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建筑火灾专业资料模板.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9814497 上传时间:2025-04-0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火灾专业资料模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建筑火灾专业资料模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10 建筑火灾 10.1 火灾的成因与发展 所谓的火, 基本上是指一种迅速的氧化过程, 并伴随有热、 光、 焰的产生, 同时也会发出声音。火对人类具有许多用途, 但亦常常导致灾害。 火的形成必须具备可燃物、 氧气及热源三大要素, 此三要素构成了所谓的”火三角”。火三角形如图所示。要使氧化过程持续进行, 此三者缺一不可。由此, 灭火或控制火势就必须至少消除火三角中的任何一个要素。要想达到灭火或抑火的目标, 可采取减少氧气、 降低温度或阻断可燃物供应等方法。 美国国家消防协会( NFPA) 将火灾划分为以下四大类: A类火灾: 木材、 布类、 纸类、 橡胶和塑胶等普通可燃物的火灾; B类火灾: 可燃性液体或气体的火灾; C类火灾: 电气设备的火灾; D类火灾: 钾、 钠、 镁等可燃性金属或其它活性金属的火灾。 对于各类火灾, 均有适用于不同可燃物性质的灭火人法。例如A类火灾需用水冷却加以扑灭; 但因水具有导电性, 故对于C类火灾即不适用。对C类火灾, 应采用气体系统等不具导电性的灭火剂为宜。对于B类火灾, 则应设法将空气与燃烧物质隔离, 以抑制可燃性气体自燃烧物质中释出。对于D类火灾, 则应采用不至于与燃烧金属起化学反应的吸热式灭火剂加以抑制。 火灾一般由小火起燃, 经数个阶段后变大。直至被灭火或抑火并熄灭为止。火灾的生成阶段如下表: 建筑火灾一般是最初发生在建筑内的某个建筑内的某个房间式局部区, 以至整个楼层, 最后蔓延到整个建筑物。在此仅介绍耐火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房间内的火灾发展过程。室内火灾的发展过程能够用室内烟气的平均温度随着时间的变化来描述。 10.1.1 初起阶段 室内发生火灾后, 最初只是起火单位及其周围可燃物着火燃烧, 这时火灾仿佛在敞开的空间里进行一样, 在火灾局部燃烧形成之后, 可能会出现下列三种情况: 1) 最初着火的可燃物质燃烧完, 而未蔓延至其它的可燃物质, 特别是初始的可燃物处在隔离的情况。 2) 如果通风不足, 则火灾可能自行熄灭, 或受到通风供条件的支配, 以很慢的燃烧速度继续燃烧。 3) 如果存在足够物质, 而且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 则火灾迅速发展到整个房间, 使房间中的所有可燃物( 家具、 衣物、 可燃装修等) 卷入燃烧之中, 从而使室内火灾进入到全面发展的猛烈燃烧阶段。 起初阶段的特点是: 火灾燃烧范围不大, 火灾仅限于初始起火点附近; 温度差别大, 在燃烧区域及其附近存在高温, 室内平均温度低; 火灾发展速度较慢, 在发展过程中火势不稳定; 火灾发展时间因受点火源、 可燃物质性质和分布以及通风条件影响, 其长短差别很大。 初起阶段火灾持续的时间, 对建筑物内人员的安全疏散、 重量物资的抢救以及火灾扑救都具有重要意义。若室内火灾经过诱发成长, 一旦达到轰燃, 则该室内未逃离火场的人员生命将受到威胁。要确保人员在火灾时安全疏散, 应满足如下关系式: 式中: tp为从着火到发现火灾所经历的时间; ta为从火灾到开始疏散之前所耽误的时间; trs为转移到安全地点所需的时间; tu为火灾现场出现人们不能忍受的条件的时间。 现在, 利用火灾自动报警器能够减少tp, 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效果比较明显。室内人员能否安全地疏散,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火灾发展速度的大小, 即取决于tu。在建筑防火设计时设法延长tu( 例如在室内采取不可燃材料和难燃材料装修等) , 就会使人们有更长的时间发现和扑灭火灾, 并保证安全疏散。 10.1.2 成长阶段 该阶段由于燃烧面积快速扩大, 室内温度不断升高, 热对流和热辐射显著增强。室内可燃物燃烧所产生的燃烧热, 因传导、 对流和辐射的作用, 使未然部分热分解, 放出的气体停滞于天棚下, 但因氧气供应不足不能燃烧; 若玻璃破碎时, 新鲜空气与之快速混合, 并突然发火, 该现象称为爆燃。爆燃发生时室温急剧上升, 大量烟火冲出室外, 外部新鲜空气随热对流进入室内, 火势猛增, 即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爆燃后, 火势难以控制, 室内人员无法生存, 因此延迟爆燃时间对安全疏散、 扑救工作极为重要。爆燃时间及激烈程度主要和建筑物的构造、 房间开口条件、 内部装修材料的燃烧特性、 可燃物数量有关。若室内用非燃烧材料装修, 可燃物数量又很少时, 不会出现燃烧; 反之, 当可燃物和内部装修使用易燃材料多, 天棚保温性能好, 房间门窗严密则爆燃发生的迅速且猛烈。 10.1.3 全面发展阶段 在火灾初起阶段后期, 火灾范围迅速扩大, 当火灾房间温度达到一定值时, 积聚在房间内的可燃气体突然起火, 整修房间都充满了火焰, 房间内所有可燃物表面部分都卷入火灾之中, 燃烧很猛烈, 温度升高很快。房间内局部燃烧向全室性燃烧过渡的这种现象一般称为轰燃。轰燃是室内火灾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它标志着火灾全面发展阶段的开始。对于安全疏散而言, 人们若在轰燃之前还没有从室内逃出, 则很难幸存。 轰燃发生之后, 房间所有可燃物都在猛烈燃烧, 放热速度很快, 因而房间内温度升高很快, 并出现持续性高温, 最高温度可达1100℃左右。火焰、 高温烟气从房间的开口部位大量喷出, 把火灾蔓延到建筑物的其它部分。室内高温还对建筑构件产生热作用, 使建筑物构件的承载能力下降, 甚至造成建筑物局部或整体倒塌破坏。 耐火建筑的房间一般在起火后,由于其四周墙壁和顶棚、 地面坚固而不会烧穿, 因此发生火灾时房间通风开口的大小没有什么变化, 当火灾发展到全面燃烧阶段, 室内燃烧大多由通风控制着, 室内火灾保持着稳定的燃烧状态。火灾全面发展阶段的持续时间取决于室内可燃物的性质和数量、 通风条件等。 为了减少火灾损失, 针对火灾全面发展阶段的特点, 在建筑防火设计中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在建筑物内设置具有一定耐火性能的防火分隔物, 把火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防止火灾大面积蔓延; 选用耐火程度较高的建筑结构作为建筑物的承重体系, 确保建筑物发生火灾时不倒塌破坏, 为火灾中人员疏散、 消防队扑救火灾、 火灾后建筑物修复及继续使用创造条件; 并应注意防止火灾向相邻建筑蔓延。 10.1.4 衰减阶段 在火灾全面发展阶段后期, 随着室内可燃物的挥发物质不断减少以及可燃物数量的减少, 火灾燃烧速度递减, 温度逐渐下降。当室内平均温度降到温度最高值的80%时, 则一般认为火灾进入熄灭阶段。随后, 房间温度明显下降, 直到把房间内的全部可燃物烧尽, 室内外温度趋于一致, 宣告火灾结束。 该阶段前期, 燃烧仍十分猛烈, 火灾温度仍很高。针对该阶段的特点, 应注意防止建筑构件因较长时间受高温作用和灭火射水的冷却作用而出现裂缝、 下沉、 倾斜或倒塌破坏, 确保消防人员的人身安全。 该阶段后期室温逐渐降低, 每分钟大约下降7-10℃, 但在较长时间内室温还会保持在200-300℃。当可燃物基本烧完后, 火势趋于熄灭。 在火灾的发展过程中, 一旦产生明显的爆燃, 不但着火区域的人员不能生存, 甚至附近或同层的人员也因烟火的快速蔓延而遇难。一般认为, 在7-8min内把火区人员疏散完毕是比较安全的。 10.2 建筑物火灾的危害 在建筑火灾中, 威胁人的生命和财产的主要威胁来自燃烧过程的热能和非热能效应。主要包括: 经验表明, 在建筑物火灾中, 所有与建筑物火灾有关的人员死亡中, 约3/4是直接同这些燃烧产物有关系。燃烧热伤害所导致的人员伤亡约占死亡人数的1/4。 10.2.1 烟气对人的伤害 自古以来, 火灾总是伴随浓烟滚滚, 火光闪闪, 长生大量对人有毒有害的烟气如CO, CO2, HCN, HCL, H2S。随着近代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 合成高分子材料品种和数量的增多, 这个问题变的越来越突出了。各种高分子材料作为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物中, 虽然它们具有质轻、 美观、 施工方便等许多优点, 但它们绝大多数为易燃材料, 一旦发生火灾会产生大量的烟和毒性气体, 而这些烟和毒气对人体是有极大危害的。 在建筑物火灾中, 由于燃烧物质一般都是含碳的高分子化合物或有机物, 这些物质在燃烧不充分的情况下, 极容易产生CO气体。空气中含有0.05%的CO, 人体就有危险。CO在肺中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防碍血液向体内供氧, 导致人CO中毒。 空气中CO含量对人体的危害 CO含量( %) 对人体危害 0.05 轻微中毒、 喘息、 心脏急跳 0.05~0.1 重中毒、 失去自由能力 0.2~0.3 有生命危险的中毒、 失去感觉、 发生痉挛 0.5~1 是人体5min的致死浓度 与此同时, 火灾中产生的有毒气体, 除CO外, 还有HCL、 HCN、 丙烯醛以及没有燃烧的碳氢化合物( UCL) , 火灾中由聚合物分解释放的HCL已引起广泛重视, 当前在大部分模型中, HCL一般被认为是一种随着其它燃烧产物一起扩散的不会损失的气体。但研究表明: HCL在火灾中不会停留很长时间, 其原因是HCL和大多数建筑物的材料反应十分迅速, 如水泥板、 石膏等, 在火灾中测得的HCL最高浓度一般比计算得出的材料燃烧释放的HCL的值要小得多, 而且HCL很快从最高值下降, 直到完全消失。 10.2.2 火灾热辐射对人的伤害 火灾时产生的热能以热射线的方式传播, 而热射线在均匀介质中是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辐射热量的物体, 其单位表面上发射出的热量与媒介质的状态无关, 而是与物体的绝对温度和面积成正比, 即燃烧物体的温度越高、 面积越大, 辐射强度及辐射热越大。而接受辐射热的物体, 其受热量和两者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即距离越近, 受热量越多; 距离越远, 受热越少。在火灾发生时, 放射物表面( 火焰) 的温度一般都在1000℃以上。而一般可燃物质在空气中的自燃点始终低于800℃( 如木材为200-300℃, 煤油为240-290℃, 石油沥青为270-300℃) , 由于受到火焰的灼烤可能会燃起来, 曾经发生过距离火灾现场200m的建筑物, 由于辐射热的作用而发生了火灾。 10.2.3 贫氧量对人的伤害 在发生火灾时, 可燃烧物质燃烧要消耗空气中大量的氧。若火灾发生在室内, 在火灾发展到全盛时期以后, 室内空气中的氧浓度非常低, 在某些时候某些特定的区域几乎接近0%。空气中的氧浓度降低会给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其氧浓度降低对人体的危害见表 空气中氧浓度降低对人体的危害 氧的浓度( %) 对人体的危害 16~12 呼吸和脉搏数加快 14~9 判断力下降、 全身虚脱、 发晕 10~6 意识不清、 引起痉挛、 6—8min 死亡 0 为5min致死浓度 10.3 火灾载荷密度及热释放速率 10.3.1 火灾载荷密度 火灾载荷为建筑物内所有可燃物燃烧放出的总热量, 它是预测可能出现的火灾大小和严重程度的基础。对某个建筑进行火灾危险源辨识, 预测火灾载荷时, 需要考虑建筑内可燃物质量、 厚度、 表面积、 热值、 摆放位置等因素。一般可燃物可分为两类: 1) 固定火灾荷载, 主要包括固定在墙或地板上的可燃物; 2) 可移动火灾荷载, 主要包括能够比较容易移动的可燃物家具和其它的一些装饰品。 工程上在进行火灾载荷估测时, 一般采用如下假设: 1) 整个建筑物内, 可燃物均匀分布; 2) 所有可燃物都会着火; 3) 火灾发生时, 着火房间内都会全部烧尽; 4) 火灾荷载由不同可燃物的总热值转换成当量的标准木材的量来表示。 进行火灾荷载计算时, 需要分析建筑物内房间地板的表面积, 确定可燃物的尺寸和类型, 测量可燃物的质量, 计算总热值, 并计算建筑物内的火灾荷载密度。 根据公式计算 10.3.2 热释放速率 1) 定义 热释放速率是决定火灾发展及火灾危害的主要参数, 也是采取消防对策的基本依据。可用公式计算火灾热释放速率。 其中: ——可燃物的质量燃烧速率; ——燃烧效率因子; ——单位可燃物的热值。 2) 分析 根据不同的火灾场景, 将火灾分为四种类型的设计火灾: ( 1) 经历火灾发展阶段及轰然。对于此类火灾,其热释放速率由以下公式决定: 初级阶段: 在初级阶段热释放速率一般假设为t2增长 式中: Q为热释放速率, 单位KW; 为火灾增长因子, 单位是KW/s; ; t起火后的时间, 单位s; t0为开始有效燃烧所需的时间。 ( 2) 大空间的局部火灾。局部火灾是指少量可燃物在一个大空间内的燃烧, 燃烧局限在较小的区域内。火灾蔓延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为时刻火焰的前端位置, 单位是; 为火焰前锋运动速率, 单位是; 为时间, 单位。 根据上述公式, 计算在大空间中的可燃物全部起火所需时间( 即可燃物暴露表面完全起火的时间) , 此时间即是火灾达到最大释放速率的施加年, 根据t2规律能够得到火灾的热释放速率值, 火灾增长系数可按照慢速、 中速、 快速和超快速类型取值。 ( 3) 密闭房间闷热的火灾。在相对密闭的房间中, 发生火灾后, 由于没有外界氧气的补给, 因此火灾处于闷热状态.当房间内氧气消耗到一定的浓度( 一般含氧浓度在15%以下, 燃烧就无法继续进行) 之后, 热释放速率将继续降低, 此时对应的热释放速率即是发生闷热火灾房间的最大热释放速率, 这种类型的火灾比较容易发生在空间较小, 正常情况下门是关闭的场所, 如空调机房配电室等处.根据氧质量守恒方程, 由下式表示: 式中, 为氧的密度, 单位是 ; 为房间的容积, 单位; 为空气中氧气质量百分数; 为热释放速率, 单位; 为每燃烧单位质量氧气的放热量; 为新鲜空气中氧气质量百分数( 23%) ; 为空气流入速率, 单位是.式如下: 式中, 为开口的面积, 单位是; 为开口的高度( m) , 这里作为开口的门缝近视为矩形。 由式( 2-3-6) , 可计算出氧气浓度在15%的时刻对应的热释放速率: 式中, 为最大热释放速率, 单位是; 为氧气浓度下降到15%的时间, 单位是。 10.4 火灾危险度 10.4.1定义 建筑物的火灾度危险包括火灾对建筑物本身的破坏GR( 建筑物火灾危险度) 和物质的伤害IR( 建筑物内火灾危险度) 两个方面, 从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如何对火灾危险源进行的综合分析。 1) 建筑物火灾危险度GR分析 根据古斯塔夫提出的有关公式, GR可用以下公式计算 式中, 为可移动的火灾负载因子, 为易燃性因子, 为固定的火灾负荷因子, 为火灾区域及位置因子, 为灭火延迟因子, 为建筑物耐火因子, 为危险度减小因子。 2) 建筑物内火灾危险度IR分析 根据古斯塔夫建议的有关公式, IR的计算采用如下公式: 其中, 为人员危险因子, 为财产危险因子, 为烟气因子。 3) 火灾危险度综合评价 对GR和IR不同的区域, 其防火措施是不同的。当GR较大时, 建议该区域采用自动灭火系统以加强建筑物的自救能力; 当IR较大时, 建议采用火灾早期报警系统。当两者较大时应采取双重保护系统。 11 人员的安全疏散 11.1 基本概念 11.1.1人流 一般在建筑物内人员的密度都非常的大, 如果将没个人单独考虑的话, 其计算量是相当大的, 而且个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人群内其它人的影响或限制的。鉴于此, 模型提出了人流的概念, 就是将疏散通道内的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处理。人流包含一定数目的人员, 具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 具有一定的人员密度, 不同的密度下, 人流具有不同的行走速度。 11.1.2 人流密度 人流密度反映了人流内人员分布的稠密程度, 一般意义上是指单位面积内分布的人员数目, FEgrees中的人流密度指单位面积的疏散走道上的人员的水平投影面积, 它是一个分数值, 其大小为: 其中: ——人流内的人员数目, 个; ——单人水平投影面积, ; W——人流的密度, ; ——人流的长度, 。 对于上式中的单人水平投影面积, 由于身体条件、 年龄、 性别的差异, 各个人员的身体尺寸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式中的单人水平投影面积应该反映整个人流内人员投影面积的综合水平, 而不是其内某个人的水平投影面积。 FEgrees将人流内的人员按不同的年龄段分为三类人: 青年人、 中年人、 老年人, 各类人员的投影面积能够按实际测量得出其平均值, 即: 其中: ——单人水平投影面积, m2; ——青少年平均的水平投影面积, ; ——青少年在人流中的百分比, ; ——中年人平均的水平投影面积, ; ——中年人在人流中的百分比, ; ——老年人平均的水平投影面积, ; c——老年人在人流中的百分比, ; 研究表明, 在没有突发事件的情况下, 人们拥挤在人均占有面积0.28 m2以下空间可能造成危险, 当人均占有面积减少到0.25 m2时, 前后人群开始贴身接触, 在应急情况下, 会导致积压、 推跌而造成死伤。因此, 人均占有空间面积为0.28 m2, 是控制疏散通道空间最大人员密度界限的重要依据。 11.1.3 人流速度 人流速度是指人流整体的行进速度, 其值为人流首端的行进速度。研究表明, 人流速度是人流密度的函数: 公式显示了疏散路线上人员行走速度与人员密度的关系:进入疏散通道中的人员密度, 决定通道中的群集迁移流动状态及流动速度大小。根据实测和调查确定: 人数教少时( 人均占有面积2.3 m2) , 水平疏散速度按最小自由行动速度, 即60m/min计算; 人员密集时( 人均占有面积>0.5m2) , 水平疏散速度按22m/min计算; 垂直疏散( 下楼梯) 速度按15m/min计算。 11.1.4流量 流量定义为单位时间内经过一定宽度的疏散通道上的一个断面的疏散人员的投影面积: ( m2/ s) 其中: D——为人流密度, m2 / m2 ; v——为人流速度, m / s ; b——为人流宽度, m 。 由( 3-1-3) 、 ( 3-1-4) 式能够看出: 人流速度及人流流量皆是人流密度的函数。 11.1.5 比流量 人流的另外一个重要属性是比流量。比流量为单位宽度疏散通道上的人流流量, 也就是单位时间内经过疏散通道上的一个单位宽度的断面的疏散人员的投影面积: ( m / s) 显然比流量也是人流密度的函数, 不同的疏散通道上人流的比流量与人流密度也相关。 人员密度( m2/m2) 比流量首先随人流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然后又随人流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中间存在一个比流量的最大值。也能够这样理解, 首先, 随着人流两的增大, 单位面积内的人员数目增大, 从而单位时间内经过单位宽度疏散走道的人员数目也增大, 当人流密度增大到一定程度, 走道的人员过分拥挤, 限制了人流速度, 从而导致比流量的减小。 当人流进入一条疏散通道时, 如果它的流量超过疏散通道的容纳能力, 疏散通道内出现拥挤堵塞, 而人密度也会相应达到它的最大值0.92。 安全出口作为疏散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它得人流的流量也存在一个最大值, 不妨称之为安全出口的容纳能力。当人流经过安全出口时, 如果其流量小于安全出口的容纳能力, 人流能够顺畅地经过, 反之人流在安全出口会发生拥挤堵塞。 11.2 人员安全疏散时间 11.2.1 人员安全疏散准则 人员疏散和火灾发展可认为同时沿着一条时间线不可逆地进行, 火灾过程大致分为起火、 火灾增大、 充分发展、 火势减弱、 熄灭等阶段。从人员安全的角度出发主要关心前两个阶段。人员疏散一般要经历察觉到火灾、 行动准备、 疏散行动、 疏散到安全场所等阶段。在此过程中, 探测到室内发生火灾并给出报警的时刻和火灾状态对人构成的危险的时刻具有重要意义。保证建筑物内人员安全疏散的关键是必须安全疏散时间RSET必须小于可用安全疏散时间( ASET, 也就是火灾发展到危险状态的时间) 。 1) 必须安全疏散时间RSET。必须安全疏散时间RSET是指从起火时刻起到人员疏散到安全区域的时间。紧急情况下的RSET包括火灾探测时间、 预动作时间和人员疏散运动时间, 其中预动作时间又包括认识时间和反应时间两部分。 火灾探测时间采用火灾蔓延模型以及探测系统的特性能够进行计算和预测, 人员疏散运动时间主要取决于人员密度、 人员疏散速度、 安全出口宽度等, 也能够利用简单的经验公式或者计算模型进行预测。而预动作时间则很难被准确估计, 这是因为预动作时间与人员的心理行为特征、 人员的年龄、 对建筑物的熟悉程度、 人员反应的林灵敏性、 甚至于人员的群集。特征密度密切相关。通用的人员安全疏散时间判据如下图所示: 2) 可用安全疏散时间ASET 。可用安全疏散时间ASET是指从起火时刻到火灾对人员安全构成危险状态的时间, 主要取决于建筑结构及其材料、 控火或灭火设备等方面, 与火灾的蔓延以及烟气的流动密切相关。 火灾中的危险状态是指火灾环境对建筑物内人员造成严重伤害的状态。一般情况下, 可用热辐射通量、 烟气温度以及烟气中有毒气体的浓度来表示危险状态。 热辐射通量: 热辐射通量表示辐射到表面( 如人体皮肤) 的有效值的数量。实验表明, 当人体接受的热辐射通量超过0.25W/cm2并持续3min以上时将造成严重灼伤。 烟气温度: 当上部气层的温度高于180℃时, 它对人体的辐射危险将对人员造成严重伤害; 当烟气层下降到与人体直接接触的高度时, 对人的危害将是直接烧伤, 这种临界值约为100℃以上。在评估温度对人员皮肤的烧伤时, 需要综合考虑皮肤表面温度和在该温度上的暴露时间, 有资料显示, 造成皮肤2级烧伤时, 71℃的皮肤暴露时间是60s, 82℃为30s, 100℃则为15s。 有毒气体的浓度: 在烟气层下降到人员呼吸高度时( 一般认为是1.5m左右) , 可根据某种有害燃烧产物的临界浓度判定是否达到临界危险状态。如CO浓度达到0.25%就能够对人构成严重伤害。 3) 安全疏散标准。火灾风险的工程评估中一般认为: 当建筑物的可用安全疏散时间于必须安全疏散时间时, 则认为建筑物中人员能够安全疏散, 以此为基础, 综合考虑人员居住特征, 火灾的发展以及人员对火灾发生的心理反应和行为特点, Sime提出了ORSET( occupant response shelter escape timeline) 概念模型, 在ORSET模型中, 进一步考虑了人员在建筑物中所处的位置、 避难层的选择、 逃生线路的选择、 警告系统等因素对人员安全疏散的影响。 疏散时间公式: ASET>RSET 常见的人员安全疏散准则如下图: 11.2.2 人员安全疏散时间 从火灾发生到人员疏散完毕, 其时间一般能够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1) 发现火情: 发现火情能够经过两种方式: 一是由人员闻到异味或看到火焰与烟气而发现。一种是经过火灾探测器报警发现。从火灾发生到被人发现火情这段时间间隔称为报警时间: 。 2) 人员反应: 包括火灾确认与制定行动决策。人员接到火警后, 会有不同的反应, 有人急于逃险境, 而有些人却并不急于疏散, 而是首先经过获取信息进一步确定是否真的发生火灾, 然后采取相应的行动。例如, 火灾扑救、 等待救援、 疏散等等。从发现火情至开始疏散之间的这段时间称为反应时间: 3) 人员疏散: 疏散开始后, 人员经过走廊、 楼梯间、 安全出口到达安全地点, 这段时间为 因此, 从火灾发生到人疏散结束共需时间为: 而事实上多数的人员在听到报警信号以后都要考虑该怎么做, 是否朝安全出口疏散, 以及选择哪个安全出口等, 可是这种反应的时间一般很短, 对某些人来说只有一两秒的时间。而且当建筑物内人员很多时, 总会有人反应很快, 迅速朝安全出口疏散, 而其它人则会跟着一起向外疏散, 这样从整个过程来看, 反应时间确实很小, 在模型计算过程中我们一般不与考虑。因此上式又可写为: 11.2.3火灾时期人员安全疏散的判定依据 火灾发生时, 危害人员的主要因素为烟气浓度、 热辐射、 ”贫氧量”, 因此, 安全疏散的重要标准是保证疏散时间在以上三种影响因素的影响范围内, 即: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