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电大闽台区域文化考核册答案.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9865779 上传时间:2025-04-1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闽台区域文化考核册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电大闽台区域文化考核册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闽文化概论》形成性作业参考答案 ( 第1—3 章) 一、 名词解释 1、 东山陆桥 ”东山陆桥”是闽台地缘关系的见证, 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 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 经澎湖列岛, 抵达台湾。这道浅滩平均水深不超过40 米, 最浅的地方只有10 米。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 因海退而变成陆地, 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大约在距今3 年, 福建沿海的部分陆地是与台湾陆地相连的, 但到了 1 年前, 由于气候逐渐变暖, ”东山陆桥”逐渐被海水覆盖。在多次冰期, 重复出现的海退与海浸现象时, ”东山陆桥”曾经多次露出海面。”东山陆桥”的存在说明闽台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关系。 2、 左镇人 1971 年, 台湾学者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 其年代距今约 3 万至 2 万年。”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 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时代大致相同, 同属晚期智人。”左镇人”就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 移居台湾的。”左镇人”的发现, 把人类开发台湾的历史至少提前了1 万多年。 3、 台湾文化 台湾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延伸, 文明同源、 祖地文化体系的传承、 民间信仰是叶与根的关系、 以儒学 ”开化”台湾、 在习俗生活方式方面保留和延续大陆的传统; 其地域特征是糅合各种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和传统文化因台湾的自然、 社会环境形成适应性发展与选择性传承。 4、 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是古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延伸, 具有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色彩; 它来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 是中华文化中有自身特色的地域文化, 是台湾文化的主要影响源, 只有了解闽南文化才能全面认识闽台文化。闽台移民往来, 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的交融, 形成闽台文化共同的地域属性。闽南文化内涵丰富, 主要包括: 闽南方言、 口传文学、 民俗、 生活文化、 民间艺术( 音乐、 舞蹈、 美术、 戏曲、 曲艺) 、 民间信仰习俗、 民间工艺, 以及闽南学术著述和闽南人的思想性格。 二、 简答 1、 简述闽台地缘上的密切关系。 闽台在史前就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福州鸡鸣, 基隆可听”这句谚语, 说明了台湾和福州与大陆有”不可分离, 难舍同枕”的地理位置。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 西隔台湾海峡和福建遥遥相对, 相距宽度不到200 千米, 狭处只有130 千米, 离福州最近。台湾海峡, 平均水深只有 50 米至 100 米。台湾和台湾海峡, 原来就是和福建相连的华夏古陆的一部分。台湾是以大陆为根生成的一个岛屿, 在地缘上与大陆是不可分的。在1.5 万年以前, 东海海面比现在低130 米左右, 这在地质上说明两岸原来是一个板块, 台湾、 澎湖等岛屿就在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 与福建省相连接。台湾被称为”浮福建”, 表示台湾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 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 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 经澎湖列岛, 抵达台湾。这道浅滩平均水深不超过40 米, 最浅的地方只有10 米。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 因海退而变成陆地, 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大约在距今3 年, 福建沿海的部分陆地是与台湾陆地相连的, 但到了 1 年前, 由于气候逐渐变暖, ”东山陆桥”逐渐被海水覆盖。在多次冰期, 重复出现的海退与海浸现象时, ”东山陆桥”曾经多次露出海面。”东山陆桥”的存在说明闽台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关系。 2、 您认为闽南人与台湾人有哪些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 闽南人与台湾人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 1、 闽台人均有族群迁徙为主, 以地缘、 血缘关系聚居, 较为完整地保持了祖籍的风俗习惯、 语言的传统。 2、 闽台人有共同的宗教信仰、 戏曲、 生活习俗, 对人生价值的总的、 根本的看法近似, 乐于在拚搏中体会人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不安土重迁, 认为改造命运的主动权在自己, 不惜以生命作代价, 换取财富与新境界。3、 闽台人的情感敏感外露、 重情意、 讲义气。 4、 闽台人在认知、 思维、 情感、 行为方面有共同之处。如在认知、 行为上具有矛盾性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对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知多以实际行动来检验, 不容易受她人的暗示, 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 可是在务实的同时, 往往又听命于神灵, 这从闽台两地神灵庙宇之多, 闽台人热衷算命当数全国第一。 三、 论述 1、 试论述台湾解严以来闽台宗教交往的模式。  答案要点: 福建宗教对台湾宗教界交往的模式: (1)参访考察。特别在交往早期, 因双方都不太了解, 这种形式双方都能接受。1995 年 12 月, 时任福建佛教协会会长的界诠法师应邀访台, 对台湾佛教的现状进行考察; (2)大型活动。这类宗教大型活动, 往往是全国宗教界都参加, 但以福建为主。 年2 月, 应台湾佛教界联合邀请, 中国佛协会护送西安法门寺指舍利赴台湾供奉; (3)法事交流。1998 年 11 月, 林舟道长应台湾道教总庙三清宫邀请, 率 23 人赴台湾参加台北指南宫举办的”罗天大醮”, 主事者因对各种科仪的熟练使台湾道教界人士大饱眼福; (4)学术交流。1998 年 7 月, 福建佛教协会应台北法鼓山中华佛学研究所之邀, 作为大陆佛教代表团成员前往台湾进行两岸佛学教育交流, 学诚法师还作了《两岸佛学教育交流之建议》的发言; (5)神像出巡。这类交流主要是道教, 仅 年就有湄洲妈祖金身5 月抵金门巡安, 泉州天后宫妈祖7 月抵澎湖会香, 漳州千年金身黑面妈祖9 月抵台绕澎湖会香, 漳州千年金身黑面妈祖9 月抵台绕境祈福 2、 台湾宗教界对福建宗教界交往的模式: ( 1) 谒祖寻根 ( 2) 参观交流 ( 3) 庆典活动 ( 4) 宗教活动 ( 5) 院校交流 ( 6) 学术交流   2 ( 第4—6 章) 一、 名词解释  1、 打尾牙 是闽台方言, 意为当年最后一次打牙祭。闽台方言称正月初二的牙祭为”头牙”, 腊月十六的最后一次牙祭为”打尾牙”。打尾牙是一年中最后一次牙祭, 便格外隆重。这一天黄昏, 闽台两地各家各户都摆出香案, 陈列鸡鸭肉, 点燃香烛、 冥币, 祭祀土地公。这一天, 闽台两地街市上各家商店门口都香烟缭绕, 店主向土地公叩头作揖, 祈求财运亨通。晚上, 老板经理要宴请伙伴朋友, 欢庆一年的劳动业绩, 以示酬谢, 并祝愿来年有更大的成果。从打尾牙开始, 便进入年关, 人们开始准备过年了。 2、 婚嫁六礼 早在周代就确立了婚嫁程序中的”六礼”: 纳彩( 送礼求婚) 、 问名( 询问姓名和生辰) 、 纳青( 送礼订婚) 、 纳征( 送聘礼) 、 请期( 议定婚期) 、 亲迎( 新郎亲自迎娶) , 设有一套繁文缛节。明清以后, 福建 婚嫁风俗虽有变化, 不尽相同, 但仍旧习难改, 总体上仍取六礼之意, 从议婚到成婚, 一般要经过提亲、 合婚、 相亲、 定亲、 送聘、 送日子、 送嫁、 迎亲、 婚礼、 归宁等程序。 3、 放王船 王船多半有福建沿海一带放出, 一般置三尊王爷神像于船上, 并在各神像上写上王爷名字, 船上载有一切日常见具、 粮食和白羊一只, 放行海上任其漂流沉没, 寓意瘟疫葬身大海, 即可保健康平安。 4、 诗钟 诗钟是一种具有竞技性质的集体活动, 活动中又有关于时、 体、 题、 韵的严格规定和各种颇具趣味性和刺激性的项目, 限时咏作, 分等奖励。诗钟有笼纱、 嵌珠二格, 嵌珠即折枝之异名, 但当时人们往往不称嵌珠, 而更经常使用折枝之名称。 二、 简答  1、 简述闽台主要民间禁忌概况。 禁忌, 即”忌讳”, 在民俗学中也称为”塔布”(caboo 或tabu 的译音)。简单地说, 心理上以为忌讳的和言行上规定为不能说和不能做的便是禁忌。完整地表述就应该是: 由对不洁事物的憎恶和对危险事物的畏惮以及对于神圣事物的崇敬所产生的禁制便是所谓禁忌。人们相信, 触犯和接触到任何一条宗教规则和社会惯例中的禁忌, 都将遭到不同形式和程度的自然、 社会及自身的惩罚。禁忌产生于原始民族由于知识的贫乏, 对于一种超自然力的崇信。在古代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每一个人都要受到各种禁忌的约束。 民间禁忌大多是荒诞的、 迷信的、 迂腐不堪的, 是建立在错误观念上的, 缺乏科学依据,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甚至是严重危害。可是为稳定社会秩序、 维护婚姻制度、 保障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一定作用。 禁忌的类型与产生的原因: 类型-禁忌就其性质可分为宗教信仰的和社会习惯的两类, 而就其规定的形式则可分为法律的、 礼仪的和土俗的, 它们彼此之间也有相交叉的。 产生原因: ( 1) 源于宗教信仰的禁忌, 产生得很早, 是先民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而自发地遵从的。因此, 这种禁忌能够称为蒙昧型的禁忌。 ( 2) 源于社会习惯的禁忌, 产生得较晚, 是古人受生活经验及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所自觉地恪守的。因此, 这种禁忌也能够称之为理性型的禁忌。 2、 概述闽台诗钟繁荣的原因。 闽台诗钟之盛在全国名列前茅, 有其多方面的原因。 其一, 闽台闭塞的自然环境, 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使中原文化原型得以较完整地保留。其二, 福建文人大量进入台湾, 把诗钟带到台湾, 并成为台湾诗钟发展的主力。 其三, 日据时期, 闽台诗人组织诗社, 开展诗钟活动, 以抒发亡国之恨。 三、 论述题 1、 经过对闽台婚俗习惯、 婚嫁程序的学习, 谈谈你的感想。 闽台婚姻礼俗多姿多彩, 它既保留了古代氏俗社会婚姻制度的一些遗风, 又掺杂了后世封建迷信的一些色彩, 以及现代文明的一些表征, 是愚昧与文明, 落后与进步的混合体, 既蓄含着理性的精华, 也有许多非理性的糟粕。婚姻礼俗中的一整套礼节, 是人们对婚姻郑重其事的表现, 有助于婚姻和家庭的稳定; 而大事铺张, 浪费人力和物力, 则有害而无益。至于一些避忌习俗, 多是封建迷信, 没有道理可言。  2、 试析福建民间信仰对台湾的影响。 福建民间信仰起源于秦汉以前的原始宗教和巫术, 包括灵魂不死、 万物有灵、 图腾崇拜、 祖先崇拜等为主要内容的宗教信仰。三国至唐中期, 北方的民间信仰开始传入并有了初步发展古老的闽越族信仰随着闽越人躲进深山而保留了下来, 对蛇、 龟等动物的自然崇拜如今还残存在福建民间; 唐末至宋元事情, 北方传入的民间信仰逐步与福建的人文、 地理相适应, 发生了变异逐渐本土化。至今仍在福建流传的众多地方神都是在这个时期塑造出来的。明清至民国, 佛教和道教在福建逐渐衰弱, 民间信仰的兴盛, 而且开始对外传播。民间信仰逐渐和儒家的传统思想结合, 完善发展了福建民间家族制度。台湾民间信仰是由福建移民的迁移而传进台湾。福建移民不但奉迁去地方的神灵, 同时也带入一些全国性的神明, 如: 观音、 玉皇大帝、 城隍、 土地等。台湾岛内神祇繁多,庙宫林立, 号称”神明三百, 庙宇逾万”。 闽台民间供奉的神祇来源复杂, 有的来自民间传说, 如妈祖、 临水娘娘和王爷, 有的来源于历史人物, 如关帝、 开漳圣王和保生大帝, 有的是从北方流传来的如城隍、 土地。 闽台之所有这样多的民间神祇与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 1) 从自然地理条件来看, 福建和台湾气候炎热、 自古便是瘴疠之地, 疾病瘟疫繁多, 山崩海啸, 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 致使人们不得不求助于各种神灵的保佑。 ( 2) 由于地理条件复杂, 山海阻隔, 交通闭塞, 往往一山一水之隔, 便”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 形成较为封闭的宗族制社会, 极易产生各自宗族的神祇。 ( 3) 闽台都属于移民社会, 一方面从各自祖居地带来了各自的神祇另外一方面又融合了当地原有的信仰, 还有各地的神祇之间的互相融合。由此民间信仰不但有本地的神祇, 也有从中原来的, 还受到古老闽越族原始宗教的影响。   3 ( 第7—9 章) 一、 名词解释 2、 地方传说 地方传说包括地方山川风景、 地名古刹、 特产工艺、 风俗民情等内容, 大多有所寄托, 乃当时社会生活的折射。 3、 南音 福建南音, 亦称”弦管”。为中原古乐, 原名‘五音’, 又称南乐。其乐风承袭隋唐之清乐, 大曲, 有高雅, 敦厚的文士风格。有严格的组织形式、 传承方式和演唱规则, 是属于高雅的古老乐种。它由指、 谱、 曲三部分组成。 南音在台湾称为”南管”。既指乐曲, 也指戏曲。南音传入台湾的第一站是鹿港, 由泉州人带到鹿港。现在不但还在演唱、 演奏, 而且还深入到中小学教育中, 在台湾文化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4、 ”车鼓舞” 以双人舞形态表演的舞蹈。两人互相逗趣, 一边敲出响声, 也叫”车鼓弄”或”弄车鼓”。”弄”, 即”表演戏弄”的意思。”车倒”有”翻倒”的意思, ”车鼓”有”翻倒鼓”之意。自闽南传入台湾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是节庆、 庙会时不可缺少的节目。表演是边歌边舞, 丑角动作难度较高, 旦角动作娇柔与丑角互相逗趣表演。 5、 台湾林本源邸宅 位于台北县板桥市西北的林本源邸宅及花园, 为台湾最大的私人住宅, 面积达5 万多平方米, 分为”三落旧大厝”、 ”五落新大厝”及”白花厅”和花园等三大部分, 分别落成于清道光二十七年( 1847 年) 、 清光绪十四年( 1888 年) 、 清光绪十九年( 1893 年) 。  二、 简答  1、 传入台湾的闽南民歌大致可分为几类? 福佬系民歌, 多为民间小调, 一般为七字句, 每段四句, 有褒歌、 茶歌等。 客家系民歌”九腔十八调”分为老山歌, 山歌仔, 平板、 其它小调。依歌词分为爱情类、 劳动类、 家庭类、 相骂类、 祭祀类、 爱国类、 歌颂自然类等  2、 为什么说福建是”戏曲之乡”? 福建戏曲十分丰富, 剧种有四、 五十种之多, 剧目数以万计, 均为全国之冠, 故有”戏剧之乡”的美称; 福建戏曲源远流长, 梨园戏、 莆仙戏在宋代就形成, 与温州杂剧一样是最早的南戏, 被称为中国古代戏曲的”活化石”。福建戏曲在明、 清时期逐渐定型, 并随着移民传到台湾, 成为闽台民间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三、 论述 1、 谈谈你对闽台民间文学的认识。 ( 1) 闽台文学渊源与交融发展: 闽台一水之隔, 地缘、 血缘、 语缘、 习俗相近, 自唐朝到清朝, 福建移居台湾逐渐形成台湾居民主体, 现在大约有百分之八十的台湾人祖籍福建。相同母语基础上生成的台湾文学, 并打上了原住地福建的烙印, 闽台两地被划分为同一个文化区域, 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交融发展表现在: 初期: 1662 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写下在台湾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的诗歌《复台——即东都》文中用田横的例子来表明宁死不肯降敌的”遗民”气节。跟随郑成功入台的泉籍前明遗臣王忠孝等人都是诗词大家。卢、 沈、 徐、 张、 曹、 陈原是大陆几社成员, 入台后称”海外几社六子”。她们日常吟咏, 讴歌开发台湾岛和行政建制, 她们的诗集传世, 对台湾刚刚萌芽的诗风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福建文人入台的较早记录。发展: 清朝统治之初, 大陆渡台的人数不断增长, 闽、 粤, 特别是闽泉、 漳的诗人文士更多地入台, 大大促进了当地文运蓬勃发展, 一时”游宦贤寓, 簪缨毕集”。各种诗社纷纷蔚起, 诗风之盛甚至不亚母文化发源之大陆。形成采风问俗: 从清代康熙年开始, 一批又一批大陆作家游历到了台湾。大陆游台作家几乎都写有采风问俗的作品。清代乾隆年起, 在大陆去台作家的带动下, 台湾本地作家先后响应, 台湾文坛刮起一股采风问俗之风, 在咸、 同迄于光绪初年( 1851 —1885) 盛极一时。福州去台诗人刘家谋《海音诗》( 1851) 显示了清代台湾采风创作的最佳状态和最高水准。”同光体”诗派与”击钵吟”创作: 福建侯官人陈衍( 字叔伊) 是近代重要诗派”同光派”闽派诗人领袖, 1886 年游历到台, 使得”同光体”诗派的势力及影响播迁及于台湾, 并使台湾也成为”同光体”诗派的发源地之一; 台湾文学大约在19 世纪中叶开始, 兴起”击钵吟”创作。”击钵吟”的出现是由福建诗钟的传入引起的, 台湾诗钟的始作俑者多为闽籍诗人。诗钟在台湾文坛风行了近百年的历史, 对台湾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2) 诗钟的创作与交融 诗钟是一种具有竞技性质的集体活动, 活动中又有关于时、 体、 题、 韵的严格规定和各种颇具趣味性和刺激性的项目, 限时咏作, 分等奖励。诗钟有笼纱、 嵌珠二格, 嵌珠即折枝之异名, 但当时人们往往不称嵌珠, 而更经常使用折枝之名称。 闽台诗钟之盛在全国名列前茅, 有其多方面的原因。 其一, 闽台闭塞的自然环境, 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使中原文化原型得以较完整地保留。其二, 福建文人大量进入台湾, 把诗钟带到台湾, 并成为台湾诗钟发展的主力。 其三, 日据时期, 闽台诗人组织诗社, 开展诗钟活动, 以抒发亡国之恨。 诗钟在台湾建省初期( 1886-1893) 时对台湾诗界有如下积极影响: 其一、 在台湾近代文学史上开创了诗社活动经常化、 常规化的风气; 其二、 促成台湾各地、 各界文学爱好者的联谊; 其三、 推出一批佳作名篇。 其四、 日据时期( 1895-1945) , 台湾诗钟之会促使台湾诗人‘养成’和‘磨练’汉文学的‘趣味’和‘表现的功夫’, 具有抵御异族同化大文化上的反抗意义。”击钵催诗”的竞技, 过于追求形式、 技巧, 脱离现实, 最终堕入文字游戏的末路, 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3 明末清初, 福建知名作家卢若腾, 随郑成功入台, 同去的还有诗人王忠孝、 沈佺期等。 清代及近代, 福州文化名人中有刘家谋、 林琴南、 黄笏山、 黄宗鼎、 黄彦鸿、 陈石遗、 杨雪沧、 周莘仲、 郭宾石、 郭咸熙、 林有庚、 王贡南、 郑星帆、 方雨亭、 周松荪等游宦、 游幕、 游学或者游历到了台湾, 而且她们中有人长期寓居台湾, 寄籍为台湾人, 甚至终老台湾。 甲午战争爆发后, 台湾作家纷纷回到祖国大陆, 其中大多都回到祖籍地福建。林尔嘉台北板桥人。1895 年离台内渡归于福建龙溪, 1912 年在厦门鼓浪屿买山购地, 仿台北板桥别墅而建菽庄, 并组织菽庄吟社, 邀台湾内渡诗人施士洁、 汪春源、 许南英等入社。 日据时期, 祖籍福建晋江西岑的施士洁是长期活跃在台湾文坛上的一位著名爱国诗人, 甲午战争爆发后, 她积极参与抵制割让台湾的斗争, 年近四十还毅然从军, 抗争失败后和许多台湾诗人一样来到福建, 在闽南一带流亡。 近现代以来, 闽台作家来往更加密切。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先驱张我军, 最早受到祖国文学的熏陶和”五四”的启迪, 后北上到北平。祖籍福建永春的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1948 年1 月转入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 与新诗结下了不解之缘。到台湾后便立志”要成为一位新诗人”。许地山曾在福建文坛大显身手, 台湾著名旅美作家於梨华曾在福建就学, 闽藉著名学者、 作家林语堂晚年定居在台湾等。 1949 年同胞往来被人为地阻隔了, 但血缘和诗缘是永远割不断的。随着近年来大陆日渐开放, 闽台诗人更多地用诗词作为连结两岸血缘关系和沟通情感的纽带。20 世纪70 年代末, 泉属各地市诗人经常在元宵、 中秋、 重阳等佳节, 举行诗会。闽南大部分诗社和台湾诗社有密切联系, 以诗代简, 广缔诗缘, 两岸诗友开怀赋诗, 联络乡情。 1993 年11 月8 日, 福建省作家协会就在福州接待了一批来自台湾的”原乡人”, 福建省作家协会和台湾《联合报》文学副刊联合举行了有关海峡两岸文学交流与展望的座谈会, 福建、 台湾两地作家亲切相聚, 推心交谈, 气氛显得格外热烈、 融洽。 1995 年5 月24 日至6 月2 日, 应台湾”中国作家艺术家联盟”邀请, 福建省文学出版访问团赴台湾进行为期 10 天的交流访问。这是祖国大陆文学出版界首次组团赴台访问。 年8 月17 日, 经福建有关部门邀请, 台湾诗人尚明、 张默、 大荒来福州访问, 并应《海峡都市报》的邀请, 与福建著名诗人蔡其矫、 评论家南帆、 著名台湾文学史家刘登翰、 诗人伊路就两岸诗歌交流和诗歌生存作了一次深层次的对话。 年9月10日至21日, 福建省文联、 福建省文化经济交流中心、 《台港文学选刊》**、 福建省文学艺术对外交流中心、 福建省文联理论研究室共同举办了以余光中为主题的 ”海峡诗会”。 一,名词解释 1,府县儒学: 儒学即由政府举办的与科举制度相适应的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课的官立学校, 是古代学制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施行教化, 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 2,熟语: 是一种独特的口语形式, 它包括成语、 谚语、 歇后语等。 3,无效婚姻: 即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婚姻, 是指男女两性的结合因违反了法律规定的结婚要件而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违法结合。 4,区际司法协助: 是指同一主权国家内部不同法域或特定地区的司法机关之间的司法协助行为。 二,简答 1,简述闽台庙学合一的规制? 庙学是指依附于孔庙中的学校。在一些闽台官员看来, 庙学是府县儒学完备与否的重要标志。因而闽台府县儒学都具有庙血的性质。庙学合一的体制使福建的儒学教育具有正统性、 权威性。同时, 利用孔庙设施普遍兴学, 解决了校舍问题, 节省了办学支出, 使得福建的儒学发展及快, 受教育面扩大, 科名接近全国先进地区。儒学与孔庙的联系十分密切, 但二者不是同一回事, 即不可视孔庙为儒学, 或将侉学视为孔庙。庙与学并重乃是清代注重儒术的必然结果。将庙与学高在一起让学生朝夕学于孔庙之侧, 近圣人居, 便为达到”圣人可学而至者”的目标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庙与学的紧密结合, 有助于经过利用庙中的人文设施和精神内涵的进一眇开掘。庙学这一特定的场所, 既是祭祀圣人之处, 也是学子效吕励学的地方, 还是当地文人切磋学问, 交流修身养道心得, 以及典藏文物之场所。庙学合一的规制, 将有限空间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庙学形态的客观存在, 也是闽台两地的府县儒学的推行教化和培育人才方面不约而同地发挥了正统的官立学堂的作用。 2,简述闽台方言的分区及其特点? 闽台方言的分区①七个主要次方言的分布情况: 闽东、 莆仙、 南、 北、 闽赣、 闽中、 闽客等方言;②其它如浦城县北的吴方言、 戴云山区的闽方言土语群、 官话方言岛、 其它方言”飞驰”。特点: 闽台方言的丰富和复杂性在汉语诸方言中是少有的;闽台方言在保存上古汉语、 中古汉语的特点方面, 在汉语诸方言中也是十分显著的。闽台方言在与诸方言之间经常大量相互影响。 3,台湾地区夫妻人身关系包括哪些内容? 夫妻人身关系是指与夫妻的人格和身份相关而不具有直接经济因素的权利义务关系。根据台湾地区《民法》第四编第1000条至第1003条的规定, 台湾地区的夫妻人身关系包括: ①夫妻姓氏权②夫妻的同居义务③夫妻之住所④夫妻日常家务代理权。 三,论述 1,结合实际, 请你对闽台区域文化做个简单的评价。( 建议能够从文化、 经济、 社会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评价) 2、 以民歌为例, 说明闽台之间在音乐方面的密切关系。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 闽台音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 1) 福佬系民歌。 ”福佬”, 又有谐称”河洛”, 一般指源自中原地区黄河、 洛水流域的闽南人。闽南人在台湾艰苦创业的同时, 也把民歌带到了台湾, 称为”福佬”系民歌, 多为民间小调, 一般为七字句, 每段四句, 有褒歌、 茶歌等。可自唱自乐, 亦可对唱对答, 内容多为劳动和爱情, 其风格以抒情哀怨的旋律为多数, 也有节奏活泼的具有讽刺性的滑稽歌。演唱时伴奏多用拉弦乐器, 也有拨弦乐。曲调都是从泉州、 漳州、 厦门流传过去的, 有的保留原来的歌题和格调。《病囝歌》是福佬话歌谣中, 最为语通意顺的杰作, 也是台湾这种歌谣的祖型。《月光光歌》流行闽台两地, 久唱不衰。 儿歌: 台湾的儿歌和闽南地歌有很多相似之处, 如《天乌乌》等是两地群众中广为流传的儿歌。泉州、 漳州和台湾的《天乌乌》意思相似, 都用闽南语, 有情节有人物。台湾的”阿祖”、 ”阿公”、 ”阿妈”和闽南相同。这首童谣原型在闽南, 传到台湾发生了一定的变异, 但与闽南童谣意思相似。 祈求歌谣: 经过海龙王或鱼虾要娶亲的喜庆欢乐童话世界的描绘, 寄托人们对风调雨顺、 美好生活的希望。 情歌。两地情歌大都七言一句, 四句一节, 单节成篇, 有多节成篇, 用闽南方言押韵。情歌或对唱, 或独唱, 形式不拘。 台湾情歌: 两地情歌十分相似, 起兴相同, 七言一句, 通体协调, 节奏和谐, 形式整齐, 抒发了男女相爱之情, 极尽情调。能够认为: 这些台湾情歌源于闽南, 到了台湾又有所演变, 但原意仍有保留。 ( 2) 客家民歌 台湾的客家山歌流行于当地粤语区和客家方言区, 台湾数百万客家人。客家山歌尽管种类繁多, 其曲调为闽西粤东民歌调, 多为七字句, 每首四句 28 字。歌词特点, 即兴, 双关语, 插字衬腔; 体裁七言小调较多, 小调较不规则。主要独唱对唱两种演唱方式。以唢呐与打击乐器为主的合奏音乐, 是客家器乐音乐的代表。 种类: 客家系民歌”九腔十八调”分为老山歌, 山歌仔, 平板、 其它小调。依歌词分为爱情类、 劳动类、 家庭类、 相骂类、 祭祀类、 爱国类、 歌颂自然类等。 台湾流传的客家民歌特点: 1, 是它们的原型是福建永定山歌, 直接传入台湾的有《高山顶上一头梅》、 《柑子跌落古井心》等。2, 台湾高屏客家民歌与闽西上杭客家民歌、 福建连城山歌、 北部客家山歌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3, 台湾客家民歌与福建客家民歌相同点较多, 4, 有的山歌是从广东传入, 但也与闽西客家民歌有密切联系, 可视为闽粤客家民众的共同创作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远程教育/电大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