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3年全国10月高等教育餐饮美学自考试题.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9879688 上传时间:2025-04-1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全国10月高等教育餐饮美学自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3年全国10月高等教育餐饮美学自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指导 课程说明:本课程使用主教材:《社会学概论》韩明谟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辅助资料:《社会学概论》导学(2023年8月修订),省电大教材处发行。 考试说明: 1、考试的性质及方式:本课程为省电大统考科目。每学期开考一次,采用闭卷考试形式。 2、考试成绩计核方法: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合计课程总成绩100%。 3、试题类型及比例:名词解释:24%,单项选择题:20%,简答题:40%,论述题:16%。考试时间为90分钟,卷面成绩满分为100分。 4、考试范围:本课程共分十六章,前十四章之间存有内在联系,属必然考核内容。第十五章不是社会学的重点内容,不作为考试的重点;第十六章是为对社会学有爱好的同学开阔视野之用,不列为考试范围。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复习要点: 1、马克思主义阐述社会的理论 (1)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性是劳动 (3)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2、社会学及其特点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社会学的特点: a、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看待; b、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互相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开展研究; c、研究方法具有综合性; d、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进行研究; e、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 3、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1)两者的联系:历史唯物主义是 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是社会学研究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源泉之一。两者是一般与特殊、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2)两者的区别:历史唯物主义是一门哲学的历史观,属于哲学的范畴,社会学是一门具体的社会科学。 4、社会学的功能 (1)掌握现代社会的基础知识,可以使人们 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 (2)增长社会管理才干,为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做出奉献; (3)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 (4)为发展边沿学科和多科性综合研究做出奉献。 第三章 人的社会需要 第四章 复习要点: 1、社会需要的涵义 2、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1)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 (2)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 (3)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1)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是建立在个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的哲学基础上的,个人和社会是辩证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是历史的、辩证的看待人性与动物性(兽性)的区别的,认为人性与动物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3)马克思把人类的需要活动放到历史的进程中去考察,放到生产的历史发展中去考察,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从生产生存资料进步到生产享受资料再进步到生产发展资料。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及述评 (1)重要理解和掌握马斯洛需要论的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它们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表现。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的述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较好地解释了人的需要的变化规律及人的积极性产生的具体因素。在微观分析上,一定限度上丰富、发展了马 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第三章 社会交往 第四章 复习要点: 1、社会交往及其意义 掌握社会交往的定义。社会交往的意义: (1)人类离不开交往; (2) 个人成长的条件; (3)文化传播的手段; (4)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2、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1)交往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既涉及个人与与个人,团队与团队之间的交往,又涉及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既涉及物质交往,也涉及精神交往。 (2)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揭示了社会交往的物质条件:一切交往都是在人类劳动发明的财富的基础上进行的,离开了物质基础,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就无从发生。 (3)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指明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交往的主线因素。社会交往则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可靠保障。 (4)经济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马克思分析了社会交往的层次,指出:物质交往一方面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是任何一种交往的基础。 3、符号互相作用论 1符号互相作用论是一种解释人们互相作用的发生、作用方式 与特性,强调人类交往中的象征、符号和意义的重要性的理论。 2此理论认为人们互相作用得以发生是通过媒介符号。人们通 过运用大家都可以懂的、表达共批准义的符号进行交往与沟通。语言是重要的符号系统,人们的交往重要借助语言进行。 3社会学家布卢默总结的符号论的基本观点:(1)人们是根据 他们赋予客观事物的意义来决定他所采用的行动的;(2)人们所 赋予事物的意义是社会互相作用的结果;(3)人们在交往时对所 处环境总是不断进行一种内部的解释,以便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4、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1)双方需求的互补性; (2)态度的类似性(双方对待某些事情的相似态度); (3)双方距离的远近; (4)交往频率(人际关系通过频繁的交往才干建立起来)。 诚意、信任、尊重、合作以及双方在交往中得到的满足等均会直接影响人际关系。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第六章 复习要点: 1、社会化的涵义及基本内容 掌握社会化的涵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传授生活技能; (2)教导社会规范; (3)指点生活目的; (4)提供角色人选。 2、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和特殊社会化 (1)三者的定义 继续社会化:指人的一生都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的社会化。 再社会化: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为,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收容,强制性地进行教化的过程。 特殊社会化:指对于某些遭受身心损伤不能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一些人们而进行的特殊措施的社会化过程。 (2)三者的关系 相同点:都是对人进行社会化,都是让人学习社会文化、价值与行为规范。 不同点:a、继续社会化对前一段社会是肯定的,再社会化对前一段社会化是否认的,特殊社会在正常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 b、继续社会化是非强制性的,再社会化是强制性的,特殊社会化是专门化的。 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与家庭 第六章 复习要点: 1、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与特性 涵义: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密切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的特性:(1)它是自然形成的;(2)成员之间具有多重角色,表现了所有人格;(3)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没有 严格的规章制度;(4)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人际关系密切; (5)把满足成员需求放在首位;(6)具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 2、家庭的起源与发展 家庭的发展经历了几种形式: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 3、目前我国家庭存在的问题 (1)仍存在包办、买卖婚姻的现象; (2)早婚和违法婚姻问题严重;(3)独生子女问题;(4)老人赡养问题;(5)离婚问题。 第六章 社会组织与科层制 复习要点: 1、社会组织的涵义与特性 掌握涵义 特性 (1)是有目的组织起来的群体; (2)目的简朴、明确; (3)成员间的关系不那么密切; (4)成员的关系、行为常由事 本主义的、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 (5)成员的可替代性强。 2、科层制及其功能 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科层制的特性: 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3组织成员都是具有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 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公司的所有者; 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毫无例外地普遍合用; 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 科层制的功能分析: 它可以推动、保障组织和机构的顺利运营,有效地实现组织目的。它的最大优点在于高效率。科层制一方面具有提高组织效率的功能;另一方面又产生减少组织效率的负功能。 它纯粹是抱负型的。社会组织的环境与加入组织的成员都在不断变化,预先的具体规定往往不能适应现实的规定,从而束缚了人的 积极性,影响效率。 这就规定尽量发挥其功能而避免其负功能。 第七章 社 区 第八章 复习要点: 1、社区的涵义及其构成要素 2、农村社区的特性 农村社区是指以农业为重要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 农村社区的特性: (1)居住特性:大聚居、小分居的居住方式; (2)产业特性:重要产业是农业,涉及农田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3)社会关系特性: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占支配地位; (4)生活特性:生活节奏慢,自给性强,生活水平低,同质性高。 3、城市社区特性 城市社区:指一定地区范围内大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特性: 1人口聚居规模大、高密度;2以工商业、其他非农产业为职业和谋生方式; 3成员的异质性高;4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5人际交往中的情感色彩淡薄; 6组织限度高,结构复杂。 4、我国的城乡关系及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 (1)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档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2)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沟通。 (3)城乡结合,城市支援农村。 (4)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减轻城市压力。 第九章 阶级与阶层 第十章 复习要点: 1、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工的关系 2、社会分层的需要论 3、 阶级的起源与定义 4、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而出现的。剩余产品的出现导致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导致了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出现。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可以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阶级必随着私有制的消灭而消灭。 第九章 社会制度 第十章 复习要点: 1、社会制度的涵义及其特性 2、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1)概念系统:该社会制度存在的理由及它所起作用的一套理论。 (2)规则系统:一整套用来指导人们行为的规则。 (3)组织系统:检查和推动社会制度运营的机构和组织体系。 (4)设备系统:该社会制度正常运营所依赖的物质资源。 3、社会制度的功能 (1)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 (2)提供社会化和社会选择机制; (3)对社会起整合作用; (4)传递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第十一章 社会控制 第十二章 复习要点: 1、社会控制的涵义及功能 2、习俗与道德、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3、社会失范论 社会失范是指社会失去行为规范而出现反常状态。迪尔凯姆认为,社会的正常状态是社会各部分互相协调处在整合状态。在社会迅速变动的时代,当文化价值、社会结构以不同的速率转变时,本来的某些指导和约束人的行为的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失效。此情况下,人们就会手足无措,处在无所遵循的迷茫状态,从而做出各种越轨行为。 4、手段-目的说 此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他认为越轨行为是由于社会为人们提出的目的与达成目的的合法手段不配套,不统一导致的。即社会作为一个文化体系为每个社会成员都规定了目的,但是社会在结构的安排上并没有为每一个人提供达成上述目的的合法手段。这样,按照社会的价值标准,创新、形式主义、逃避、反叛都相对于社会的规定发生一定的偏离,属于越轨行为。 第十一章 社会问题 复习要点:   1、社会问题产生的一般因素 2、社会问题阻碍社会发展的表现 3、我国人口问题的实质、表现、因素 我国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重要表现:人口数量多,素质低。   因素:政治因素;人口惯性;文化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传统思想,多子多福;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死亡率减少;计划生 育失控。 4、我国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 解决办法 5、我国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及解决措施   我国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劳动力资源同生产资料不能合理配置。解决途径:   (1)发展生产,发明更多的就业岗位; (2)广开就业渠道; (3)继续控制人口增长; (4)建立待业、失业保险制度。 第十二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复习要点: 1、社会保障及其特点、内容 2、社会保障的功能 (1)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的安全;(2) 维护社会稳定;(3)保护和维持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刺激劳动潜力;(4)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5)社会保障的反功能。 社会保障实行初期,某些国家或政府通过此手段使那些处在不利地位的人就范,未能保障其合理的权利;在实行高福利情况下,使一些人滋生了懒汉心理,不求进取。 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 复习要点: 1、社会变迁及其因素 2、历史循环论 3、社会进化论 4、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 (1)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2)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所有庞大的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要发生变革; (3)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改变着生活方式,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4)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或所崩溃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起着推动作用;反之,则是对社会发展起着阻滞作用。 5、中国近代的社会变迁发生的几件大事 第十四章 社会现代化 复习要点: 1、社会现代化的涵义、特性及内容 2、社会趋同论 该理论是一些学者用来解释不同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遵循同一规律的理论。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于1961年提出。 社会趋同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尽管不同的社会起点、社会制度、具体条件不尽相同,但都会经历同样的过程,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城市化、世俗化。通过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变得越来越相追似。 评价: a、社会趋同论认为社会变迁是由于工业化、科学技术进步引起的;b、没有看到社会趋异是更重要的方面。在趋同中也包含一些不同。 3、依附理论 4、中国现代化的战略决策 现代化战略选择的基本依据是人的社会需要。我国现代化的战略决策是以满足人民的需要为出发点的。 1党的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目的、战略部署,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马克思主义需要学说的光辉体现。 2人们的社会需要是推动个人或社会集体前进的重要的动力,重要的激励因素。 3“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较少达成完全满足的状态”。我们应善于掌握这个规律,为我国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自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