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心理征询师(习题与案例集)
第一部分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心理征询师(基础知识)》习题
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知识习题
一、 单项选择题
1、基础心理学是研究( )
(A) 正常成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B) 除精神病人以外的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C) 除动物心理以外的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D) 所有心理学现象的学科
2、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 )
(A) 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 (B) 心理过程、能力和人格
(C) 知、情、意和能力 (D) 需要、动机和人格
3、心理过程涉及( )
(A) 能力、气质和人格 (B) 结识、情感和意志
(C) 知、情、意和人格 (D)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动机
4、个体的心理特性表现为( )
(A) 心理过程和人格 (B) 结识、情感和意志
(C) 需要、动机、能力和人格 (D) 结识、情感、意志和性格
5、心理学是( )
(A) 自然科学 (B) 社会科学
(C) 既不是社会科学也不是自然科学
(D)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中间科学或边沿科学
6、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
(A) 感觉、知觉、思维三个
(B) 感觉、知觉、思维萌芽三个
(C) 知觉、感觉、感情和思维四个
(D) 感知觉、思维萌芽、思维和意识四个
7、灵长类动物可以结识事物之间的外部关系,因此他们的心理发展到了( )的阶段
(A) 感觉 (B) 知觉
(C) 思维萌芽 (D) 思维
8、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 冯特 (B) 韦伯
(C) 费希纳 (D) 艾宾浩斯
9、冯特( )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已经成为了单独一门学科
(A) 1840 (B) 1860
(C) 1879 (D) 1885
10、冯特和铁钦纳是( )学派的创始人
(A) 格式塔心里 (B) 构造心理
(C) 机能主义心理 (D) 行为主义
11、机能主义心理学的重要特点是( )
(A) 强调心理学应当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B) 认为心理学的任务是探讨意识经验由什么元素构成
(C) 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映之间的规律关系
(D) 主张从整体来研究心理现象
12、格式塔心理学主张( )
(A) 心理学应当研究心理在机能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B) 心理学的任务是探讨意识经验由什么元素构成
(C) 心理学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映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D) 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
1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 )
(A) 冯特和铁钦纳 (B) 杜威和安吉尔
(C) 华生 (D) 维特海默、科勒和考夫卡
14、人本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是( )
(A) 冯特和铁钦纳 (B) 杜威和安吉尔
(C) 华生 (D) 维特海默、科勒和考夫卡
15、生理心理学研究对象是( )
(A) 构成心理的基本元素
(B) 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过程
(C)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基础
(D) 心理在适应环境中得机能作用
16、神经元是( )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A) 神经系统 (B) 感觉系统
(C) 运动器官 (D) 内脏器官
17、神经元是由( )组成的
(A) 细胞体、细胞核和神经纤维 (B) 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C) 细胞、突起和纤维 (D) 细胞核、突起
18、神经元中接受外界刺激或接受前一精神元传来的神经冲动的部位是( )
(A) 树突 (B) 轴突
(C) 细胞核 (D) 细胞质
19、前一个神经元和后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 )
(A) 树突 (B) 轴突
(C) 细胞体 (D) 突触
20、神经系统是由( )组成的
(A) 神经元脊、髓和脑
(B) 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C) 周边神经系统、躯体神经和自主神经
(D) 外周神经系统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
21、外周神经系统是把( )
(A) 躯体神经系统与植物神经系统
(B) 中枢神经系统与周边神经系统
(C) 交感神经系统与复交神经系统
(D) 中枢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内脏器官
22、外周神经系统从解剖上分涉及( )
(A)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 (B) 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C) 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D) 脊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
23、从功能上划分可以把外周神经分为( )
(A)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B) 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C) 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D) 脊神经和脑神经
24、自主神经由( )组成
(A) 躯体神经和植物神经 (B)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C) 31对脊神经 (D) 脊髓和脑髓
25、中枢神经是由( )组成的
(A) 小脑和大脑 (B) 脊髓和大脑
(C) 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 (D) 小脑和大脑皮层
26、脑是由( )组成的
(A) 脑干和脑端 (B) 延脑、桥脑和中脑
(C) 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 (D) 延脑、桥脑、中脑和端脑
27、脑干涉及( )
(A) 桥脑、下丘脑和中脑 (B) 延脑、中脑和下丘脑
(C) 延脑、桥脑和中脑 (D) 桥脑、丘脑和下丘脑
28、网状结构是( )
(A) 呼吸与心跳的中枢 (B) 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精神结构
(C) 皮层下高级的感觉中枢 (D) 调节全身运动的平衡的中枢
29、大脑两半球和身体两侧的神经纤维是对侧传导和支配的,这是由于( )的缘故。
(A) 在脑干上有网状结构 (B) 在延脑里有个椎体交叉
(C) 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 (D) 小脑有管理肌肉运动的结构
30、丘脑是( )
(A) 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 (B) 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中枢
(C) 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 (D) 皮层下较高级的运动中枢
31、皮层下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中枢位于( )
(A) 脑干 (B) 丘脑
(C) 下丘脑 (D) 小脑
32、额叶上靠近中央沟的回叫( )
(A) 中央前回 (B) 海马回
(C) 中央回 (D) 中央后回
33、顶叶上靠近中央沟的回叫( )
(A) 中央前回 (B) 海马回
(C) 中央回 (D) 中央回
34、视觉中枢回是( )
(A) 中央前回 (B) 中央后回
(C) 枕叶的枕极 (D) 轭上回和轭中回
35、听觉的中枢是( )
(A) 中央前回 (B) 中央后回
(C) 枕叶的枕极 (D) 轭上回和轭中回
36、对一般人来说,大脑的两半球的结构的功能左右是( )
(A) 对称的 (B) 不对称的
(C) 左半球优于右半球 (D) 左半球优于右半球
37、躯体感觉中枢位于( )
(A) 中央前回 (B) 中央后回
(C) 枕叶的枕极 (D) 轭上回和轭中回
38、躯体运动中枢位于( )
(A) 中央前回 (B) 中央后回
(C) 枕叶的枕极 (D) 轭上回和轭中回
39、对于一般人来说,大脑的两半球的结构是( )
(A) 基本上对称的 (B) 基本上是不对称的
(C) 右半球比左半球复杂 (D) 左半球比右半球复杂
40、对一般人来说,他的( )
(A) 左右两半球的功能是对称的
(B) 左半球的功能优于右半球
(C) 左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功能占优势,右半球语言占优势
(D) 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功能占优势,左半球语言占优势
41、1860年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了( )
(A) 运动性语言中枢 (B) 听觉性语言中枢
(C) 视觉性语言中枢 (D) 书写性语言中枢
42、罗杰.里斯佩通过( )实验证明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A) 割裂脑 (B) 经典条件反射
(C) 操作条件反射 (D) 工具条件反射
43、20世纪60年代通过割裂脑证明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的神经心理学家是( )
(A) 布洛卡 (B) 罗杰、里斯佩
(C) 威尔尼克 (D) 费希拿
44、反射是指( )
(A)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
(B)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的神经通路
(C)把活动的结果返回传到神经中枢
(D)有机体在神经活动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
45、把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到神经中枢的过程叫( )
(A) 反映 (B) 反映
(C) 反馈 (D) 反射
46、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是( )
(A) 感应性 (B) 反射弧
(C) 反馈 (D) 反射
47、巴浦洛夫所研究的条件反射( )
(A) 巴浦洛夫条件反射 (B) 操作条件反射
(C) 经典条件反射 (D) 工具条件反射
48、条件反射正在进行的时候忽然出现的强烈刺激、会是条件反射受到克制,条件反射的这种克制叫( )
(A) 忽然克制 (B) 额外克制
(C) 外克制 (D) 超限克制
49、不再对条件刺激强化而产生的条件反射克制叫( )
(A) 外克制 (B) 超限克制
(C) 分化克制 (D) 消退克制
50、当一种神通过程进行的时候可以引起另一种神通过程地出现,这叫( )
(A) 扩散和集中 (B) 互相诱导
(C) 分化克制 (D) 外克制
51、对刺激的定性系统所形成的反映定性系统叫( )
(A) 动力系统 (B) 反映系统
(C) 动力定型 (D) 反映定型
52、感觉是指( )
(A) 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B)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器官感觉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C)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器官感觉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D) 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53、按照刺激的来源可把感觉分为( )
(A) 视觉和听觉 (B) 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C) 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D)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
54、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 )
(A) 绝对感觉阈限 (B) 感受性
(C) 感觉阈限 (D) 差别感觉阈限
55、刚刚能起感觉的是的最小刺激强度是( )
(A) 最小可觉差 (B) 绝对感觉阈限
(C) 差别阈限 (D) 差别感觉
56、绝对感受性高低可以用( )来度量
(A) 刚刚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
(B) 差别感觉阈限
(C)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D) 最小可觉差
57、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 )
(A) 常数关系 (B) 对数关系
(C) 正比关系 (D) 反比关系
58、一个人的感觉阈限低说明他的感受性( )
(A) 低 (B) 中档
(C) 高 (D) 弱
59、一个人的感觉阈线高说明他的感受性( )
(A) 低 (B) 中档
(C) 较高 (D) 高
60、刺激的物理强度和它所引起的心理强度的关系是( )
(A) 两者单位相等
(B) 刺激的物理强度单位小于他引起的心理强度单位
(C) 刺激的物理强度单位总是它引起的心理强度的两倍
(D) 刺激的物理强度单位按对数级数增长时、他所引起的心理强度单位是按算术级数增长的
61、在外界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叫做( )
(A) 感觉适应 (B) 感觉后向
(C) 感觉对比 (D) 联觉
62、对光的适应是在强光下( )
(A) 视觉感觉阈限迅速提高的过程 (B) 视觉感受性迅速提高的过程
(C) 视觉感觉阈限不断提高的过程 (D) 视觉的差别阈限不断减少的过程
63、对暗适应是在暗环境中( )
(A) 视觉感受性迅速减少的过程 (B) 视觉感受性迅速提高的过程
(C) 视觉感觉阈限不断提高的过程 (D) 视觉的差别阈限不断减少的过程
64、为了保护对暗适应( )
(A) 最佳戴上一个墨镜 (B) 只要戴上一个红色的眼镜就可以
(C)戴上一个蓝色的眼镜就可以 (D)戴上一个彩色的眼镜就可以
65、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存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叫( )
(A) 对光适应 (B) 感觉后向
(C) 对暗适应 (D) 感觉对比
66、感觉后向分为( )
(A) 彩色后像和非彩色后像 (B) 明后像和暗后像
(C) 同时后像和相继后像 (D) 正后像和负后像
67、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叫( )
(A) 感觉适应 (B) 感觉后向
(C) 感觉对比 (D) 联觉
68、同样亮的两张灰色纸分别放在黑色纸和白色纸上,看起来( )
(A) 在黑色纸上的灰比白色纸上的灰亮
(B) 在黑色纸上的灰比白色纸上的灰暗
(C) 在白色纸上的灰比黑色纸上的灰亮
(D) 在白色纸上的灰和黑色纸上的灰同样亮
69、“红花还得绿叶配”是说绿色背景上的红色看起来更红了( )
(A) 色觉适应 (B) 颜色后像
(C) 颜色对比 (D) 联觉
70、联觉是指( )
(A) 在外界连续刺激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B)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存的感觉印象
(C)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D)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个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71、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 )纳米之间的电磁波
(A) 10-100 (B) 80-280
(C) 380-780 (D) 800-1200
72、视网膜视细胞层上的视觉神经细胞是( )
(A) 感觉细胞和联络细胞 (B) 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
(C) 双极细胞和节细胞 (D) 中央细胞核边沿细胞
73、杆体细胞能分辨物体的( )
(A) 细节和颜色 (B) 明暗和颜色
(C) 轮廓和明暗 (D) 彩色和非彩色
74、颜色的属性涉及( )
(A) 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B) 光的波长、强度和纯度
(C) 彩色和非彩色 (D) 饱和色和非饱和色
75、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变成了灰,这两种颜色叫做( )
(A) 非彩色 (B) 彩色
(C) 互补色 (D) 中间色
76、按照色觉差异的限度可把色觉异常分为( )
(A) 完全色弱和部分色弱 (B) 红黄色弱和蓝绿色弱
(C) 红绿色盲和黄蓝色盲 (D) 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
77、女孩子色觉异常时由( )
(A) 色觉异常的父亲传给她的
(B) 色觉异常的外祖父通过母亲传给她的
(C) 色觉异常的外祖母通过母亲传给她的
(D) 色觉异常的外祖父通过母亲和色觉异常的父亲一起传给她的
78、在现实生活中,女性色盲的人数( )
(A) 大大多于男性色盲的人数 (B) 和男性色盲的人数相等
(C) 略少于男性色盲人数 (D) 大大少于男性色盲的人数
79、人耳感受性和耐受性都比较高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
(A) 100~1000Hz (B) 1000~4000Hz
(C) 5000~10000Hz (D) 10000~15000Hz
80、听觉的特性涉及( )
(A) 频率、波长和振幅 (B) 频率、振幅和波形
(C) 音调、响度和音色 (D) 音调、强度和响度
81、听觉的感受器是( )
(A) 前庭器官 (B) 听神经
(C) 科蒂氏器官 (D) 三个半规管和耳石
82、老年人听觉感受性减少的特点是( )
(A) 一方面丧失对低频声音的听觉
(B) 一方面丧失对中频声音的听觉
(C) 一方面丧失对高频声音的听觉
(D) 一方面丧失对低频和高频两端声音的听觉
83、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使听觉阈限升高的现象叫( )
(A) 听觉适应 (B) 声音掩蔽
(C) 听觉对比 (D) 听觉疲劳
84、声音强度太大或声音作用时间太长,引起听觉感受性在一定期间内减少的现象叫( )
(A) 听觉适应 (B) 声音掩蔽
(C) 听觉疲劳 (D) 听力丧失
85、心里的噪音是指( )
(A) 由不同频率的声波组成的无周期性的声音
(B) 人耳的非适宜刺激
(C) 比1000Hz低,比4000Hz高的声音
(D) 人们不愿听的,对人的工作、学习和情绪导致悲观影响的声音
86、嗅觉适宜刺激重要特性是( )
(A) 有颜色、有气味 (B) 有气味、无毒
(C) 能溶解、有气味 (D) 带有挥发性、有气味
87、嗅觉的感受器是( )
(A) 前庭器官 (B) 科蒂氏器官
(C) 鼻腔上膜的嗅细胞 (D) 半规管
88、从种族发展的角度看,最古老的感觉是( )
(A) 视觉 (B) 听觉
(C) 嗅觉 (D) 味觉
89、能溶于液体的物质是( )觉适宜刺激的重要特点。
(A) 听 (B) 嗅
(C) 味 (D) 触
90、基本的味觉有( )
(A 咸、甜、苦、酸 (B) 酸、甜、苦、辣
(C) 甜、咸、麻、辣 (D) 酥、脆、甜、咸
91、味觉的感受器是( )
(A) 味蕾 (B) 科蒂氏器官
(C) 半规管 (D) 前庭器官
92、生理零度是指( )
(A) 皮肤表面的温度 (B) 37℃
(C) 36.5℃ (D) 正常体温
93、内脏感觉涉及( )
(A) 平衡觉、运动觉和疼痛
(B) 饥饿、触压、振动、渴和疼痛
(C) 饥饿、饱胀、窒息、便意和性
(D) 饱胀、渴、窒息、疲劳、表一、性、振动和和触压
94、内脏器官的活动处在正常状态时( )
(A) 引不起内脏感觉 (B) 引起不太强的内脏感觉
(C) 引起节律性的内脏感觉 (D) 引起忽强忽弱的内脏感觉
95、痛觉没有( )
(A) 适宜刺激 (B) 准确的定位
(C) 明确的性质 (D) 感受器
96、知觉是指( )
(A)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B)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C) 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D) 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97、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成一个整体加以反映的知觉特性叫做知觉的( )
(A) 完整性 (B) 整体性
(C) 恒常性 (D) 理解性
98、一幅图画,把白色当作知觉的对象看起来是个花瓶,把黑色当作知觉的对象看起来是两个对着的人脸,这说明知觉具有( )
(A) 整体性 (B) 选择性
(C) 恒常性 (D) 理解性
99、一个人离我近时他在我视网膜上形成的视像大,离我远时形成的视像小,但我看这个让人却是同样高,这说明知觉具有( )
(A) 整体性 (B) 理解性
(C) 恒常性 (D) 选择性
100、一块煤在太阳光下,比一块石灰在黑暗的屋里投射出来的光的绝对强度要大很多,但看起来没还是黑的,石灰还是白的。这说明知觉具有( )
(A) 整体性 (B) 选择性
(C) 恒常性 (D) 理解性
101、“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说的是知觉具有( )
(A) 整体性 (B) 选择性
(C) 恒常性 (D) 理解性
102、在用双耳听觉来判断方位的时候,最容易判断的方位是( )
(A) 上下 (B) 左右
(C) 正前 (D) 正后
103、站在铁路上看两根铁轨,距离越远看起来两根铁轨的距离越近,到视线的尽头就交叉到一点了,这在判断距离时提供的线索叫( )
(A) 双眼视轴的辐合 (B) 空气透视
(C) 线条透视 (D) 眼睛的调节作用
104、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叫( )
(A) 运动知觉 (B) 时间知觉
(C) 似动知觉 (D) 方位知觉
105、机体生理变化的节律会引起人的行为活动也表现出一定的节律,这种节律叫( )
(A) 活动节律 (B) 生活节律
(C) 生物节律 (D) 作息规律
106、生物节律给人提供了判断时间的信息,所以这种信息也叫( )
(A) 生活节律 (B) 作息规律
(C) 生物钟 (D) 生物反馈
107、只要具有了错觉产生的条件,( )
(A) 错觉必然会产生
(B) 若不知道错觉产生的因素也无法消除错觉
(C) 若知道了错觉产生的因素,就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消除错觉
(D) 有些错觉能通过主观努力加以消除,有些则不能
108、错觉是种歪曲的知觉,这种歪曲( )
(A) 会受人格因素的影响,各人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B) 所有人都是一致的,没有例外
(C) 会受情景因素的影响个人都同样
(D) 因知不知道错觉产生的因素个人会有不同
109、记忆是( )
(A) 过去事物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B) 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C) 对客观事物概括反映 (D) 对客观事物间接反映
110、对词语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记忆叫( )
(A) 语言记忆 (B) 意义记忆
(C) 语意记忆 (D) 内隐记忆
111、按照是否意识到,可把记忆分为( )
(A) 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B)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C) 情绪记忆和情景记忆 (D) 语意记忆和语意记忆
112、个体并没故意识到,过去的经验却对当前活动产生了影响,这种记忆叫
( )
(A) 陈述性记忆 (B) 程序性记忆
(C) 内隐记忆 (D) 外显记忆
113、可以用语言传授并一次性获得,但需要一时的参与才干加以提取的记忆( )
(A) 内隐记忆 (B) 外显记忆
(C) 陈述性记忆 (D) 程序性记忆
114、需要通过多次识记才干获得,再运用时又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的记忆叫( )
(A) 内隐记忆 (B) 外显记忆
(C) 陈述性记忆 (D) 程序性记忆
115、一般认为,记忆广度( )
(A) 为4个项目 (B) 为7+_2个项目
(C) 小于5个项目 (D) 是无限的
116、常时记忆的容量( )
(A) 识记、保持、遗忘 (B) 再认、回忆、遗忘
(C) 识记、保持、回忆、再认 (D) 保持、回忆、遗忘
117、记忆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是( )
(A) 识记、保持、遗忘 (B) 再认、回忆、遗忘
(C) 识记、保持、回忆、再认 (D) 保持、回忆、遗忘
118、学生回答选择题时所进行的记忆活动叫( )
(A) 识记 (B) 回忆
(C) 保持 (D) 再认
119、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叫( )
(A) 无意识 (B) 遗忘
(C) 幻想 (D) 幻觉
120、对记忆和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是( )
(A) 冯特 (B) 艾宾浩斯
(C) 韦伯 (D) 费希纳
121、遗忘的进程是( )
(A) 先慢后快 (B) 先快后慢
(C) 倒U型曲线 (D) U型曲线
122、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 )
(A) 前摄克制 (B) 倒摄克制
(C) 前干扰 (D) 后干扰
123、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 )
(A) 前摄克制 (B) 倒摄克制
(C) 前干扰 (D) 后干扰
124、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叫( )
(A) 前摄克制 (B) 倒摄克制
(C) 系列位置效应 (D) 记忆顺序效应
125、通过思维,能从已知推断出未知来,这说明思维具有( )的特点。
(A) 直观性 (B) 形象性
(C) 间接性 (D) 概括性
126、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称为概念的( )
(A) 含义 (B) 内涵
(C) 外延 (D) 本质
127、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叫做概念的( )
(A) 范围 (B) 广度
(C) 内涵 (D) 外延
128、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 )关系。
(A) 是一致的 (B) 是相反的
(C) 没有 (D) 是倒U形的
129、个体借助于语言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叫( )
(A) 制造概念 (B) 掌握概念
(C) 制作人工概念 (D)形成人工概念
130、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叫( )
(A) 迁移 (B) 干扰
(C) 克制 (D) 启发
131、会骑自行车有助于学骑摩托车,这是( )
(A) 系列位置效应 (B) 正迁移
(C) 负迁移 (D) 技能学习
132、从现实生活中实例受到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叫( )
(A) 技能学习 (B)原型启发
(C) 灵感 (D)顿悟
133、瓦特看到蒸汽能把壶盖顶起来受到启发,发明了蒸汽机,这是( )
(A) 学习迁移的作用 (B) 定势作用
(C) 原型启发作用 (D) 功能固定性的作用
134、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叫( )
(A) 思想准备 (B) 问题解决的策略
(C) 定势 (D) 动力原型
135、一大一小但同样重的两个木盒,掂起来总觉得小的重,这是由于( )的作用。
(A) 迁移 (B) 定势
(C) 原型启发 (D) 动力定型
136、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叫( )
(A) 符号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