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安全知识竞赛考试题
姓名: 成绩
一、填空
1、正压式呼吸器使用过程中,气体压力达到( )MPa时,戴正压式呼吸器作业人员必须撤离作业现场。
2、在视线不清或大雾、大雪、雷雨、( )风以上等恶劣天气下,禁止吊装作业。
3、高空作业使用的手工具必须系牢( ),可避免作业时工具脱手下落,打击人员,导致人员伤亡。
4、岗位“两书一表”指的是岗位工作说明书、( )、岗位HSE巡回检查表。
5、硫化氢(H2S)的物理特性是一种剧毒、无色透明,比空气( )的气体。
6、起(放)井架过程中,无关人员应撤离至正前方距井口不少于( ),两边距井架两侧不少于( )的安全距离。
7、基层HSE建设标准内容包括标准化管理、标准化现场、( )三部分。
8、危险作业许可管理主要是建立危险作业项目清单,按规定办理( )。
9、电气线路发生火灾主要是因为线路漏电,短路、( )以及导线或电缆的接触电阻过大等原因产生电火花,电弧或引起短路,电缆过热而造成的。
10、在坡道上起吊套管必须使用( ),钢丝绳、棕绳等不规范的吊具、索具一律禁止使用。
11、体系审核是对各项有关规章制度是否得到有效落实组织开展的一个( )、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检查活动,目的查找( )与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以督促制度的落实,持续改进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内容。
12、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危害因素识别、( )、风险评价、确定主要危害因素、制定并实施风险削减与控制措施、( )。
13、 “一个推广”内容指的是:全面推广HSE体系建设,有感领导与直线责任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得到贯彻,属地管理在所有基层队全面落实,( )得到广泛应用。
14、公司建立的奖励机制包括:建立与实施“月度安全环保考核兑现奖”、( ”)、“隐患举报奖”、“导师带徒奖”等奖励机制。
15、“十个带头”内容包括:( ),带头学习、掌握与执行体系文件,带头制定并实施个人安全行动计划,带头研究解决安全环保问题,带头进行安全经验分享,带头对下属人员进行HSE培训,带头开展安全风险识别,带头开展体系审核与挂点联系检查,带头在各种会议、场所强调安全,带头进行年度安全述职。
16、“六个自觉”内容包括:( ),自觉识别属地风险,自觉开展岗位巡查,自觉维护保养设备,自觉提示属地风险,自觉监管相关人员作业。
17、钻井队在用所有计量器具中属于国家强制检定类的计量器具是( )。
18、钻井队节能管理员应掌握本单位口井( ) 、 ( )、( ) 等能源的消耗,做好完成井能耗分析工作。
19、指重表重量指示仪部分黄色短指针为( ) ,红色长指针为 ( )。
20、钻井队在用氧气、乙炔表管理类别为( )类,检定周期为( )月。
二、选择
1、通常情况下,力求一口井保持( )井控状态,同时做好一切应急准备,一旦发生井涌与井喷能迅速做出反应,及时加以处理。
A、一次 B、二次 C、三次 D、四次
2、产生抽汲压力的工况是( )。
A、起钻 B、下钻 C、钻进 D、空井
3、下钻产生的激动压力能导致井底压力(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为零
4、在钻井作业中,井底压力最小的工况是( )。
A、钻进 B、起钻 C、下钻 D、空井
5、钻井中造成溢流的根本原因是( )。
A、井底压力大于地层压力 B、井底压力小于地层压力
C、井底压力等于地层压力 D、井底压力小于地层破裂压力
6、起钻时,从井内每起出( )柱钻铤必须向井内灌一次钻井液。
A、1 B、2 C、3 D、4
7、起钻时发生溢流的显示是:灌入井内的钻井液量( )从井内起出钻具的体积。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不确定
8、下钻时发生溢流的显示是:从井内返出的钻井液量( )下入钻具的体积。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不确定
9、发生溢流后要求及时关井的目的是( )。
A、防止井塌 B、防止卡钻 C、防止井漏
D、保持井内有尽可能多的液柱压力
10、发生溢流后正确的做法是( )。
A、迅速关井 B、循环观察 C、及时请示 D、等待命令
三、判断
1、( )检测发现有毒有害气体时,现场人员应立即向司钻汇报,坚持正常作业,立即组织班组人员佩带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等待值班干部及上级领导的指令。
2、( )吊物作业前,现场调度负责检查吊车吊钩安全锁销及卡车防滑垫等设施是否完好。
3、( )搬移钻铤提升短节等工具应使用气动小绞车,也可以人拉肩扛。
4、(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心脏挤压与建立人工呼吸缺一不可。
5、( )环境敏感地区包括盐田、滩海、渔业养殖池、湿地。
6、( )抽吸压力使井底压力减小。
7、( )下钻产生的激动压力与钻井液的性能无关。
8、( )起钻时产生过大的抽汲压力,是导致溢流发生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9、( )钻速加快是判断溢流发生的最准确的信号。
10、( )停止循环后,井口钻井液仍不断地外溢,说明已经发生了溢流。
简答:渤海钻探工程公司井控理念是什么?
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