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西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分析.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9804989 上传时间:2025-04-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2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西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分析 (陕西调查 第61期 总第410期) 编者按:本报告为2015年陕西调查总队重点专题研究项目。报告通过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比较,深入剖析了影响居民消费差异的因素,对消除城乡消费差异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报告数据丰富,内容详实,分析透彻,具有较强的决策参考价值。     在我国“促消费、调结构、扩内需”宏观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下,城乡居民消费问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选取2000—2014年陕西城乡居民消费数据,对城乡居民消费现状、消费结构、消费规模及消费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找寻影响陕西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因素,寻求解决办法,旨在探索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一、陕西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及变化情况     (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异     1、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储蓄和投资占比有所增大     随着各级政府惠民政策的落实,陕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2014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17847元和6400元,和2000年的4227元和1251元相比,14年间分别增长3.2倍和4.1倍,消费支出年均增速分别为10.7%和12.4%,高于全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平均水平0.5和1.2个百分点。同期,陕西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分别为11.2%和12.1%,农村居民收入、消费增速均快于城镇居民。     从城乡居民家庭消费倾向(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来看,2000年城镇居民消费收入比为83%,以后逐年稳步下降,到2014年消费收入比降至72%,说明城镇居民在满足基本生活消费后,储蓄和投资占比提高了11个百分点。而农村居民消费收入比2000年为85%,2005—2010年比值在95%左右,这个时期农村居民保证正常的生活消费刚性需求之外,受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因素影响,每年用于农业生产的投入加大,挤压了收入空间,导致消费占比过高;之后农村居民消费占比逐年下降,到2014年为88%,比城镇居民高出16个百分点,说明农村居民在生活品质不断得到提高的同时,主要以满足生活消费需求为主,储蓄和投资占比明显低于城镇居民。     2、城乡居民消费、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城乡居民消费比(为某一时段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用于消费支出的比值)是衡量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程度的指标,比值越大说明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差距越大,而这种差距可通过消费结构、消费金额、消费偏好、消费规律等诸多因素表现。2000—2004年城乡居民消费比在3.51:1徘徊,2005—2012年逐年下降,到2013—2014年降至“3”以下,2014年为2.79:1,城乡居民消费比的下降,表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在逐步缩小。     城乡居民收入比是衡量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指标。2000—201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呈现倒U型曲线,2003—2009年收入比在“4”以上,2010年开始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多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城乡收入差距为3.82:1,到2014年为3.43:1,说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2005年之后的十年间,消费差距越来越小,消费的差距小于收入的差距,说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未和收入差距同步递减,时间上表现略早几年。     3、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异率在收窄     从历史数据看,陕西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计算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异率﹝消费差异率=(全国人均生活消费支出/陕西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00%﹞,观察陕西和全国消费差异的情况。     如图,差异率均为正值,表示陕西城乡居民消费历年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农村差异率曲线始终处于城镇差异率曲线上方,说明农村居民消费和全国的差距较城镇更为明显。分为三个阶段:2000—2002年,城乡居民消费和全国平均水平差异率都呈下降趋势,农村的差异率下降的更快,说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都快速趋同于全国平均水平;2003—2010年,城乡差异率都先升后降,城乡居民的在2010年度差异率最为接近;2011—2014年,城乡差异率曲线均较为平稳,说明陕西城乡居民和全国城乡平均水平的差异基本稳定。     纵观15年数据,城乡消费差异率呈缩减状态。说明陕西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和全国平均消费的绝对值差额正逐渐缩小,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也逐步趋于全国人民的平均水平,二者相比,陕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更大。而未来的几年,通过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等一系列举措,陕西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全国的差异也一定会越来越小。     4、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基本平稳,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呈波浪式曲线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生活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一般而言,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会下降。     从陕西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折线图来看,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基本稳定在36%左右,也就是说随着城镇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用于食品消费的比例基本不变,而食品结构更趋优化,表明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从温饱型逐步转向改善型。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可以分两个阶段来看。第一阶段,2000—2008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43.5%降到37.5%,高于城镇,表明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用于食品消费的比例下降较为明显,也体现了农民生活的富裕程度有所提高;第二阶段,2009—2014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35.1 %到33.9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低于城镇居民,这不代表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高于城镇居民,而是和农村居民日常饮食要求简单、食品开支小有关;同时和消费结构倾向于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有关。     (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     1、信息化消费引领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新时尚     信息化产品的快速崛起为电子商务的普及奠定了基础,为越来越多的人们带来了实惠、快捷和方便,城镇居民网上购物越来越普遍,小到饰品文具,大到家具家电,无一不能从互联网购买,城镇居民的消费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一是城镇居民人均通过互联网购买商品和服务增速迅猛。2005年人均为1.6元,到2009年增长为23.3元,2014年达到124.3元,2005—2014年年均增速达61.8%,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增强。     二是城镇居民家庭百户拥有的计算机和移动电话越来越普遍。2014年,百户拥有的计算机和移动电话分别为65.5台和225部,其中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达到八成以上,百户接入互联网的移动电话达到72部,而在 5年前百户接入互联网的移动电话尚不足4部,发展非常快速。今天,信息化消费已经引领城镇居民消费新时尚,并不断强大。     2、生活质量提高带动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显亮点     随着陕西各地政府积极实施惠民政策,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力度, 2000—2014年农民居民纯收入实现了9年两位数增长,激发农村居民消费的热情,使农村居民消费年均增速快于城镇居民1.7个百分点;特别是近五年,消费增速加快,快于城镇居民3个百分点,消费结构更趋优化,表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升。     一是吃、住消费由数量向质量转变。吃、住消费一直是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占生活消费支出五成以上。近年在饮食方面农村居民更加注重营养搭配,像蛋、奶、干鲜瓜果、糖果糕点消费明显增加;在居住消费方面主要是房屋的装饰装修和家庭耐用消费品的购置。     二是医疗保健消费意识增强。新农合医疗保险的全面推广,增强了农村居民健康意识,人们更加注重身体健康,及时就医看病、购买保健品和保健器具等消费行为增多。2006—2014年陕西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年均增速达20.2%,居八大类消费之首,比全省消费增速高5.8个百分点,表明医疗保健已由被动消费变为主动消费。     三是交通通信消费增长潜力巨大。伴随农村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加上外出旅游、农家乐的热潮激发了农村居民购买摩托车、家用汽车等消费需求,带动农村居民交通通信支出快速增长。     3、耐用消费品升级刺激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新变化     耐用消费品是指使用寿命较长,一般可多次使用的消费品。由于购买次数少、费用大,因而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较为慎重。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耐用消费品逐步从享受型转变为家庭必需品,在农村地区的拥有量增长明显。到2014年,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的拥有情况呈现三个特点:     一是满足生活需求的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移动电话等必需品,城乡居民的拥有量相当;     二是体现农业生产和生活特色的摩托车和助力车,农村居民拥有量较高;     三是代表城市生活特点的耐用消费品,如健身器材、摄像机、抽油烟机、消毒碗柜、微波炉等,城镇拥有量是农村拥有量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成为衡量居民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     二、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原因     现实生活中,影响居民家庭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利率水平、收入分配状况、消费者偏好、家庭财产状况、消费者信贷状况、消费者年龄构成、社会保障制度、风俗习惯等。本文通过对收入水平差异、消费观念差异、消费预期差异、消费环境差异来分析影响陕西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原因。     (一)收入水平差异的影响     在影响家庭消费因素中,家庭收入对消费水平的决定性作用是无需质疑的。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从2000—2014年陕西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来看,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24元,生活消费支出为4277元,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70元,生活消费支出为1251元,到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916元,生活消费支出为17847元,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270元,生活消费支出为6400元,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分别为11.2%和12.1%,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0.9个百分点;同期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年均增速分别为10.7%和12.4%,农村居民消费增速高于城镇居民1.7个百分点,说明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是正相关。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带动了消费的升级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由图二可见,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从2000年的3.42﹕1到2014年2.46﹕1,虽然呈缩小趋势,但消费仍存在差距,主要也是由于城乡收入存在差异。     (二)消费观念差异的影响     城乡居民消费观念差别的主要因素有城乡居民文化素质的差别、生活环境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相比较而言,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不高,思想保守,遵守传统的风俗习惯,直接影响消费结构。比如居住消费,从2007年以来农村居民居住支出占消费支出比城镇居民高10个百分点,主要是传统观念的影响,不管孩子在农村还是城里打工,都要为孩子盖房。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逐步转向教育文化娱乐、信息化消费等方面。要解决城乡居民消费观念差异问题, 实际上就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和购买力,同时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改变农民不良的消费习惯。     (三)消费环境差异的影响     消费环境指消费者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外在的、客观的制约因素。由于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城乡居民在消费环境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城镇的水、电、交通、邮政、通讯基础设施齐全,养老、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制度正在日臻完善,教育资源优越,网络发达,城镇居民的消费环境明显优越于农村;而农民有钱不敢花,有后顾之忧,这种城乡消费环境的差异影响了城乡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     (四)消费预期差异的影响 消费预期,是人们现阶段对未来消费能力的一种主观预期,主要是由预期收入决定的,同时还包括市场、物价、储蓄等因素,当人们预期未来一段时间收入增长、市场活跃、物价上涨,此时人们更容易发生冲动型消费,城镇居民且高收入群体更易发生预期消费行为。而农村居民,尤其是没有稳定收入的低收入群体,预期消费的心理更加保守,消费行为更加滞后。     三、消除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对策建议     经济增长是收入增加的基础,收入增加才能真正提高消费,三者相辅相成。面对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如何使全体居民在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放心消费、敢消费,同时缩减城乡居民消费差异,这对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一)建立农村居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近年来,各级政府把提高农民收入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带动了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因此,要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必须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建立农村居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一是提高农业生产资料补贴,降低家庭经营费用支出比例,尽可能减少物价上涨引起的农村生产资料费用增加,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有更多结余用于生活消费。     二是鼓励农村金融信贷合理发展,减少农民消费的资金约束。当前,城镇居民已经拥有较为发达完备的金融系统,贷款制度让城镇居民提前消费成为可能,而农村地区无论是银行数量、服务水平还是放贷规模都和城市有很大差距,这就造成农村居民消费面临着资金预算约束,因此,只有建立更为高效的农村金融系统,才能为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和生产投资提供更多空间。     三是多措并举提高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针对陕西地域特性,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特色产业;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和维修,提高粮食和经济作物产量,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局;扩大农民的非农收入,积极发展农村商业、饮食、旅游等第三产业,解决日益增长的劳动力就业问题。     (二)完善社保制度,解除消费顾虑     由于城乡居民对居住、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刚性消费较多,顾虑较大,因此会抑制居民的其他消费意愿。如何让老百姓敢花钱,愿花钱,如何调动低收入群体及广大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政府应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上下功夫。尤其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农村居民收入的季节间隔性和不稳定性决定了其对未来预期收入的不稳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的消费规模和支出结构。目前,陕西在新农合和养老保险制度上已取得了一些成效,构建一个能够惠及全体农民并且高效的医疗、养老保险体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三)规范食品安全,提高消费支出     在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占比最大,它和每个家庭关系最为密切。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发生,使人们“谈食色变”,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制约了消费需求,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一是积极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和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建立“谁生产谁负责、谁销售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企业首负责任制和食品质量安全惩罚性赔偿机制。     二是大力发展安全优质、有品牌的食用农产品,把无公害农产品作为市场准入的基本条件,使无公害、绿色、有机等农产品和食品的市场份额稳步提高,让人们能放心食用。     三是提高全民食品安全认识,从严打击食品安全犯罪事件;充分发挥媒体、广大消费者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作用,实行食品安全全民共治。     四是加强基层监管执法部门能力建设。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今年就要正式施行了,要以贯彻落实新食品安全法为契机,加强基层监管执法部门业务知识的培训,树立责任意识,惩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四)规范电子商务,拓宽农村居民消费渠道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逐渐进入平常百姓家,网上购物成为一种潮流,人们越来越依赖它、离不开它。因此我们有必要去规范它,使它在现代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是提高电子商务的安全性,保护公众在电子商务活动中隐私权不受侵犯。     二是鼓励企业开展“线上市场”和“线下市场”结合互动营销,便于用户甄别和选择,用诚信服务和优质产品形成企业的品牌优势。     三是实施电子商务市场准入制度,健全监管机制,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加强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打击网络制假售假,引导电子商务规范有序发展。     四是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电子商务在农村起步晚,现在主要针对农特产品进城的交易比较多,对于工业品和生活用品下乡更有利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培育农村电商环境,使陕西农村电商成为消费升级的突破口。     (五)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从根源上消除城乡消费差异     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历史进程显示,当城镇化率超过90%,城乡居民间的消费差异得以最终消除。因此,农民工市民化是消除城乡消费差异的主要途径。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促进农民工在城镇安居乐业,带动住房、耐用消费品、服装、日用品等消费升级,健全覆盖农民工的公共服务和医疗社保体系,并明确户籍改革方向,让农民工有序转化为城市居民,逐步形成农民工和城市居民身份统一、权利一致、地位平等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切实有效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签发:王恩斗     核稿:党绍鹏     撰稿:程军虎  陈晓云 胥巍  李晓利 选编:YSL 15 / 15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