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大连铁路枢纽改造工程SN-2标
广宁寺隧道控制测量方案
1 工程概况
1.1 自然特征
1.1.1 沿线自然特征
广宁寺隧道位于大连市保税区二十堡街道办事处赵家村初家屯及亮甲店街道办事处陈家店村陈家屯境内, 隧道经过低山及剥蚀丘陵区, 地貌形态较复杂, 沿线所经过之处山峦叠嶂, 沟谷纵横, 地形起伏较大, 部分丘前缓坡及丘间沟谷中被第四系地层覆盖, 地势总体呈北高南低, 微向海岸倾斜。
1.1.2地震动参数
根据GB1830- 《中国地震动参数图》, 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g, 地震基本烈度Ⅶ。
1.1.3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1.1.3.1岩土施工工程分表
隧道岩土施工工程分级一览表
地层时代
地层
密实度及风化程度
岩土施工工程分级
Q4dl+pl
粗角砾土
松散
Ⅲ
Ar
片麻岩
W4
Ⅲ
W3
Ⅳ
W2
Ⅴ
1.1.3.2隧道围岩分级表
隧道洞身围岩分级表
起讫里程
围岩分级
长度( m)
DIK49+740
DIK49+910
Ⅴ
170
DIK49+910
DIK50+147
Ⅳ
237
DIK50+147
DIK50+337
Ⅴ
190
DIK50+337
DIK50+516
Ⅳ
179
DIK50+516
DIK50+754
Ⅴ
238
DIK50+754
DIK50+799
Ⅳ
45
DIK50+799
DIK50+905
Ⅴ
106
1.1.3.3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隧道位于低山丘陵区, 地形起伏不大, 少数沟谷及人工开掘处岩石稳定性较差, 另外由于该区基岩为强风化~弱风化片麻岩, 当节埋裂隙及其发育时, 岩石稳定性也较差, 对线路有一定影响。隧道进出口位置岩石稳定性较差, 易发生崩塌等不良地质事故。
1.1.3.4水文地质特征
工点区未见地表水、 出口附近约230米处有一小溪, 水深约0.5米, 施工期间流量较小, 流速缓, 由北向南流径, 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 具有暴涨暴跌的特征。
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 局部冲沟处理埋藏较浅。地下水总的径流方向由东南向西北, 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地下径流补给, 地下水季节变化幅度2~3m。
1.1.4气候特征
最冷月平均气温: -4.8ºC。
隧道区内土壤最大冻结深度为0.93m。
1.2主要工程量
暗洞主要工程数量
工程项目
Ⅳ
Ⅴ
汇总
长度统计
461
609
1070
开挖
土石
各级围岩
m3
63255.88
84451.86
147707.74
二次衬砌
衬砌砼
C30砼
m3
C35钢筋砼
m3
4458.29
2604.72
7063.01
C40耐腐蚀钢筋砼
m3
4020.8
9605.57
13626.37
衬砌钢筋
HRB335
t
545.807
814.146
1359.953
HPB235
t
66.916
99.721
166.637
套筒
个
13830
18270
32100
仰拱填充
C20砼
m3
4778.15
5858.58
10636.73
微纤维
纤维素纤维
kg
明洞主要工程数量
分项
名称
单位
合计
备注
明洞
开挖
( Ⅱ)
m3
( Ⅲ)
m3
17691
( Ⅳ)
m3
17899
( Ⅴ)
m3
3211
衬砌结构
C35钢筋砼
m3
1815.9
C40钢筋砼
m3
1649.7
HRB335钢筋
t
276.14125
HPB235钢筋
t
39.73375
套筒
个
3800
C20砼
m3
913.9
2 编制依据
⑴ 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JTJ042-94) 、 《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
⑵ 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 TB10121- ) ;
⑶ 设计文件、 图纸和现场调查的相关地质资料;
⑷ 广宁寺隧道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3 测量组织设置
3.1 测量仪器、 人员配备
平面控制采用徕卡TS-02全站仪, 高程控制采用水准仪。以上仪器经检定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 能满足施工要求; 并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检定, 保持良好状态。人员配备满足正常的施工需要, 对测量设备实行专人使用及保管制。
3.2 施工测量规范及要求
⑴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TB10101—99) ;
⑵ 《全球定位系统( GPS) 铁路测量规程》( TB10054) ;
⑶ 《全球定位系统( GPS) 测量规程》( GB/T18314— ) ;
⑷ 《国家一、 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12897—91) ;
⑸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 铁建设[ ]189号) ;
⑹ 相应的变形测量规范及其它规范。
4 控制点的复测及控制点的加密
测量工作必须遵循”从整体到局部, 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这里的”整体”是指控制测量, 其含义为控制测量应按由高等级到低等级逐级加密进行, 直至最低等级的图根控制测量, 再在图根控制点上安置仪器进行碎部测量或测设工作。
控制测量包括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 称测定点位的(x,y)坐标为平面控制测量, 测定点位的H坐标为高程控制测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控制网, 称为国家控制网。它是全国各种比例尺测图的基本控制, 也为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了解地壳水平形变和垂直形变的大小及趋势, 为地震预测提供形变信息等服务。
4.1 平面控制测量
平面控制测量首先根据控制网进行洞口的引测投点, 以利施工时进行洞内控制测量。投点时应结合地形地物, 力求图形刚强简单, 在确保精度的前提下, 充分考虑观测条件, 测站稳定程度, 便于引测进洞, 避免施工干扰。在各洞口已有的XQ控制点的基础上, 再增设5个等精度的加密控制点; 并应纳入控制网中。控制网的测设应符合《测规》要求。
在此隧道中采用主副导线的形式来控制平面位置。将隧道洞内平面控制网布设成主副两条并行导线, 在隧道两端连接形成一个导线闭合环。根据情况还可在隧道中部与各斜井洞外CPI投影点进行贯通连测或在隧道中部增加连接边形成若干个导线闭合环, 用简易平差法进行平差。
进洞联系方向选用平差后的主导线做进洞联系方向。
4.2 高程控制测量
高程控制测量的方法主要有: 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
在全国领土范围内, 由一系列按国家统一规范测定高程的水准点构成的网称为国家水准网。水准点上设有固定标志, 以便长期保存, 为国家各项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高程资料。国家水准网按逐级控制、 分级布设的原则分为一、 二、 三、 四等, 其中一、 二等水准测量称为精密水准测量。
一等水准是国家高程控制的骨干, 沿地质构造稳定和坡度平缓的交通线布满全国, 构成网状。一等水准路线全长为93000多公里, 包括100个闭合环, 环的周长为800~ 1500公里 。二等水准是国家高程控制网的全面基础, 一般沿铁路、 公路和河流布设。二等水准环线布设在一等水准环内, 每个环的周长为300~ 700公里 , 全长为137000多公里, 包括822个闭合环。沿一、 二等水准路线还要进行重力测量, 提供重力改正数据。一、 二等水准环线要定期复测, 检查水准点的高程变化供研究地壳垂直运动用。三、 四等水准直接为测制地形图和各项工程建设用。三等环不超过 300公里 ; 四等水准一般布设为附合在高等级水准点上的附合路线, 其长度不超过 80公里 。
5 施工放样测量的内容及要求
5.1 施工测量内容
施工测量工作内容包括控制网的布设及施工控制点的加密, 定期对加密点进行联测和复测, 如发现控制点产生位移, 应立即停止使用该控制点, 第一时间通知施工队的测量技术人员, 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影响施工进度; 测量标志的保护, 施工控制点应有明显的标志或记号, 对恶意损坏测量标志的行为应追究刑事责任, 并进行一定数量的罚款; 定期对相邻标段的水准点进行联测, 以免发生沉降; 测量班应及时复核隧道的开挖情况, 严格控制隧道的超欠挖数量, 随时复核掌子面的开挖轮廓线及隧道中线偏移量, 严格按照测量规范及要求指导施工; 隧道中后期测量工作包括衬砌台车定位, 断面测量, 围岩量测, 贯通测量以及附属工程的放线工作。
5.2 施工测量要求
测量设计或方案及交接桩测量资料必须齐全, 并附标桩示意图, 标明各种标桩平面位置和标高, 必要时附文字说明。 依照资料进行现场核对, 检查清点标桩。测量班在施工前应及时复核设计单位提供的路线平面图和纵断面图, 如有疑问应马上汇报局指, 待数据在确保无误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施工放样测量工作。所有的控制测量和施工放样测量必须进行换手测量。对工程项目的关键测量科目必须实行彻底换手测量, 一般测量科目应实行同级换手测量。彻底换手测量, 须更换全部测量人员、 仪器及计算资料; 同级换手测量, 须更换测量和计算人员。测量工作必须做好原始记录, 坚持复核签认制度, 不得随意涂改和损坏, 工程测量资料和测量成果资料妥善归档保管, 装订成册。特别注意相邻标段搭接处测量结果及资料的符合性。施工单位在测量中采取行之有效的多级复核制, 完成交桩复测、 控制测量、 施工放样测量、 竣工测量以及导线测量和水准点保护工作。杜绝常规测量事故的措施
6 测量精度保证措施
为加强陈家店隧道测量技术管理, 杜绝测量事故发生。测量班每季度进行如下测量工作检查。
⑴ 测量复核制的检查, 测量复核制在施工测量中尤为重要, 也是测量工作中尤为薄弱的环节及容易出错之处。测量班主要就以下几个方面的测量复核工作进行检查:
⑵ 测量复核工作日志与测量资料相一致, 测量和检测工作必须按照本办法中的有关要求进行;
⑶ 每次测量后, 测量成果用两组独立平行计算和相互复核;
⑷ 测量班各项测量技术交底资料, 必须附有项目部测量班长和施工队测量负责人的签名及交底日期。
⑸ 测量外业工作必须有多余观测, 并构成闭合或符合检测条件( 隧道洞内外建立主副导线控制网进行控制测量) 。重要定位和放样, 必须坚持用不同方法或不同仪器进行复核测量或换人测量后方可施工。利用已知点( 包括控制点、 方向点、 高程点) 进行引测、 加点和工程放样前, 必须坚持”先检测后利用”的原则;
6.1 隧道中线偏移值检查
应定期对腾龙隧道偏移值设置情况进行询问和实地核对, 并对测量技术交底和测量记录进行全面的检查。使工程技术干部正确分清隧道中线与线路中线的关系及布置。
6.2 测量记录及资料检查
测量成果是质量记录文件之一, 测量成果的原始记录, 提交的测量成果都应予以严格管理。
⑴ 书面要整洁, 记录要规范, 资料要准确;
⑵ 观测和计算成果必须做到记录真实、 注记明确、 计算清楚、 格式统一, 并装订成册和长期保管;
⑶ 一切原始观测值和记事项目在现场要记录清楚, 不得涂改, 不得凭记忆补绘、 补记, 记录中不准连环更改, 不合格时应重测。手薄必须填列页次、 注明观测者、 记录者、 观测日期、 起始时间、 终止时间、 气象条件、 使用的仪器和觇标类型, 并详细记载观测时的特殊情况。凡划去的观测记录, 应注明原因, 并予以保存, 不得撕毁;
⑷ 每项单位工程必须有单项测量记录本, 即水平仪薄和导线测量纪录薄;
⑸ 测量成果必须建立复核制, 否则此成果无效。测量资料必须进行整理和分类。
⑹ 各单位接口处检查
在各单位接口处, 双方必须达成协议, 签定协议书, 接口处采用共同的曲线资料和共同水准点不少于2个。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