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春《区域经济学》作业三_0001
一、 单项选择题( 共 10 道试题, 共 30 分。)
1.
世界能源结构随社会( B ) 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A. 政治
B. 经济
C. 科学
D. 生活
满分: 3 分
2. ( D) 研究了在人口分布不均匀条件下的中心地模式。A. 杜能
B. 韦伯
C. 廖什
D. 艾萨德
满分: 3 分
3.
与发达国家相比, 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 A ) 比重明显偏高。
A. 固体能源
B. 液体能源
C. 气体能源
D. 电力
满分: 3 分
4.
经济区是( C ) 组织, 国民经济活动的重要地域单元。
A. 国家
B. 企业
C. 政府
D. 团体
满分: 3 分
5.
( D ) 是发达国家中修建铁路最晚的国家, 但却是铁路现代化进程最快的国家。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日本
满分: 3 分
6.
于洪俊和宁越敏教授在她们的著作《城市地理概论》中介绍了( A) 地理学家贝里提出的城市规模分布模式。
A. 美国
B. 德国
C. 英国
D. 法国
满分: 3 分
7.
( B) 经济学家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首次提出了中心地理论。
A. 美国
B. 德国
C. 英国
D. 法国
满分: 3 分
8.
( C) 是指对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来的能源又称其为二次能源。
A. 水力
B. 石油
C. 电力
D. 煤炭
满分: 3 分
9.
( C ) 于1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对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作了补充。
A. 杜能
B. 韦伯
C. 廖什
D. 艾萨德
满分: 3 分
10.
( A) 是指由多个电站共同发电、 送电、 变电、 配电和用电组成的网络。
A. 电网
B. 通信网络
C. 水利
D. 交通运输
满分: 3 分
二、 多项选择题( 共 10 道试题, 共 30 分。)
1.
中国( ABC) 对地理中心偏离程度很大。
A.
人口重心
B.
经济重心
C.
工业重心
D.
农业重心
E.
文化重心
满分: 3 分
2.
基础设施包括( ABCDE ) 。
A. 交通
B. 电力
C. 供水
D. 通讯
E. 运输
满分: 3 分
3. 我们根据人均GDP标准的大小将全国分为( ABC ) 三类地区。A. 核心区
B. 外围区
C. 过渡区
D. 经济区
E. 贫困区
满分: 3 分
4.
邹家华提出的中国七大经济区的区划方案包括( ABCDE ) 。
A. 东北地区
B. 华北地区
C. 西北地区
D. 东南沿海地区
E. 环渤海地区
满分: 3 分
5.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与国民经济综合发展结合即( AC) 相结合。
A.
生产专业化
B.
生产自动化
C.
综合发展
D.
生产规模化
E.
生产先进化
满分: 3 分
6. 电力成为二次能源包括( ABCD) 。A. 火电
B. 水电
C. 核电
D. 其它电能
E. 水运
满分: 3 分
7. 电网是指由多个电站共同( ABCD) 组成的网络。A. 发电
B. 送电
C. 配电
D. 用电
E. 节电
满分: 3 分
8.
中国从( ABCE ) 四个方面研究中国区域重心的推移状况。
A. 地理重心
B. 人口重心
C. 工业重心
D. 农业重心
E. 经济重心
满分: 3 分
9.
高速铁路有三大优势即( ACD ) 。
A. 安全
B. 快速
C. 节能
D. 节约土地
E. 平稳
满分: 3 分
10.
区域交通系统包括( ABCDE) 。
A. 铁路
B. 公路
C. 水运
D. 管道运输
E. 航空运输
满分: 3 分
三、 判断题( 共 10 道试题, 共 20 分。)
1. 1825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A. 错误
2. 重心之间的偏高程度反映地域分布的相互关系。
B. 正确
满分: 2 分
3. 在双中型城镇体系中, 两个最大的城市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B. 正确
满分: 2 分
4. 电网是指由多个电站共同发电、 送电、 变电、 配电和用电组成的网络。
B. 正确
满分: 2 分
5. 艾萨德于1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书中对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作了补充。
A. 错误
满分: 2 分
6. 努力发展核电是世界各国电力发展的方向。
B. 正确
满分: 2 分
7. 在1978年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 多搞小城镇”的方针。
B. 正确
满分: 2 分
8. 区域社会基础设施则主要指文化教育、 医疗卫生、 保健、 科学研究等。
B. 正确
满分: 2 分
9. 在顺序—规模分布的城镇体系中, 城市化的规模越大, 城市的个数越多。
A. 错误
满分: 2 分
10. 铁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达国家发展最快的交通运输方式。
A. 错误
满分: 2 分
四、 论述题( 共 1 道试题, 共 20 分。)
1.
试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征
一、 区域性
一个地区, 由于其自然环境、 资源、 社会发展和文化、 生活习惯的差别, 往往发展的重点、 方向偶很大的差异, 而是依据地域合理分工的原则, 发挥地区优势, 制定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总体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战略。
二、 预见性
1、 狭义的预见性是指制定远景目标对经济发展的规模, 速度和水平等指标的预测, 狭义的预测特点是时间越短, 预测误差就小, 时间越快, 预测误差就越大。
2、 广义的预测性
广义的预测性包括更宽的含义, 预测未来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态势, 把握区域政策的变动方向, 进而预见未来本域经济发展大的走势, 都属预见性有范畴。
三、 综合性
区域发展战略是一个完善有系统, 它涉及区域的城镇、 乡村、 产业、 部门、 资源、 环境、 以及社会发展、 政府行为等方面的情况, 能够说具有极强的复杂性和综合性。
首先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需要有条件是多方面的, 它包括自然环境、 自然资源、 劳动力、 资金条件、 交通运输条件、 文化教育条件以及区位条件等, 并须要诸多条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介, 以正确的估计所处区域的经济战略所具有的复杂性和综合性, 使制定和实施具有很大难度。
四、 可操作性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有可操作性, 主要表现的实现和采取策略的可应用性, 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 要求制定者必须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 分析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 摸清解决问题的中止路径, 同时, 还必须准确的把握经济发展的总体走势和宏观环境, 分析宏观因素区域发展的影响程度, 从而随时把握区域发展经济的脉搏。不但如此, 还要求战略的制度者有较高的政策水平, 能准确掌握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的尺度, 并将这些政策区域化, 使这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