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三章 培训与开发
1培训需求分析:115谁最需要培训(who)、为什么要培训(why)、培训什么(what)
2.培训需求分析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是 ①确定培训目标 ②设计培训计划 ③有效地实施培训 的前提。115
3.培训需求分析的作用P115:
①有利于找出差距确立培训目标 ②有利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有利于进行前瞻性预测分析
④有利于进行培训成本的预算 ⑤有利于促进企业各方达成共识
4.培训需求分析的内容:P116-118 ①层次分析 a战略层次分析 b组织层次分析 c员工个人层次分析
②对象分析 a新员工(任务分析法)b在职员工(绩效分析法)③阶段分析 a目前 b未来
5.培训需求分析的实施程序P118-121
(一)做好培训前期的准备工作 ①建立员工背景档案;
②同各部门人员保持密切联系;
③向主管领导反映情况;
④准备培训需求调查。
(二)制定培训需求调查计划 ①培训需求调查工作的行动计划;
②确定培训需求调查工作的目标;
③选择合适的培训需求调查方法;
④确定培训需求调查的内容。
(三)实施培训需求调查工作 ①提出培训需求动议或愿望;
②调查、申报、汇总需求动议;
③分析培训需求;
④汇总培训需求意见,确认培训需求。
(四)分析与输出培训需求结果 ①对培训需求调查信息进行归类、整理;
②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总结;
③撰写培训需求分析报告。
6. 培训需求分析前期的准备工作:118-119
①建立员工背景档案;②同各部门人员保持密切联系;③向主管领导反映情况;④准备培训需求调查。
7.制定培训需求调查计划P119
1、培训需求调查工作的行动计划;2、确定培训需求调查工作的目标;3、选择合适的培训需求调查工作;
4、确定培训需求调查的内容。
8.对申报的培训需求进行分析应消除(培训需动议的)片面性,全方位、整体计划来考虑应注意的问题p120
1 受训员工的现状 2 受训员工存在的问题 3 受训员工的期望与真实想法
9.分析与输出培训需求结果 120
1、对培训需求调查信息进行归类、整理;2、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总结;3、撰写培训需求分析报告。
10.撰写员工培训需求分析报告的内容 121
1、需求分析实施的背景2开展需求分析的目的与性质3概述需求分析实施的方法与过程4阐明分析结果
5、解释、评论分析结果与提供参考的意见6、报告提要
11、培训需求信息的收集方法 122
第 17 页
(1)面谈法(2)重点团队分析法(3)工作任务分析法;(4)观察法;(5)调查问卷。
12.重点团队分析法P123:
讨论代表是:一批熟悉问题的员工
通常由:8-12人组成一个组,其中有1~2名协调员,一人组织讨论、另一人负责记录
13.工作任务分析法主要包括哪3个?工作任务分析法的优点123
主要包括:1.工作说明书 2.工作规范 3.工作任务分析记录表
优点:是一种非常正规的培训需求调查方法,他通过岗位资料分析与员工现状对比得出员工的素质差距,结论可信度高。
14.问卷设计应注意问题:P124
①问题清除明了,不会产生歧义 ②语言简洁 ③问卷尽量采用匿名方式 ④多采用客观问题方式,易于填写 ⑤主观问题要有足够空间填写意见
15.培训需求分析模型P125:
①循环评估模型、(旨在对员工培训需求提供一个连续的反馈)②全面性任务分析模型、③绩效差距分析模型、④前瞻性培训需求分析模型
16.培训问题的开发应遵循127“满足需求,突出重点,立足当前,讲求实用,考虑长远,提升素质”
17.运用绩效差距模型进行培训需求分析:P126
①发现问题阶段。问题是理想绩效与实际绩效之间差距的一个指标。往往其存在问题的地方,也就是需要培训来加以改善的地方。
②预先分析阶段。通常情况下,对问题进行预先分析与直觉判断是很重要的。要决定一般方法的问题及应用何种工具收集资料的问题。
③需求分析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寻找绩效差距。传统上,分析的重点是工作人员目前的个体绩效同工作要求之间的差距,随着环境变化速度的加快,需求还包括分析未来组织需求与工作说明。因此,工作设计与培训就高度地结合在一起了
18.制定培训规划的步骤与方法:P129-133
1、培训需求分析。目的:在于提高工作者的绩效。最可靠的需求分析基于实证性的数据。
2、工作说明: 是界定工作要求的基础。
3、任务分析:旨在明确工作对培训提出的要求。
4、排序。发现多种任务的内在联系,其是决定学习优化次序的首要因素。
5、陈述目标。翻译与提炼早期收集的信息。
6、设计测验。检验培训规划是否符合要求。
7、制定培训策略。战略越成功,培训就越能满足工作的需要。
8、设计培训内容。
9、实验。
19、工作说明包括的内容130
1.工作人员所面临的资料状况2.他们必须做出的决策3.他们必须采取的行动4.每项行动的结果
5.每项行动或每个结果的标准
20、排序的方法131
排序的基本依据①排序依赖于对任务说明的结果的检查与分析。②任务说明的结果能显示出任务之间在层次、程序上的联系
21、陈述目标的结果131
1.工作人员面临的情境2.使用的辅助工具或工作助手3.对每种情境所必须做出的反应行为4.每项行为的辅助工具5.行为及其结果的标准
22.培训前对培训师的基本要求P134:
①做好准备工作 ②决定如何在学员之间分组 ③对“培训者指南”中提到的材料进行检查,根据学员的情况进行取舍
23、培训师的培训与开发 135
1、授课技巧培训2、教学工具的使用培训3、教学内容的培训4、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5、教师培训与教学效果评估的意义
24、培训课程的实施 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 的基本途径,是整个课程设计过程的 实质性阶段135
25.培训课程的实施与管理工作的阶段P135-137
1、前期准备工作:(培训成功实施的关键)①确认并通知参加培训的学员;②培训后勤准备;③确认培训时间;④相关资料的准备;⑤确认理想的培训师。
2、培训实施阶段:①课前工作;②培训开始的介绍工作;③培训器材的维护、保管。
3、知识或技能的传授:①注意观察讲师的表现、学员的课堂反应,及时与讲师沟通、协调;②协助上课、休息时间的控制; ③做好上课记录、摄影、录像。
4、对学习进行回顾与评估。(学员参与是培训成功的关键)
5、培训后的工作:①向培训师致谢;②作问卷调查;③颁发结业证书;④清理、检查设备;⑤培训效果评估
26、前期准备工作 136(详细)
①确认并通知参加培训的学员;②培训后勤准备;③确认培训时间;④相关资料的准备;⑤确认理想的培训师。
27. 培训开始的介绍工作 1361.培训主题2.培训者的自我介绍3..学员自我介绍4.“破冰活动”5.后勤安排与管理规则介绍6培训课程的简要介绍7.培训目标与日程安排的介绍
28.外部培训的实施需做好:P137①自己提出申请②需签订员工培训合同,合同规定双方的责任、义务
③最好不影响工作,不宜提倡全脱产学习
29.如何实现培训资源的充分利用:P138
①让受训者变成培训者
②培训时间的开发与利用
③培训空间的充分利用
30.培训效果的教师选定方面的信息 139
1.是否有能力做好培训,2.是否了解受训人员,3.是否有良好的教学水平,4.是否掌握受训人员能接受的教学方法,5.是否能让受训人员全部或者部分地接受培训内容。
31.培训效果评估的指标:P141
①认知成果笔试 ②技能成果观察
③情感成果
④绩效成果
⑤投资回报率
32.培训中对培训效果的跟踪与反馈。143(全程监控与评估)
1、受训者与培训内容的相关性;2、受训者对培训项目的认知程度;3、培训内容;4、培训的进度与中间效果;(评估受训者在不同培训阶段的提高与进步幅度)5、培训环境;6、培训机构与培训人员。
33、培训内容与规划内容不一致,出现差异的原因 143
1.没有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培训2.规划中的培训内容没有得到受训者的认同3.因不同项目之间的交叉或相互影响,对培训培训内容作出了调整。4.外部环境的干扰
34.培训效果评估。144(是培训评估的要点)
1、学习或掌握了哪些东西;2、工作发生了多大的改进3、企业的经营业绩效发生了多大的改进
35.培训方法:P145-156
(一) 直接传授型培训法(适用于知识类培训)
1 讲授法(最基本) 2 专题讲座法(管理人员、技术人员) 3 研讨法
(二) 实践型培训法(从事岗位应具备的能力、技能、管理实务类培训)
1 工作指导法(用于基层生产工人培训) 2 工作轮换法 3 特别任务法(常用于管理培训)委员会或初级董事会,为有发展前途的中层管理人员提供 4 个别指导法
(三) 参与型培训法
1 自学 2 案例研讨法(又称个案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事件处理法) 3 头脑风暴法 4 模拟训练法 5 敏感性训练法(洞察力) 6 管理者训练(培训中低层管理人员)
(四) 态度性培训法(主要针对行为调整与心理训练)
1 角色扮演法(适用于中层、基层、一般员工) 2 拓展训练(以外化型体能培训班:场地拓展训练、野外拓展训练)
(五) 科技时代的培训
1 网上培训 2 虚拟培训
(六)其他:函授、业余进修、开展读书活动、参观访问
36、研讨法的类型、缺点、优点 146
类型:1、以教师或受训者为中心的研讨 2.以任务或过程为取向的研讨
优点:P146 ①多向式信息交流 ②要求学员积极参与,有利于培训学员的综合能力 ③加深学员对知识的 理解 ④形式多样,适应性强
缺点:P147 ①对研讨题目、内容的准备要求较高 ②对指导教师的要求较高
37、工作轮换法 148
鼓励“通才化”,适合于一般直线管理人员的培训,不适用于职能管理人员。
工作轮换法是指让受训者在预定时期内变换工作岗位,使其获得不同岗位的工作经验的培训方法。
38、头脑风暴法的操作要点、关键 151
又称为“研讨会法”“讨论培训法”或“管理加值训练法”。最大限度发挥每个参考者的创造力
要点:只规定一个主题,即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保证讨论内容不泛滥,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与方案,但不可以评论他们的建议与方案。
关键:要排除思维障碍,消除心理压力,让参加者轻松自由,各抒己见。
39、案例研究法P150
是一种信息双向性交流的培训方式,它将知识传授与能力提高两者融合到一起,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培训方法,可分为案例分析法与事件处理法。
40、模拟训练法的缺点、目的 151-152
缺点:1.模拟情景准备时间长,2、质量要求高3、.对组织者要求高4、熟悉培训中的各项技能
目的: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
41.T小组的使用范围。活动方式152 T小组又称敏感训练法
适用范围:1.组织发展训练 2.晋升前的人际关系训练 3.中青年管理人员的人格塑造训练4.新进人员的集体组织训练5.外派工作人员的异国文化训练
活动方式:集体住宿训练、小组讨论、个别交流等。
42.场地拓展训练的特点:154
1.有限的空间,无限的可能2.有形的游戏,锻炼的是无形的思维3.简便,容易实施(变革与学习、沟通与默契、心态与士气、共同愿景得到改善)
43. 网上培训的特点:155
1 无须将学员从各地召集到一起,大大节省了培训费用。
2 可及时、低成本地更新培训内容。
3 声音、图片与影音文件等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
4 进程安排比较灵活,学员可以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进行,而不用中断工作。
44.解决问题的7个环节159
5W2H原则:何人(who)、何事(what)、何时(when)、何地(where)、 何物(which)、如何做(how)、多少费用(how much)。
45.培训方法的选择应与受训者的全体特征相适应,其特征可以使用一下参数:157
1.学员构成(职务特征、技术心理成熟度、学员个性特征)2.工作可离度 3.工作压力
46.案例讨论的顺序157
1.由培训者展示案例资料 2.各小组再分别研讨案例 3.确定核心问题 4.通过讨论悬着最佳方案 5.全体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47.畅谈是头脑风暴法的什么阶段,规则P160 :
畅谈是头脑风暴法的创意阶段
规则:①不要私下交谈,以免分散注意力 ②不妨碍及评论他人发言,每人只谈自己的想法 ③发表见解时要简单明了,一次发言只谈一种见解
48.企业培训制度的构成包括P161:
①培训服务制度、
②入职培训制度、
③培训激励制度、
④培训考核评估制度、
⑤培训奖惩制度、
⑥培训风险管理制度
49.岗位培训制度、实质161
岗位培训制度是①企业培训制度最基本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②是企业员工培训的一种基本办学形式与工作重点,强调紧密结合职业。实行按需施教的原则
实质:是提高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
50.起草与修订企业培训制度的要求:162
战略性.长期性用“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与管理理念制定培训制度保正制度的稳定性与连贯性.适用性。
51.各项培训管理制度的起草P163-166
(一)培训服务制度。(首要制度) 1、培训服务制度条款。
2、培训服务协议条款。
(二)入职培训制度。(先培训、后上岗)
(三)培训激励制度:(激励各个利益主体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四)培训考核评估制度:(必须100%进行)
(五)培训奖惩制度:(是保障前几项培训管理制度顺利执行的关键)
(六)培训风险管理制度:
52.培训服务制度条款。163
①员工正式参加培训前,根据个人与组织需要向培训管理部门或部门经理提出的申请;
②在培训申请被批准后需要履行的培训服务协议签订手续;
③培训服务协议签订后方可参加培训。
53.培训服务协约条款163
①参加培训的申请人;
②参加培训的项目与目的;
③参加培训的时间、地点、费用与形式等;
④参加培训后要达到的技术或能力水平;
⑤参加培训后要在企业服务的时间与岗位;
⑥参加培训后如果出现违约的补偿;
⑦部门经理人员的意见;
⑧参加人与培训批准人的有效法律签署
54.入职培训制度:163-164
①培训的意义与目的;
②需要参加的人员界定;
③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入职培训的解决措施;
④入职培训的主要责任区(部门经理还是培训组织者);
⑤入职培训的基本要求标准(内容、时间、考核等);
⑥入职培训的方法。
55.培训激励制度:164
①完善的岗位任职资格要求;
②公平、公正、客观的业绩考核标准;
③公平竞争的晋升规定;
④以能力与业绩为导向的分配原则。
解释:①对员工的激励 ②对部门及主管的激励 ③对企业本身的激励
56.培训风险管理制度。通过制定管理制度规避企业培训的风格,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65-166
①企业根据《劳动法》与员工建立相对稳定的劳动关系;
②根据具体的培训活动情况考虑与受训者签订培训合同,从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与违约责任;
③在培训前,企业要与受训者签订培训合同,明确企业与受训者各自负担的成本、受训者的服务期限、保密协议与违约补偿等相关事项;
④根据“利益获得原则”,即谁投资谁受益,投资与受益成正比关系,考虑培训成本的分摊与补偿
57.培训制度的推行与完善:166
①要贯穿于培训体系的各个环节之中,有章可守,有法可依。
②监督检查人员不能仅限于企业高层领导,还应该吸收员工代表参加
③采取开放式的管理,员工也可采用匿名的方式。
58.重点团队分析法的优点、缺点:123
优点:1.不必与每个员工逐个面谈,花费的时间与费用比面谈法要少的多。
2.各类培训对象各抒己见,可以发挥头奶风暴法的作用,得到的培训需求信息更有价值。
3.易激发出小组中个成员对企业培训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缺点:1.对协调员与讨论组织者要求高
2.由于一些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可能会导致小组讨论时大家不会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敢反映本部门的真实情况,某些问题的讨论可能会限于形式。
59.培训需求信息搜集的观察法:124
是培训者亲自到员工工作岗位上去了解员工的具体情况。观察法是一种最原始最基本的调查工具之一,它比较适合生产作业与服务性工作人员,而对于技术人员与销售人员则不太适用。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培训者与培训对象亲自接触,对他们的工作有直接的了解。通常设计一份观察记录表,就会掌握大量资料作为培训需求分析的依据。
60.年度培训计划的制定:134
1、根据培训需求分析的结果汇总培训意见,制定初步计划
2、管理者对培训需求、培训方式、培训预算等进行审批
3、确定培训教师与教材等
4、做好相关场地、设备等准备
5、编制培训次序表,并通知相关部门与单位
61.技能成果是用来评估什么的141
是用来评估技术或运动技能,以及行为方式的水平,它包括技能的获得与学习(技能学习)及技能在工作中的运用(技能转换)两个方面(观察法)
62.绩效成果141
用来决策公司培训计划所支付的费用。
包括1.雇员流动率或事故发生率的下降导致的成本降低 2.产量的提高及产品质量3.顾客服务水平的改善
63.培训效率评估144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供一份详细的培训项目评估报告,让他们知道投资后的回报。
64. 以任务或过程趋向的研讨是什么?146
1、 着眼于达到某种目标,这个目标是事先确定的,组织这样的研讨需要设计能够引起研讨者兴趣,具有探索价值的题目
2、 着眼于谈论过程的学员之间的相互影响
65.案例分析法150
又称个案分析法,它是把实际中真实的场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与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与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员的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培训方法。
66.事件处理法150
让学员自行收集亲身经历的案例,将这些案例作为个案,利用案例研究法进行分析讨论,并用讨论结果来警戒日常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67.ST、目的152
又称T小组,简称ST(Sensitivity Training)法。敏感性训练要求学员在小组中就参加者的个人情感、态度及行为进行坦率、公正讨论,相互交流对各自行为的看法,并说明其引起的情绪反应。常采用集体住宿训练、小组讨论、个别交流等活动方式。
目的:提高学员队自己行为与他人行为的洞察力
68管理者的训练152
(Manager Training Plan)简称MTP,是产业界最为普遍的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方法。这种方法使学员深刻系统地学习,深刻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与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适合于中低层管理人员管理的基本原理、知识、提高管理的能力培训。
一般采用专家授课、学员间研讨的培训方式。企业可通过大型的集中训练、以脱产的方式进行。
69.企业培训制度包括:161
主要包括培训的法律与规章、培训的具体制度与政策两个方面。
70.企业培训涉及两个主体:161 企业与员工。
71.企业培训的成功有赖于:162 培训制度的指导与规范,而培训制度的内容必须服从或服务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72.培训是一项人力资本投资活动,要正确认识人力资本投资与人才开发的长期性与持久性。
73.与创造性相适应的培训方法:156 头脑风暴法、形象训练法、等价变换的思考方法
74.与技能培训相适应的培训方法:156 实习、联系、工作传授法、个人指导法、模拟训练法
75.与态度、价值观以及人格情操相适应的培训方法:156 面谈法、集体讨论法、集体决策法、角色扮演法、悟性训练、管理方格理论培训
76.工作说明的主要内容:
1.工作人员所面临的资源状况 2.他们必须做出的决策 3.他们必须采取的行动 4.每项行动的结果
5.每项行动或每个结果的标准
77.培训效率评估: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供一份详细的培训项目评估报告,让他们知道投资后的回报。
1、与以前培训效率(纵向对比)2、与不同企业之间(横向对比)3、与企业实际达到的与应该达到的(基准对比)
78.培训规划的主要内容:
1、培训项目的确定2、培训内容的开发(满足需求,突出重点、立足当前、讲求实用考虑长远、提升素质的基本原则)3、实施过程的设计4、评估手段的选择5、培训资源的筹备6、培训成本的预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