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文学概论教程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9888769 上传时间:2025-04-12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85.07KB 下载积分:14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概论教程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文学概论教程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名词解释 第一编 导论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与形态 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 2.文学活动:以文学创作、文学欣赏与文学批评、文学消费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的总称。其一,它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元素构成。其二,它在意向上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从创作到作品到欣赏接受的过程,这是一个精神过程。二是从文学生产到产品形成再到交换买卖的过程,这是一个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 3.文学理论:从理论的高度与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与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4.文学批评: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文学现象进行阐释与评价的科学。 5.文学史:叙述与研究文学发展过程、分析评价各个时代的作家、作品与文学思潮的学科。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它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发展了的文学理论。它有五大基石,分别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生产论、文学交往论。 2.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而文学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的本质力量通过文学创造与文学欣赏展现出来。 3.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一切文学作品的客观材料与主观情思,都只能来源于社会生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文学领域的运用。 4.艺术生产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现代社会,艺术成为商品,因而艺术是生产,为资本创造价值,并受物质生产水平的制约。 5.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即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中以审美为目的与归宿的特殊部门,所以是审美的意识形态。 6.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把文学理解为一种交往与对话。它以作品为中心符号,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现实生活)、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理想世界)的交往对话关系。这样,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或曰对话结构。 第二编 文学活动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与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人通过实践把自己的能力、智慧、理想、思想等本质力量展现出来,或曰转化成一个可感的对象。文学就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文学活动四要素: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即生活)、作者、作品、读者。这四要素相互依存。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P46):按照哈贝马斯的理解,任何两个具有言语与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系统,更是一种交往对话结构。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建立起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分别构成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作者与作者、作者与此岸世界(现实世界)、作者与彼岸世界(理想世界)、作者与读者,彼此展开对话。 5.文学本体论(P43):一种文学理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家。作为本体的作品又不指传统认为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实际是一种只重文学形式的理论,包括俄国的形式主义、法国的结构主义、英美新批评等学派。 6.劳动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原因有四:(1)劳动创造了文艺活动的前提条件。(2)劳动产生了人对文学的需要。(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对象。(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艺的形式。 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不平衡”有两种表现:一指神话等文学类型只能兴盛在人类生产水平的低级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就过去了。二指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与19世纪的俄国。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 1.文学的含义:文学的含义包括广义的文化含义与狭义的审美含义。文学最初并不是指今天所谓的“语言艺术”或“美的艺术”,而是泛指广义的文化过程,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与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这是广义文学。文学的审美含义指文学是一种审美形态,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歌、小说、剧本、散文等.这是狭义文学。现代,文学的通行含义指狭义。  2.意识形态的形式:文学是意识形态的形式。作为意识形态的形式,文学具有普遍的属性,也具有特殊的属性。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的形式;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属性的形式。 3.话语:话语是人与人通过语言进行沟通的行为与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它包含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4.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5.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的多样形式之一,而文学正是这样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形式。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情形。 6.文学: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1.主导性与多样性:社会主义的文学活动在社会主义时期各种不同层次的文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主导地位并不排斥其他有益无害的文学活动,不应是单调的,模式的化,概念化,公式化的,而应该是主导性、多样性的。 2.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是表达时代精神与人民审美理想的具有新颖生动的个性与丰富多样的性格内涵的社会主义革命者、创业者与建设者形象。是有血有肉的,内心世界丰富的文学新人。 3.雅与俗:文学艺术的雅与俗的界限仅是相对的,往往是俗中有雅,雅中有俗,并且随着时间的流变与接受者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4.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 5.继承与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是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学艺术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不朽的文艺经典,往往既渗透着历史积淀的体验与哲理、又蕴含着时代孕育的理想与精神,既延续着传统艺术的特点与优势、又创造着新颖鲜活的内容与形式。 6.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著名的双百方针。是发展与繁荣社会主义时期科学文化与文艺事业的一个根本性方针。艺术上的不同形式与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第三编 文学创造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1.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与文学艺术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 2.艺术生产(P119):是精神生产的一种,包括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的从创作到印刷、销售等活动的全过程。它比“艺术创作”概念的内涵大,而且强调其商品性,即可以创造经济价值。 3.文学创造的客体(P120):关于文学创造的客体即文学的反映对象,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二是客体即“情感”说。正确的说法是: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其“特殊性”表现为:①它是整体性社会生活,不像经济学、社会学等科学只以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为对象。②它是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即能表现出真善美或假恶丑的生活。③它是作家体验过的生活,即被知觉化、情绪化、心灵化而打上主观色彩的生活。 4.文学创造的主体(P128):文学创造的主体是作家、诗人。一类观点认为,文学创造的主体是“模仿者”与“创造者”;另一类观点认为,文学创造的主体是“旁观者”与“移情者”。我们认为,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并具有主体性力量的人,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 5.文学创造客体的“主体化”(P136,与书本内容不一样):指主体能动地审美地选择与加工客体,把自我意识与情感化入对象,即将客体“主体化”。从而创造出源于客体而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体系。 6.文学创造主体的“客体化”(P137,同上):指创作主体始终受创作客体的制约。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与文化传统中,因而他选择何种生活作为创作客体,必然受到社会背景的制约。进而创作过程中的一切活动,包括虚构、加工、情感化等,都要受到具体客体的制约。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1.文学材料: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2.艺术发现: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作家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3.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4.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与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一定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创造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与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5.灵感:灵感是创造性思维中认识突然飞跃的心理现象。 6.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做出的直接了解与揭示。 7.综合:综合绝对不是拼凑单词碎片,而是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表达自己意图的宛转而又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8.突出:突出就是抓住一个形象或意念,调动各种材料与手段,使之鲜明与与众不同。它常有两种途径。一是浓涂重抹;二是淡化背景。 9.简化:就是故意少说几句,略去细节而抓住主干,传神地勾画出对象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神。 10.变形:变形即违背生活常规创造意象的方式。 11.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创造的概念,指不用常见的称谓、而用陌生的语词描写事物,使其变得陌生起来,增加新奇感。 12.即兴: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 13.推敲: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与文字符号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1.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表达着作家的认识与感悟。 2.艺术概括: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与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表达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3.情感表现:情感在文学中表现为诚挚的内在情态与外在的艺术呈现。 4.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与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 5.艺术形式:艺术形式:就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与形态,是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结合,包括语言、结构、表现手法、体裁等要素(形式四要素)。 第四编 文学作品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与体裁 1.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与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与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暗示性与朦胧性。 4.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与韵律,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与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5.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6.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7.散文: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8.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与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1.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特征化: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 3.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与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4.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与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与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1.叙事学: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与批评方法。 2.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是最小的叙事单位。 3.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首先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艺理论中所讲的结构主要是指这种历时性向度的结构关系,其次是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前者为表层结构,后者称之为深层结构。 4.行动元与角色:行动元的意识说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的行动要素。角色的意思是指具有的形象与性格特征的人物。 5.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文本时间”也可称为“叙事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 6.行动逻辑: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下列三段是序列,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 7.视角:是作品种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与讲述的角度,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 8.叙述者的声音:故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仅表现于叙述的内容以及叙述话语本身,而且表现于叙述的动作,即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音。 9.叙述接受者:作者在为叙述者讲故事时,心目中总有一个隐含的接受者即叙述接受者。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1.抒情:一种审美表现需要适度的意识控制与思维参与需要创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偏于表现个人内心感情的文学类型。 2.抒情性作品: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 3.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与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表达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 4.抒情性作品的结构:即声音、画面与情感经验。 5.声情并茂:将抒情作品通过听觉与视觉的节奏给情感节奏赋予外形,并将它直接有力地传达出来,这就是声情并茂。 6.情景交融:作家、艺术家借景物描写,写出独特微妙的感受过程,达到情感的表现。情景交融就是意境,古代诗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7.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它是指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的运动形式。 8.隐喻:修辞方法比喻的一种,表明喻体与喻本的相合关系,不用喻词。 9.象征:是以具体事物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修辞手法。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1.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2.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实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与显现。 3.风格的简分法:是将风格分为“刚”与“柔”两大类。 4.文学的时代风格: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与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5.流派风格: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情趣、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共同特色,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表现。 第五编 文学消费与接受 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1.文学消费: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指进入近代商品社会与近代科技手段兴起等特定语境下出现的历史新现象,文学成为一种特殊商品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文学作品的消费与阅读,同时还具有精神享受的属性。 2.文学传播:泛指文学作品的出版与流通,准确地说是文学生产者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与传播方式赋予文学信息以物质载体,从而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作品传递给文学接受者的过程。 3.大众传播媒介:用于大众传播的物质媒介与技术手段。 4.文化市场:文化商品交换活动的总与。 5.高雅文学:一种典型正统、经典、精致、纯粹的,具有较高思想艺术价值的文学类型。 6.大众文学:浅易、通俗、平易、流行、消费性的文学类型。 7.文学接受:以文学文本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文本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与再创造活动,使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或信息的主动选择、接纳或抛弃。 8.文学欣赏:常有一种意识的、膜拜的、静观的或审美的性质的读者阅读活动。 9.文学接受的审美属性:文学作品的从感官感受、情绪情感与思想深度方面吸引、感染、震撼读者并给读者带来精神愉悦、人格自由与心灵净化的价值属性。 10文学接受的认识属性: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文字描写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揭开自我人性的丰富本质,因而具有一种为读者提供认识社会生活与人类自身真相的价值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价值诠释属性:文学接受具有一种多方面满足读者进行文化价值阐释、品味货品凭兴趣的属性。 12.文学接受的审美交流属性: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审美的社会话语作品,具有增进人们的彼此了解、沟通与交流的属性。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1.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外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期待视野,分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三个层次。 2.接受心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这种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 3.隐含的读者: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4.正误与反误:正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反误是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 5.填补不定点:把再现客体没有被文本特别确定的方面或成分称为“不定点”,并认为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凭借自己的经验去“填补不定点”的过程。 6.虚静:原义主要是指一种清静虚欲、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自魏晋以来,逐渐演变为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术语。“虚静”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与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 7.共鸣:在阅读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灵感应状态。 8.净化: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派遣情绪、去除杂念与提升人格的状态。 9.领悟:潜思默想、东西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态与过程。 10.延留:继共鸣、净化与领悟后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1.文学批评: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与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与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与价值取向。 2.伦理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构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 3.社会历史批评:强调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社会认识功用与历史意义,基本原则是分析、理解与评价作品。 4.审美批评:着眼于文学作品的美的构成及其审美价值,着重强调作品的“畅神”“移情”效果与娱乐、愉悦作用,把文学作品看作是再真善美基础上又超出了真善因而使“超功利”的一种审美对象。 5.心理学批评:指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成果来对作家的创作心理及作品人物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探求作品的真实意图,以获得其真实价值的批评。 6.语言学批评:运用语言学对文学作品进行理解、分析与评价的一种批评方法。 7.文化批评:在解读甚至审读文本的前提下“联系”文学外部诸文化现象的批评,尤其是联系权力文化关系的批评。 8.学院批评:以学院(高校、学术研究机构)中的文学教师、研究人员为批评主体,以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等的学理化解读为主要批评对象,以文学意义或价值的产生与呈现为基本宗旨,以专业的批评符码与表意策略为批评追求,在学术话语的规则中加以运作并在专业的学术期刊得以发表的批评样式。 9.媒体批评:是指在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网站)上发表的对文学作品、文学事件与文学现象等进行评说的批评文字。它具有新闻性、尖锐性、大众性等特点。 10.读者批评:对文学作品、文学现象与文学事件发言评说的一种实践形式。 11.文学批评的标准: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人们据以分析、评价与判断文学作品有无价值与价值大小的尺度或准绳。 12.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思想标准,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艺术标准,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 问答题 第一编 导论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与形态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与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但是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与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从对象任务上看:①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这就构成了文学活动发展论。②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这就形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③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但社会生活本身还不是文学,社会生活的原料必须经过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才能变成文学文本,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与规律,就形成了文学创造论。④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与批评中变成了作品,文学作品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中题材、形象、语言、结构、风格等都是作品构成中的重要问题,而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⑤文本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变成审美对象,才能变成有血有肉的活的生命体,读者接受的过程与规律,就形成了文学接受论。 从学科品格上看:文学理论具有实践性与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文学理论是对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他的出发点与基础只能是文学活动的实践。现有文学活动的实践,然后才会有文学理论的概括。文学理论的实践性品格,不但在于它来源于文学活动的实践,而且在于它必须经得住文学活动的实践的检验。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民主的、科学的与现代的。民主的即以提倡广大人名的审美情趣与审美理想为依归,而不能以少数人的审美情趣与审美理想为依归;科学的即科学形态的文学理论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揭示文学活动的规律,总结出文学创作与欣赏的经验,具有深厚的学理性,不是一味迎合某种政治的需要;现代的即发展文学理论,就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的社会已经向现代化迈进,我们的文学理论也必须实现现代性的创新。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依据是什么?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与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两大流动系统。 文学理论分为这些形态的依据是: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活动。从文学创作到文学作品产生再到文学接受,这是一个活动过程。按马克思的理论,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生产”。这样,实际上同一个文学活动,在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   这就是说,文学理论只有一个认识客体——文学活动,但同一客体可以成为多种视角所观照的多种对象,形成不同的研究形态。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简要说明。 答: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与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基是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① 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与欣赏展现与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② 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③ 艺术生产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现代资本运行的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④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⑤ 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与对话。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类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活动;从哲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一种反映活动;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从美学的社会的观点看,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从媒介与符号的观念看,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这样,马克思主义就从人类学的、哲学的、经济学的、美学的、社会学的、媒介学的、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文学的整体面貌。 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构建其革命学说时创立的,因此这种理论的创立总是与革命实践的需要密切相关。 ②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又是他们批判地继承西方古典美学,特别是德国古典美学的结果,也是总结西方19世纪以前文学实践的结果。 ③在其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得到不断的丰富与发展,在西方世界,也出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其中就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新探讨,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 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答:①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即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作为指导,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列宁、毛泽东与一些学者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导; ②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具有中国特色。即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与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能够同中国生动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③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要具有当代性,表达时代精神,即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第二编 文学活动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 答:关系: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与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它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得意发展、延续的基础。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位置:文学活动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虽然从根本上受物质实践活动的支配,但同时也反过来影响物质实践活动。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性的精神活动,则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之上,并为该经济基础服务的也可以称之为观念性的上层建筑,与物质经济基础的联系具有间接性的性质。总之,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指出各自的片面性 (教材此问题没讲请,而且,四种视角本身不存在片面性,只有固执一个视角,才会出现片面性。所以,以下答案不同教材) 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是世界视角、作者视角、作品视角、读者视角。从上述每一个要素视角出发,都会看到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如果只从任何一个视角看文学,也都会暴露片面性。 ①世界:世界即现实世界、社会生活。文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文学中的客观材料与主观情思来源于社会生活,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从古希腊的‚摹仿说‛,别、车、杜的‚再现论‛到我国解放后的‚反映论‛都大体表达了这样的认识,都强调文学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其理论依据是: 文学是一种意识反映行为,没有反映对象,就没有反映;文艺起源于对自然的摹仿;文学作品中确实包含着现实世界的影子。这也是其合理性之所在。不过,如果只看到文学与生活世界的联系,看不到二者的区别,看不到文学同时也是一种作家的主观表现,就具有片面性。 ②文学是作者创作的。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并试图唤起读者的相应感受,因此,文学也是一种作者的表现活动。从中国古老的‚诗言志‛、‚诗缘情‛到西方的‚心灵表现论‛,都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与情感的表现。其理论根据是:文学是作家‚情动‛与要表达情感的产物,文学中也确实包含着作者主观的思想情感与理想。当然,作品中的情感同生活中原初的情感在强度与指向上都有区别,它趋于高尚。不过,倘若只把文学看作作者情感的表现,而看不到文学与生活的联系,看不到作品有其自足性,也是有片面性。 ③作品:作品是文学的最终表现形式,即反映生活也好,表现作者思想情感也好,最终都要表现为文学作品。不过,作品并不原本地再现生活与表现作者生活中的情感,这是其短处,也是其长处,即它是按美的规律改造了生活与情思。它可以超越事物的本来形态,创造出更具普遍性的审美世界,包含更深广的意蕴。这说明文学作品确实有其审美的独立自足性。但如果过分强调了这一点,而割断了文学作品与生活、与作者的联系,也是片面的。20世纪俄国的形式注意与英美新批评就是这样,一味强调作品本身的形式价值,提出了‚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只在于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与作者。其所说的作品又不指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而仅指作品形式的隐喻、语境、反讽等语言学因素。从而表现出片面性。 ④读者:文学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文本的价值才能实现,而读者的阅读,既是对作品人情世态与作家思想感情的了解与‚复原‛,又是一种‚再创造‛,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化修养对作品意义进行具体化的理解,其结果必然与作品愿意既有重合,也有所不同。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强调文学欣赏与接受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创造性活动,认为作品是由作家与读者共同创造的,有其积极意义。但他们太夸大了文学接受中的再创造,宣布文本一经写出,‚作家就死了‛,作品任由读者去理解,有否认作品‚原意‛的意向,暴露出片面性。 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答: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史前人类在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与最初的文学。 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 ④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早期的文艺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所以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 4、试辨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多原因。 答:文学发展的动力、动因问题有如下观点:有的认为文学发展动力是社会风气的变化;有的认为文学发展与时代变化密切相关;有的认为文艺发展动力是某种非人力可改变的因素;还有学者从文学内部来探求文学发展动因,以为文学的发展像自然界运行一样只在于它的内在动因。另外,有学者认为文学的发展只是文学固有的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了形态变化。更合理的解释是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在于生产劳动。 经济因素不是影响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唯一决定性因素,但在终极意义上可以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源性的、最基本的因素来理解。以上原因各有侧重,根本上应说是经济因素决定了文学发展,直接意义上往往是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文学的发展。总的来说,各种观点由于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意识形态及分析角度虽各有不同,但都在某个方面以独有的方式阐释了文学发展的原因。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 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 答:文学的两种含义是文化含义与审美含义。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与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现在通行的含义是: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2、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是社会结构的—个组成部分。社会结构是由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各种要素或各个方面的总与构成的总体组织,包括两个基本层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生产关系的总与构成的、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影响与制约的各种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与世界观的总与,包含两个层面:政治、法律制度与社会意识形态。文学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它往往要与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 ①文学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般社会本质。 ②文学在社会结构中处于一个重要位置。现在人们把社会结构分为三大层次,即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基本结构。文化结构是指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念、艺术等社会意识的联结方式。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在文化结构中,各种意识形态各有特点,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了文化结构的整体。 ③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理论与实践上讲,文学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经过能动创作的文学作品显然要高于生活。第二,社会心理是文学反映生活的中介环节。 ④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作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