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金融生态环境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9869769 上传时间:2025-04-11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生态环境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金融生态环境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南民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本 科 生 毕 业 设 计 (论 文) 题目:金融生态环境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以四川省为例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act o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Taking Sichu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目 录 1. 绪论 1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 1.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 1.2.1 金融生态的界定 1 1.2.2 金融生态环境的内涵 2 1.2.3 四川省金融生态环境的涵义 2 1.2.4 经济增长的理解 3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3 2.金融生态环境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 4 2.1我国金融生态环境概况 4 2.2四川省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 4 2.2.1 经济环境 4 2.2.2 信用环境 7 2.2.3 法治环境 8 2.2.4 政府行为 9 2.3 金融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基本判断 10 3. 四川省金融生态环境对其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 11 3.1四川省经济增长状况分析 11 3.1.1 纵向分析经济增长状况 13 3.1.2 横向分析经济增长状况 15 3.2指标选取、数据来源 15 3.2.1 金融生态环境指标 15 3.2.2 经济增长指标 16 3.2.3 数据来源 16 3.3检验方法与检验模型 16 3.4 实证过程及结果分析 16 4. 优化四川金融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增长的建议 18 4.1 努力改善法治环境 18 4.2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18 4.3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18 5. 结语 19 参考文献 20 致谢 21 【摘要】近年来四川省经济有所发展但与东部沿海各省相比存在很大差距,金融生态环境也不容乐观,分析四川省金融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状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四川省区域经济增长和金融生态的优化有所帮助,并可以针对问题制定有效的政策,促进四川省经济发展,对西部其他地区也可以起到借鉴对用,从而有利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均衡发展。本文首先通过对四川省的金融生态环境和经济增长状况进行现状分析,其次做出二者间的基本判断,然后运用spss软件进行实证检验并得出结论,最后针对问题提出建议优化四川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关键词】金融生态环境 区域经济增长 四川省 回归分析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ichuan province economy grows quickly,but there is a big gap comparing with the eastern coastal provinces.The financial environment is not optimistic.However, the analysis of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Sichuan Province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statu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e good to Sichuan Provinc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financial ecological optimization .For problems ,we can take some effective policies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ichuan Province, which can also play a reference on the use of other parts of the western region,and even that is conducive to the balance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country. This articl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eps .Firstly,the status quo analysis of the Sichuan Province of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situation;followed by the basic judgment to make between the two;then an empirical test using spss software ;and finally the problem is recommended to optimize the Sichuan financial environment 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Keywords】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Sichuan province Regression analysis 21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金融生态是借用生态学的概念对金融业的拟生化概括,用来比喻金融系统赖以运行和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外部环境。金融生态理论的提出的主要诱因是当前我国金融生态环境恶化,金融生态系统失衡。在国内,周小川(2004)在“经济学50人论坛”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金融生态”这个概念,他最早将生态学概念系统地引申到金融领域,并强调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考察金融发展问题。2005年李扬等发表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是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该报告主要从经济基础、法治环境、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社会诚信文化、金融部门独立性等方面,将金融生态环境分为5个等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一个地区金融生态良好,当地的经济就会获得巨大的商机和融资便利,这个地区的经济也就越有发展潜力。2008年廖林运用状态空间模型,从开放、闭路循环、根植性、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研究了金融生态系统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并指出这种动态的关系更加符合现实的经济运行状况。 从之前学者的研究来看,尽管他们对金融生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做了积极的探索,但是更多的是在理论上研究二者的关系,运用计量经济学对金融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的比较少。因此,我基于四川省的相关数据,进行二者的实证分析,如果能更好的理清他们的关系,那么对于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和经济增长都会有更好的促进作用。本文是以金融生态环境理论为指导,以四川省为例,通过分析金融生态环境,揭示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针对它的不足之处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通过这一分析研究,可以对西部地区其他省份的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优化起到借鉴作用,从而更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1.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2.1金融生态的界定 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金融生态”的概念,并运用它对中国金融运行中的深层次体制和机制矛盾作了深入分析,使“金融生态”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他认为应通过完善法律制度的途径来改进金融生态环境,从而促进整个金融系统的改革与发展[1] 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金融时报[N].金融时报,2004-12-7. 。 徐诺金认为:金融生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系统,它是指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内部金融组织之间不断进行分工与合作,最终达到平衡。这个平衡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特征,并能执行一定的功能作用[2] 徐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J].金融研究,2005 。 在徐诺金研究的基础上,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在李扬的带领下,推出了一份42万字的题为《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总报告,深化了我国在“金融生态”方面的系统性研究工作。而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网总裁何世红则在多种场合向各界强调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使“金融生态”概念广为传播,最终引起了全民关注。他们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构造原理及其长期演化的结构以及功能特征,并参照生态学中有关生态系统的分析,认为金融生态系统包括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二者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形成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3] 甘德建.绿色技术和绿色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当代形式[J].社会科学,2003,11 。 1.2.2金融生态环境的内涵 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与侠义来解释。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行长杨子强认为:广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宏观层面的金融环境,指与金融业生存、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主要强调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是金融运行的一些基础条件;狭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社会诚信状况、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的发展状况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4] 《济南金融》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2005年第05期 。金融生态环境的各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本文对于金融生态环境的分析主要是指狭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因此,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完善的法治环境、规范的制度环境、良好的信用环境、协调的市场环境、稳定的经济环境等等。 1.2.3四川省金融生态环境的涵义 针对金融生态环境狭义概念的界定,本文 “四川省金融生态环境”即“四川省金融生态”的主体——四川省金融业运行的外部环境,包括省内金融机构所处的经济环境、法治环境、信用环境以及政府行为。 1.2.4经济增长的理解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潜在的国民产量或者潜在的实际GNP的扩展。衡量经济增长最常用的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基本方法是一般以本年度的GDP总量对比往年的GDP总量,而得出经济增长的百分比。美国经济学家S·库兹涅茨给经济增长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我国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的持续增长,也即是实际总产出的持续增长。“人均GDP”常作为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同时它是人们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 区域经济增长则有广义与侠义之分,侠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该文讲的区域经济增长主要是指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本文主要是讲侠义的区域经济增长。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首先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金融生态环境的相关理论探讨后,联系四川省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现状来揭示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再次是运用回归分析法即在掌握大量观察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回归关系函数表达式(称回归方程式)。再通过spss17.0软件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其中金融生态环境对当地经济增长的影响的内在规律。 最后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文中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以可计量的统计指标为主,并且采用的定量分析数据皆是来自权威的统计机构,具有横向和纵向的可比性。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能更好的得出金融生态环境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对其不足之处加以改善从而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金融生态环境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 2.1我国金融生态环境概况 2011年6月出版的《金融蓝皮书》(即《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1)》)对2010年度全国各省份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后发现[1]《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 [2] 第十届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 2011年12月15日由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在香港发布 :上海综合评分最高,为0.743,浙江第二,为0.724,北京第三,为0.715。在评分最高的前十个地区中,除了排在第七位的重庆之外,其余全都为东部沿海省份。与之对应,综合得分最低的十个省份中,西部占了七席,东北、东部和中部各一席。其中,综合得分最低的山西、青海、贵州、甘肃,低于0.350。 从区域平均得分情况来看,东部沿海地区金融生态综合评分最高(0.602),显著高于内陆地区。中部(0.424)、东北(0.423)和西部(0.402)综合评分相差并不大,但比较起来,西部各省份综合评分最低,经济总量小,经济较为落后。 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东部沿海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要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入选的110个城市中,Ⅰ级城市全部位于东部地区,68%的Ⅱ级城市位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已经比较完善,而中西部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需要不断完善。 2.2四川省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 2011年第十届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中,根据《GN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得出成都4087.79分,排行18名。根据《GN中国城市成长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得出成都603.3557分排行21名。根据《GN中国国际化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得出成都79.29分排行16名。根据《GN中国县级市成长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得出双流66.36分排行30名 。由此可见,四川省城市在全国是具有一定竞争力的。 另外,为了更好的了解四川省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在借鉴其他学者对金融生态环境研究的基础上,对四川省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分别从经济环境、信用环境、法治环境以及政府行为四个方面来加以描述。 2.2.1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金融生态的物质基础,经济水平的提高不仅能够使金融机构的业务得以壮大,运营的平稳性、持续性得以增强,而且经济规模的发展还能够提高金融系统对不良资产的消化能力,抑制不良资产的产生。因此,经济环境的发展状况是衡量金融生态的核心要素。 保罗·A萨缪尔森指出:经济发展意味着国民产出水平的不断且持续的增加,它以人口的增加、资本的积累、先进技术的应用及制度的创新为基础,并伴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1] 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在国内相关文献研究中,对区域经济环境的衡量也多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潜力及产业结构三方面进行,本文予以借鉴。 1.经济发展水平。国内外相关文献表明,区域金融市场的发展与经济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经济水平决定着金融发展的方向、结构及规模效益等。为了能够持续、有效地反映区域经济的实力强弱和综合效益,本文选取地区生产总值(GDP)这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来评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由于3.1四川省经济增长状况分析中将对四川GDP做详细的论述,因此在此不再重复。 2.经济增长潜力。区域经济增长潜力是经济基础及其相关配套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它决定了金融主体的生存及发展空间大小。从现有的相关文献来看,由于对外开放的不断加强,区域经济增长的潜力受国内外投资等因素共同作用影响,所以选取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额三个指标来衡量区域经济增长潜力,其中后两个指标反映了区域的对外开放程度。 四川省经济增长潜力的相关指标汇总[2] 数据来自《四川统计年鉴》整理得出四川省经济增长潜力的相关指标汇总表 年份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2001 1573.80 30.99 11.00 2002 1805.20 44.69 10.66 2003 2158.20 56.39 9.25 2004 2648.46 68.72 10.01 2005 3477.68 79.05 11.02 2006 4521.74 110.21 14.70 2007 5855.30 143.85 20.11 2008 7602.40 220.38 33.40 2009 12017.28 242.30 41.30 2010 13582.00 327.80 70.10 [1] 以上三个图表由四川省经济增长潜力的相关指标汇总表绘出 通过以上的表格和散点图分析可以得出,四川省近几年的经济增长潜力比较大,观察衡量指标即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额的趋势线可以看出是呈上升发展的势态。 3.产业结构。它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产业部门构成及比例关系,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产生不同影响。基于产业结构的重要性,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及各地人民银行都把产业结构这一指标列在了金融生态评价指标体系中。由于3.1四川省经济增长状况分析中将对四川产业结构做详细的论述,因此在此只做出近十年产业结构的散点图并通过数据做趋势线预测2013年的产业结构,以此了解四川省产业结构的趋势走向。 单位:% 四川省产业结构散点图 [1] 该图表是由四川统计局提供数据再绘制而成 从以上数据及图表可以看出四川省经济增长的潜力很大,尤其是2009年到2010年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按当前趋势看未来几年的经济将会有突破性的发展。但是从产业结构来看四川省仍然以农业和工业为主,第三产业虽然近年来有所发展但是发展较为缓慢。 2.2.2信用环境 在国内一些学者早年就已经在信用环境对经济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比如张淼(2002年)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印证了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率与经济发展状况的较强的相关关系[2] 张淼 银行不良贷款率与经济发展状况 上海财经大学 2011年11期 。目前文献中常用的衡量信用环境的指标有银行不良贷款率、企业欠税率、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率等,但由于有些数据并不对外公布,所以综合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可比性,最终确定了银行不良贷款率作为衡量区域信用环境水平的指标。 不良贷款率是指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它是评价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它也有效反映了借贷群体的信用水平。 四川省近十年不良信贷率[1] 数据来源于四川统计局,四川银监局的相关信息统计而成 年份 贷款总额(亿元) 不良贷款率 2001 4498.55 17.60% 2002 5158.76 16.84% 2003 5910.59 16.38% 2004 6475.92 13.84% 2005 6743.00 11.05% 2006 7833.32 10.84% 2007 9200.93 9.78% 2008 11163.93 7.45% 2009 15680.33 5.62% 2010 19485.70 3.94% 在信用环境上四川省不良贷款率逐年下降,但是该省部分地区仍存在着许多信用意识薄弱的现象,信用市场尚不规范,失信现象部分地区依然存在。同时,从全国银行不良信贷情况来看四川省银行机构不良信贷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仅从2005年和2010年全国商业银行不良信贷情况表(如下所示),就可以观察到四川金融机构不良信贷率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急需采取措施来降低不良信贷率。 单位:亿元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信贷情况[2] 数据来源于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统计信息整理而成 年份 一季度末 二季度末 三季度末 四季度末 余额 占全部贷款比例 余额 占全部贷款比例 余额 占全部贷款比例 余额 占全部贷款比例 2010 4701.2 1.40% 4549.1 1.30% 4354.2 1.20% 4293 1.14% 2009 5495.4 2.04% 5181.3 1.77% 5045.1 1.66% 4973.3 1.58% 2008 12456.5 5.78% 12425.1 5.58% 12654.3 5.49% 5602.5 2.42% 2007 12455.7 6.63% 12661.5 6.45%  12517.8 6.17% 12684.2 6.17% 2006 13124.7 8.03% 12827.2 7.53% 12736.3 7.33% 12549.2 7.09% 2005 18274.5 12.4% 12759.4 8.71% 12808.3 8.58% 13133.6 8.61% 2.2.3法治环境 近年来,四川省严格遵守国家颁布实施的《商业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法》等法律法规,维护了良好的金融发展秩序,使金融运行进入法制化轨道,为全省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使金融运行基本保持平稳的态势。但是一些地区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四川省经济的增长。通过每年法院的受理案件和结案情况可以得出该地区的法治环境。 2001—2010年四川法院受结案件情况[1] 数据来源于《四川省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以及《四川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而成 年份 受理 结案 结案率 2001 749246 630653 84.17 2002 703862 612824 87.07 2003 681179 600373 88.14 2004 652294 577902 88.60 2005 631353 569000 90.12 2006 577692 511301 88.51 2007 624628 553590 88.63 2008 745698 668317 89.62 2009 829967 752338 90.65 2010 503899 452098 89.72 2011 549164 548944 99.96 由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决定了四川省要取得良好的法治环境必须结合四川省的地区特点来制定适合本省的法律法规。从法律案件结案率来看,一方面法院等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有所提高,但是从法院受理和办结法律案件大体上是逐年增加的除了个别年份,这就需要优化法治环境同时结合当地的情况来采取相关措施。 2.2.4政府行为 李扬,刘煌辉(2006)认为,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在一个地区的行政代理人,具有“政治人”的身份,又成为了地方经济利益的代表,具有“经济人”的身份。政府在推动区域金融生态建设的同时,某些不适宜的政府干预也会持续性地对金融生态产生不良影响。基于可量化的要求选取了四川省政府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一般公共服务占比以及财政结余作为政府行为的衡量指标。 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务以合作为基础,强调政府的服务性,强调公民的权利。四川省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相关信息如下: 单位:亿元 政府收支情况及重要指标的相关信息[1] 数据来源于《《四川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而成 年份 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 公共服务支出 公共服务所占比重 收支结余 2001 271.12 594.1 133.86 22.53% -322.98 2002 291.87 701.62 144.41 20.58% -409.75 2003 336.59 732.3 157.16 21.46% -395.71 2004 385.78 895.25 216.49 24.18% -509.47 2005 479.66 1032.18 246.39 23.87% -552.52 2006 607.59 1347.4 285.03 21.15% -739.81 2007 850.86 1759.13 321.37 18.27% -908.27 2008 1041.67 2948.83 363.78 12.34% -1907.16 2009 1174.59 3590.72 391.49 10.90% -2416.13 2010 1561 4242.5 441.62 10.41% -2681.5 通过以上表格信息可以得出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以及公共服务支出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所占的比重却在逐年减少,因此要加强公共服务支出,加大对基础建设和民生建设的支持力度,另外在财政结余中可以看到结余呈现负增长的趋势,因此要优化政府行为尽量实现收支平衡,使政府支持方面加强,政府干预方面减少从而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3 金融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基本判断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对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 会对金融生态环境形成反作用,来促进金融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从前文关于四川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分析来看,该省的金融生态环境还有待优化。要解决该地区金融生态坏境的不足问题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那么有必要对四川省金融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影响途径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究其因有: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能够更好的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从而实现经济金融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次,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投资、融资环境,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最后,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利于提高广大客户的诚信意识和风险意识,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通过对四川省金融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四川省金融生态还存在不足。基于差距的存在,我们可以对四川省金融生态环境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做出一个基本判断:四川省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现实的缺陷,不能很好的满足区域经济增长的需要,从金融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促进的角度而言,四川省金融生态环境创造功能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3. 四川省金融生态环境对其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 3.1四川省经济增长状况分析 四川地处中国西部,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幅员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居中国第5位,辖21个市(州),181个县(市、区),是我们国家的资源大省、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同时,四川的地理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是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3.1.1纵向分析经济增长状况 纵向分析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不同时间段四川省经济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因此该文选取了2001年到2010年十年的数据进行对比。GDP是衡量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选取与GDP的相关指标来反映近年来四川省经济的发展状况。 单位:亿元 比重% 近十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而成 年 份 国 民 总收入 国内生产 总 值  三次产业所占比重 人均国内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生产总值 (元) 2001 108068.2 109655.2 15781.3 49512.3 44361.6 14.4 45.1 40.5 8622 2002 119095.7 120332.7 16537 53896.8 49898.9 13.7 44.8 41.5 9398 2003 135174 135822.8 17381.7 62436.3 56004.7 12.8 46 41.2 10542 2004 159586.8 159878.3 21412.7 73904.3 64561.3 13.4 46.2 40.4 12336 2005 183618.5 184937.4 22420 87598.1 74919.3 12.1 47.4 40.5 14185 2006 215883.9 216314.4 24040 103719.5 88554.9 11.1 48 40.9 16500 2007 266411 265810.3 28627 125831.4 111351.9 10.8 47.3 41.9 20169 2008 315274.7 314045.4 33702 149003.4 131340 10.7 47.5 41.8 23708 2009 341401.5 340902.8 35226 157638.8 148038 10.3 46.3 43.4 25608 2010 403260 401202 40533.6 187581.4 173087 10.1 46.8 43.1 29992 单位:亿元 四川近年国内生产总值[1] 数据来源于《四川统计年鉴》整理而成 年 份 地区生产总值  三次产业所占比重(%) 人均地区生产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1 4293.49 981.67 1572.01 1739.81 22.9 36.6 40.5 5376 2002 4725.01 1047.95 1733.38 1943.68 22.2 36.7 41.1 5890 2003 5333.09 1128.61 2014.80 2189.68 21.2 37.8 41.0 6623 2004 6379.63 1379.93 2489.40 2510.30 21.6 39.1 39.3 7895 2005 7385.10 1481.14 3067.23 2836.73 20.1 41.5 38.4 8721 2006 8690.24 1595.48 3775.14 3319.62 18.4 43.4 38.2 10613 2007 10562.39 2032.00 4648.79 3881.60 19.2 44.0 36.8 12963 2008 12601.23 2216.15 5823.39 4561.69 17.6 46.2 36.2 15495 2009 14151.28 2240.61 6711.87 5198.80 15.8 47.4 36.8 17339 2010 16898.60 2483.00 8565.20 5850.40 14.7 50.7 34.6 21013 四川GDP与全国GDP对比情况 年份 GDP(亿元) 占全国 GDP比重(%) GDP 位次 人均 GDP(元) 占全国 人均比重(%) 2001 4293.49 3.92 9 5376 62.35 2002 4725.01 3.93 9 5890 62.67 2003 5333.09 3.93 9 6623 62.83 2004 6379.63 3.99 9 7895 64.00 2005 7385.10 3.99 9 8721 61.48 2006 8690.24 4.02 9 10613 64.32 2007 10562.39 3.97 9 12963 64.27 2008 12601.23 4.01 9 15495 65.36 2009 14151.28 4.15 9 17339 67.71 2010 16898.60 4.28 8 21013 70.63 通过以上表格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四川省经济发展近年来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2010年,四川经济取得总量有所突破、比重持续提升、结构继续优化三重佳绩。经国家统计局核定,四川GDP总量在全国的位次由2009年的第九位上升为第八位。但是该省的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有一定的差距,另外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仍然存在缺陷,我国的农业、工业的比重相对较大,第三产业需要加快发展。因此要是实现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实现现代化建设就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另外还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从而使人均GDP得到提高,同时加快四川省经济的发展,突出抓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投资拉动、产业支撑四个着力重点,开拓创新、务实推进发展改革工作再上新台阶,实现四川省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3.1.2横向分析经济增长状况 2001-2010年,综合发展指数年均增速排在前十名的地区分别为贵州、新疆、重庆、山西、四川、江西、西藏、安徽、宁夏和甘肃。如下表格所示: 各地区综合发展指数增长情况(单位%)[1]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发布《2010年地区综合发展指数报告》 地 区 2001-2010年累计增长速度(%) 2001-2010年累计增长速度排序 “十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 “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 北 京 35.26 31 3.57 2.56 天 津 37.37 29 3.03 3.43 河 北 46.33 19 3.18 4.59 山 西 58.36 4 3.88 5.54 内蒙古 53.24 12 3.81 4.92 辽 宁 45.08 22 3.46 4.12 吉 林 43.52 25 3.09 4.27 黑龙江 44.76 24 2.85 4.69 上 海 35.35 30 2.79 3.35 江 苏 52.6 13 3.7 4.94 浙 江 47.22 17 3.58 4.31 安 徽 55.29 8 3.08 5.94 福 建 41.05 26 2.89 4.11 江 西 56.86 6 4.36 4.85 山 东 45.91 20 3.15 4.56 河 南 49.16 15 3.51 4.66 湖 北 46.33 18 3.11 4.65 湖 南 45.39 21 2.88 4.76 广 东 40.18 28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