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金融学课件word版1-3章.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9713549 上传时间:2025-04-0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学课件word版1-3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金融学课件word版1-3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融学概述 一、金融的概念 • “金”:钱财、货币。 • “融”:融通。 • 金融是指整个经济社会的资金融通。 二、金融学的研究范畴 1、宏观层面: 整个经济社会的货币、资本运动规律,金融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理论与方法。 ---经济学的分支。 2、微观层面: 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风险管理等。 ---与管理学相关。 3、微观化趋势明显。 第一章 货币的基本知识 • 本章的主要内容 • §1 货币形式 • §2 货币的产生 • §3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 §4 货币的计量 • 1. 实物货币或商品货币 (1)实物货币历史上的形态: • 人类历史上古老的货币形态 : • 贝壳、牲畜、兽皮、粮食、布等 • 中国最早的实物形态的货币:贝 • 中国与财富有关的文字特点:其偏旁都是贝。 如,财、贷、贫、贱、货、贸等。 (2)实物货币的最终形态:贵金属 • 原因如下: • 普遍 接受性 • 耐久性和价值稳定性 • 便利性和可分性 • 马克思:“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3)实物货币的特点 • 货币本身具有价值,是商品。作为商品的价值与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 • 2. 代用货币 (1)含义: • 用纸制的凭证作为实物货币的替代物 ,故称为纸币。持有纸币可以向纸币的发行机构兑换成金银。 (2)纸币的发行方式: 全额准备 (3)纸币的发行机构:银行或政府 3. 信用货币 (1)含义: • 信用货币是指不能与贵金属相兑换的信用凭证 。它由一国政府或金融管理当局发行,其发行量要求控制在经济发展的需要之内。 (2)发行方式: 部分准备 (3)发行条件:一是立法保障,二是人们对此货币抱有信心。 (3)信用货币的形态:辅币 、纸币、银行存款 、电子货币。 (4)信用货币的特点: 货币本身的价值 与它代表的价值不等。 • §2 货币的产生 1、古典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 • 英国的亚当.斯密认为 ,货币是为了克服交换的不灵敏而产生。 • 布阿吉尔贝尔认为 ,货币是由于生活需要的物品增多不能进行物物交换而产生的。 • 法国的杜尔阁认为,货币是由于商品交换中,需要确立标准估价物而产生的。 • 总之,货币是克服物物交换的困难 以及价值衡量而产生。 2. 马克思关于货币产生的论述 (1) 货币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 商品的价值通过另一种商品来表现。 商品的价值形式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一种商品的价值只能简单地、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 由多种商品来表现一种商品价值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 所有的商品都用一种商品来表现自己价值的价值形式。担任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并没有固定。 货币价值形式: 从众多的一般等价物中分离出一种起着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黄金或白银。 (2 )货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 货币解决了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解决了交换问题。 • 私人劳动: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产品的种类、多少、归属,由私人决定。 • 社会劳动: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私人的劳动产品不是满足私人需求,而是满足社会的需求。 • 因而必然需要交换。 • §3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 、历史上的不同货币本质观: (1)、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观: 马克思认为,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而且认为这种一般等价物便是黄金。 (2)、货币金属观: 货币就是贵金属;货币是一种商品;货币必须具有实质价值,其价值是由其金属价值决定的。 (3)、货币名目观 • 货币不具有商品性,只是便利交换的技术工具,没有实质价值,是一种价值符号。 2、 货币的职能 • (1)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 • (2)流通手段或交易媒介 :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 • (3)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 ,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保存。 • (4)支付手段:货币用于单方面的支付。如货币用于清偿债务,支付租金,工资等 。 • (5)世界货币 • CRB 指数: • 反映世界商品价格的总体动态 。 • 涵盖19种原材料性质的大宗物资商品,其价格来自期货市场。 • 农产品 : 大豆、小麦、玉米、棉花、糖、冰冻浓缩橙汁、可可、咖啡、活牛、瘦肉猪 • 能源类 : 原油、取暖油、汽油、天然气 • 金属类 : 黄金、白银、铜、铝、镍 • §4 货币的计量 1、什么是货币? • 马克思: 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而且认为这种一般等价物便是黄金。 • 不同经济学家的观点不同,通常认为 : 货币是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可以充当价值尺度、交易媒介、价值贮藏和支付手段的物品。 2、货币的计量: 人们根据统计范围的大小把分为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或对货币的层次进行划分。 货币层次划分的原则:即按照不同形式货币的流动性,或者说不同金融工具发挥货币职能的效率高低确定货币层次。 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迅速变现的能力,以及变现时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变现越易,流动性越好;变现时损失越小,流动性越好。 • 狭义货币M1 • 狭义货币的计量范围: • 狭义货币体现了货币的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职能。 充当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的物品, • 广义货币M2,M3,M4: 广义货币包括狭义货币和短期金融资产。短期金融资产可看作是货币的价值贮藏形式。 • 广义货币M2: 广义货币M3 广义货币M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货币供给口径 • 准货币= 广义货币-狭义货币 • 准货币:不能直接用作交换的媒介,但可当作价值贮藏手段的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等。 4、美国的货币层次划分 M1= 流通中的现金+活期存款+旅行支票+其他支票存款 M2= M1+储蓄存款+小额定期存款 +零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余额 +调整项 。 M3= M2+大额定期存款+机构持有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余额+所有存款机构发行的回购负债+调整项。 M4 = M3+其他短期流动资产 • 5、我国的货币层次划分 • M0=流通中的现金 • M1=M0 +活期存款(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 ) • M2=M1+定期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储蓄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信托类存款,证券保证金等) • M3= 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 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 • 1、货币经历了那些形式? • 2、实物货币与信用货币的特点是什么? • 信用货币的特点:货币本身的价值与它代表的价值不等。 • 实物货币的特点:货币本身具有价值,是商品。作为商品的价值与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 。 • 3、货币具有哪些职能? • 4、马克思是如何定义货币的? • 5、货币层次划分的原则是什么? • 6、我国如何划分货币层次? • 7、准货币(quasi-money):是不能直接用作交换的媒介,但可以随时转换成通货的资产,如银行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流通工具等。 •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之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 货币价值的走势?用CPI走势曲线 • 经济竞争力有哪些指标可以代表? • 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哪些指标代表? • 我国企业在日化、服装、农产品、家电、通讯、信息、住宅、汽车行业的竞争力如何? • 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你认为未来经济发展的热点在哪里? • “天下熙 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可分为大利和小利,如何积小利成大利?如何取大利弃小利? 第二章 货币制度 • §1货币制度的内容 • §2 货币制度的演变 • §1货币制度的内容 1、货币制度 • 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 2、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 (1)确定货币的单位; • (2)确定制作本位币和辅币的币材; • (3)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发行程序和流通办法; • (4)规定发行准备; • (5)规定货币的对外关系。 • 3、本位货币 • 本位货币是国家法律规定的标准货币,即国家法律规定以什么材料作为标准货币的币材。 • 本位货币的特点: • 一是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即用它来偿还债务,债权人不得拒绝接受,因为本位货币是按国家规定的币材和标准制造的,具有绝对的权威。 • 二是最后的支付工具,即采用本位货币来支付时,接受支付的一方不得要求改用其他货币。 • §2 货币制度的演变 • 1. 银本位制 • 2. 金银复本位制 • 3. 金本位制 • 4.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纸币本位制度 • 5、信用货币制度与 金本位制的比较 1. 银本位制 1.1银本位制的含义 • 银本位制就是以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金属货币制度。 1.2银本位制的类型: • 银两本位和银币本位。 • 银两本位是以白银的重量单位—两作为价格标准,实行银块流通的货币制度。 • 银币本位则是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白银,铸成一定形状的本位币,实行银币流通的货币制度。 • 2. 金银复本位制 • 2.1金银复本位制的含义 • 金银复本位制,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均可自由铸造,自由输出、输入,同为无限法偿的货币制度。 • 2.2金银复本位制的类型 • 平行本位制:是金币和银币按其实际价值流通,其兑换比率完全由市场决定,国家不规定金币和银币之间的法定比价。 • 双本位制: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并用法律规定金银比价。 • 跛行本位制: • 在这种制度下,法律规定金币和银币都可以成为本位币,两者之间有兑换比率,但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而银币却不能自由铸造。 3. 金本位制 3.1金本位制的含义 • 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3.2类型 • 金币本位制 • 金块本位制 • 金汇兑本位制 • 金币本位制 • 国家法律规定以黄金作为货币金属,即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金铸币充当本位币。 • 金币本位制的主要特点: ①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熔化,而其他铸币包括银铸币和铜镍币则限制铸造。 ②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为金币。 ③黄金可以自由地输出入国境。 • 金块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亦称“生金本位制”,是国内不准铸造、不准流通金币,只发行代表一定金量的银行券(纸币)来流通的制度。 • 金汇兑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在这种制度下,国家并不铸造金铸币,也不允许公民自由铸造金铸币。流通界没有金币流通,只有银行券在流通,银行券可以兑换外汇,外汇可以兑换黄金。 • 金本位制度的崩溃的原因: •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货币的供应量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需要量大量增加,而黄金的产量有限,以黄金作为货币发行准备则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 4.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纸币本位制度 4.1含义 •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是以纸币为本位币,且纸币不能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 4.2基本内容 ①纸币的发行不受黄金准备的限制,其发行量决定于货币管理当局实行货币政策的需要; ②纸币的价值不决定于黄金的价值,而决定于纸币的购买力; ③货币是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领域; ④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政府以法律手段强制社会公众接受,保证纸币的流通。 • 5、信用货币制度与金本位制的比较 • 5.1发行准备及其作用比较 • 金本位制的纸币发行准备:黄金 • 纸币发行准备:黄金 、外汇、政府债券、商业票据、或其他价值物。 • 金本位制发行准备的作用: ①作为国际支付的准备金; ②作为扩大和收缩国内金属流通的准备金; ③作为支付存款和兑换银行券的准备金。 • 信用纸币制度的发行准备作用: 稳定物价 • 5.2 货币比较 • 在金本位制度下,纸币代表一定量的黄金。 • 在纸币本位制度下,纸币不代表一定量的黄金。 • 5.3 规律比较 • 物价调节规律比较 在金本位制度下,物价能够自动调节。 物价上升,意味着黄金的价值量下降,黄金自动退出流通,即货币量减少,导致物价回落。反之则然。 • 在纸币本位制度下,物价不能够自动调节。 • 国际收支调节规律比较 • 在金本位制度下,能够自动调节国际收支。 原因:逆差国黄金外流导致物价下降,进而进口减少出口增加,逆差减少。 • 在纸币本位制度下,不能够自动调节国际收支。 • 本章的重点内容 • 1、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2、什么是银两本位和银币本位? • 3、金币本位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 4、什么是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 5、纸币本位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 6、在金本位制度下,为何能够自动调节物价和国际收支? 第三章 货币需求理论 • §1货币需求概述 • §2物价与货币数量的关系 • §3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与货币 需求量 • §4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与货币需求量 • §5开放经济中的货币需求:货币替代与资 产替代 • §6真实货币需求函数L的构建 1、什么是货币需求量? 1.1货币需求量 • 货币需求量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需要用于执行交易媒介、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以及世界货币职能的客观货币需求量。 • 名义货币需求与真实货币需求的关系: • p是某一具有代表性的物价指数(如GDP缩减指数)。 1.2 研究货币需求量有何意义? • 理论意义 : 理论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 • 实践意义: 研究整个社会的、客观的货币需求量是为中央银行货币供给提供操作的数量依据,是保持货币、物价稳定的前提条件。 • 2.1、货币如何衡量商品的价格? • 金属货币对商品价格的衡量: 假如,商品A的价值量=10克纯金的价值量 商品B的价值量=1克纯金的价值量 我们就可以说,商品B的价格是1克黄金,商品A的价格是10克黄金。 §2 物价与货币数量的关系 1、货币如何衡量商品的价格? • 代用纸币对商品价格的衡量: 假如,商品A的价值量是36.6119克纯金,一英镑的价值量为7.32238克纯金,则商品A的价格= 36.6119/7.32238= 5英镑 可见,商品的价格=商品的价值量/单位纸币的价值量 • 信用纸币对商品价格的衡量: 信用纸币本身没有价值或没有多少价值。如何用信用纸币衡量商品的价格呢? 假如,商品A的价值量=5倍的商品B的价值量。如果将商品B的价格确定为1元。 则,商品A的价格=5元 结论: 商品的价格=商品的价值量/单位货币的价值量 。 • 2.2、商品价格与货币需求量 • 当货币的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时,单位货币的价值量下降,物价上升; • 当货币的供应量小于货币需求量时,单位货币的价值量上升。物价下降。 • 正是由于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的不相适应,导致单位货币的价值量变化,从而造成物价的变动 §3 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与货币需求量 如何研究货币的需求量? 不同的经济学家在研究货币需求量时主要从货币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价值贮藏职能入手进行研究。为何? 3.1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概念 • 商品流通的概念: 商品流通是一个W—G—W(W代表商品,G代表货币)的循环。 §3 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与货币需求量 • 货币流通的概念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不断地由买者手中转移到卖者手中,货币的这种连续不断的运动就叫货币流通。 •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关系? 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前提,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结果。 §3 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与货币需求量 • 3.2 货币流通有两种形式: 现金流通和非现金流通(即转账结算流通) • 现金流通 是指以纸币和铸币作为流通手段,即以现款直接完成的货币收付行为。 • 非现金流通 是指各经济主体在银行活期存款的基础上,通过在银行活期存款账户上转移存款的办法来进行的货币收付行为 • 现金流通和非现金流通的区别: (1)两者的服务对象不同。 现金流通主要服务于与个人有关的货币收付和其他一些小额的零星货币收支; 而非现金流通,主要服务于大宗交易。 (2)两者受银行控制的程度和调节方式不同。 现金流通不被直接干预。非现金流通是处在银行的监督和管理之下的。 • 3.3马克思的金币必要量规律 • 在金币本位制度下,马克思研究了作为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量,即金币必要量规律。 3.3.1基本思路及内容: 1、流通中所需要的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量是由进入流通的商品价格总额决定的。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 流通中的商品价值总量 =流通中的金的价值总量 金的价值量 = 金的数量×单位金的价值量 3.3马克思的金币必要量规律 2、实际上同一枚货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多次媒介商品交换,所以,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应少于进入流通的商品价格总额。同一枚货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媒介商品交换的次数被称为货币流通速度V 。 • 流通中的金的实际价值量(货币流通量) =流通中的金的价值总量/金币的流通速度V =流通中的商品价值总量 /金币的流通速度V——(1) 从而得出的结论: 货币流通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流通中的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 3、金币必要量与单位货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 假定流通中的商品价值总量和金币的流通速度V都不变,则: 流通中的金的实际价值量 =流通中的商品价值总量 /金币的流通速度V =常数 流通中金的实际数量=常数/单位金的价值量 可见,在流通中的商品价值总量和金币的流通速度V都不变的情况下,实际流通中金的数量完全取决于单位金的价值量。 3.3.2前提条件 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理论是建立在以下几个前提条件下的: • 第一,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理论以其劳动价值论为基础。 • 第二,马克思的研究总是以黄金作为货币来进行的。 • 第三,马克思对于货币必要量的研究是基于简单商品流通(W-G-W)这一前提的。 3.4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需要量 • G=(P+F-S)/V (1) • G代表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必要量 • P代表用现金交易的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 • F代表到期支付总额 • S代表彼此抵销的支付 • F-S是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需要量 3.5古典货币数量论—费雪表述方式 3.5.1 费雪的著名交换方程式(交易方程式) Md代表货币需求量,流通中的通货存量。 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即货币花在任何交易上的年平均次数。 代表所有交易的平均价格。 T代表每年的交易总量(不管是最终产品和服务还是中间产品和服务)。 是所有交易的总价值。 3.5.2费雪的观点 在短期内可以将货币流通速度视为一个常量。 原因:货币流通速度V是由银行等信用机构的组织结构、效率、人们的货币集中习惯等制度、技术因素决定的,由于制度和技术的变迁极其缓慢 。 交易总量T是全社会生产的商品和服务总量,一般而言,其增加很小,可以看作是一个常量。 §4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与货币需求量 • 在卖而不买的情况下,商品出卖者手中的货币便进入贮藏过程。 4.1剑桥表述方式 • 1、马歇尔和庇古等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 随着财富的增长,对货币的需求也会增加; 人们的财富水平与名义国民收入之间也呈正相关关系 4.1剑桥表述方式—现金余额说 • 2、表述方式: • 3、剑桥表述方式与费雪方程不同 • 有人认为类似: 因而,有人认为两者相同,K=1/ V, Q=T • 最终产品量Q与商品交易总量T不同: 例如,假设某个商品经历如下过程生产。 阶段1:企业A生产原材料, 并把它们以1000元的价格卖给企业B。 阶段2:企业B把它们加工成制成品,并以1800元的价格卖给零售企业C。 阶段3:零售企业C把它们以2500元的价格卖给家庭。 最终产品的价值是2500元,交易价值总量是1000+1800+2500=5300元。可见交易价值总量大于最终产品的价值。 • 货币需求系数k与货币流通速度v不同 • 货币需求系数k:变化,受其他财富储藏手段的相对回报率的影响。 • 货币流通速度v:不变,受制度和技术因素影响变化极其缓慢 。 4.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又被称为流动性偏好理论。 原因:凯恩斯认为,人们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人们存在流动性偏好这种普遍的心理倾向。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偏好持有货币,而不愿意持有其它缺乏流动性资产的欲望。这种欲望构成了对货币的需求。 1、货币需求动机(持有货币的动机) (1)交易动机 • 为满足交易活动的需要,而持有一定的货币量。 • 凯恩斯将货币的交易需求看作是收入的函数。也与收入的时间间隔有关,与利率无关。 货币持有量与收入时间间隔的关系 • 假设每年收入12000元,并在一年中全部用于消费。 • 年底一次性获得12000元时,一年的货币持有量(每天消费12000/360=33.3元): • 第1天持有:12000-33.3 • 第2天持有:12000-33.3×2 • 第3天持有:12000-33.3×3 • 第4天持有:12000-33.3×4 • 平均每天的货币持有量 • =[12000×360-33.3× (1+2+3+4+……360)] ÷360 • =[12000×360-33.3× (1+360) ×360÷2] ÷360 • =12000 -33.3× (1+360) ÷2 • =5989.35 • 月底一次性获得1000元时,一月的货币持有量(每天消费1000/30=33.3元): • 第1天持有:1000-33.3 • 第2天持有:1000-33.3×2 • 第3天持有:1000-33.3×3 • 第4天持有:1000-33.3×4 • 平均每天的货币持有量 • =[1000×30-33.3× (1+2+3+4+……30)] ÷30 • =[1000×30-33.3× (1+30) ×30÷2] ÷30 • =1000 -33.3× (1+30) ÷2 • =483.85元 4.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1、货币需求动机 (2)预防动机 • 又称谨慎动机,指为应付可能遇到的意外支出等而持有货币的动机。 • 是收入的函数,与利率无关。 • 货币需求的预防性动机和交易性动机都与收入有关,都是收入的函数,与利率无关。 记为,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动机 (3)投机动机(体现了货币的贮藏价值) • 是指愿意持有货币以供投机之用。 • 货币的投机性需求是当前利率水平的递减函数。市场利率提高,投机性货币需求减少,反之,市场利率下降,投机性货币需求增加。 综上,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如下: 4.2.2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函数L1与利率和国民收入的关系 2、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函数L1与利率和国民收入的关系 • 货币需求L1与利率的关系: •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L1与利率无关,所以无论利率如何变化,货币需求L1都固定不变。可用下图表示。 货币需求L1与利率的关系 • 凯恩斯的后继者认为,利率对L1也有一定影响,只是这种影响比较小。 • 货币需求L1与国民收入的关系: • 收入的增加, 使L1曲线移动,如图下图所示,L(Y1)是收人为Y1时的货币需求,如果收入增至Y2,则 L曲线也会向右移动至L(Y2),如果收入增至Y3,则 L曲线也会向右移动至L(Y3)。 3、 货币需求L2与利率的关系: • L2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对证券和其他资产收益潜能变化的预期。非货币资产的收益潜能越大,对货币的需求就越少。 4.2.4货币的总需求L1+L2 以总货币余额为横坐标,以利率(r)为纵坐标,用曲线表示出货币余额总需求(L),即把L1和L2的数值相加即可得到L。这条曲线称为“流动性偏好曲线”。 5、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 • 凯恩斯货币理论认为,当利率降低到某一低点后,货币需求就会变得无限大。这时,没有人会愿意持有债券或其他资产,每个人只愿意持有货币。这就是著名的“流动性陷阱”。如上图所示,当利率降至一定程度时,货币需求曲线变成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4.3现代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1 、弗里德曼关于货币的定义 • 范围:广义的货币M2 • 研究货币的出发点:把货币作为“一种资产,一种持有财富的方式”, “如同债券、股票、房屋、耐久消费品等等一样”。作为价值贮藏的手段,与其他生息资产一起,由人们通过资产选择决定其对货币的需求。 4.3.2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分析及货币需求函数 2、 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分析及货币需求函数 • 影响货币需求的第一类因素——主、客观因素u: 1、与主观对财富持有方式的偏好有关。 2、与金融制度有关。不同的金融制度对货币的需求量是不同的。 • 影响货币需求的第二类因素——财富总额或收入水平( Yp, w )。 财富总额(计算较难)—收入水平(现期收入不稳定)—恒久性收入Yp(消费者在较长时期内从其所拥有的各种财富中所获得的收入,由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带来的收入之和) w代表物质财富(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 W越大,货币需求量越少。 • 影响货币需求的第三类因素—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rm , [dp/dt]/p , rb, re ) • rm代表货币的预期收益率; rm越大,货币需求量越大。 • [dp/dt]/p是预期的物价变动率,预期的物价变动率大,持币带来的通货贬值损失就大。它与货币需求量负相关。 • rb代表固定收益债券的收益率; • re代表非固定收益的债券(股票)收益率;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 根据上面的分析,弗里德曼将货币需求函数表示为: 弗里德曼的全社会的货币需求函数 3、全社会的货币需求函数 • 弗里德曼着重强调财富总额对货币需求的重要影响,其数值大小大致可以用恒久性收入作为代表。 • 对于全社会而言,其他因素可以看作用常数K表示。 • 函数表达式: • 依据上式的讨论: • 由于恒久性收入的变化不大,所以,实际货币需求量Md/P比较稳定。 • 既然货币需求相当稳定,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只会引起名义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变动。 现代西方的货币理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第一,经济环境不同,研究的货币不同。马克思以及以前的经济学家所研究的货币是指贵金属。费雪研究的货币是指代用货币。凯恩斯研究的货币是信用纸币,货币范围为现钞和活期存款。费里德曼研究的货币是信用纸币,货币范围为现钞和活期存款以及具有较强流动性的存款货币M2。 • 第二,从剑桥学派开始,到凯恩斯和费里德曼,他们研究货币需求是从微观主体的持币动机和持币行为出发进行研究,而费雪及其前人是从宏观总量出发考察货币需求。 • 第三,对影响货币需求量的因素分析逐渐深化。费雪研究了总支出对货币需要量的影响,剑桥学派研究了国民收入对货币需要量的影响,凯恩斯研究了国民收入以及利率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费里德曼研究了国民收入、利率以及其他因素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 §5开放经济中的货币需求: 货币替代与资产替代 • 5.1 什么是货币替代与资产替代 • 货币替代,简单地说就是指在本国的居民持有外国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交易媒介或价值储藏的手段。 • 人们持有的外币增加额与当年本国货币的增加额之间的比率被称为货币替代率。 • 2000年中国居民部门持有的外币存款增加额为1488.5亿元,而当年的本币存款增加额为6609.9亿元,因此,2000年中国的货币替代率为22.5%。 • 5.2 货币替代与货币需求 • 一般来说,货币替代程度越强,对本国的货币需求越少;反之,如果货币替代越弱,则对本国的货币需求量会相对增加。 §6货币需求函数的构建 在剑桥表述方式中 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中 在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中 •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真实货币需求额L(M)既是实际国民收入Y的函数也是利率i的函数,即 • 真实货币需求额随着实际收入水平上升而增加,并且随着利率上升而减少。真实货币需求额相应地可以描述为: 作为利率和实际收入函数的实际余额需求 本章的重点内容 • 1、货币需求量的含义? • 2、费雪的货币需求量理论。 • 3、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 4、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 5、费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 6、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