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复习题
一、填空题
1._《诗经》_________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从古代流传下列的乐歌总集,所辑多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
2.《春江花月夜》原是_乐府旧题_________,属《清商曲·吴声歌》,相传是南朝陈后主创制。
3.杜甫笔下“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描绘的是大诗人__李白________。
4.汉乐府民歌思想内容最基本的特征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其形式多为_五言_________叙事诗。
5.《诗经》以四言为主,多用复叠式章法和___赋比兴_______的表现手法。
6.汉代流传一批无名氏所作的没有标题的五言抒情诗,箫统从中选取十九首编入《文选》,并加了一个《 古诗十九首 》的标题。
7.以“沉郁顿挫”为艺术风格的杜甫的诗被后代尊称为“ 诗史 ”。
8.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__________运动。
9.中唐大诗人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说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和_____杜甫_____。
10.“忍地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是词人______柳永____《鹤冲天》中的词句。
11.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 桃花扇 》,是在汤显祖《牡丹亭》之后,中国戏剧史上成就最高的作品。
12.《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在 乌台 诗案之后,被贬黄州时所作的词。
13.在中国词坛上,豪放派的代表词人有____苏轼______ 和辛弃疾。
14.“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指的是李煜和__李清照________。
15.元丰二年(1079),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 乌台诗案 ”。
16.“孤篇压全唐”,说的是唐朝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 春江花月夜 》。
17.“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诗人____李白______对自己诗歌风格的最好写照。
18.晚唐时期最重要的诗人是人们习称的“小李杜”,即____李商隐______和杜牧。
19.在中国词坛上,李清照被称为___婉约_______派的代表词人。
20.苏轼诗歌清新豪健,自成一家,与 黄庭坚 并称“苏黄”。
21.《古诗十九首》多数是写____游子______的乡情和思妇的闺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包括《古诗十九首》在内的“古诗”为“五言之___冠冕_______也。”
22.现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集子是宋人_郭茂倩_________的《乐府诗集》。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的__郊庙歌辞________、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
23.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_别是一家________”的主张,力图界清诗词的区别。
24.“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是___苏轼_______对王维山水诗画的评价。
25._______崔颢___的《黄鹤楼》把怀古和思乡两方面的内容融合到一起,严羽评论说“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26.前人曾评价苏轼的《_____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_____》:“此词一出,其余中秋词尽废”。
二、选择题
1.先秦诸子散文中,想象最丰富、最富浪漫色彩的是( )
A.《孟子》B.《老子》C.《庄子》D.《韩非子》
2.李商隐《无题》中运用神话传说抒情的句子是( )
A.东风无力百花残B.蜡炬成灰泪始干C.夜吟应觉月光寒D.青鸟殷勤为探看
3.李清照诗歌的风格特点是( )
A.清新婉约B.豪放飘逸C.苍凉悲壮D.简洁含蓄
4.《诗经》中保存民歌最多的是( )
A.国风B.大雅C.颂D.小雅
5.下列诗歌中不属于叙事诗的是( )
A.《诗经·氓》B.李白《将进酒》C.杜甫《兵车行》D.白居易《长恨歌》
6.《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是()
A.融情入景 B.因情造景 C.移情于景 D.以景托情
7.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没有用到的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法是( )
A.象征B.排比C.谐音D.对偶
8.《氓》中属于赋的句子是()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C.“女也不爽,士贰其行”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9.下列诗篇属于用乐府旧题的是( )
A.李商隐《锦瑟》B.白居易《长恨歌》C.李白《蜀道难》D.杜甫《月夜》
10.以宋室南渡为界,词作的情感和风格呈现出两种不同面貌的作家是()
A.辛弃疾B.李清照C.柳永D.苏轼
11.提出“文章合为时者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名主张的唐代诗人是()
A.王维B.李白C.杜甫D.白居易
12.苏轼《前赤壁赋》中所说之理是( )家之理。
A.儒B.佛C.道D.法
13.易安居士是作家( )的号
A.李煜B.李璟C.辛弃疾D.李清照
14.下列不是庄子《逍遥游》的艺术特色的是( )
A.善用寓言B.想像丰富,意境开阔。
C.举出大量事实进行论证D.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15.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 )
A.陶渊明B.李白C.李商隐D.陆游
16.宋代作家中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作家是( )
A.欧阳修B.苏轼C.王安石D.苏洵
17.风格沉郁顿挫的作家是( )
A.曹操B.杜甫C.辛弃疾D.苏轼
18.“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
A.《西洲曲》B.《诗经·氓》C.《小雅·采薇》D.《饮马长城窟行》
19.大量创作“无题”诗,并对后世特别是宋初西昆派诗人产生很大影响的诗人是()
A.王昌龄B.王维C.李白D.李商隐
20.杜甫《兵车行》的叙述次序是( )
A.写实场景-代人述言-虚幻场景B.写实场景-虚幻场景-代人述言
C.虚幻场景-代人述言-写实场景D.代人述言-写实场景-虚幻场景
21.有“谪仙人”之称的作家是( )
A.李商隐B.王昌龄C.李白D.杜甫
2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诗句的作者是( )
A.李清照 B.李白C.李煜D.李商隐
23.下列词人中,其作品以风格豪放著称的是( )
A.柳永B.苏轼C.李清照D.李煜
24.柳永《八声甘州》中着力抒写的思想感情是( )
A.羁旅思乡之苦B.伤春惜时C.亡国之痛D.情场失意
25.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是( )
A. 清新淡雅B.豪放飘逸C.深婉华美D.沉郁顿挫
26.( )在他的散曲《南吕·一枝花》中自称“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A.郑光祖 B.关汉卿 C.马致远 D.白朴
27.《单刀会》是关汉卿创作最为成功的一部( ),也是元杂剧的代表作之一。
A.公安剧 B.社会剧 C.历史剧 D.爱情婚姻剧
28.沈德蔚在《顾曲杂言》中称“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是指汤显祖的名作( )
A.《邯郸记》 B.《长生殿》 C.《紫钗记》 D.《牡丹亭》
29.明清传奇是以唱( )为主的长篇戏曲形式,在音乐上和杂剧一样,都采取“曲牌联套”的方式。
A.北曲 B.南曲 C.杂曲 D.昆曲
30.被清代著名词评家陈廷焯赞为“以性情结撰而成”,“无一字不从肺腑流出”,感天动地的“千秋绝调”是指( )《金缕曲》
A.顾贞观 B.吴兆骞 C.吴梅村 D.纳兰性德
31.( )是有清一代屈指可数的词坛大家,所作小令,冠绝当时,长调慢词,也为一时之翘楚。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其为“词中之后主”,“不失为赤子之心者”。
A.顾贞观 B.吴兆骞 C.吴梅村 D.纳兰性德
32.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是( )
A.《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B.《春江花月夜》
C.《蜀道难》 D.《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33.以“诗中有画”著称的诗人是( )
A.苏轼 B.李白 C.王维 D.李商隐
34.唐代孟棨《本事诗》记:“李太白初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 )以示之,读未竟,称赏者数四,号为谪仙。”
A.《梦游天姥吟留别》 B.《蜀道难》 C.《将进酒》 D.《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美学上叫( )
A.对偶 B.通感 C.移情 D.情景交融
36.唐朝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37.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的是( )
A.白居易 B.李白 C.杜甫 D.苏轼
38.李白字太白,号( )
A.香山居士 B.青莲居士 C.淮海居士 D.摩诘居士
39.“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恨”解释为( )
A.仇恨 B.遗憾 C.忧伤 D.怨恨
40.李贺是( )诗坛的重要作家
A.初唐 B.盛唐 C.中唐 D.晚唐
41.“石破天惊”成语的出处是( )
A.《长恨歌》 B.《锦瑟》 C.《蜀道难》 D.《李凭箜篌引》
42.李商隐是( )著名诗人
A.初唐 B.盛唐 C.中唐 D.晚唐
43.以“无题”诗著称的诗人是( )
A.李白 B.李贺 C.李商隐 D.李煜
44.意境阔大,格调悲壮,被后人视为宋代豪放词的先声的词作是( )
A.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B.李煜《虞美人》
C.范仲淹《渔家傲》 D.柳永《八声甘州》
45.“八声”是指( )
A.唱八遍 B.押八处韵 C.用“八”押韵 D.八个领格字
46.( )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填词的作家
A.范仲淹 B.柳永 C.苏轼 D.李清照
47.柳永《八声甘州》的主题是( )
A.羁旅行役 B.登高临远 C.都市繁华 D.依红偎翠
48.被苏轼评为“唐人佳处,不过如此”的词句是( )
A.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范仲淹《渔家傲》“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C.柳永《八声甘州》“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D.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三、根据原文,填补上下句。
1.《小雅·采薇》2.《饮马长城窟行》3.《行行重行行》4.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5.李白《关山月》6.杜甫《登楼》
四、翻译下列各题中的语句
五、问答题
书上思考题
补充:
1.《黍离》一诗,历来被尊为缅怀故国的代表作品,其特点是“不言兴亡而兴亡之意溢于言外”,对后世怀古诗创作影响极大。结合历代怀古诗词,谈一谈你对“寄言于外”这种表现手法的体会和看法。
2.试从“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谈老子“曲则全”处世之道。
3.阅读《春江花月夜》,为什么说“月”是全诗的灵魂?有人说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哀而不伤”,请谈谈你的认识。
4.李、杜二人的诗歌,向来被看作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艺术形态的双峰并峙。试以李白《关山月》与杜甫《登楼》作比较,说说李、杜二人的诗人气质与诗歌风格的不同。
5.阅读白居易的《长恨歌》,请下列回答:
(1)如何理解“长恨“二字?
(2)《长恨歌》第一段在诗歌中的作用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叙写男女主人公对对方的感情的?
6.关于《长恨歌》的主旨,历来争议颇多,有人持讽喻说,有人持爱情说,有人持双重主题说。你的意见如何?理由是什么?(皆须结合课文诗句)
7.【牡丹亭·游园·皂罗袍】
(1)整个曲子吐露了杜丽娘怎样的心声?
(2)作者是怎样通过场景的变换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
(3)为什么“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8.比较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偶然》、《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三首诗作在风格上的差异。
9.结合具体的诗歌(《我底记忆》、《雨巷》)评析戴望舒二三十年代诗歌观念的衍变。
10.结合文中“太史公”一段评议,谈谈你对项羽功过及其失败的原因的看法。
答案
CDAAB CBCBB DCDCB BBCDA CABAD BCDBA DBCBB
CABBC DDCCB BAC
1、《黍离》一诗,历来被尊为缅怀故国的代表作品,其特点是“不言兴亡而兴亡之意溢于言外”,对后世怀古诗歌的影响极大。结合附录中的怀古诗词,谈一谈你对“寄言于外”这种表现手法的体会和看法。
答:将诗人的感情寄言于诗词中,却没有表于诗面上,字字都显露了诗人的言外之意,使读者深有感悟,同时也会使诗歌更富有文学艺术,更加有韵味。
这种表现手法承载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表现了文人们含蓄的思想感情的流露,清晰自然,需要读者用心去感受,去领悟,去体味其中真意。
2、译: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
普通人所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象,看不到事物实质。老子从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中总结出带有智慧的思想,给人们以深深的启迪。生活在现实社会的人们,不可能做任何事情都一帆风顺,极有可能遇到各种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告诉人们,可以先采取退让的办法,等待,静观以待变,然后再采取行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在《庄子·天下》篇中,庄子说老子之道是“人皆求福,已独曲全。曰,‘苟免于咎’。”这里说的“曲全”,便是“苟免于咎”。老子认为,事物常在对立的关系中产生,人们对事物的两端都应当观察,从正面去透视负面的状况,对于负面的把握,更能显现出正面的内涵。事实上,正面与负面,并非截然不同的东西,而是经常储存的关系。
普通人只知道贪图眼前的利益,急功近利,这未必是好事。老子告诫人们,要开阔视野,要虚怀若谷,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但是如果不考虑客观情况,一味蛮干,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在“曲”里存在首“全”的道理,在“枉”里存在着“直”的道理,在“洼”里存在着“盈”的道理,在“敝”里存在着“新”的道理,因而把握了其中的奥秘,就可以做到“不争”。事实当然并非完全如此,有些事不争也可以取得成功,有些事不争就不能取得成功。
3、“月”是诗中情景谙融之物,他跳动着诗人内心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贯通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视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了一副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所以说,“月”是全诗的灵魂。
此诗虽带有许多感伤和凄凉的韵味,但由于诗人善于严格把握声韵,因此给人一种凄婉而不颓废,缠绵而不消沉的感觉。
4、明代田艺蘅《香宇诗谈》更举例道:“诗类其为人,太白做人飘逸,所以诗飘逸;子美做人沉著,所以诗沉著。”这“飘逸”与“沉著”一语道破了李、杜二人的气质差别。正因为李、杜二人在个人气质上截然不同,所以反映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上便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关山月》继承了古乐府旧题,描绘出一幅清冷苍茫的月夜图,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思乡情怀融入月夜高楼,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关切和对和平的向往的思想感情。 开头四句尤如影视文学的蒙太奇手法,将“诗题”一一化出。“关”、“山”、“月”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诗的物象,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诗人将“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营造出雄伟壮阔却又苍凉悲壮的意境。
李白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他不是一个“万事不关心”的诗人,他那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在他的诗篇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处处留下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综观全诗,李白用广阔苍茫、深沉磅礴的图景抒发戍人思乡的意境,其实就是诗人浩大的胸怀的自然袒露。气势博大,意境深远,读来哀婉凄凉而又雄浑悲壮,正如任华在《杂言寄李白》中所说的“奔逸气,耸高格,清人心神,惊人魂魄”。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登楼》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当此万方多难之际,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是繁花触目,却叫人更加黯然心伤,以乐景写哀情。颔联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象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颈联议论天下大势,词严义正,浩气凛然,于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个人怀抱。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体现着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5、(1)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李隆基和杨贵妃恨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2)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惊破霓裳羽衣曲”为诗的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的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这段反复渲染玄宗对杨贵妃的眷恋宠幸甚至于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
(3)《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
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将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层层渲染,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婉转动人。
6、我认为《长恨歌》是双重主题:爱情与讽喻
理由:本文前半部分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娱生活。“汉皇重色思倾国”是笼罩全诗的纲,明确标出讽刺汉皇荒淫失政。后半部分全文基调发生变化,写唐玄宗挥泪杀杨贵妃,对杨贵妃的思念,令方士多方寻觅等均体现了诗人对两人的爱情悲剧表示深切同情。
7、(1)杜丽娘初到园林观赏春光,心情是很激动的。先是一“惊”,惊叹“姹紫嫣红”的喜人景色,更惊“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的衰败景象。接着便是“怨”,埋怨爹娘向她瞒着“恁般景致”。最后又是“叹”,感叹这“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这是春心的萌动,更是追求美好生活和自由人性的觉醒。这样的呼声代表了禁锢在封建闺房中的千万妇女的心愿,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2)作者用“姹紫嫣红”概括出喧闹春景,接着又着意描摹“断井颓垣”的荒凉颓败,在强烈的极不协调的对比中,寄寓了深沉的感伤,反映出封建礼教对青年女子的毒害与束缚,也通过杜丽娘对封建家庭给她规定的生活道路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反映出青年女子冲破封建樊笼的愿望和要求个性解放的呼声。
(3)杜丽娘在婢女春香怂恿下,背父游园,才第一次看到大自然这美不胜收的春天,“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可是如此美景,却没有一个优雅的环境相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杜丽娘不由得联想到了自己的美貌只是面对古板的教书先生和令人窒息的书斋,青春正在悄然逝去,自然的天性受到禁锢,此时是大好春将她内心深藏的活力唤醒,自己身心的美和大自然的美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这句话抒发了主人公杜丽娘为自己虚度年华而无限哀怨的情感,也表达了她反礼教、反封建,追求个性自由,憧憬幸福生活的愿景。
8、《雪花的快乐》写于徐志摩创作的前期,侧重于“理想”与“浪漫”。在徐志摩的诗中,爱情诗是他全部诗作中最有特色的部分,这些爱情诗抒唱了他对爱与美的追求。而在《雪花中的快乐》中,诗人把它作了升华,既把对爱情的追求与改变现实社会的理想联系在一起,包含着反封建伦理道德、要求个体解放的积极因素,热烈而清新,真挚而自然,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偶然》创作于两个时期的分界期,写相遇、相识只是偶然,但爱情的火花就在这偶然中迸发出来。诗人也许想表达对“偶然”背后潜伏的一种不可解的、宿命的“必然”的哀叹,因此才说“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表面上的浪漫洒脱的背后,隐藏着不尽的无奈与悲哀。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则写于他的创作后期,总体基调是“迷惘”与“沉落”。由于他资产阶级政治理想的破灭和个人生活上的种种不愉快,这篇作品更倾向于感伤苍白。广大人民仍处于社会的底层,生活景况十分悲惨,严酷的现实与诗人玫瑰色的理想世界形成了尖锐的对峙。他怒目黑暗腐朽的社会,同情人民遭受的苦难,却找不到出路,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9、戴望舒诗歌每次诗风的转向都与西方诗歌的影响有关。《雨巷》体现了诗人“对诗的音乐美,诗的形象的流动性和主题的朦胧性的追求,法国早期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模糊和精密紧密结合”、“把强烈的情绪寓于朦胧的意象”的主张,对他的影响甚为明显。《雨巷》音节的停顿若断若续,诗义的连绵与音节的回环相应相合,同时又采用了几组排比句,更增加了诗的音乐感。
而《我底记忆》受到法国后期象征派果尔蒙、耶麦等人的影响,从对外在韵律的注重,上升到追寻诗的内在情绪的节奏和旋律,句式长短不齐,而且没有固定的韵脚,追求诗的口语化和淳朴自然。
10、功:项羽出生陇亩之间,没有任何的凭借,但他个人勇猛无比,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率领起义军战无不胜,一举摧毁了强秦的残酷统治,具有重大历史功绩。
过:项羽目光短浅,只知衣锦荣归而背关怀楚,同时放逐义帝而自立,专恃武力经营天下,刚愎自用,难以采贤纳言,丧失天下人心,导致众叛亲离。失败后又不知自省,却推脱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太史公对项羽的评价很高,虽然项羽没有称帝,但仍将其列入帝王的本纪之中,对项羽挫败而将之归之于天命也有客观的评价和认识。项羽在起兵灭秦的重大政治斗争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但他专恃武力、缺乏政治远见和政治头脑,这是他的致命缺点,也是他从“西楚霸王”的成功一步步走到众叛亲离最终“自刎乌江”的根本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