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ll口关于学前班的数学教育I y-关于学前班的数学教育V)见学前班的数学教法分析7伍、学前班的数学教育活动 的组织特点)a一、学前班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内容的比对学前班(上学期)(苏教版)1、按群测数2、认识序数3、认识单数、双数4、学习倒顺数5、学习29的相邻数6、学习26的组成7、学写数字1 68、分析图形特征、分类9、学习解答口报加法应用题 10、看图学习26的加减法 11、长短、宽窄、厚薄排序 12、自然测量13、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 一年级(上学期)(人教版)、数一数2、比一比3、1-5的认识和加减法4、认识物体和图形5、分类6、610的认识和加减法7、11 20各数的认识8、认识钟
2、表9、20以内的进位加法学前班(下学期)一年级(下学期)1、比高矮2、学习7(8,9,10)的组成3、学习7(8,9,10)加减4、认识柱体和球体5、学习二等分6、学习看图列算式7、学习按两个特征分类8、认识时钟9、认识人民币1、位置2、20以内的退位减法3、图形的拼组4、100以内数的认识5、认识人民币6、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7、认识时间8、找规律9、统计因10、学习以客体为中心分左右口国口晶 g A相同处:集合概念、10以内初步数概念、10以内加减运算概念、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等;不同处:部分内容不同一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进位加法退位减法,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内容深浅度不同
3、一学前班:10以内的加减;时钟的整点半点一年级:100以内的加减;整点、半点、分钟 学习方法不同一学前班:动作(形象直观的操作法)+表象 一年级:形象直观+表象+抽象概念学习5 二、学前班数学教育目标1、学习10以内序数,单数、双数,相邻数等知识,学 习顺着数和倒着数。2、学习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体验总数与部 分数之 间的包含关系,部分数与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和 互换关系。3、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认识加号、减号,帮助幼儿 理解加法、减法的的含义,初步掌握10以内数加减 运算的计算技能,体验加减互逆关系。4、能理解符号、所表示的意思,学习用符号表示 两个集合的数量关系,以及用符号表示10以
4、内数量 变化关系。网 二、学前班数学教育目标5、学习按物体两个以上特征或特征进行分类;学习按 两个特征在表格中摆放图形;学习在表格中勾画图 形的特征及按勾画好的特征寻找图形;学习交集分类。6、能按物体量的差异和数量的不同进行10以内正、逆排 序,初步体验序列之间的传递性、双重性及可逆性关 系。7、认识几种常见的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能根据形体特征进行分类,体验平面图形 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8、学习等分实物或图形;学习自然测量。9、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和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会向左、向右方向运动。二、学前班数学教育目标10、能认识时钟,学会看整点、半点,学习看日 历,知道一星期
5、中每天的名称和顺序。11、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能说出它们的单位 名称,知道它们的值是不相同的。12、能听清楚若干操作活动的规则,能按规则进 行活动,并能按规则检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13、能清楚地讲述操作活动过程和结果。八学前班数学教育目标14、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归纳、概括有关的数学经 验,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观察与思考 问题;能通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 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15、积极、主动地参加数学问题的讨论,学习有 条理地摆放、整理活动材料。16、能与同伴友好地进行数学游戏,能采取轮流、适当等待、协商等方法协调与同伴的关系。二 三、学前班幼儿学习数学的方法A操作法:是指让幼儿动手
6、摆弄、操作数学材料,反复进行探索、获得数学经验的一种学习方法。讲解演示法:为让幼儿明确操作的要求和进行 操作活动的方法;为引导幼儿观察、分析、比较解决 问题的种种策略;为直接教给幼儿有些数学知识、技 能,需教师通过形象直观的讲解、演示,让幼儿了解 掌握的一种学习方法。游戏法:为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在复习、巩固 已有的知识、技能时,采用游戏形式进行学习的方法。e I5四、学前班的数学教法分析(一)10以内数的认识【(二)10以内的加减运算活物(三)学写数字(四)分类、图形认识(五)自然测量(六)认识时间(七)学习二等分(一)10以内数的认识【内容与要求】1、继续引导幼儿学习群数。2、学习10以内
7、序数,理解自然数的次序意义,懂 得自然数可以用来表示物体排列的次序,例如 第一、第二等。3、学习10以内的金数、双数,会区分10以内的单 双数,知道10以内有几个单双数及它们的排列 顺序。4、学习10以内的顺着数和倒着数。感知顺着数 时,前面的数都比后面的数少1;倒着数时,前 面的数都比后面的数多1。弓(一)10以内数的认识【内容与要求】5、学习10以内的相邻数,知道10以内的数除1以外,任何一个数与其前后两数的关系是比前面的数 大1比后面的数小1;感知10以内数与数之间的等差 关系。6、学习10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知道除1外,任何一个 数都可以分成两个较小的数,两个较小的数合起来仍 是原来的
8、数;知道一个数和它分出的两个较小的数之 间的关系;这个数大于其中任何一个小数,每个较小 的数都小于这个数。商:(一)10以耳数的认识)I、按群测数活动 I、认识序数活动 _J 13、认识单数、双数活动 _/_14、学习倒顺数活动 _J_15、认识相邻数活动 X_J 6、10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活动【教法分析】1、按群测数活动。所谓按群计数就是计数时不以某个物体为单位,而是以 数群(物体群)为单位如两个两个地数,一五一k地数。这表明数对幼儿来讲已经具有更加抽象的性质。建议:1.教师可以借助手势(把手捏起),启发幼儿说出“合 起来”是几;2.提供的教具图片,要注意每张图上动物的排列,可以 是左右组合
9、、上下组合,还可以左右、上下组合都有,以便于幼儿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数群。按群测数(数一数有几张笑脸)2021/118按群测数2021/10/1019【教法分析】2、认识序数活动。学习从不同方向确认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例如,从左 到右数、从右到左数、从上到下数或是从下到上数第一 分别在哪?建议:1、学习时,教师必须确定从哪儿开始,朝哪个方向,谁是第一,才能有统一的位置关系;2、明确每个数字都有两层含义,一是基数,表示物体 的数量有几个,二是确定位置关系的序数,表示是第几。认识序数1 234567892021/10/1021认识序数第4认识序数第5,认识序数W【教法分析】3、认识单数、双数活动。通过
10、操作活动,能区分10以内的单数、双数,知道10以内有几个单数和双数。建议:1、采用演示法明确告诉幼儿两两排队后还剩下一个 单个的数,叫单数,没有剩下的叫双数。2、必须用与数字卡等量的实物让幼儿操作,通过两 两排队分清单数、双数。并能用清晰的语言表述。认识单数、双数2021/10/1027【教法分析】4、学习倒顺数活动。通过数数知道顺着数是按顺序从小到大数,倒着数是从 大到小数,体验10以内自然数列中序列之间的可逆性及 可传递性。建议:演示或孩子操作时使用数卡和图片卡,引导幼儿竖摆时 从上往下数为顺着数,横摆时从左至右数为顺着数。学习倒顺数活动6大_小2021/10/1029【教法分析】5、认识
11、相邻数活动。主要是让幼儿感知和体验一个数与其前后两数的数差关 系,知道在自然数列中,除1以外,任何一个数都比其 前面的一个数大1,比后面的一个数小1。建议:1、认识相邻数的活动应分两次进行,“学习25的相 邻数”和“学习69的相邻数”。前者为重点,是基础。2、教具的使用最好采用长条点卡,可以让孩子形象直 观地比较出三个数间的数量关系(多1,少1),很好 地理解数与数之间数差关系以及一个数在系列中所表现 出的双重性。3、在学习6-9的相邻数时,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分析、-学习相邻数活动 50 00 0 2021/10/1031学习相邻数活动579 2021/10/1032【教法分析】6、10以内数
12、的组成与分解活动。所谓数的组成,又称数的分合,是指一个数(总数)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数,几个部分数又可以合成一个数(总数)。对幼儿来讲,数的组成只是指一个数和两个部分数之间的分合关系。数的组成在数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反映了数的实质:抵 通过数的组成与分解幼儿必须掌握的知识点:!A等量关系:总数可以分成相等或不相等的两个部分 数,但两个部分数合起来就等于总数,这是总数和部分 数之间的等量关系。用公式A二B+B,表示。互补关系: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一个部分数逐一 减少,另一个部分数就逐一增加,这是部分数之间的互 补关系。用公式A=(B-n)+(B,+n)表示。互换关系:两个部分数交换位置,总数不变,这
13、是 两个部分数的互换关系。用公式A=B+B,=B-B表示。【教法分析】建议1:关于数的组成的活动安排要分段进行,可以分散难 点,帮助幼儿理解有关概念。例如:(1)学习2的组成,认识分合号;(2)学习3的组成;(3)学写数字1、2、3;(4)学习4的组成,复习3、4的组成;(5)学习5的组成;(6)学习解答口报加法应用题;(7)看图学习2、3的加法、减法;(8)看图学习4的加法、减法;【教法分析】建议2:幼儿所使用的操作材料应有实物、图片、数字卡。在操作实物的基础上,逐步能利用形象的图片进行数的 分合,并用数字卡来表示。学习3的组成2021/10/1037认读分合式41 32 23 1【教法分析
14、】aBl建议3:教师应采用夸张的动作和手势帮助幼儿感受“分 完了”、“合起来“,充分理解分合的含义。可以借用句式:”老师有几个什么?分给谁几个?分给谁几个?”正确借用分合号(A)来认读各个数的分合式。【教法分析】建议4:在数的组成及加减运算中,引导孩子通过同类实 物的颜色、大小、形状特征,进行数的分合,并统计 其数量。注意:表达实物总量时不要混淆与子类的关系例如:苹果红苹果、大苹果猫小猫、黑猫兔子-小白兔、灰兔二【教法分析】1建议5:在摆放数的分合式时,应逐步启发幼儿按序分 合,左边的数由小到大,右边的数从大到小。或者相 反的形式,逐步引导幼儿体验其中的等量关系、互补 关系、互换关系,从而对数
15、的组成、分解的规律有一 个概括和清楚的认识,可以迁移已有的学习经验,类 推8、9、10的组成与分解,摆脱物体特征的干扰,并 为学习数的加减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教法分析】2021/10/1081 72 63 54 45 36 27 1425(二)10以内的加减运算活动【内容与要求】1、引导幼儿学习看三幅图讲述应用题,理解应用题的题 意,逐步了解应用题的结构。2、认识加号、减号、等号,引导幼儿学习用数字和加减 符号列出算式,表达三幅图的内容,学习讲述算式的 含义。3、引导前儿从不同角度观察、分解画面,学习用特征标 记、数字和加减符号列出相应的加减算式。【教法分析】幼儿加减运算概念发展的三个阶段:
16、动作水平的加减 表象水辛的加减 概念水平的加减【教法分析】看三幅讲述应用题应用题都包括了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内容,反映生产 或生活的实际事实,具有情节性;二是条件,已知数量 及它与未知数量的相互关系;三是问题,要求解答的未 知数量。三幅的结构第1幅图 表示事物原有的数量;第2幅图 表示该事物数量的变化过程(增加或减少);第3幅图 表现的是该事物变化后的数量,直接回答了提 出的问题,求出了未知数量。【教法分析】建议1:教师应引导幼儿观察,指出三幅图讲的是一件事,三幅图之间是有联系的。2021/10/1046【教法分析】建议2:引导幼儿看图讲述应用题。通过讲述可以帮助幼儿理 解图意,理解应用题中表达
17、的数量关系。例如:第1幅 什么地方有几个什么?草地上有2只鸡第2幅 又跑来了几只鸡?又跑来了 1只鸡第3幅 现在草地上一共有几只鸡?现在一共有3只鸡【教法分析】建议3:引导幼儿用数字、符号列出数字试题,表达三幅图中的数 量关系,在幼儿列出算式后,还需幼儿说说这道算式表达 的含义。!_+1Z 2【教法分析】建议4:为突破幼儿学习10以内加减运算的难点,教学安排通常采用这样的步骤:例如:(1)(2)学习2、3的加法;先理解加法概念。学习2、3的减法;再理解减法概念。(3)学习4的加法;(4)学习4的减法;(5)学习5的加减。自此开始,510的加减都独自成单元,(三)学写数字【内容与要求】1、认识田
18、字格,引导幼儿在田字格一半的日字格中 书写数字,要求幼儿掌握书写顺序,每个字要写 满上下两格,但不能出格。2、要求幼儿写字时注意正确的握笔姿势,坐姿端正。【教法分析】1、示范讲解书写动作明确书写格式带幼儿 上空纬习 FI卓格卜缚习2、练习官上每个数字应有后个鲁字,让幼儿先描写 再独立地练习。(四)分类、图形认识【内容与要求】1、学习抽象、概括一组图形的共同特征,并制作相应 的标记表示(概括两个特征).2、学习二次分类,体验类的包含关系。3、认识并能区分正方体、长方体,感知形与体的不同。【教法分析】1、图形的特征主要是颜色、形状、大小,按这些特征 对图形进行二次分类难度不是很大,关键是提供相 关
19、的活动材料让幼儿反复按要求分类摆放,并用准确 的语言进行描述。2、提供几何形体模具或实物,让幼儿看、摸。教师需 用准确、科学的语言去命名,引导、概括各自的特征 就可以了。(五)自然测量【内容与要求】1、引导幼儿学习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 量方法。2、通过测量,使幼儿感知与体验到量具的长短(或大小)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测 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得的结果越多。二(六)认识时间【内容与要求】1、认识时钟,能正确辨认整点、半点。2、学习记录时间,巩固对时钟的认识,感知时 钟与自己生活的关系。【教法分析】1、准备各种各样的钟表,引导幼儿认识钟面的主要结 构。2、通过讲解演示,引导幼儿正确
20、辨认整点、半点,了 解分针与时针的运算关系。并让幼儿利用纸做的钟 匚表模型进行练习。(七)学习二等分【内容与要求】学习将物体或图形分成相等的两份,感知整体与部分的 关系。【教法分析】1、明确等分的概念:将物体分成相等的两份才是等分。2、引导幼儿比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知道整个的比分出 去的部分大。3、引导幼儿学习等分的方法。4、启发鼓励幼儿用多种方法将一个图形或物体等分成两 份。二 五、学前班的数学教育活动的组织特点(一)数学教育内容组织安排的特点幼儿数学教育内容包括多个方面,但在具体的教育活 动中,这些内容往往是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的。例如:数和形结合、分类和计数结合、几何图形认识和分类结合、图
21、形认识和排序结合制二(二)数学教育活动的组织A集体活动:教师指导下,全班幼儿共同进行的学习活 动。A小组活动:幼儿实际操作数学材料、独立进行的学习 活动,这种活动能充分地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 性,对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 股计、安排小组活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小组活动的内容应多样化,帮助幼儿获得多种数学感 性经验,激发学习兴趣;2、活动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应具有层次性,这样可以满足 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学习需要;3、一项活动内容应安排多次练习,达到逐步掌握;4、同一知识内容,可以通过多种知觉形式来表现,可以 选择多样的材料组织活动,从而使幼儿对某一数学概念 的属性能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经验。2021/10/10582021/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