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铁路局工务标准化作业指导书.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9868103 上传时间:2025-04-11 格式:DOC 页数:152 大小:32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铁路局工务标准化作业指导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2页
铁路局工务标准化作业指导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铁路局工务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152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 成都铁路局工务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普速桥路维修) 二〇一五年四月 目 录 第一节 桥隧作业部分 3 (一)桥隧路设备检查 3 (二)制作桥枕 6 (三)单根抽换桥枕 10 (四)桥枕修理 15 (五)更换护木 20 (六)护木修理 25 (七)扣件螺栓涂油(松开螺栓) 33 (八)钢结构手工除锈油漆 37 (九)更换明桥面 k 型扣件垫板作业 42 (十)支座捣垫砂浆作业(小于50mm) 47 (十一)制作更换人行道板 52 (十二)清理隧道排水沟 57 (十三)隧道漏水整治(U型槽) 61 第二节 路基作业部分 66 (十四)主动防护网安装 66 (十五)被动防护网安装 73 (十六)危石打刷处理 82 (十七)浆砌片石 87 (十八)干砌片石 93 (十九)混凝土作业 98 (二十)钢筋制作 103 (二十一)搭拆脚手架 110 (二十二)砂浆抹面及勾缝作业 116 第一节 桥隧作业部分 (一)桥隧路设备检查 1.作业条件 1.1网内检查 1.1.1 V≤160km/h的线路区段可在天窗点外作业,必须按规定设置好防护,来车时要及时下道。 1.1.2 160km/h<V≤200km/h的线路区段必须纳入天窗点内作业。 1.2网外且不影响行车的检查 不受封锁时间限制 1.3作业时间:根据工作量确定。 2.人员要求:作业负责人由不低于工班长或指派胜任的桥路工担任,防护员0-2人,作业人员至少2人一组。 3.作业机具 安全带、安全绳、刻度放大镜、望远镜、检查锤、钢卷尺、石笔、数码照相机、吊线锤、检查记录本、记录笔、通信设备(对讲机)、信号旗(灯)、照明灯具。 4.配合要求 无 5.安全风险构成 5.1违章作业风险 5.1.1检查工具侵限,造成碰撞事故。 5.1.2高处检查时向下抛掷检查工具,造成行车事故。 5.2从业人员伤害风险 5.2.1需上道或穿越线路时,未按规定设置防护,致使作业人员下道不及时,造成机车车辆伤害。 5.2.2横越线路未执行”一站、二看、三经过”的规定,上道前未严格执行”手比、眼看、口呼”制度,造成机车车辆伤害。 5.2.3作业人员未按规定穿戴劳动保护用品,特别是高空检查时,未按规定穿戴安全帽、安全带,造成人身伤害。 5.2.4违章坐卧钢轨、枕木头、道床,违章钻车、爬车,造成人身伤害。 5.2.5列车经过时避让距离不够,列车坠物伤人。 6.防护要求 6.1网外且不影响行车的检查可不设防护。 6.2网内且不进入铁路建筑物限界范围内的检查,可只设置1名工地防护。 6.3进入铁路建筑物限界范围内的检查,设置驻站联络员1人,工地防护1人(联络不畅根据现场情况增设中转防护)。 7.作业程序 7.1检查准备:制定检查计划(检查区间、行别起止里程,检查项目和内容,检查人员组织和分工等)、明确检查标准、检查工具准备。 7.2检查项目:桥、隧、路、涵等不需要上道的点外检查项目,按照<铁路桥隧建筑物修理规则>、<铁路路基大修维修规则>规定进行检查。 7.3检查基本作业:全面检查桥、隧、涵、路基设备。检查应逐公里逐座设备逐项目全面检查,不得遗漏。全面检查桥、隧、涵、路基设备,逐座设备从基础及周边环境抓好设备全面检查。全面检查路基设备。逐公里从路基本体到路基坡脚及周边环境做好全面检查。 7.4检查资料梳理、病害分析。全面记录检查病害状态和设备缺陷,结合前病害记录进行综合分析,重点病害及时录入重点病害库,建立专项观测记录台帐。 7.5制定作业方案。依据检查结果制定作业方案,桥、隧、路检查作业方案应包括作业地点,作业项目,工作量等内容。 8.质量标准 8.1按规定要求对管内设备进行检查,检查项目齐全、无漏项。 8.2检查记录清晰、每处设备病害均进行详细的量化记录。 8.3重点设备病害应及时录入重点病害库,建立专项观测记录台帐。 9.作业流程 制定检查计划----检查作业---检查资料整理---制定作业方案 (二)制作桥枕 1.作业条件 1.1天窗点外。 1.2作业时间:根据工作量确定。 2.人员要求 2.1岗位要求 作业负责人为班长及以上人员或指派胜任的桥隧工担任。 2.2人员配置 作业负责人1人,作业人员数量根据工作量确定,防护员:0-2人。 3.作业机具 防腐油、电线、接线板、电锯、电刨、木工斧、扁铲、斜铲、手锯、水平尺、棕扫、小铁勺、扁油刷、小油桶、信号旗(灯)、通讯设备(对讲机)。 4.配合要求 无 5.安全风险构成 5.1违章施工作业风险 5.1.1机具、料具侵限,造成碰撞事故。 5.2从业人员伤害风险 5.2.1.作业人员未按规定配戴防护眼镜、口罩、安全帽和手套等劳动保护用品,造成人身伤害。 5.2.2违章坐卧钢轨、枕木头、道床,违章钻车、爬车,造成人身伤害。 5.2.3. 列车经过时,避让距离不够,列车坠物伤人。 5.2.4搬运重、大、长物(枕木)时未指定专人指挥、协调动作造成人身伤害; 5.2.5各种机具未制定有切合实际的安全操作规程,机械使用未执行专人专机,机具设备带病或超负荷运转,安全防护装置不齐全,造成人身伤害; 5.2.6电器设备、线路状态不良,使用未装触电保护器的各种手持式电动工具和移动式设备,维修电器设备未执行持证操作、按规定穿戴好防护用品,造成触电人身伤害; 5.2.7电力设备作业按规定执行监护制度,不挂”严禁合闸,有人作业”牌等简化作业程序造成触电人身伤害。 5.1.8需上道或穿越线路时,未按规定设置防护,致使作业人员下道不及时,造成机车车辆伤害。 5.1.9横越线路未执行”一站、二看、三经过”的规定,上道前未严格执行”手比、眼看、口呼”制度,造成机车车辆伤害。 6.防护要求 6.1网外作业,可不设防护。 6.2网内且不进入铁路建筑物限界范围内作业时,可只设置1名工地防护。 6.3跨越线路时,设置驻站联络员1人,工地防护1人(联络不畅根据现场情况增设中转防护)。 7.作业程序 7.1点名分工 作业负责人组织作业人员列队点名,明确作业分工项目、内容及时间,所有职工均应按规定使用劳动保护用品。根据当日作业项目进行全员安全预想。点名完成后集体呼口号。 7.2 工(机)具检查 作业人员对工(机)具性能及安全性的检查确认,防止将损伤的工(机)具带入作业现场,影响作业进度和质量。 7.3人机转移 7.3.1作业负责人组织所有作业人员在就近安全通道行走至作业地点附近的安全地带。 7.3.2需汽车运输时,乘坐有运营资质的载人汽车,工(机)具搬上搬下、人员上下等,应注意人身安全。 7.4作业准备 根据分工分配工作任务及工料具。 7.5基本作业 7.5.1按桥面抄平的资料数据,计算桥枕厚度,保证线路平顺,不产生吊板,根据<铁路桥隧建筑物修理规则>3.1.1条要求设置上拱度。 7.5.2选配料。钢轨接头、钢梁端部、温度调节器以及防爬角钢处应选用质量好的桥枕,桥枕安设应大面向上,树心向下,选好桥枕面,并在桥枕头编好记号。 7.5.3找平桥枕面划出与钢梁联结杆件及铆钉位置槽口线,划线两端要超长50mm,留作检查挖槽依据。挖槽口先锯开槽口边线,再用平口凿开槽口仔细修平。 7.5.4钻螺栓孔及凿挖桥下面勾螺栓方孔,严格控制钻孔中心和垂直偏差。在易观察的同一侧面或顶面用”罗马字”(I、II、III、IV、V、VI、VII、VIII、IX、X)凿刻更换年月号。 7.5.5挖槽、削平、螺栓孔等加工新面应凃防腐油,对桥枕裂缝进行捆扎膩缝。 7.5.6检查各部尺寸是否正确。 7.6整理作业:全面检查一次清理工具材料。 8.质量标准 8.1枕木无通长纵裂;铺轨范围内不得有超过60mm的活节及死节,在全长范围内不得有漏节与腐朽,在铺轨范围内不得有五个以上的直径大于3mm的虫眼。横弯不超过长度4%;不许有5mm以上的锯砍伤痕。 8.2桥枕规格及材质符合<铁路桥隧建筑物修理规则>第3.1.14 条和GB154—84 标准,外形尺寸允许公差高度。树心向下、槽口平整,允许刻槽深度不大于30mm,槽口与钢梁翼缘间隙不大于4mm,也不应过紧,与盖板顶缝隙不大于1mm;遇到铆钉是应有纵槽,其大小和深度不大于铆钉头尺寸4mm。 8.3 曲线上明桥面的线路外轨超高若利用桥枕调整时,按<铁路桥隧建筑物修理规则>第3.1.4条办理,镶垫木板尺寸符合要求,联结牢固,缝隙不大于1mm 8.4 桥枕中心线与钢梁中心线垂直,桥枕一头应对齐,净距不超过100~180mm(160km/h时为160mm)。桥枕底面与钢梁联结系有3mm间隙,与横梁间隙不大于15mm。螺栓孔位置正确,垂直误差不超过4mm,孔壁进行防腐处理。 8.5 桥枕头用3~3.5mm铁丝捆扎2.5圈,距端头80~120mm,铁丝无重叠、松弛、间隙大于2mm以上现象。 8.6 表面腐朽深度大于3mm未削平处所不超过5%,顶面2mm裂缝漏灌处所不超过5%。 9.作业流程 作业准备----画线----锯槽----挖槽削平---钻螺栓孔----防腐防裂处理----刷油编号----清理料具 (三)单根抽换桥枕 1.作业条件 1.1天窗点内 1.1.1抽换桥枕 1.2天窗点外 1.2.1工作量调查、划撬、拧紧螺栓。 1.3作业时间 双线:不少于120分钟; 单线:不少于90分钟; 2.人员要求 2.1 岗位要求 作业负责人为班长及以上人员。 2.2人员配置 防护人员2-4人/组,作业人员不少于4人/组 3.作业机具 撬棍、扳手、起钉锤、道钉锤、道尺、枕木钳、榔头、起道机或千斤顶、φ12.5mm摇钻或电钻、电锯、电刨、电线、照明设备、接线板、斧头、钢钎、胶垫板、氟化钠、木塞、安全垫木、麻绳、煤焦油、移动停车信号牌(灯)、区间电话、信号旗(灯)、作业标、通讯设备(对讲机)。 4.配合要求 车务 5.安全风险构成 5.1违章施工作业风险 5.1.1无计划或超范围作业,造成行车事故。 5.1.2高处作业时向下抛掷料具,造成行车事故。 5.1.3机具、料具堆放不稳固侵入限界,造成行车事故。 5.2从业人员伤害风险 5.2.1需上道或穿越线路时,未按规定设置防护,致使作业人员下道不及时,造成机车车辆伤害。 5.2.2横越线路未执行”一站、二看、三经过”的规定,上道前未严格执行”手比、眼看、口呼”制度,造成机车车辆伤害。 5.2.3列车经过时,未按规定在避车台内避车,列车坠物伤人。 5.2.4搬运重、大、长物(枕木)时未指定专人指挥、协调动作造成人身伤害; 5.2.5电器设备、线路状态不良,使用未装触电保护器的各种手持式电动工具和移动式设备,维修电器设备未执行持证操作、按规定穿戴好防护用品,造成触电人身伤害; 5.2.6电气化铁路区段作业人员未严格执行<电气化铁路有关人员电气安全规则>造成作业人员触电人身伤害; 5.2.7油料与其它物品未分类隔离存放,消防设施及安全警示标志不齐全,造成爆炸火灾事故。 5.2.8线路上作业未按规定设置防护,作业点超过100米、通信不良或瞭望不良地段未及时增设中间防护员,未严格执行现场防护员与驻站联络员联系制度,出现联系中断或脱节未立即停止作业并组织人员下道,遇六级以上大风未停止作业,造成人身伤害; 5.2.9各种机具未制定有切合实际的安全操作规程,机械使用未执行专人专机,机具设备带病或超负荷运转,安全防护装置不齐全,造成人身伤害。 6.防护要求 6.1区间作业 6.1.1区间封锁作业时,设置”两位一体防护”:驻站防护1人、工地防护1人。 6.1.2区间点外上线准备作业时和跨越线路搬运材料、机具时,设置”三位一体防护:驻站防护1人、工地防护1人、关门防护2人。 6.2站内作业 设置”两位一体防护”:驻站防护1人、工地防护1人。 7.作业程序 7.1 点名分工 作业负责人组织防护员、作业人员列队点名,明确作业内容、主要技术标准、安全事项、作业时间、人员分工、作业人员行走路线,所有职工均应按规定使用劳动保护用品。根据当日作业项目进行全员安全预想。要明确驻站联络员、现场防护员和两端防护员及联络防护员(根据需要)。点名完成后集体呼口号。 7.2 工(机)具检查 作业人员对工(机)具性能及安全性检查确认,防止将损伤的工(机)具带入作业现场,影响作业进度和质量。对安全绳(带)进行检查,与劳务工负责人共同签认。 7.3 人机转移 7.3.1现场防护员(联系困难地段增加中间联络员)接到驻站防护员通知后,会同作业负责人,组织所有作业人员在就近安全通道或在路肩上行走至作业地点附近的安全地带。 7.3.2需汽车运输时,乘坐有运营资质的载人汽车,遵守道路交通规则,注意人身安全。 7.4 作业准备 7.4.1制作新枕木,将新枕按编号排列好,检查换枕工具。将制作好的桥枕运至施工地点,不得侵入限界。 7.4.2根据分工分配工作任务及工料具。 7.5上道作业 7.5.1作业负责人确认防护已到位,并接到施工命令(命令号、施工起讫时间)后,通知作业人员,上道作业。 7.5.2基本作业 1.将制作好的桥枕运至施工地点。 2.拆除影响范围内步行板,钉尖向下、放妥。按照<普速铁路工务安全规则>拆下勾螺栓或护木螺栓并及时戴帽放妥。拆下应更换桥枕两端的分开式扣件,旋松应更换桥枕两边前后5~10根桥枕上的轨卡螺栓。串动应更换的桥枕,检查上盖板有无锈蚀,必要时进行去污、除锈并做好防锈处理。 3.拆除护木、抬起基本轨、护轨。抬起高度应大于桥枕刻槽深度与栓钉高度之和。撤出铁垫板及防磨垫板,抽出旧桥枕;穿入新桥枕,定位后铺设防磨垫板及铁垫板。落下钢轨,钻道钉孔眼并进行防腐处理,旋紧螺纹道钉,然后安装轨卡螺栓并按规定扭矩拧紧。 4.检查线路轨道几何状态,确认符合要求。安装护木并使其平顺、严密。上齐钩螺栓、护木螺栓,螺丝、丝扣、螺母、垫圈应进行除锈涂油,并按规定扭矩拧紧螺栓。安装步行板,运出旧桥枕。 7.6验收 7.6.1线路配合人员对作业后的线路回检,不符合要求的及时整改,确保作业后的线路达标。 7.6.2严格执行”工完料尽”制度。对不能回收的料具,应堆放整齐,并安排人员看守。 7.6.3作业负责人检查是否有工(机)具侵限。 7.6.4作业负责人根据质量标准对作业内容进行验收,作好记录。 7.7撤除防护 作业负责人检查工料具及人员下道完毕后,待人员、工(机)具全部到达安全区域后,作业负责人通知驻站联络员开通区间,驻站联络员办理销记手续后,方可撤离。 8.质量标准 8.1 选用的桥枕要符合铺设标准。 8.2 桥枕与铁垫间必须铺设4~12mm防磨胶垫板一层,吊板不得大于2mm,垫板大小与铁垫板一致,无歪斜、串动。 8.3 桥枕槽口与钢梁盖板宽窄相应,最大间隙不大于4mm。桥枕与钢梁联结系间空隙大于3mm。 8.4 槽口、钉孔、栓孔。裂缝须进行防腐灌缝处理。 8.5 桥枕与桥梁中心垂直。护木与新换桥枕扣紧密贴,有缝隙时应小于2mm。 8.6旋入螺纹道钉前要先钻道钉孔,并在孔内注入少量氟化纳粉末,也能够在孔内注入少量防腐油在旋入道钉。旧钉孔应加木楔。 9.作业流程 作业准备----防护就位----拆除护木螺栓、木枕扣件----抬高基本轨、护轨----换枕----打入道钉、恢复护木、螺栓、扣件-----检查线路几何状态,清理场地-----撤出防护、开通线路 (四)桥枕修理 1.作业条件 1.1天窗点外作业。 1.2作业时间:根据工作量确定。 2.人员要求 2.1 岗位要求 作业负责人为班长及以上人员,作业人员经段级培训合格的桥路工或劳务工。 2.2人员配置 作业负责人1名,作业人员数量根据方案确定,防护员2-4人。 3.作业机具 腻缝灰刀、木工桶、木块、铁钉、皮老虎、钢筋钩、经防腐处理的木片、浆膏浸麻刀、煤焦油、氟化钠、木工斧、削平扁铲、斜铲、手锯、棕扫、小铁勺、扁油刷、小油桶、紧线器、克丝钳、手锤、撬棍、道钉锤、钢卷尺、直角尺、2.5-3mm 镀锌铁线、石笔、组钉板、扳手、信号旗(灯)、作业标、通讯设备(对讲机)。 4.配合要求 车务 5.安全风险构成 5.1违章施工作业风险 5.1.1 无计划、超范围作业,造成行车事故。 5.1.2机具、料具堆放不稳固侵入限界造成行车事故。 5.2从业人员伤害风险 5.2.1需上道或穿越线路时,未按规定设置防护,致使作业人员下道不及时,造成机车车辆伤害。 5.2.2横越线路未执行”一站、二看、三经过”的规定,上道前未严格执行”手比、眼看、口呼”制度,造成机车车辆伤害。 5.2.3作业人员未按规定穿戴劳动保护用品,特别是高空作业时,未按规定穿戴安全帽、安全带,造成人身伤害。 5.2.4违章坐卧钢轨、枕木头、道床,违章钻车、爬车,造成人身伤害。 5.2.5列车经过时,避让距离不够,列车坠物伤人。 5.2.6高处作业时向下抛掷料具,造成人身伤害; 5.2.7.电气化铁路区段作业人员未严格执行<电气化铁路有关人员电气安全规则>,造成作业人员触电人身伤害。 5.2.8作业时遇六级以上大风未停止作业,造成行车事故及人身伤害。 6.防护要求 6.1区间作业 6.1.1设置”三位一体”防护:驻站防护1人、工地防护1人、关门防护2人。 6.2站内作业 设置”两位一体防护”:驻站防护1人、工地防护1人。 7.作业程序 7.1 点名分工 作业负责人组织防护员、作业人员列队点名,明确作业内容、主要技术标准、安全事项、作业时间、人员分工、作业人员行走路线,所有职工均应按规定使用劳动保护用品。根据当日作业项目进行全员安全预想。要明确驻站联络员、现场防护员和两端防护员及联络防护员(根据需要)。点名完成后集体呼口号。 7.2 工(机)具检查 作业人员对工(机)具性能及安全性检查确认,防止将损伤的工(机)具带入作业现场,影响作业进度和质量。对安全绳(带)进行检查,与劳务工负责人共同签认。 7.3 设置防护 7.3.1防护员必须由经考试合格的职工担任。驻站联络员提前40分钟到达车站办理登记手续,了解列车运行情况,及时通知现场防护员; 7.3.2现场防护员及两端防护员根据要求准备防护备品。 7.4人机转移 7.4.1现场防护员(联系困难地段增加中间联络员)接到驻站防护员通知后,会同作业负责人,组织所有作业人员在就近安全通道或在路肩上行走至作业地点附近的安全地带。 7.4.2需汽车运输时,乘坐有运营资质的载人汽车,遵守道路交通规则,注意人身安全。 7.5 作业准备 根据分工分配工作任务及工料具。 7.6上道作业 7.6.1作业负责人确认防护已到位,通知作业人员,上道作业。 7.6.2基本作业 1.分孔逐根调查失修桥枕的工作量,并按修理项目、部位标出符号。 2.按调查的数量准备材料、配制浆膏 3.综合修理 (1)桥枕灌缝 桥枕、护木顶面裂缝(2mm以上)以及侧面向上能进水的裂缝(5mm以上)均应灌缝。 1)较宽的裂缝将塑橡油膏、煤焦油、氟化钠按1:1:0.25的比例加温配制成防腐油膏,进行灌注。 2)宽度较小的裂缝可将将氟化钠、煤焦油按1:1的比例加温配制成防腐浆膏进行灌注,灌缝后在列车振动下防腐浆膏会下沉,则要再灌第二、第三次,直至不再下沉时捣实刮平即可。灌缝之前应将缝内污垢等杂物清除干净。 (2)桥枕防裂处理 1)桥枕端部产生裂纹后,可在桥枕端面钉棘齿组钉板,当裂纹长100~300mm时也可钉C钉或S钉,防止裂纹继续发展。 2)用直径3.5~4.0mm的镀锌铁丝在距枕木头100mm处捆2~3圈,铁线与枕木各边应垂直,铁线两头均应钉固在枕木侧面上,防止松弛。 (3)桥枕削平及挖补 1)桥枕表层因钢轨垫板机械磨损产生毛刺或切入枕面,当铁垫板切入桥枕深度在3mm以上时,应进行削平以利排水,削平范围为垫板外30~60mm。削平面应平顺无积水,并涂刷防腐剂。 2)桥枕磨损或腐朽加剧时,应进行挖补,挖补厚度不超过30mm,并用木螺钉固定。镶木块应做成楔形,并进行防腐处理。侧面应有斜坡、顶面宽,以达到嵌紧密实。 7.7验收 7.7.1严格执行”工完料尽”制度。对不能回收的料具,应堆放整齐,并安排人员看守。 7.7.2作业负责人检查是否有工(机)具侵限。 7.7.3根据质量标准对作业内容进行验收,并做好记录。 7.8撤除防护 作业负责人检查工料具及人员下道完毕后,待人员、工(机)具全部到达安全区域后,撤离防护。 8.质量标准 8.1腐朽部分或垫板切入,深度在3mm及以上处所漏修补超过3%。 8.2顶面2mm以上裂缝漏灌处所不超过3%,涂刷防腐油均匀。 8.3 镶板联结牢固、缝隙不大于1mm。 8.4 端头2mm以上裂缝无漏捆,捆扎不良头数不超过3%。 桥枕削平、腻缝、涂油等质量要求(详见护木削平、腻缝、涂油作业指导书)。 9.作业流程 作业准备----防护就位----桥枕腻缝等整修作业-----质量回检----清理料具-----撤出防护 (五)更换护木 1.作业条件 1.1天窗点内 1.1.1更换护木 1.2天窗点外 1.2.1工作量调查、划撬、拧紧螺栓。 1.3作业时间 双线:不少于120分钟; 单线:不少于90分钟; 2.人员要求 2.1 岗位要求 作业负责人为班长及以上人员,作业人员经段级培训合格的桥路工或劳务工。 2.2人员配置 作业负责人1名,作业人员数量根据方案确定,防护员2-4人。 3.作业机具 电线、照明设备、接线板、起钉撬、道钉锤、枕木钳、起道机或千斤顶、φ12.5mm摇钻、斧头、安全垫木、移动停车信号牌(灯)、扳手、道尺、信号旗(灯)、作业标、通讯设备(对讲机)。 4.配合要求 车务 5.安全风险构成 5.1违章施工作业风险 5.1.1无计划或超范围作业,造成行车事故。 5.1.2高处作业时向下抛掷料具,造成行车事故。 5.1.3机具、料具堆放不稳固侵入限界,造成行车事故。 5.2从业人员伤害风险 5.2.1需上道或穿越线路时,未按规定设置防护,致使作业人员下道不及时,造成机车车辆伤害。 5.2.2横越线路未执行”一站、二看、三经过”的规定,上道前未严格执行”手比、眼看、口呼”制度,造成机车车辆伤害。 5.2.3作业人员未按规定穿戴劳动保护用品,特别是高空作业时,未按规定穿戴安全帽、安全带,造成人身伤害。 5.2.4违章坐卧钢轨、枕木头、道床,违章钻车、爬车,造成人身伤害。 5.2.5列车经过时,避让距离不够,列车坠物伤人。 5.2.6搬运重、大、长物(枕木)时未指定专人指挥、协调动作造成人身伤害; 5.2.7 电器设备、线路状态不良,使用未装触电保护器的各种手持式电动工具和移动式设备,维修电器设备未执行持证操作、按规定穿戴好防护用品,造成触电人身伤害; 5.2.9 在无人行道桥上拧动护木螺栓及勾螺栓时向桥外方用力,坠落造成人身伤害; 6.防护要求 6.1区间线路作业 6.1.1区间封锁作业时,设置”两位一体防护”:驻站防护1人、工地防护1人(视距不足、联系困难地段增设两端防护或中转联络员)。 6.1.2 跨线路搬运材料、机具和未封锁上线作业时,设置”三位一体防护”:驻站防护1人、工地防护1人、关门防护2人。 6.2站内作业 设置”两位一体防护”:驻站防护1人、工地防护1人。 7.作业程序 7.1 点名分工 作业负责人组织防护员、作业人员列队点名,明确作业内容、主要技术标准、安全事项、作业时间、人员分工、作业人员行走路线,所有职工均应按规定使用劳动保护用品。根据当日作业项目进行全员安全预想。要明确驻站联络员、现场防护员和两端防护员及联络防护员(根据需要)。点名完成后集体呼口号。 7.2 工(机)具检查 作业人员对工(机)具性能及安全性的检查确认,防止将损伤的工(机)具带入作业现场,影响作业进度和质量。对安全绳(带)进行检查,与劳务工负责人共同签认。 7.3 设置防护 7.3.1防护员必须由经考试合格的职工担任。驻站联络员提前40分钟到达车站办理登记手续,了解列车运行情况,及时通知现场防护员; 7.3.2现场防护员及两端防护员根据要求准备防护备品、移动停车信号牌。 7.4人机转移 7.4.1现场防护员(联系困难地段增加中间联络员)接到驻站防护员通知后,会同作业负责人,组织所有作业人员在就近安全通道或在路肩上行走至作业地点附近的安全地带。 7.4.2需汽车运输时,乘坐有运营资质的载人汽车,遵守道路交通规则,注意人身安全。 7.5 作业准备 根据分工分配工作任务及工料具。 7.6上道作业 7.6.1作业负责人确认防护已到位,并接到施工命令 (命令号、施工起讫时间)后,通知作业人员,上道作业。 7.6.2基本作业 1.调查确定更换护木的更换长度,制作护木。 2.按需要位置正确钻螺栓孔,并作防腐处理。 3.卸钩螺栓或护木螺栓,把拆卸的钩螺栓帽戴到螺杆上,将拆除的旧护木移出桥面,放于适当地点。 4.清理桥枕面,并根据实际情况作桥枕面及孔眼的挖补和防腐处理。 5.安装护木,各部要密贴卡紧,用锤敲击护木时要垫木块。 6.上紧螺栓,螺栓要涂油防锈,注意整正各种垫圈位置并画箭头标志。 7.接头钉铁皮,应严密无缝,防止漏水、积水。 7.7验收 7.7.1线路配合人员对作业后的线路回检,不符合要求的及时整改,确保作业后的线路达标。 7.7.2严格执行”工完料尽”制度。对不能回收的料具,应堆放整齐,并安排人员看守。 7.7.3作业负责人检查是否有工(机)具侵限。 7.7.4作业负责人根据质量标准对作业内容进行验收,作好记录。 7.8撤除防护 作业负责人检查工料具及人员下道完毕后,待人员、工(机)具全部到达安全区域后,作业负责人通知驻站联络员开通区间,驻站联络员办理销记手续后,方可撤离。 8.质量标准 8.1护木槽口深 20-30mm,并与桥枕密贴卡紧,间隙不大于2mm。 8.2梁端断开,应留有一定空隙,保证梁能自由伸缩。 8.3护木安装顺直,位置正确。 8.4 Ⅰ式桥面护木内侧距主轨外侧距离 220-500mm;Ⅱ式桥面护木内侧距主轨外侧距离300-500mm。 8.5 护木接头左右不允许有10mm错牙,如相邻两孔不能顺直时,应在护木内侧加楔木衔接并用螺栓联牢。 8.6 护木接头采用半木搭接设于桥枕上,并由钩护螺栓连接牢固,缝隙不大于2mm。 8.7 Ⅱ式桥面护木螺栓与钩螺栓不共用时,下列装置应安装直径 20-22mm 的护木螺栓。(1)护木在每隔一根桥枕上。(2)主梁或纵梁两端。(3)设防爬角钢和护木搭接的桥枕上。护木螺栓上、下均配以 80mm*80mm*(6-8)mm 铁垫圈及上面安装 100mm*100mm*(10-20)mm 倒棱角的木垫圈(或与铁垫圈大小相同的胶垫) 8.8螺栓顶不超过主轨顶 20mm,螺栓孔应垂直,偏差不大于 4mm。 8.9护木必须经过防腐处理。 9.作业流程 防护就位----作业准备----卸护螺栓、清理枕面----安装护木-----上螺栓、涂油-----连接接头----清理料具、撤出防护 (六)护木修理 1.作业条件 1.1天窗点外作业。 1.2作业时间:根据工作量确定。 2.人员要求 2.1 岗位要求 作业负责人为班长及以上人员,作业人员经段级培训合格的桥路工或劳务工。 2.2人员配置 作业负责人1名,作业人员数量根据方案确定,防护员2-4人。 3.作业机具 电线、照明设备、接线板、腻缝灰刀、木工桶、木块、铁钉、皮老虎、钢筋钩、经防腐处理的木片、浆膏浸麻刀、煤焦油、氟化钠、木工斧、削平扁铲、斜铲、手锯、棕扫、小铁勺、扁油刷、小油桶、紧线器、克丝钳、手锤、钢卷尺、直角尺、2.5-3mm镀锌铁线、石笔信号旗(灯)、作业标、通讯设备(对讲机)。 4.配合要求 车务 5.安全风险构成 5.1违章施工作业风险 5.1.1无计划或超范围作业,造成行车事故。 5.1.2机具、料具侵入限界,造成行车事故。 5.1.3高处作业时向下抛掷料具,造成行车事故。 5.2从业人员伤害风险 5.2.1需上道或穿越线路时,未按规定设置防护,致使作业人员下道不及时,造成机车车辆伤害。 5.2.2横越线路未执行”一站、二看、三经过”的规定,上道前未严格执行”手比、眼看、口呼”制度,造成机车车辆伤害。 5.2.3作业人员未按规定穿戴劳动保护用品,特别是高空作业时,未按规定穿戴安全帽、安全带,造成人身伤害。 5.2.4违章坐卧钢轨、枕木头、道床,违章钻车、爬车,造成人身伤害。 5.2.5列车经过时,避让距离不够,列车坠物伤人。 5.2.6 电器设备、线路状态不良,使用未装触电保护器的各种手持式电动工具和移动式设备,维修电器设备未执行持证操作、按规定穿戴好防护用品,造成触电人身伤害; 5.2.7电气化铁路区段作业人员未严格执行<电气化铁路有关人员电气安全规则>造成作业人员触电人身伤害; 5.2.8 在无人行道桥上拧动护木螺栓及勾螺栓时向桥外方用力,坠落造成人身伤害。 5.2.9作业时遇六级以上大风未停止作业,造成行车事故及人身伤害; 6.防护要求 6.1区间作业时,设置”三位一体防护”:驻站防护1人、工地防护1人、关门防护2人。 6.2站内作业 设置”两位一体防护”:驻站防护1人、工地防护1人。 7.作业程序 7.1 点名分工 作业负责人组织防护员、作业人员列队点名,明确作业内容、主要技术标准、安全事项、作业时间、人员分工、作业人员行走路线,所有职工均应按规定使用劳动保护用品。根据当日作业项目进行全员安全预想。要明确驻站联络员、现场防护员和两端防护员及联络防护员(根据需要)。点名完成后集体呼口号。 7.2 工(机)具检查 作业人员对工(机)具性能及安全性检查确认,防止将损伤的工(机)具带入作业现场,影响作业进度和质量。对安全绳(带)进行检查,与劳务工负责人共同签认。 7.3 设置防护 7.3.1防护员必须由经考试合格的职工担任。驻站联络员提前40分钟到达车站办理登记手续,了解列车运行情况,及时通知现场防护员; 7.3.2现场防护员及两端防护员根据要求准备防护备品。 7.4人机转移 7.4.1现场防护员(联系困难地段增加中间联络员)接到驻站防护员通知后,会同作业负责人,组织所有作业人员在就近安全通道或在路肩上行走至作业地点附近的安全地带。 7.4.2需汽车运输时,乘坐有运营资质的载人汽车,遵守道路交通规则,注意人身安全。 7.5 作业准备 根据分工分配工作任务及工料具。 7.6上道作业 7.6.1作业负责人确认防护已到位,通知作业人员,上道作业。 7.6.2基本作业 分孔逐根根据调查失修护木的工作量,按修理项目、部位标出符号。 7.6.3护木腻缝 1.清缝:用小扁铲、小钢筋钩彻底清除桥枕桥面上和裂缝中的旧腻料及污垢,用毛刷将护木表面清扫,并用皮老虎吹干净。 2.堵缝:用经防腐处理的木片或浆膏浸麻刀填塞较大裂缝,并堵塞通向护木头、孔眼和削平槽口处的裂缝端头,防止浆膏外流。 3.配置浆膏:按质量比1:1称出煤焦油和氟化钠的用量;把煤焦油加热到35摄氏度至 40摄氏度(40 摄氏度开始冒小气泡);慢慢地加入氟化钠,同时不断搅拌,至均匀为止;煤焦油加热超过35 摄氏度以上时会变稀,氟化钠容易沉淀不好使用,如煤焦油过稠调成的浆膏在刷时不易灌涂,可适当增加煤焦油的比例,一般选用 1:1.5(氟化钠:煤焦油),为防止氟化钠沉淀,使用时应经常搅拌。 4.灌缝:用小油壶或铁勺将浆膏灌入;第一次灌满后,经列车震动后下沉,要灌第二次,第三次直到灌缝无下沉为止,用小抹子将腻子刮平。 7.6.4护木涂油 1.配置防腐油:氟化钠与煤焦油按 1:(1-1.5)(质量比)搅拌均匀。 2.铲除护木表面污垢、赃物,并清扫干净。 3.气温低时,可将防腐油或煤焦油用水溶法加热至 35 至 40 摄氏度。 4.灌缝、镶补、削平作业完毕。 5.用扁油刷沾防腐油或煤焦油均匀地涂刷于护木顶面,对细小裂纹多刷几遍,使防腐油或煤焦油嵌入缝内。 6.刷防腐油:涂刷时应经常搅拌。 7.6.5挖补护木 1.画线:画出腐朽损坏部位的长、宽、厚线条,去腐彻底,挖除量要少。 2.开槽:锯凿腐朽部分,并仔细铲修平整,槽口平整。 3.制作镶板 (锲形或燕尾式): 按镶补尺寸画线下料。将下好的镶板放在已挖凿好的槽口上比试,并进行细修。 4.防腐处理:各新挖凿面及镶拼面用防腐油涂刷均匀。 5.镶补、钉牢:①镶入新板,用铁钉或木钉钉牢。②镶嵌密贴无缝隙。 7.6.6护木削平 1.检查护木,对护木螺栓垫圈切入木质深度在 3mm 及以上的,进行削平。 2.画线:清理表面裂缝中的砂石、泥土,以防损坏锯条、铲刃,然后画切口线(以铁垫板两侧边缘各30~60mm处为宜),切口与轴线垂直。 3.锯口:用手锯按切口线轻锯一水平切口,深度比垫板底面底1~2mm,外侧锯口应稍深,以便削出排水坡度。 4.削平:扁铲与木质面约成30度角,用力斜向削平,再找细找平。 7.6.7护木槽口加楔 1.根据调查的护木空隙情况,劈制相应的木楔,连同斧、刀、锯、凿、铲刀、铁线钉、及小油桶等,放在提篮内上桥作业。 2.用铲刀修整护木槽口并清理油垢。 3.选用相应的木楔、楔形头沾煤焦油后从大空隙两端分别打入。 4.截锯外露木楔、并钉牢,清扫木屑。 5.木楔白茬用煤焦油涂刷,不得污染桥面。 7.6.8护木捆扎作业 1.画线定位:在护木劈裂处垂直于轴中心线画线。 2.制作铁线钉:用直径 3-3.5mm 镀锌铁线截取 50mm,弯制成 U 型马钉若干个,截取铁线两端时应切成尖形。 3.护木端头有大于 3mm 裂缝及新设置或更换的护木端头,长度超过 300mm 时,应用夹枕器紧夹护木,使裂缝愈合。 4.捆扎时,先将铁线一头弯成 90 度、长 200mm 的弯钩,钉入侧面距顶面 40mm 处,再将铁线绕护木 2-3 圈,用紧线器拉紧铁线,边捆扎边用手锤敲打铁线,使其与护木表面密贴、方正、捆紧。 5.捆紧后,分别用扒钉将两端钉牢。 6.剪断铁线,为防止松弛,应将铁线弯成后打入另一侧面。 7.7验收 7.7.1严格执行”工完料尽”制度。对不能回收的料具,应堆放整齐,并安排人员看守。 7.7.2作业负责人检查是否有工(机)具侵限。 7.7.3根据质量标准对作业内容进行验收,并做好记录。 7.8撤除防护 作业负责人检查工料具及人员下道完毕后,待人员、工(机)具全部到达安全区域后,撤离防护。 8.质量标准 8.1 护木腻缝 8.1.1护木表面无污染,并清扫干净。 8.1.2缝饱满,平整顶面 2mm 以上裂纹漏灌处所不超过5%,缝口凹陷深度不超过 3mm。 8.1.3浆膏和防腐油或煤焦油按规定比例配置,稀稠程度适中。 8.1.4涂刷均匀、无漏涂、无流淌、不露底。 8.2护木涂油 8.2.1护木表面污垢、脏物清除彻底。 8.2.2护木顶面涂油无遗漏。 8.2.3涂油表面均匀、无漏涂、不流淌、不露底。 8.2.4防腐油不污染钢梁。 8.3挖补护木 8.3.1腐朽损坏部位挖除彻底,木材损失最小,断面尺寸整齐。 8.3.2镶板嵌紧,镶补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