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货币银行学课程设计实习报告
8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长春工业大学
货币银行学课程设计报告
专 业:金 融 学
专业方向:证劵投资
班 级:100503班
指导老师:吉庆华
姓 名:廖洪剑
工商管理学院
1月9号
美国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借鉴意义
一、概述
(1)什么是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指把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的过程。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如果市场竞争充分,则任何单一的经济主体都不可能成为利率的单方面制定者,而只能是利率的接受者。换言之,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 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具体讲,利率市场化是指存贷款利率不由上级银行统一控制,而是由各商业银行根据资金市场的供求变化来自主调节。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以同业拆借利率为金融市场基础利率,各种利率保持合理的利差和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
(2)中国利率市场化与美国利率市场化的基本介绍
1.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基本介绍
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当中,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利率市场化改革。早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最先明确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提出“中央银行按照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基准利率,并允许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在规定幅度内自由浮动”。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 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经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经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根据中央决策和精神,中国人民银行逐步放松利率管制,积极培育利率市场形成机制。
2.美国利率市场化的基本介绍
20世纪6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率提高,市场利率开始明显上升,有时已经超过存款利率的上限。证券市场的不断,金融国际化、投资多样化,又导致银行存款大量流向证券市场或转移至货币市场,造成金融中介的中断和“金融脱媒”现象的发生,且愈演愈烈,Q条例约束和分业经营的限制,使银行处于一种不公平的竞争地位。各存款类机构都出现经营困难,一些储蓄协会和贷款协会出现了经营危机,银行信贷供给能力下降,全信贷供给量减少。此时,人们不得不考虑Q条例的存废。
从70年代起,美国提出了解除利率管制的设想。1970年6月,根据美国经济发展和资金供求的实际情况,美联储首先将10万美元以上、3个月以内的短期定期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又将90天以上的大额存款利率的管制予以取消。同时,继续提高存款利率的上限,以此来缓和利率管制带来的矛盾。可是,这种放松利率管制的办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Q条例限制带来的现实问题,短期资金依然大量从银行和其它存款机构流出,“金融脱媒”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现实要求政府和金融管理当局必须从上和制度上考虑利率的全面市场化。
1980年3月,美国政府制订了《存款机构放松管制的货币控制法》,决定自1980年3月31日起,分6年逐步取消对定期存款利率的最高限,即取消Q条例。
1983年10月,“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委员会”取消了31天以上的定期存款以及最小余额为2500美元以上的短期存款利率上限。
二、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
现阶段,中国的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在逐步的发展与完善之中。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已经大幅提升,资产质量屡创历史新高,抗风险能力也大幅增强。 全球千家银行排名中,中国共有84家银行入选,其总资本占到千家总和的9%,而税前利润占比高达25%。全球“最赚钱的银行”前25名中,中国银行2.96,0.00,0.00%业独占5席。能够说,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利润水平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这一条件下,收窄保护性利差,逐步解放资金价格的条件已经具备。
货币紧缩状况下利率市场化已经经过理财产品、贷款利率大幅上浮等方式实质性开始。数据显示, 发行的4043款理财产品中,利率超过1年定期存款3.5%的理财产品达到2734款,占比达68%。所有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已经达到3.89%,当前阶段开始发售的理财产品的利率(以30天产品为例,年化)则普遍在4.4%以上。经过理财业务,存款利率市场化已经事实上逐渐开展。
与此同时, 以来贷款利率大幅上升。基准利率九折的贷款在 底占比达到27.8%,而 6月份大幅下降18个百分点,至9.94%;基准利率上浮30%以内的贷款占比快速上升, 底占比达到25.7%,而 6月底大幅上升18个百分点至43.3%。 6月份,商业银行一年期加权平均贷款利率为5.91%, 底达到6.54%,至 6月份,进一步上升至7.33%,上升1.43个百分点,上升幅度达24%。这表明在货币紧缩的情况下,贷款利率的自主浮动程度已然扩大。
三、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具有通货性质的特殊资源,资金只有在市场定价的条件下,才能根据价格信号所反映的供求关系,实现自身及其所代表的其它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进而产生最佳效益。由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中国现行利率管理体制存在着资金周转率低、资金配置结构不合理等诸多不足。
<1>高度集中的利率管理体制
利率标准由国家统一确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命令,而各金融机构只能遵照执行,被动地听命于布置。
<2>游离市场状态
由于缺乏健全的金融市场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市场利率体系,表现为利率的应变能力差,未能充分发挥引导资金流向、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功能。
<3>银行利差较小
主要是银行贷款利率偏低,创利空间狭小,加上以前高利率和保值储蓄吸收 的存款兑付,使应付利息大量赤字,形成不少银行实际亏损。
<4>市场利率缺少弹性
只有国家统一的法定的利息率,而无市场利息率,商业银行不能从社会资金 的供求关系与银行银根松紧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以宏观需要进行灵活调节。
四、美国利率市场化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及对策
根据中国的利率市场化的基本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可知,在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与完善的过程中,中国积极的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加以总结,进而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使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获得不断完善与发展。
第一,中国应该稳健的推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在计划经济想市场经济的转型期间,中国应该放开利率管制,转变高度集中的利率管理制度。根据美国的利率市场化的放松-管制-放松的进程中可知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应对未来的挑战。
第二,金融机构的公平竞争是利率市场化的充要条件。利率市场化的结果是要废除原先经过行政手段确定利率,而由市场的利率形成机制来确定,所有的金融机构都是在同一种环境下开展业务竞争,没有任何国家保护。现行中国的金融制度中,不平等的金融竞争依然存在,金融业经营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加强金融监管,促进金融机构依法合规经营。金融机构是利率市场化的主体,只有对金融机构进行充分严格有效的监管,使其真正依照巴塞尔协议依法合规经营时,市场化利率才能实现。
第三,中小金融机构对利率市场化承受能力是监管当局必须要认真考虑和解决的现实问题。美国利率市场化后,由于取消了行政性的保护,使得直面市场的一大批中小金融机构因难以独立经营而倒闭,储蓄贷款协会陷入严重经营危机。因此,中国在实行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需要积极的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增强利率市场化的承受能力,才能使中国的经济稳步快速的发展。
第四,、培育利率的市场形成机制是利率市场化的主要目标。美国的利率市场化经历了从自由竞争到管制,再从管制到自由化的阶段。因此,对于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培育利率的形成机制,根据市场利率来反应市场上来货币资金的供求状况,不断探索与改革利率的形成机制,对于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与完善很有必要。
五、总结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之中,积极的推进利率的市场化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发达国家成功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很多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的经验,可是,由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政治环境、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差异,发达国家改革的方式并不一定适合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应从本国的实际国情出发,以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为指导,经过创新,走出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利率市场化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