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8年中考理综模拟试题10套合集附答案.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9775161 上传时间:2025-04-07 格式:DOC 页数:109 大小:9.9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中考理综模拟试题10套合集附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2018年中考理综模拟试题10套合集附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中考物理模拟试题(一) 一、选择题(15×2=30分) 1.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是有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 D.敲鼓时,听到鼓声,鼓面不振动 2. 自然界中的美景常令人陶醉,如图所示由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3. 如图所示,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A.鱼线对鱼杆的拉力使钓鱼杆发生形变 B.瓶对海绵的压力使海绵发生形变 C.球拍对乒乓球的作用力改变了乒乓球的运动方向 D.脚用力踢足球时,能使足球飞出去,说明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4.如图为用瓶起开启瓶盖的情景,关于该瓶起使用时的杠杆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5.下列记录的物理量中,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中学生的身高160dm B.一个鸡蛋的质量5g C.人感觉舒适的气温是40℃ D.人正常步行速度是1.1m/s 6. 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拉开易拉罐的拉环时,罐口有少量“白气”生成,这是液化现象 B.夏天在早晨的树叶上常有露珠产生,这是液化现象 C.冬天放在室外结冰的湿衣服也能干,这是凝华现象 D.人们常用酒精为高烧病人降温,这是蒸发现象 7.下列关于功、能、热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火箭在加速升空时机械能总量在增加 B、地震中形成的“堰塞湖”的隐患在高处的蓄水具有很大的动能 C、物体的温度越高,具有的热量越多 D、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是对物体做了功 8. 下列各种电路设备中,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是(  )A   A. 动圈式话筒 B. 扬声器 C. 电动机 D. 电炉 9. 一物块轻轻放入盛满水的大烧杯中,静止后有76g水溢出;将其轻轻放入盛满酒精的大烧杯中,静止后有64g酒精溢出.已知酒精的密度是0.8×103kg/m3,则物块在水中的状态及物块的密度是( B ) A.悬浮,1.0×103kg/m3 B.漂浮,0.95×103kg/m3 C.下沉,1.2×103kg/m3 D.漂浮,0.90×103kg/m3 10.一物体放在距凸透镜20cm处时,在另一侧距凸透镜6cm处的光屏上出现了一个清晰的像。那么该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3cm B.5 cm C.7 cm D.9 cm 11. 下图中的电路图和实物图相对应的是 (    ) 12.甲乙两个滑轮组如图4所示,其中的每一个滑轮都相同,用它们分别将重物G1、G2提高相同的高度,不计滑轮组的摩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13图 A.若G1 = G2,拉力做的额外功相同 B.若G1 = G2,拉力做的总功相同 C.若G1 = G2,甲的机械效率大于乙的机械效率 D.用甲乙其中的任何一个滑轮组提起不同的重物,机械效率不变 13. .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后, L1和L2两盏电灯都不亮,电流表指针几乎没有偏转,电压表指针明显偏转,该电路的故障可能是(  ) A.L1灯断路 B.L2灯断路 C.电流表内部发生了断路 D.开关接线柱没接实,发生了断路 14.如图所示,家庭用电中常见到这些做法,其中符合安全用电要求的是:(    ) 15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后,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时,下列判断正确的(  )   A.三只电表的示数都变大   B. ,示数变小,的示数不变   C.三只电表的示数都变小   D.,表的示数变小,表示数不变 二.作图与实验题(16—18每图2分,19--22每空1分,共21分) 16图 16.试在右图所示的图中,画出钟表两指针的位置. 17. 如图所示,物体A漂浮在液面上,请画出物体A所受到的浮力F浮的示意图. 18. 请将如图8所示元件,连接成符合安全用电要求的家庭电路 19.图9中电流表的示数为 ;图10中物体的质量为 。 20. 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实验中: (1)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  的规律制成的. (2)使用温度计之前,应观察它的   和零刻度线位置. (3)请指出如图1所示的操作错误之处:   .图2示数是  . 21. 小盘同学用天平、量筒、水和细线测量铝块的密度. 1.实验步骤如下: (1)将天平放在   桌面上,发现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使横梁平衡; (2)用调好的天平测量铝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砝码及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则铝块的质量m=   g; (3)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中,记下此时液面对应的示数(如图丙所示); (4)用细线系好铝块,并浸没在量筒的水中,记下此时液面对应的示数(如图丁所示); (5)整理器材. 2.从丙、丁可知:则铝块的密度ρ=   kg/m3; 22.在“伏安法测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 (1)用笔画线在图甲中将电路实物图连接完整. (2)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无论如何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小灯泡都不发光,且电流表示数为零,电压表示数为3V,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3)排除故障后,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电流表示数为0.3A时,电压表示数如图乙为      V,则此时小灯泡电阻为     Ω.接着,要使电压表示数变为2.5V,则变阻器滑片应向     端(填:“左”或“右”)移动. 三.问答与计算题(23题5分,24题 6分,25题 8 分,共 19 分) 23.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见悠久的灯泡会发黑,亮度也较低,请你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答: 24. 学习了简单机械的有关知识后,小强同学自制了一种简易升降晾衣架,它由四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绳子的一段固定在天花板上,人用力拉绳子的自由端可以使晾衣架匀速上升,晾衣架在匀速上升过程中横梁保持水平,如图所示.将40N的衣物挂在晾衣架上,人拉绳的力为12.5N时,衣物匀速上升,忽略绳重及摩擦.求: (1)此时该装置的机械效率; (2)将60N的衣物挂在晾衣架上,使其匀速上升1米,人所做的总功. 25.图13是某简易电吹风工作原理的电路图(R为电热丝,M为电动机),表3是该电吹风的铭牌。求: 图13 (1)电吹风正常工作且吹热风时,流过电热丝的电流多大。 (2)电热丝R的阻值多大(电热丝的阻值随温度变化不计)。 2018年中考冲刺试卷(一) (满分:100分 ) 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a—40 Fe-56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来有关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2.下列事实,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合理的是( ) 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不断运动 B.氢气液化体积变小——分子体积改变 C.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较大——分子构成不同 D.二氧化碳能灭火而一氧化碳能燃烧——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3.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工业用盐,它有毒、有咸味,外形与食盐相似。人若误食会引起中毒,危害人体健康,甚至致人死亡。在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 A.-3  B.+3 C.+5  D.0 4.下列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5.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则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丁一定是化合物 B.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C.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1 D.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6.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用弹簧夹夹紧a处的橡皮管,以锌粒和稀硫酸为原料,可制取氢气。某次实验后锥形瓶中锌粒已耗尽,稀硫酸仍有剩余,液面上方充满了氢气。若想赶出这些氢气进行收集利用,可打开a处的弹簧夹,从a处往锥形瓶中通入一定量的(  ) A.水    B.空气   C.碳酸钠溶液    D.氧气 7.图中M、N分别表示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试根据图中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点表示M、N两种物质在t1℃时均达到饱和 B.M、N两种饱和溶液,当温度从t1 ℃降至t2 ℃时,一定析出相同质量的晶体 C.同处A点的相同质量的M、N两种溶液,当温度从t1 ℃降至t2 ℃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 D.0 ℃时,M、N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8.烧杯中盛有X溶液,逐滴加入(或通入)Y物质,烧杯内液体的pH变化如图所示。则符合该变化的一组物质是( ) 选项 X Y A NaOH溶液 稀HCl(过量) B 稀H2SO4 BaCl2溶液(少量) C Ca(OH)2 CO2(适量) D 稀NaOH H2O 9.化学为我们解决能源、材料、粮食和环境问题,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 A.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可再生的,人类可以无限制地开发利用 B.农药和化肥能促进粮食生产,可以尽量多用 C.塑料属于合成材料,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便利,但会造成“白色污染” D.生活污水可以直接排入河流中 10.下图是某同学所做家庭小实验的记录,其中药品选择出现错误的是(  )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7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共39分) 11.(3分)填表: 化学符号 nSO2 表示意义 一个银原子 氨气 12.(4分)星期天小明和班里的几个同学到郊外去野炊。 (1)早上出门时,小明选择了一件腈纶衬衣,它是由__ __材料制成的。 (2)上午游玩时,闻到了远处扑鼻的花香,说明了__ _。 (3)中午他们准备的食物和饮料有:咸味烤饼、牛奶、烤肉串、米饭、矿泉水。从均衡膳食角度,还需要补充的食物是 。 __ (4)下午离开时,他们用泥沙覆盖火堆,使火熄灭。采用这种灭火方法的目的是__ 13.(5分)M常为骨质疏松的患者需补充的元素,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右图所示。 (1)x的值是__ _,M元素属于_ 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下列微粒示意图中属于离子的是__ __(填字母序号,下同),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M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下列__ __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3)已知第(2)题中B的元素符号为“F”,则M元素与该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 14.(7分)在下面关系图中,甲、乙、丙、丁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单质,且丁由地壳中含量居第二位的金属元素组成,F是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气体,A是一种常见液体,C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 (1)写出化学式:甲是___,F是___,H是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D→E:___,其基本反应类型是  反应。 (3)与A物质组成元素相同的物质是__(填化学式)。 15.(10分)根据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实验A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实验B中的现象是__ __,此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_ (3)实验C中玻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 _,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_ _。 16.(6分)以下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由H、C、O、Cl、Na、Ca、Cu、Fe中的元素组成。 (1)利用图1进行实验: ①若B为不溶于水的白色颗粒固体,将A溶液滴入后产生气泡,则B的化学式为__ __。 ②若将蓝色D溶液滴入到E粉末中,可观察到溶液变为浅绿色,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 (2)利用图2进行实验:挤压胶头滴管将F溶液滴入到盛有H的锥形瓶中,可观察到气球胀大,H可能为_ 。 (3)利用图3进行实验——“发射火箭”。表演时,挤压胶头滴管,套着塑料火箭的轻质细木棒向上冲出,完成发射。则锥形瓶中的固体和胶头滴管中的液体可能是上述物质中的 _ 。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共21分) 17.(11分)学校实验室的废液缸中收集了同学们在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CO2后的残留废液。小红同学想探究废液中溶质的成分,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废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小红认为废液中溶质只有CaCl2。你认为还可能含有的溶质是_ __(填化学式),该物质属于  (填“酸”“碱”或“盐”)。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实验与结论】 (1)小红分别取少量该废液和CaCl2溶液加入到两支试管中,并向其中分别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做对比实验,结果两试管中溶液均为无色,于是小红认为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2)你认为小红的实验__ (填“能”或“不能”)证明她的猜想,理由是_ (3)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方案一:选用碳酸盐作试剂。 方案二:你选择的试剂是____(填化学式,与方案一物质类别不同)。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_ 。 【拓展与应用】 (1)若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要想使处理后的废液只有CaCl2溶液,应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 ,反应完成后 。 (2)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实验室的废液未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_ _ (写一条)。 18.(12分)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是空气的重要污染源,其成分之一是NO。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查阅资料后得知:①NO常温下是一种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略大;②NO常温下能与氧气迅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2NO+O2===2NO2;③实验室常用铜与稀硝酸反应制取NO:3Cu+8HNO3(稀)===3Cu(NO3)2+2NO↑+4X。根据以上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1)物质X的化学式为_ _。 (2)若选择合适的装置来制取并收集NO气体,你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 ,收集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 (3)实验时在发生装置中可以观察到:铜片不断溶解并得到蓝色溶液,还能观察到的现象有__ 。 (4)该小组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还得知:①NO容易和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②NO能抗击侵入人体的微生物,并能阻止癌细胞的繁殖和肿瘤细胞的扩散。综合分析①和②的信息,你得到的启示是__ _。 (5)某化工厂准备生产Cu(NO3)2,以铜和稀硝酸为主要原料设计了两种方案: 方案一:3Cu+8HNO3(稀)===3Cu(NO3)2+2NO↑+4X 方案二:2Cu+O22CuO CuO+2HNO3===Cu(NO3)2+H2O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你认为较合理的方案是__ _。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选择此方案的另一条理由是_ __。 四、计算题(本大题只有1个小题,共12分) 19.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分别是FeO、Fe2O3和Fe3O4。某固体粉末可能含有一种或两种铁的氧化物,取23.2 g固体粉末,向其中通入足量一氧化碳并加热(假设固体完全反应),将反应生成的气体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生成40.0 g沉淀。试计算: (1)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多少克?(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2)固体粉末中含有的铁的氧化物可能为_ 2018年中考物理模拟试题(1)答案 一. 选择题:1B,2C,3D,4D,5D,6C,7A,8A,9B,10B,11D,12C,13A,14B,15D 二. 作图与实验题: 16. 17 18. 19.0.48A,57g. 20. (1)液体热胀冷缩(2)量程分度值(3)玻璃泡接触容器底部 21. (1)①水平;右②54(2)2.7×103 22. (1)实物图连接如下: (2)灯泡断路;(3)1.8;6;左. 23因为灯泡在工作时温度很高,由钨做成的灯丝会在高温中发生升华,当遇到脚较冷的玻璃时又发生凝华依附在玻璃内壁,所以灯泡会发黑。由于灯丝升华后会变细,即灯丝的电阻变大,根据P=可知,灯泡的电功率变小,所以亮度变暗。 24 解: (1)∵G=40N,F=12.5N, ∴该装置的机械效率为:η======80%. (2)∵G=40N,F=12.5N,设晾衣架横梁(含动滑轮)的总重G架, 由F=(G架+G)可得: 晾衣架横梁(含动滑轮)的总重力为:G架=4F﹣G=4×12.5N﹣40N=10N; 而第二次提升物体的重力为:G衣=60N, ∴此时的拉力为:F′=(G架+G衣)=×(10N+60N)=17.5N, 而物体上升的高度h=1m,则绳子末端移动的距离为:S=4h=4×1m=4m, ∴人做的总功为:W=FS=17.5N×4m=70J. 答:(1)此时该装置的机械效率为80%. (2)将60N的衣物挂在晾衣架上,使其匀速上升1米,人所做的总功为70J. 25.=460W-20W=440W P=UI,I===2A P=,R===2420 2018年中考物理模拟试题(二) 一、选择题(15×2=30分) 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超声波可以在真空传播 B.好朋友的声音与陌生人的声音是由音调来分辨的 C.声音的响度越大,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大 D.声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 2、在下列光路图描述的现象中,能用光的折射原理解释的是( )   A. 木工检查木料是否平直 B. 演员对镜练习   C. 用放大镜观察指 纹 D. 阳光穿过树林 3右图是动圈式话筒的构造示意图,,当人对着话筒说话时,声音使膜片振动,与膜片相连的线圈在磁场中运动,产生随声音变化而变化的电流,经放大后通过扬声器还原成声音,下列设备与动圈式话筒工作原理相同的是( ) A.电钳 B.电饭锅 C.电动机 D.发电机 4、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大 B.质量相等的两个物体,速度大的那个物体内能一定大 C.1000℃的铁块具有内能,0℃的冰块不具有内能 D.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不变,内能增大 6、如图所示的工具中属于费力杠杆的一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7、汽车在平直高速路上行驶,1min通过1200m路程汽车速度是(    ) A.1200m/s B.72m/s C.60m D.20m/s 8 . 如下图是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实验装置,容器中装有水,P是装有橡皮膜的探头,图中探头上的橡皮膜向上,若保持探头深度不变,则(C ) A. 探头橡皮膜向下,橡皮膜向下,h增大。B.探头橡皮膜向下,h减小 将U形管中的水换成了酒精,h增大。D. 将U形管中的水换成了酒精,h减小。 9、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提升物体,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的装置是( ) 8题图 10、同一物体分别漂浮在甲、乙液体中(ρ甲>ρ乙),受到的浮力分别为F甲、F乙,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分别为V甲、V乙,则( ) A.F甲=F乙,V甲>V乙 B.F甲=F乙,V甲<V乙 C.F甲<F乙,V甲=V乙 D.F甲>F乙,V甲=V乙 11、对如图所示电路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当断开Sl、S2,闭合S3时,R1与R2为串联 B.当断开S3,闭合S1、S2时,R1与R2为并联 C.当断开S1,闭合S2、S3时,R1与R2为串联 D.只要同时闭合Sl、S3,就会出现短路现象 12如下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S,两灯均发光.一段时间后,一盏灯突然熄灭,而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都不变,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灯L1断路 B.灯L2断路 C.灯L1短路 D.灯L2短路 13题 13、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电路,测量额定电压为2.5V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当电压表示数为2.5V时,测出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可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了 B.闭合开关后,小灯泡不发光,一定是小灯泡灯丝断了 C.闭合开关前,滑片P应滑到B端 D.实验还可得知,小灯泡的实际功率越大,小灯泡越亮 14、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由于发现了巨磁电阻(GMR)效应,荣获了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如图是研究巨磁电阻特性的原理示意图.实验发现,闭合S1,S2后,在滑片P向左滑动的过程中,指示灯明显变亮,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5题 A.指示灯明显变亮,电磁铁的右端为S极。 B. 指示灯明显变暗,电磁铁的磁性减弱 C.巨磁电阻的电阻值随磁场的增强而增大 D. 指示灯明显变暗,电磁铁的右端为S极。 15、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其中R0、R1为定值电阻,闭合开关,当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从右端调到左端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流A1示数变小 B.电压表V1示数变小 C.电压V2示数变小 D.R0两端的电压变小 二、作图与实验题(16-18题每图2分,19—22每空1分,,共24分) . 16、如图所示,请画出力F的力臂L 17、如图所示,、b是在水中的物点发出的光经水面折射后的两条光线,用A、B分别表示该物点(或像点)和它的像点(或该物点) ⑴其中A表示              。 ⑵完成该物点的成像光路图。 18、开关闭合后磁感线的形状如图所示,请在如图所示中标出磁铁A左边的磁极及磁感线方向. 19、图a所示的物体的长度是  cm,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20、如图所示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点燃蜡烛后,首先调节   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亮度. (2)如图所示,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倒立、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3)改变蜡烛的位置,使其位于5cm刻度线处,再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  的实像(填“放大”、“等大”或“缩小”).若在照毕业像时,要使照片上同学们的像再大一些,摄像师应将照相机的镜头向 (“靠近”“远离”)同学们的方向调节. 21、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若在实验前出现如图1所示的情况,应将杠杆左端的螺母向  (填“左”或“右”)调节,直至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  . (2)如图2所示,在杠杆左边A处挂四个相同的钩码,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在杠杆右边B处挂同样的钩码  个. (3)如图3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在C处竖直向上拉,当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时,使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2、同学们在“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电源用三节新干电池,小灯泡额定电压为2.5V,灯丝电阻阻值约为10Ω.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如图甲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 (2)小明同学正确连接电路闭合开关后,发现小灯泡不亮,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指针几乎不动,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写出一种即可). (3)小亮同学闭合开关,移动滑片P到某一点时,电压表示数为(如图乙所示)   V,若他想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应将图中滑片P向   (填“A”或“B”)端移动. (4)小光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如图丙所示的I﹣U图象,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   W. 三、简答与计算题(23题5分,24题6分,25题8分,共16分) 23、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棒,会冒”白气”白气是如何形成的,白气是上升还是下降?为什么? 答: 24、一辆质量是3.5× 103 kg的汽车不慎陷入泥泞地面,汽车司机组织人们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将汽车拖出。已知整个过程中,水平拉力F是1×103 N,汽车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了2 m,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90%。求: (1)拉力F做的总功。 (2)有用功为多大?(3)汽车受到的阻力大小。 25、一个电热毯的简易电路图如图所示,R1是电热毯的电热丝,R2是定值电阻.当开关S闭合时,电热毯才处于高温加热状态,额定加热功率为110W;当开关S断开时,电热毯处于保温加热状态.求: (1)R1的阻值; (2)该电热毯处于高温加热状态时,10min消耗的电能; (3)已知R2的阻值为660Ω,当电热毯处于低温加热状态时,R1的实际功率为多少? 2018年中考冲刺试卷(一) (满分:100分 ) 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a—40 Fe-56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来有关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2.下列事实,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合理的是( ) 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不断运动 B.氢气液化体积变小——分子体积改变 C.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较大——分子构成不同 D.二氧化碳能灭火而一氧化碳能燃烧——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3.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工业用盐,它有毒、有咸味,外形与食盐相似。人若误食会引起中毒,危害人体健康,甚至致人死亡。在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 A.-3  B.+3 C.+5  D.0 4.下列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5.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则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丁一定是化合物 B.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C.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1 D.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6.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用弹簧夹夹紧a处的橡皮管,以锌粒和稀硫酸为原料,可制取氢气。某次实验后锥形瓶中锌粒已耗尽,稀硫酸仍有剩余,液面上方充满了氢气。若想赶出这些氢气进行收集利用,可打开a处的弹簧夹,从a处往锥形瓶中通入一定量的(  ) A.水    B.空气   C.碳酸钠溶液    D.氧气 7.图中M、N分别表示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试根据图中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点表示M、N两种物质在t1℃时均达到饱和 B.M、N两种饱和溶液,当温度从t1 ℃降至t2 ℃时,一定析出相同质量的晶体 C.同处A点的相同质量的M、N两种溶液,当温度从t1 ℃降至t2 ℃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 D.0 ℃时,M、N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8.烧杯中盛有X溶液,逐滴加入(或通入)Y物质,烧杯内液体的pH变化如图所示。则符合该变化的一组物质是( ) 选项 X Y A NaOH溶液 稀HCl(过量) B 稀H2SO4 BaCl2溶液(少量) C Ca(OH)2 CO2(适量) D 稀NaOH H2O 9.化学为我们解决能源、材料、粮食和环境问题,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 A.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可再生的,人类可以无限制地开发利用 B.农药和化肥能促进粮食生产,可以尽量多用 C.塑料属于合成材料,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便利,但会造成“白色污染” D.生活污水可以直接排入河流中 10.下图是某同学所做家庭小实验的记录,其中药品选择出现错误的是(  )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7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共39分) 11.(3分)填表: 化学符号 nSO2 表示意义 一个银原子 氨气 12.(4分)星期天小明和班里的几个同学到郊外去野炊。 (1)早上出门时,小明选择了一件腈纶衬衣,它是由__ __材料制成的。 (2)上午游玩时,闻到了远处扑鼻的花香,说明了__ _。 (3)中午他们准备的食物和饮料有:咸味烤饼、牛奶、烤肉串、米饭、矿泉水。从均衡膳食角度,还需要补充的食物是 。 __ (4)下午离开时,他们用泥沙覆盖火堆,使火熄灭。采用这种灭火方法的目的是__ 13.(5分)M常为骨质疏松的患者需补充的元素,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右图所示。 (1)x的值是__ _,M元素属于_ 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下列微粒示意图中属于离子的是__ __(填字母序号,下同),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M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下列__ __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3)已知第(2)题中B的元素符号为“F”,则M元素与该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 14.(7分)在下面关系图中,甲、乙、丙、丁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单质,且丁由地壳中含量居第二位的金属元素组成,F是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气体,A是一种常见液体,C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 (1)写出化学式:甲是___,F是___,H是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D→E:___,其基本反应类型是  反应。 (3)与A物质组成元素相同的物质是__(填化学式)。 15.(10分)根据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实验A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实验B中的现象是__ __,此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_ (3)实验C中玻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 _,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_ _。 16.(6分)以下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由H、C、O、Cl、Na、Ca、Cu、Fe中的元素组成。 (1)利用图1进行实验: ①若B为不溶于水的白色颗粒固体,将A溶液滴入后产生气泡,则B的化学式为__ __。 ②若将蓝色D溶液滴入到E粉末中,可观察到溶液变为浅绿色,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 (2)利用图2进行实验:挤压胶头滴管将F溶液滴入到盛有H的锥形瓶中,可观察到气球胀大,H可能为_ 。 (3)利用图3进行实验——“发射火箭”。表演时,挤压胶头滴管,套着塑料火箭的轻质细木棒向上冲出,完成发射。则锥形瓶中的固体和胶头滴管中的液体可能是上述物质中的 _ 。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共21分) 17.(11分)学校实验室的废液缸中收集了同学们在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CO2后的残留废液。小红同学想探究废液中溶质的成分,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废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小红认为废液中溶质只有CaCl2。你认为还可能含有的溶质是_ __(填化学式),该物质属于  (填“酸”“碱”或“盐”)。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实验与结论】 (1)小红分别取少量该废液和CaCl2溶液加入到两支试管中,并向其中分别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做对比实验,结果两试管中溶液均为无色,于是小红认为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2)你认为小红的实验__ (填“能”或“不能”)证明她的猜想,理由是_ (3)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方案一:选用碳酸盐作试剂。 方案二:你选择的试剂是____(填化学式,与方案一物质类别不同)。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_ 。 【拓展与应用】 (1)若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要想使处理后的废液只有CaCl2溶液,应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 ,反应完成后 。 (2)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实验室的废液未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_ _ (写一条)。 18.(12分)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是空气的重要污染源,其成分之一是NO。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查阅资料后得知:①NO常温下是一种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略大;②NO常温下能与氧气迅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2NO+O2===2NO2;③实验室常用铜与稀硝酸反应制取NO:3Cu+8HNO3(稀)===3Cu(NO3)2+2NO↑+4X。根据以上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1)物质X的化学式为_ _。 (2)若选择合适的装置来制取并收集NO气体,你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 ,收集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 (3)实验时在发生装置中可以观察到:铜片不断溶解并得到蓝色溶液,还能观察到的现象有__ 。 (4)该小组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还得知:①NO容易和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②NO能抗击侵入人体的微生物,并能阻止癌细胞的繁殖和肿瘤细胞的扩散。综合分析①和②的信息,你得到的启示是__ _。 (5)某化工厂准备生产Cu(NO3)2,以铜和稀硝酸为主要原料设计了两种方案: 方案一:3Cu+8HNO3(稀)===3Cu(NO3)2+2NO↑+4X 方案二:2Cu+O22CuO CuO+2HNO3===Cu(NO3)2+H2O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你认为较合理的方案是__ _。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选择此方案的另一条理由是_ __。 四、计算题(本大题只有1个小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