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关于定岗、 定编和岗位定员实施方案
一、 适用范围
方案规定定岗、 定编和岗位定员的制定管理程序, 适用于公司各部门。
二、 名词术语与定义
定岗定编: 指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公司既定的发展战略、 生产规模, 对公司的岗位设置和岗位编制进行明确。
岗位定员: 采取一定的程序和科学的方法, 对确定的岗位进行各类人员的数量及素质配备。
三、 管理职能
3.1 总经办( 含总经理、 副总、 总助) 负责公司机构的设立、 调整。
3.2人力资源部( 现由总经办总助代理) 是公司定岗定编归口管理部门, 负责按机构的设置及职责权限提出定岗定编及定员方案。
3.3各部门提出本单位定岗定编设置建议和岗位定员方案, 并按要求提供相关资料。
四、 管理内容与要求
4.1 定岗、 定编和岗位定员的原则
任务目标原则: 以战略为导向, 强调岗位与组织的有机衔接; 以企业的战略为导向, 以现状为基础, 强调岗位对未来的适应。在进行岗位定员编制时, 应明确该组织的发展方向和任务目标, 以事为中心, 因事设岗, 因岗配人。
命令统一原则: 在进行岗位定员编制时, 以有利于组织实现统一领导和指挥为原则, 建立起严格的责任制, 避免职能重叠和无人负责现象, 保证全部活动的正常进行。
权责对等原则: 在进行岗位设计时, 责任明确, 权责恰当, 利益合理。
精干高效原则: 队伍精干是提高效能的前提。进行岗位编制时, 遵循精干高效原则, 做到人人有职责, 事事有程序, 满负荷运作。
4.2 岗位分类
4.2.1基层作业人员: 按生产工艺过程直接操纵机器和工具, 使产品对象表面及结构发生重量、 质量、 形状大小、 物理、 化学性质等变化的全部生产人员。
4.2.2专业专职人员: 从事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岗位工作的人员, 如: 质量控制检验、 材料核算员、 工时定额、 翻译、 计算机系统维护、 安全环境管理等。
4.2.3技术人员: 专职从事产品设计、 工艺分析等工作的人员。
4.2.4管理人员: 各级职能机构中从事行政、 生产、 经营管理工作中高层管理人员。
4.2.5生产人员: 为保证生产操作人员不间断地、 顺利地完成产品生产任务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 包括动力生产、 设备维修、 物控管理员、 仓储运输等人员。
4.2.6后勤保障人员: 指为上述人员进行正常生产、 工作提供各种服务的人员, 厨师、 保洁员等。
4.3 定岗定编
4.3.1定岗定编的工作流程
根据本部门职能和业务工作流程, 分析现有岗位设计, 提出本部门的主要职能岗位设置。
第一、 对本部门的职能进行划分, 将职能分为几个大的主要部分;
第二、 根据各个主要职能块, 明确各个职能块内岗位存在的必要性并设定岗位;
第三、 根据职能块的工作量确定岗位编制, 填写《岗位设置花名册》。
第四、 描述从业人员任职资格, 保证岗位之间分工清晰、 职能明确, 确保部门职能遗漏。
第五、 根据岗位设置, 对岗不对人的原则, 在部门领导与岗位任职者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形成岗位说明书。
第六、 岗位设置说明书经总经办签字批准后, 岗位任职人员签名确认。
4.3.2 定岗定编的确定
行政人资部( 或总经理助理) 根据组织机构设置、 职责分工界定和核定的岗位工资水平制定各序列 (包括专职业务、 专业专职技术、 中高层管理、 行政后勤、 生产辅助)岗位、 档级总体设置方案, 经总经理审批或总经理批准。
4.4 岗位定员
4.4.1 岗位定员编制方法
效率定员法: 凡是能够计算工作量、 实行劳动定额的人员, 均应按效率定员的方法进行劳动能力平衡, 一般用于直接生产人员和辅助生产人员。
设备岗位定员法: 操作设备的岗位, 根据其生产过程、 班制负荷程度、 岗位区域条件和能否实行交叉作业等, 在明确岗位责任制确定定员的方法。
组织机构、 职责范围和业务分工定员法: 适用于管理人员和研发技术人员的定员。
4.4.2 岗位定员的管理
任何部门需增加岗位, 必须向总经办总助提交相应报告, 并提交《岗位设置花名册》和《岗位说明书》( 管理、 专职技术、 辅助业务、 后勤人员) 员) 或《劳动能力平衡表》。经总经办助理审核交由总经理核定批准经过后, 方可进行定员变动, 未经批准, 不得擅自超定员配置。
所设岗位工作量未达饱满状态, 提出岗位调整意见, 人力资源部核定后方可进行岗位调整。
五 、 附件
《岗位花名册》
部门: 车间: 年 月 日
序号
姓名
性别
学历
职务
工作编制
进厂日期
工作内容简介
联系电话
1
2
3
4
5
6
7
附件二: 《岗位说明书》
编号:
部门
职务名称
直接上级
车间
管辖人员
岗位级别
薪酬档级
任
职
资
格
学历
专业知识
经验或经历
其它要求
业务了解范围
岗位目的、 职责
沟通关系
内部
外部
岗位职责范围
负责程度
考核指标
全责 部分 支持
数量、 效果
岗位人员签名: 部门责任人: 行政人力部: 总经办批准:
附件三: 《劳动能力平衡表》
序号
设备名称
数量
作业内容
工种
单件工时( 小时)
月产量( 件)
月劳动量( 小时)
计划需要人数
实际需要人数
现有人员
人员空缺
班制
班制人数
备注
1
2
3
4
5
6
7
8
9
合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