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知识清单,深化突破,高考调研,课时,2,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和斗争。,(2),内容,(3),成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帝国主义,社会主义阵营,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目的:,积极同邻近国家和,发展友好,关系。,(3),内容:,互相尊重,、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印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权和领土完整,基本准则,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日内瓦会议,背景:,朝鲜停战后,美国干涉中国内政,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成果:,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2),万隆会议,目的,: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概况,:面对帝国主义对会议的破坏和与会国家间的矛盾和分歧,周恩来提出,“,”,的方针,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求同存异,二、,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1,.,重返联合国,(2),过程:,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国际地位,1971,孤立中国,2,.,中美关系解冻,(1),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是双方共同的需求。,乒乓外交,尼克松,中美联合公报,台湾,3,.,中日邦交正常化,(2),概况:,1972,年,9,月,日本首相,访华,双方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中日联合声明,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中美关系,田中角荣,敌对,主题一新中国初期,“,一边倒,”,方针的制定及评价,解读史料,史料一,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精神,。,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年,),导读,史料表明新中国要在独立、平等基础上发展与各国的关系,说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史料二,毛泽东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我国在国际上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阵线的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导读,史料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面强调意识形态和反对帝国主义,最终促成了,“,一边倒,”,政策。,史料三,“,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前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中国外交向纵深发展。,导读,史料说明了对苏联过度依赖带来的危害,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不利于开展同资本主义各国的交往,反映了,“,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不利影响。,运用史料,综合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一边倒,”,政策?,提示,:,(1),实行,“,一边倒,”,政策在当时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利于打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包围封锁,有利于我国各项事业的建设。,(2),这种政策也有消极影响,它影响到国际力量的平衡,不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史论总结,“,一边倒,”,方针的内涵及其原因,(1),内涵:,“,一边倒,”,是指主要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原因,它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总结的产物。,美国,“,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造成了中共与美国的敌对,关系。,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破坏和阻挠。,两大阵营对峙,(,美苏冷战亦可,),,中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同。,主题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特点和意义,解读史料,史料一,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锦,导读,史料说明中国外交淡化了意识形态,以国家利益为重,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包容性,(,不论社会制度,),和平等性,(,不论大小强弱,),的特征。,史料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五项原则的精髓,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促进和平发展,导读,史料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命力持久的关键在于其精髓是,“,国家主权平等,”,。,史料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与建国初的,“,三大政策,”,都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但两者又有很大不同。,导读,史料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关系,说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国一切外交政策的基石。,运用史料,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征有哪些?,提示,:,(1),包容性: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展中或发达国家。,(2),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开放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4),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2.,据上述史料,为什么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提示,:它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史论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1),革命性,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政策,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三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2),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一大特点。,这一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所决定的。,(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主题三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及影响,解读史料,史料一,中国在联合国获得支持票数的增长,导读,史料说明了中国逐渐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成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重要前提。,史料二,在这个世纪,遏制已过时。在美苏进行对抗的同时,美国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尼克松,导读,史料说明了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失败,反映了美国急于改善中美关系的主要原因在于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其目的也是利用中国对抗苏联。,史料三,从某种角度看,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导读,史料说明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的共同要求,表明中美关系缓和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运用史料,1.,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有哪些?,提示:,(1),从美国一方讲,已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资本;美国经济发展缓慢,被西欧和日本赶上;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2),从中国一方讲,改善中美关系,保持一种新的均衡关系,有三点考虑:一是进一步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需要;二是牵制和对付苏联威胁的需要;三是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需要。,2.,近代以来中美关系时分时合,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影响其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国家利益的变化。,史论总结,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1),第一阶段,(,建国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对抗。,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新中国成立后,又推行孤立政策。,(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从中国方面看:中国国际地位提高;面临来自苏联的威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中美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矛盾在所难免。,中美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双方可作出妥协,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视角一从国家利益角度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及成就,1.,(2015,江苏单科,,1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D,2.,(2015,上海单科,,30),“,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这段话的主旨是,(,),A.,反对美苏争霸,B.,开展全方位外交,C.,倡导求同存异,D.,重组大国关系,解析,从题干信息可知,“,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有着共同的遭遇与追求,“,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在这一点上,亚非国家应该团结合作,,“,互相了解,同情和支持,”,,此即亚非会议上的,“,求同存异,”,。,C,3.,(2014,广东文综,,18),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放弃,“,一边倒,”,政策,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解析,A,项、,C,项、,D,项是建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方针,主要是针对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对于亚非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新中国是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与之关系的。故答案为,B,项。,B,视角二创设新情境,考查现代中国外交关系及国际地位的提高,4.,(2015,广东文综,,17),下表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年份,苏联,美国,其他国家,第一年,30,21,49,第二年,41.3,0.4,58.3,第三年,51.759,0.003,48.238,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解析,根据表格中数据变化,与苏联的贸易快速增加,而与美国的贸易剧减,基本处于停顿状态,由此判断这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政策有关,当时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因此,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改革开放后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贸易都有发展,,C,项与表格信息不符;,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B,5.,(2015,山东文综,,22),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解析,1950,年,1,月英国承认新中国,说明当时处于冷战背景下,英国没有追随美国敌视甚至拒不承认新中国,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利益。,1954,年和,1972,年中英外交关系不断加强,有国际因素,主要还在于两国的现实需要,因此,B,项正确。,B,6.,(2015,安徽文综,,18),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绝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解析,根据,“,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可以判断,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故,D,项符合题意。,“,冷战,”,政策是由美国发起的针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是仅针对中国,中国成功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不能体现西方,“,冷战,”,政策的彻底破产,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是在,1979,年,,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表述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排除。,答案,D,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