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集团公司技术创新体制分析(七)集团公司的技术创新体系宏观分析
9
2020年4月19日
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
A集团公司技术创新体制分析( 七) ----- A集团公司的技术创新体系宏观分析
A集团公司已建成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企业内部环境, 而且经过技术创新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把握企业外部的创新环境, 使企业的创新行为不断深入和向外扩展, 实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必须研究的课题。这里所说的”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正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内容。因而, 企业对当前宏观创新环境的把握, 发挥企业自身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是至关重要的。
1.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宏观环境
( 一) 市场环境。
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程度都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同样也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中国当前的市场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来说, 既存在着有利因素, 又存在着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
( 1) 要素市场发展运行平稳。主要涉及: ①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央行7次降息, 降低了企业的负担, 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另外, 1998年在证券一级市场, 512家重点国有企业中有30家国有重点企业进入证券市场, 筹集资金163亿元, 其中9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 筹集资金30亿元。在未来几年, 国企的”股份制”改造依然是国企改革的重点。②产权交易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 而且日趋规范。经过并购与联合, 使企业的规模得以迅速扩张, 也为产业结构的重组、 技术结构的升级提供了途径。如1998年5月, 青岛海尔集团与荷兰飞利浦集团实现强强联合, 共同组建了”海尔──飞利浦技术联盟”。
( 2) 如”深圳高新技术交易会”等市场形式的发展为企业的新产品与新技术提供了便捷的出路, 也为企业展示形象提供了舞台。
( 3) 1998年各项启动经济、 扩大内需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效果将更多地在1999年及未来的几年这显现出来, 市场趋势有望进一步好转, 有利于促进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 4) 一系列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出台和监管体制的理顺, 有利于市场秩序的根本好转, 为以后的市场体系的发育以后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法制环境。1998年11月, 针对买方市场条件下出现的低价倾销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布了《高于制止低价倾销工业品的不正当价格行为的规定》, 随后, 1999年计委发布了《低价倾销工业品的成本认定办法( 试行) 》作为规定的配套文件。国家经贸委也出台了《关于部分工业产品实行行业自律价的意见》。还有, 计委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制止彩色显象管、 彩色电视机不正当价格竞争的试行办法》, 将彩管、 彩电作为1999年的重点检查品种。另外, 1998年的打击走私行动卓有成效, 为企业的销售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一些重要产品的价格回升。
不利因素:
( 1) 市场供求总量和结构性失衡的矛盾不会从根本上解决。家电行业的生产能力普遍过剩, 造成恶性竞争。
( 2) 市场秩序的整顿和市场环境的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 依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体系的发育与发展。
( 3)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而且中国加入WTO在即, 国内的企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尽管家电行业受到的冲击不会很大, 因为中国的家电产品质量与技术已趋成熟, 而且也有自己的优质品牌。可是面临的技术的压力还是存在的, 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于高技术的家电产品需求必然增大, 而当前中国在技术开发能力上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
( 二) 政策、 法律环境
1995年5月6日, 中共中央、 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首次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治国方针, 指明了以科技和教育带动经济发展的方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远景目标》, 明确指出在科技方面今后六大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此同时, 国务院及科技、 计划、 财政、 税务和银行、 外贸、 工商、 海关等有关部门同时制定了配套政策。例如, 在国家信贷计划中增加科技贷款比例; 在税收计划中对采用高新技术的企业按具体情况给予减免的优惠等等。这些措施为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和环境。
80年代以来中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奖励法》与《创造奖励条例》、 《自然科学奖励条例》、 《科学进步奖励条例》, 形成了对技术创新奖励制度的较完整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有力地促进和规范企业技术创新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技术改进法》、 《科技成果转让法》的出台, 更是有利于科技成果商品化、 产业化, 有利于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
在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 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指出: 采取有效措施, 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和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的政策环境。其中着重提到了财税扶持政策、 金融扶持政策、 科研机构转制的优惠专项政策、 科技成果的奖励办法、 科技人员的管理制度、 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等内容。
从以上能够看出, 国内的环境总体上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十分有利的, 企业应不断把握日趋有利的外部环境加大技术创新的深度和广度。
2.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
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 其骨干部分是企业、 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 政府及中介机构。企业是创新体系的核心。
政府、 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 企业这三者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而中介机构则在国家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提供服务。其中, 政府是宏观上的启动者、 调控者和管理者, 注重的是技术创新的社会效益和国民经济长远的发展利益。企业是微观是的直接创新者, 也是技术创新的最终实现者, 它注重的是微观上的经济效益。处于中间层次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 则扮演了双重角色: 一方面, 它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 它的科研活动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 甚至直接渗透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 另一方面, 它需要为国家政治和军事方面的特殊要求进行科研开发工作, 其中, 高等院校为社会( 包括企业) 培养创新人才也是社会效益的一种体现。
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主要有: ①技术创新市场环境与政策、 法律环境的营造; ②在市场失灵的领域直接对技术创新进行投入。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必须起到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网络中心的作用以及成为技术创新价值实现的最终实施者, 从而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的主要作用是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提供智力支持, 并为国家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中介机构则是科技成果传播和扩散的桥梁。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企业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实现产学研的合作与联合, 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的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还有利于企业运用各种市场运营的手段整体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经过一体化创新使企业内外各种投入的生产因素得以优化组合, 从而实现技术创新的投入产出比最大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