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每题2分,共计30分)
1.外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与( A )。
A.剥蚀作用 B.岩浆作用 C. 地质作用 D.地壳运动
2.地球以地表为界分为外圈与内圈,以下各项不属于外圈的是( D )。
A.大气圈 B.水圈 C. 生物圈 D.地核
3.关于沉积岩形成过程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B )。
A. 风化剥蚀阶段、沉积阶段、搬运阶段、硬结成岩阶段
B.风化剥蚀阶段、搬运阶段、沉积阶段、硬结成岩阶段
C. 沉积阶段、搬运阶段、硬结成岩阶段、风化剥蚀阶段
D.沉积阶段、硬结成岩阶段、搬运阶段、风化剥蚀阶段
4.压力等于零时的抗剪断强度称为( B )。
A.抗拉强度 B.抗切强度 C. 抗剪强度 D.抗压强度
5.下列关于褶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褶皱构造使同一岩层产生明显的错动 B.褶皱核部为新老地层,翼部为新地层
C. 褶皱的基本类型有背斜与向斜 D.褶皱使岩层产生了一系列波状弯曲
6.随着距地表深度的不断加大,风化作用的程度( C )。
A.不发生变化 B·越来越强 C. 越来越弱 D·无法判断
7.河流的地质作用一般表现为( D )。
A.侵蚀、沉积 B.沉积、搬运 C. 侵蚀、搬运 D.侵蚀、沉积、搬运
9.地下水位的降低可使降水周围的地面( A )。
A. 下降 B. 上升 C. 不变 D. 不能确定
10.下列关于震级与烈度的组合正确的是( C )。
A. 每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烈度也只有一个 B.每次地震震级可有多个,烈度只有一个
C. 每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可有多个 D.每次地震震级可有多个,烈度也可有多个
11.采空区地表变形可分为( B )。
A.两种移动,两种变形 B. 两种移动,三种变形 C. 一种移动,三种变形 D.三种移动,一种变形
12.按结构成因,结构面分为原生、构造、次生结构面,岩体受构造应力作用所产生的破裂面指的是( B )。 A.原生结构面 B.构造结构面 C.次生结构面 D.节理面
13.洞室衬砌的主要作用是( A )。
A. 承受岩土与水压力 B. 防止地下水人渗 C. 装饰洞室 D.辅助围岩灌浆
14.在地下洞室的围岩分类中,RQD表示( B )。
A. 岩石质量 B.岩石质量指标 C. 岩体质量 D.岩体质量指标
15.回转钻探不适宜于的土层是( D )。
A. 粘性土 B. 粉土 C. 砂土 D.砾石土
16.概括的讲,工程地质所研究的两方面问题主要表达在( A )
A.区域稳定与地基稳定 B.区域稳定与基础稳定
C.基础稳定与结构稳定 D.地基稳定与基础稳定
17.地球以地表为界分为外圈与内圈,下列属于内圈的是( C )
A.大气圈 B.水圈 C.地幔 D.生物圈
18.下列各项地质作用属于外力作用的是( D )
A.地壳运动 B.变质作用C.岩浆作用 D.沉积作用
19.岩浆岩的构造不包含( A )
A.层面构造 B.流纹构造C.杏仁构造 D.气孔构造
20.压应力等于零时,岩石抵抗剪断强度称为岩石的(C )
A.抗剪断强度 B.抗拉强度C.抗切强度 D.抗剪强度
21.岩石在常压下吸入水的重量与干燥岩石重量之比,称为岩石的( A )
A.吸水率 B.吸水系数C.饱水系数 D.饱水率
22.沉积岩之间的接触关系主要有( D )
A.沉积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接触
B.侵入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接触
C.风化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接触
D.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接触
23.下列有关岩层走向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B )
A.岩层的走向有两个数值,且两数值相差180。B.岩层的走向只有一个数值
C.岩层的走向可由走向线的方位角表示D.岩层走向方位角与倾向方位角相差90。
24.逆断层即( A )
A.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B.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C.上盘水平左移,下盘水平右移的断层D.上盘水平右移,下盘水平左移的断层
25.岩石的风化可以分为( A )
A.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B.物理风化、生物风化、水理风化
C.化学风化、水理风化、生物风化 D.物理风化、化学风化、水理风化
26.按赋存条件的分类,地下水可分为( A )
A.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B.裂隙水、包气带水、岩溶水
C.潜水、孔隙水、包气带水 D.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27.某一地区地面与各种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的强烈程度称为( A )
A.地震烈度 B.场地烈度C.基本烈度 D.设防烈度
28.采空区地表变形可分为( A )
A.两种移动,两种变形 B.两种移动,三种变形
C.-种移动,三种变形 D.三种移动,一种变形
29.洞室衬砌的主要作用是( A )
A.承受岩土与水压力 B.防止地下水渗入C.装饰洞室 D.辅助围岩灌浆
30.详细勘察阶段,工程地质测绘的比例尺应选用( C )
A.1:5000—1: 50000 B.1: 2000~1 3 10000
C.1: 500—1: 2000 D.1: 200—1: 1000
31.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地震作用、地壳运动、岩浆作用与下列哪项( B )。
A. 风化作用 B.变质作用 C. 成岩作用 D.沉积作用
32.在垂直压力作用下,岩石沿已有破裂面剪切滑动时的最大剪应力称为岩石的( D )。
A.抗拉强度 B.抗切强度 C. 抗剪断强度 D.抗剪强度
33.未经构造变动影响的沉积岩,其上下两套岩层的相对新老关系为( C )。
A.无法确定 B.上老下新 C. 上新下老 D. 同一时代
34.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为( C )。
A.正断层 B.平推断层C. 逆断层 D.阶梯断层
35.下列哪项不是地质年代单位( D )。
A.宙 B.代 C. 纪 D.统
36.下列关于风化作用的叙述,哪项正确( C )。
A. 风化作用属于内力地质作用B.风化作用均会导致岩石成分的变化
C. 风化作用随距地表深度的加大而减弱D.温差风化属于化学风化作用
37.风的剥蚀作用有下列哪两种方式( A )。
A. 吹扬作用与磨蚀作用 B.吹扬作用与冲蚀作用
C. 溶蚀作用与磨蚀作用 D.溶蚀作用与冲蚀作用
38.坡积土是有下列哪项地质作用形成的( B )。
A. 风化作用 B.雨、雪水的地质作用 C.洪流的地质作用 D.河流的地质作用
39.地下水按赋存条件的分类,不包括下列哪种类型的地下水( C )。
A.孔隙水 B.裂隙水 C. 潜水 D.岩溶水
40.斜坡的变形方式有蠕动与下列哪种形式( C )。
A.崩塌 B.滑动 C. 松动 D.弯曲
41.下列关于震级与烈度的组合哪一个是正确的( C )。
A.每次地震震级只有1个,烈度也只有一个 B.每次地震震级可有多个,烈度只有一个
C. 每次地震震级只有1个,但烈度可有多个 D.每次地震震级可有多个,烈度也可有多个
42.土洞是由以下何种地质作用造成的( B )。
A. 生物作用 B.潜蚀作用 C. 搬运作用 D.风化作用
43.洞室衬砌的主要作用是( A )。
A.承受岩土与水压力 B.防止地下水人渗 C. 装饰洞室 D.辅助围岩灌浆
44.详细勘察阶段,工程地质测绘的比例尺应选用( B )。
A.1:200~1:1000 B.1:500~1:2000 C.1:2000—1:10000 D.1:5000~1:50000
45.平板荷载试验可用于测定地基土的哪方面内容?( C )
A.抗剪强度 B.重度 C.承载力 D,压缩模量
二、判断题(正确者在题后括号内填“√”,错误者填“X”,每题2分,共计20分)
1.地壳是莫霍面以上固体地球的表层部分,平均厚度约为33Km。( √ )
2.沉积岩形成过程中,物质沉积是搬运介质物理化学条件变化的开始。( X )
3.岩石的物理性质包括吸水性、透水性、溶解性、软化性、抗冻性等。( X )
4.与不整合接触面上的底砾岩岩性一致的岩层形成时间相对较早。( √ )
5.地质图是反映一个地区各种地质条件的图件。( √ )
6.根据地面残积土的成分不可以推测出下卧基岩的种类。( X )
7.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完整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表面的重力水即包气带水。 ( X )
8.根据场地条件,调整后的地震烈度称为场地烈度。( √ )
9.围岩压力的大小与岩土的物理性质、岩体结构、支护结构有关,与支护时间无关。 ( X )
10.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应根据工程安全等级、场地等级与地基等级,综合分析确定。( √ )
11.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
12.地壳的运动方向可以分为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两种。( √ )
13.根据岩石的饱与单轴抗压强度划分,岩石分为坚硬岩、较硬岩、较软岩与软岩四大类。( X )
14.与不整合接触面上的底砾岩岩性一致的岩层形成时间相对较晚。( X )
15.残积土是未经搬运的,由风化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 √ )
16.承压水的承压水位与埋藏深度一致。( X )
17.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所决定的。(√ )
18.作用在洞室衬砌上的外水压力等于外水的全部水柱高度乘以水的重度。( X )
19.膨胀土遇水膨胀,失水收缩,且胀缩可逆。( √ )
20.静力触探适用于碎石土层。( X )
21.矿物是具有一定化学成分与物理性质的元素单质与化合物。( √ )
22.根据岩石的饱与单轴抗压强度,岩石按坚硬程度分为坚硬岩、较硬岩、较软岩与软岩四大类。(X)
23.与不整合接触面上的底砾岩岩性一致的岩层形成时间相对较晚。(X )
24.断层既可以造成地层的重复又可以造成地层的缺失。( √)
25.承压水内部有压力而潜水内部无压力。( X )
26.冲积土是由河流的地质作用形成的。(√)
27.利用潜水的等水位线图可以确定潜水的流向,但不能确定潜水的水力梯度。(X )
28.风化作用在岩石中形成的节理面属于构造结构面。( X)
29.作用在洞室衬砌上的外水压力等于外水的全部水柱高度乘以水的重度。(X )
30.勘察一般分为选址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三阶段。( X )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计40分)
1.什么是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条件是指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条件总与,它包括土与岩石的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地质作用、自然地质现象与天然建筑材料等几个方面。
2.简叙各褶曲要素。
核:组成褶皱中心部位的岩层。翼:中心岩层动外的岩层。转折端:从翼向另一翼过渡的弯曲部分。枢纽:组成褶皱岩层的同一层面最大弯曲点的连线。轴面:由各岩层枢纽所连成的面。
3.地质平面图、剖面图及柱状图各自反映了哪些内容?
答:一幅完整的地质图应包括平面图、剖面图与柱状图。平面图是反映一表地质条件的图。是最基本的图件。地质剖面图是配合平面图,反映一些重要部位的地质条件,它对地层层序与地质构造现象的反映比平面图更清晰、更直观。柱状图是综合反映一个地区各地质年代的地层特征、厚度与接触关系的图件。
4.何谓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
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是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所决定的。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与各种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的强烈程度。
5.保障围岩稳定性的两种途径是什么?
要点:保障围岩稳定性的途径有以下两种:一是保护围岩原有稳定性,使之不至于降低;二是提高岩体整体强度,使其稳定性有所提高。前者主要是采用合理的施工与支护衬砌方案,后者主要是加固围。 6 6. 简述残积土的成因及特征。
答:岩石风化后产生的碎屑物质,被风与大气降水带走一部分,其余都残留在原地,残留在原地的碎屑物称为残积土。残积土主要分布在岩石暴露于地表而受到强烈风化作用的山区、丘陵及剥蚀平原。残积土从上到下沿地表向深处颗粒由细变粗。一般不具层理,碎块呈棱角状,土质不均,具有较大孑L隙,厚度在山坡顶部较薄,低洼处较厚。残积土成分与母岩成分及所受风化作用的类型密切相关。由于山区原始地形变化较大与岩石风化程度不一,残积土厚度变化很大。
7.崩塌及滑坡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答:崩塌形成的条件是斜坡前缘的部分岩体被陡倾结构面分割,并突然脱离母体,翻滚而下,造成岩块互相冲撞、破坏,最后堆积于坡脚而形成岩堆。
滑坡的形成条件主要取决予下滑力与抗滑力的对比关系。斜坡的外形基本上决定了斜坡内部的应力状态,斜坡的岩土性质与结构决定了斜坡各部分抗剪强度的大小。当斜坡内部的剪切力大于岩土的抗剪强度时,斜坡将发生剪切破坏而滑坡。 +
8.保障围岩稳定性的途径有哪些?
答:保障围岩稳定性的途径主要有两方面途径:一是保护围岩原有稳定性,使之不至于降低;二是提高岩体整体强度,使其稳定性有所增高。前者主要是采用合理的施工与支护衬砌方案,后者主要是加固围岩。
9.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包括的内容有哪些?
答:岩土工程分析评价的内容包括: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评价;岩土指标的分析与选用;岩土利用、整治、改造方案及其分析与论证;工程施工与运营期间可能发生的岩土工程问题的预测及监控、预防措施。
10.工程地质学及其研究内容?
研究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称为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探讨工程地质勘
察的手段及方法,调查研究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造、地貌等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分析研究与工程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及防治措施。为工程的选址、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
11.野外鉴别矿物的步骤?
(1)找到矿物的新鲜面,矿物的新鲜面能真实地反映矿物化学成分与物理特征;
(2)观察鉴别矿物的形态与物理性质; .
(3)根据观察到的矿物的物理性质,结合常见造岩矿物特征,对矿物进行命名。
12.选择洞轴线位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1)地形:应注意利用地形、方便施工。
(2)地层与岩性条件:地层与岩性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洞室的稳定性。
(3)地质构造条件:应考虑在大块而完整岩体中布置轴线;应注意分析洞轴线与岩层产状、褶皱地层的走向的关系。
(4)水文地质条件:对隧洞沿线地下水分析其埋藏运动条件、类型及物理化学特性等情况
13.工程地质勘察的任务?
通过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勘探、室内试验、现场测试等方法,查明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 如场地地形地貌特征、地层条件、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现象,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测定等。在此基础上,根据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并结合工程的具体特点与要求,进行岩土工程分析评价,为基础工程、整治工程、土方工程提出设计方案。
四、论述题(10分)
1.叙述地震效应及其所包含各要素。
答案要点:
在地震作用影响下,地面出现的各种震害与破坏称为地震效应。地震效应包括,地震力效应,地震破裂效应,地震液化效应与地震激发地质灾害效应。
(1)地震力效应:地震可使建筑物受到一种惯性力的作用,当建筑物无法抵挡这种力的作用时,建筑物将会发生变形、开裂、倒塌。
(2)地震破裂效应:地震自震源处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于周围的岩土层中,引起岩土层的振动,当这种振动作用力超过岩石的强度时,岩石就产生突然破裂与位移,形成断层与地裂隙,● 引起建筑物变形与破坏。
(3)地震液化效应:在饱与粉砂土中传播的地震波,使得孔隙水压力不断升高,土中有效应力减少,甚至会使有效应力完全消失,粉砂土形成流体,形成砂土液化,导致地基强度降低。(4)地震能激发斜坡岩土体松动、失稳,发生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
2.分析褶皱区如何布置工程建筑。
(1)褶皱核部岩层由于受水平挤压作用,产生许多裂隙,直接影响到岩体的完整性与强度,在石灰岩地区还往往使岩溶较为发育。所以在核部布置各种建筑工程,如厂房、路桥、坝址、隧道等,必须注意岩层的坍落、漏水及涌水问题。
(2)在褶皱翼部布置建筑工程时,如果开挖边坡的走向近于平行岩层走向,且边坡倾向于岩层倾向一致,边坡坡角大于岩层倾角,则容易造成顺层滑动现象
(3)对于隧道等深埋地下的工程,一般应布置在褶皱翼部。因为隧道通过均一岩层有利稳定,而背斜顶部岩层受张力作用可能塌落,向斜核部则是储水较丰富的地段。
3.分析褶皱区可能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
褶皱形成以后,使岩层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同时,在褶皱的转折端,一般张裂隙发育,岩层较破碎,在褶皱两翼,岩层中易产生剪裂隙。由于褶皱构造中存在着不同的裂隙,导致岩层 的完整体受到破坏,因此,褶皱区岩层的强度及稳定性较之原有岩层有所降低。另外由于转折 端更易遭受风与作用的影响,因此,工程应避免布置在转折端。
褶皱两翼,岩层均为单斜岩层,如果在褶皱两翼开挖形成边坡,可能导致边坡产生顺层滑 动。因此在两翼布设工程应尽量使开挖形成边坡的倾斜方向与岩层倾斜方向相反;如果边坡 倾斜方向与岩层倾斜方向一致,应使边坡的倾角小于岩层倾角,否则应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
第 11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