要使重物在纸筒上保持平衡后再松手;
(3)一个纸筒只能使用一次;
(4)放到纸筒倒了为止,如果在某一个纸筒上放了5本书,塌下去了,那这个纸筒的承受力应是4本书,就在记录表的相应位置写“4”。
16、教师补充出示实验习惯要求(“实验提示:1、分工合作 2、轻声讨论 3、认真记录 4、 讲究卫生”)并讲解要求。(每两人做出一个形状的纸筒,并做实验,每个组所有形状做完实验就请组长送上实验记录单。事先教师已经把它分成了不同的等分,大家先折一折,再把相接的边用胶带粘好,做成不同形状的纸筒。) 大家开始实验吧 。让我们看看哪些组又好又快地完成实验。
17、学生做纸筒实验,并做好记录。把各组实验结果填入汇总单。(先做完实验的组先填入)
18、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板书:形状不同承受力也不相同)
19、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八边形的纸筒的承受力有多大?
20、总结: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薄薄的纸如果改变形状可以托起重物。也发现了薄材料用不同方式折叠与弯曲,可以提高材料的承受力;而且,折叠与弯曲的形状不同,承受力也是不同的。(出示)
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运用
1、提问: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表达或应用了今天所学的科学道理?(先让学生看瓦楞纸与鸡蛋座,然后出示课本地18页上的图。)
2、你还发现哪些表达或应用了今天所学的科学道理?
四、拓展应用
1、谈话:我们今天研究了不同形状的柱体与承受力的关系,生活中还有其他的形体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大家请看这是什么?(出示蛋壳)它是什么形体?
2、提问:你们猜猜它能承受多少书的重量?请大家回家做一做实验。在做时注意几点:(1)蛋壳要四个一样高 (2)蛋壳的切口尽量平。在下节课上我们再看看蛋壳的承受力如何。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会应用到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附:
形状与承受力的实验记录(分表)
纸筒形状
承受力(本)
预测
实际
三棱体
长方体
六棱体
圆柱体
形状与承受力的预测记录(总表)
纸筒形状
1组
2组
3组
4组
5组
6组
7组
8组
三棱体
长方体
六棱体
圆柱体
形状与承受力的实验记录(总表)
纸筒形状
1组
2组
3组
4组
5组
6组
7组
8组
平均数
三棱体
长方体
六棱体
圆柱体
第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