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化工公司应急预案汇编.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9705805 上传时间:2025-04-04 格式:DOC 页数:209 大小: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工公司应急预案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9页
化工公司应急预案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 综合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规范XX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管理,保证响应程序及时有效地实施应急救援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公司员工生命财产安全和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有效地组织公司突发的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采取应急救援行动,确保公司快速反应和处理事故的能力,根据公司实际生产经营情况,依据《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13)、《XX回族自治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试行)》等有关法律法规,编制本预案。 1.1.1 编制依据 相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09) (4)《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2013) (5)《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第591号 2011) (6)《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第493号 2007) (7)《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监总局第1号 2005) (8)《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国家安监总局第3号 2006) (9)《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国家安监总局第17号2009) (10)《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和处置办法》(国家安监总局第21号 2009) (1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监总局第40号2011) (12)《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的通知》(安监总管三116号 2009) (13)《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的通知》(安监总管三95号 2011) (14)《XX回族自治区安全生产条例》(2006) (15)《XX回族自治区消防条例》(2002) (16)《XX回族自治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办法》(2008) (17) 《XX回族自治区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2005) (18) 《XX回族自治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2011) (19)《XX回族自治区常见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的处置方案》(2013) (20)《XX市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2012) 1.1.2 主要技术规范、规程及标准 (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 (2)《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441-86) (3)《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GB6721-86) (4)《氯气安全规程》(GB11984-2008) (5)《工业氢氧化钾》(GB/T 1919-2000) (6)《工业用液氯》(GB5138-2006) (7)《工业用氢氧化钠》(GB 209-2006) (8)《工业硫酸》(GB/T534-2002) (9)《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GB13690-2009) (10)《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2894-2008) (11)《常用化学危险物品安全手册》(1994) 1.1.3适用范围 本预案是公司应急预案体系总,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废弃处置等过程中发生的火灾事故、爆炸事故和有毒物质泄漏事故及自然灾害等其它事故。 1.1.4 应急预案体系 XX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为应对突发事故的,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的应对方案,是公司应对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综合预案。公司生产安全事故预案体系包括: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组成。 综合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压力容器爆炸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重大危险源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危险化学品泄漏专项应急预案 有毒气体中毒窒息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火灾、爆炸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起重机械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坍塌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车辆伤害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淹溺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触电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高处坠落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物体打击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机械伤害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1.1.5应急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始终把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及对环境的危害,防止次生、衍生事故的发生。 (2)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在本厂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本厂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统一指挥、各专业分队具体负责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及其它事故的处理。 (3)快速响应,果断处置。事故的发生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扩散和爆炸,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快速、及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4)依靠科学,依法规范。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改进和完善应急救援装备、设施和手段。依法管理、规范应急救援工作,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确保预案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预防和应对工作。 (5)预防为主,平战结合。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事故应急与预防相结合。加强重大危险源管理,做好危化品事故的预防、预测、预警、预报和应对危险化学品事故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物资和经费准备等工作。积极开展培训教育,加强应急演练,做到常备不懈。 1.2事故风险描述 1.2.1XX化工有限公司概况 1.2.1.1概况 XX化工有限公司地址在XX县暖泉工业区,位于XX县XX镇。公司占地总面积20.4万平方米,南北长586.5米,东西宽347米,总建筑面积15544.13m2。厂区分生活区、库区和生产区。是由XX设计院设计离子膜钾碱企业。离子膜钾碱生产装置于2014年6月建成试生产,主要原材料为氯化钾,产品主要为氢氧化钾、液氯和盐酸,其中氢氧化钾年产量2万吨,高纯盐酸0.8万吨,液氯1万吨;液化尾气回收副产品次氯酸钠。公司生产装置界区位于工业区内,周围无常住居民。公司现有职工100人,工艺车间实行三班两运转,每班20人,分布在电解、氯氢处理、蒸发片碱三个主要工艺车间。 1.2.1.1.1厂址 XX化工有限公司地址在XX县暖泉工业区,位于XX县XX镇。地理座标:地理坐标为东经106゜14'45",北纬38゜43'10"。 1.2.1.1.2 厂区平面布置 公司占地总面积20.4万平方米,南北长586.5米,东西宽347米,总建筑面积15544.13m2。厂区分生活区、库区和生产区。厂区总平面布置见附件2 (图2XX化工有限公司平面布置及疏散聚集源图)。 1.2..1.1.3自然条件 厂区地处XX山东麓,系黄河冲积平原,土质以冲积、洪积物为主;属地震多发区,设防烈度为8度。 主要气候特征: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位于南温带与中温带过渡带中间,具有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干燥少雨,蒸发强烈,春暖快、夏热短、秋凉早、冬寒长等气候特征。根据近十年的气候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8.5℃,极端最低气温-30.1℃,极端最高气温39.3℃,无霜期180天;平均降水量203mm,年最大降水量354.3mm,年最大积雪厚度170mm,基本雪压0.20kg/m2;风向以北风为主,平均风速2.1m/s,最大风速20.0m/s,基本风压值65kg/m2。主要自然灾害有霜冻、大风、沙尘暴、冰雪、热干风、低温冷害、暴雨、连阴雨和山洪等。 1.2.1.1.4相邻企业 本厂西侧紧邻共享生物化工,东侧与XX圣火洁净煤有限公司一路之隔,北侧与XX凯力特化工有限公司一路之隔,南侧为工业区预留用地。 1.2.1.1.5 最近居民区 本厂由于位于工业区,附近2000米内没有居民区和村庄。 1.2.1.2生产工艺流程 原料(氯化钾)进入化盐池,从化盐池出来的粗盐水在流入前反应槽之前于2#折流槽内按工艺要求,分别加入精制剂氢氧化钾、次氯酸钾溶液,并在2#折流槽加入新电解工序过来的淡盐水,调节盐水浓度。在前反应槽内粗盐水中的镁离子与精制剂氢氧化钾反应生成氢氧化镁,菌藻类、腐殖酸等有机物则被次氯酸钾氧化分解成为小分子有机物;然后用加压泵将前反应槽内的粗盐水送出,在汽水混合器中与空气混合后进入加压溶气罐,通过混合器,再进入预处理器,经过预处理的盐水进入氨吹除塔后,进入后反应槽,在后反应槽加入氯化钙与碳酸钾精制剂,加入氯化钙,调节盐水中的钙镁离子,有利于形成疏松沉淀。盐水中的钙离子与碳酸钾反应形成碳酸钙沉淀,充分反应后的盐水进入中间槽,通过过滤器给料泵打入戈尔过滤器,过滤后的精盐水流入3#折流槽。在3#折流槽内加入来自老离子膜电解的亚硫酸钾溶液除去盐水中的游离氯后进入过滤精盐水贮槽。 来自一次盐水工序的过滤盐水进入过滤盐水槽,过滤盐水用过滤盐水泵经盐水预热器,将盐水加热到60℃,以合适的流量送入螯合树脂塔,以使盐水中的Ca2+、Mg2+含量降至20ppb以下,送入超纯盐水贮槽,用超纯盐水泵送往阳极液高位槽。 经过二次精制的饱和盐水加入电槽的阳极室,其中溶液里的Cl—在阳极放电,生成Cl2从溶液中逸出,消耗部分KCl的饱和盐水则成为淡盐水流出电槽,而k+则透过膜移向阴极,与此同时,向电解阴极室加入纯水,H2O中H+在阴极上放电,生成H2从溶液中逸出,而在阴极附近产生OH—则和从阳极过来的k+结合生成KOH。在实际生产中,仍有少量的Cl—通过扩散从阳极室迁移至阴极,使生成的碱液中含有少量KCl;同时又有少量OH—,由于电子迁移从阴极室移向阳极室,从而导致电流效率下降和阳极反应的增加。 氯氢部分: 由电解工序来的湿氯气,其温度约为87℃,进入氢气冷却塔下部,与塔内喷淋冷却水接触,直接进行冷却和洗涤,氢气中大部分杂质及蒸汽冷凝水被冷却带走,自流回循环水系统。而氢气温度降至40℃从塔顶出来,进入氢气压缩机,压缩后的氢气,其压力约为0.1Mpa(G),经氢气冷却器、水雾捕沫器捕集水雾后,至分配台,最后送出界区。开车时的浓度较低的氢气、运行过程中的不合格氢气以及过剩的氢气,经分配台的放空管道和氢气放空阻火器,排入大气。 自氯氢处理工序来的原料氯气(约0.15Mpa.G,45℃)经捕沫器进入液化器与冷冻工序来的氟里昂换热后约在-23℃下大部分液化,液化器的液化效率靠调节不凝气量来控制。出液化器的液氯与不凝气(少量未被液化的氯气与其它先杂质气体)进入液氯分离器,在液氯分离器中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后的液氯流入液氯贮槽,不凝气进入尾气分配台与其它废氯气(如液氯贮槽进液氯时排出的氯气,排污排出的不凝气、抽钢瓶的氯气等)混合后送往盐酸工序或废气处理工序。 自氯气处理工序来的原料氯气或液氯工序来的液氯尾气经氯气缓冲罐除去硫酸雾沫,再经氯气管道阻火器,与氢气处理工序来的经氢气缓冲罐、氢气管道阻火器的氢气一起进入三炉合一合成炉,在合成炉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再用尾气吸收塔来的盐酸(约6%)吸收为31%的盐酸,燃烧和吸收放出的热量由冷却水带走。三合一合成炉底部出来的高纯盐酸,经盐酸液封罐进入盐酸贮槽 用盐酸泵(送至盐酸计量槽装车,或由泵送至电解工序或界区。 氢氧化钾部分: 蒸发过程既是水分从碱液中蒸发的过程,主要过程如下:由32%碱泵把碱液打入一效蒸发器,利用低压蒸汽和二次蒸汽加热碱液,在负压状态下蒸发,浓度升高至约41%;由41%碱泵打出的41%碱液,进入二效蒸发器,利用低压蒸汽和二次蒸汽加热碱液,在负压状态下蒸发,使浓度达到约48%:一部分碱液经换热器HE-32201预热后进入三效蒸发器,进入制作片碱流程;一部分碱液进入48%罐区作为成品出售。 蒸发系统正常运行。48%KOH自泵从升膜蒸发器底部进入预浓缩,由约48%KOH变为约72%KOH,加热介质为高压蒸汽(25—40bar)。72%KOH自从升膜蒸发器的汽液分离器出口依靠重力流进降膜浓缩器中。三效蒸发分离的水蒸汽做为二次蒸汽被送到降膜蒸发器,做为32%KOH蒸发的热源。碱在降膜浓缩器中通过热熔融盐的加热由72%KOH变成92%KOH,依靠重力被收集到分离器,产生的二次蒸汽被送到降膜蒸发器,做为41%KOH蒸发的热源。90%KOH熔融碱从分离器依次流到密封罐、片碱机浸槽。熔融碱与冷却转鼓接触,在其表面形成薄膜,用刮刀将冷却结晶下来的碱层刮下。片碱通过溜槽到包装秤,然后经过称重、扎口、缝合,按工艺要求包装入库。 1.2.2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表1.2.2-1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分布区域表 危险、有害因素 存在场所(岗位) 火灾、其他爆炸 电解岗位、氢处理岗位、高、低压配电室 压力容器爆炸 氯氢处理岗位 中毒窒息 氯氢处理、盐酸、片碱岗位 灼烫 片碱岗位 触电 全公司用电设备 机械伤害 全公司各类机械设备 高处坠落 管廊、车间操作平台 物体打击 检修作业、操作平台作业、库房 车辆伤害 厂区道路、装车区、卸车区 坍塌 库房、原料、产品堆放区 淹溺 循环水池 职业危害(粉尘类) 片碱工序 危险化学品泄漏 电解、氯氢处理、废气处理、盐酸合成、片碱岗位 职业危害(噪音) 空气压缩岗位 1.2.3风险分析 1.2.3.1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 公司在生产过程中,由电解工艺产生的氢气为易燃易爆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下限4.1%,上限限74.1%,遇明火、高热极易引起燃烧爆炸。气体比空气轻,在室内使用和储存时,漏气上升滞留屋顶不易排出,遇明火会引起爆炸。对现场操作人员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另外由于公司用电设备众多,电气设备、线路,可能因超负荷、过热、机械损伤、老化、电器故障等因素导致短路,引发电器火灾事故。 1.2.3.2中毒窒息危险性分析 公司在生产过程中,由电解工艺产生的氯气为有毒气体,对眼、呼吸系统粘膜有刺激作用。可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反射性心跳骤停。 急性中毒,轻度者出现粘膜刺激症状;眼红、流泪、咳嗽,肺部无特殊所见;中度者出现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表现,病人胸痛、头痛、恶心、较重干咳、呼吸及脉搏增快,可有轻度紫绀等;重度者出现肺水肿,可发生昏迷和休克。有时发生喉头痉挛和水肿,造成窒息。还可引起反射性呼吸抑制,发生呼吸骤停死亡。由于氯气与水结合形成盐酸,对管道、设备、容器都有较强的腐蚀性,有可能造成氯气泄漏事故,对操作员工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公司在生产过程中,片碱车间煤气燃烧炉所使用的煤气,由于煤气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所以通常所说的煤气中毒就以一氧化碳中毒。由于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不易被人们察觉,人若长期在一定浓度一氧化碳环境中会产生头痛、呕吐和其他不明显症状,甚至因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升高而导致死亡。在日常生产过程中,可能因为管道设备的泄漏而导致现场人员煤气中毒。 1.2.3.3触电危险性分析 触电事故的发生是由于电气作业人员操作时,未按操作规程办理操作票,检修时现场未设置安全标识,乱接乱摆临时电源,和电气设备本事老化、接地不破损、绝缘层拨离等因素导致的。 检修或抢修时,会使用临时电源,如果电缆绝缘不良或电气设备漏电,就可能发生触电事故。正常运行时也会由于操作人员违章操作发生触电事故。 各种电器设备、设施,如变压器、电机、电容器、断路器、隔离刀闸、避雷器、静电接地等,若没有按照规定周期进行必要的检修及试验检测,一旦性能下降,就会形成安全隐患,造成触电事故。 1.2.3.4化工灼伤险性分析 本厂使用及生产的危险化学品众多,其中氢氧化钾、氢氧化钠、盐酸、硫酸均为腐蚀品,对承载容器及管道的腐蚀性较强,可能导致设备破损,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造成现场人员发生化学品灼伤事故。 1.2.3.5机械伤害危险性分析 动力驱动的传动件、转动部位,若防护罩、防护栏失效、破损或残缺,人体接触设备时可能发生机械伤害事故。企业发生的机械伤害事故,主要是由于操作人员的违章操作及设备本身的设计缺陷或破损造成的。 1.2.3.6高处坠落危险性分析 公司各车间工序的衔接物料传送,电力传输大多是通过管廊实现的,还有部分车间的操作平台,这些场所都是距离地面较高的,作业人员在进行巡检、采样、检验、维修等活动时,如未系安全带,或者作业平台无护栏,孔洞无盖板时,容易发生高处坠落事故;如在夜间,上述区域未设置有效照明,也有可能发生高处坠落事故。 1.2.3.7危险化学品泄漏危险性分析 公司使用及生产的危险化学品众多,其中氢氧化钾、氢氧化钠、盐酸、硫酸均为腐蚀品,对承载容器及管道的腐蚀性较强,可能导致设备破损,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造成人员伤亡设备财产损失和环境损害。 1.2.3.8起重伤害危险性分析 在生产过程中,起重作业时由于绳索拉断、超负荷吊运、卷扬机过卷、歪拉斜吊重物没有挂牢、现场指挥失误时,都有可能导致起重伤害事故的发生。 1.2.3.9压力容器爆炸危险性分析 公司压力容器大多集中在氯氢车间,运行时不仅要承受一定的温度和压力,而且要遭受所承载介质的腐蚀和磨损,因此具有爆炸的危险。如在压力容器设计、生产、安装的过程中,存在缺陷,或者未按规定时间进行检修和校验,因年久失修、或操作人员的违章操作都可能导致压力容器爆炸事故的发生。 1.2.3.10风险分析结果 通过上述分析,结合公司实际生产经验和同行业案例,XX化工有限公司主要危险时火灾爆炸、中毒窒息、高处坠落、危险化学品泄漏和化学品灼伤。发生火灾爆炸、中毒窒息、危险化学品泄漏的可能性比较大,发生其他事故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1.2.3XX化工有限公司危险源 经过危险有害物质辨识、危险有害因素分析、重大危险源辨识,结合公司生产实际及同行业案例,公司重大危险源为氯氢车间的液氯储槽区。液氯储槽工序存在着液氯且数量较大。液氯储槽4个,贮存能力为128吨,超过了《重大危险源辨识》中规定的5吨的临界量,已构成重大危险源液氯储槽发生氯气泄漏事故的风险较高。液氯(气氯)为高毒物质,会对人畜造成重大伤害直至死亡;且氯气密度比空气大,会沿地表扩散而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1.3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1.3.1应急组织体系 见附件1: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组织体系图: 1.3.2指挥机构及成员职责 1.3.2.1应急救援指挥部 本厂设立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总经理任总指挥,经理任副总指挥,相关部门及车间领导任成员。指挥部设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心下属中控室。下设六个专业分队,即通讯队、抢险队、安全环保队、后勤保障队、物资供应队、警戒队,具体构成如下: 总指挥:有总经理担任,若总经理不在时由经理担任。 副总指挥:由生产副经理担任。 成员:办公室、安全管理部、安全生产管理中心、供应部、各生产车间等负责人组成。 指挥部职责: (1) 贯彻落实地方党委、政府应急管理工作任务或下达应急处置措施指示,根据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发布的预测、预警、落实预测、预警要求。 (2) 组建日常办事机构、应急处置机构。 (3)发生事故时,负责发布、解除相应预警和应急响应。 (4)组织并指挥救援队伍实施救援处置行动。 (5)向上级汇报和向相邻单位通报事故情况,必要时向上级有关单位发出救援请求。 (6)应急结束后,负责生产系统的恢复工作。 (7)负责组织对事故的调查工作,并总结应急救援工作的经验教训。 应急指挥部成员职责: (1)总指挥(总经理):全面负责并指挥全厂的应急救援工作。 (2)副总指挥(后勤副经理):协助总指挥工作并负责对外宣传和信息发布、治安警戒、后勤保障等工作。 (3)副总指挥(生产副经理):协助总指挥工作并负责现场联络、协调及配合工作。 (4)指挥中心(安全生产管理中心下属中控室): a. 负责事故信息的接收(接警)、传递、反馈和各项指令的下达执行。 b. 在事故应急过程中,具体负责事故抢险、设备设施抢修的现场指挥、现场处置和现场伤员抢救。 c. 负责生产系统的开(停)车调度协调工作。 d. 总指挥、副总指挥不在现场或中夜班休息日期间,代行总指挥职权。 (5)成员(各部门负责人):服从指挥中心的统一指挥、履行本部门职责并负责本部门的应急管理工作。 (6)成员(各车间负责人):服从指挥中心的统一指挥和调配、履行本车间职责并负责本车间的应急管理工作。 1.3.2.2应急办 应急办设在安全管理部,由孙芳春任主任,负责应急日常管理的常设机构。 应急办职责: (1) 负责日产应急管理工作。 (2) 接受地方党委、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信息、指示和各部门事故的报告。 (3) 及时核实信息并作出判断后,迅速向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报告,并跟踪事故的发展势态。 (4) 保持上下沟通,及时传达地方党委、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或公司应急指挥部指令,组织协调应急处置人员及时赶到现场,组织调配应急处置现场所需物资。 (5) 负责与地方党委、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和新闻媒体联络,协调工作,根据授权,对外发布信息。 (6) 负责公司应急指挥部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上报、下发,材料的起草、审核工作,并做好有关的会议记录以及信息的汇总和综合协调工作。 (7) 编制和修订《XX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报公司批准,并按规定报区(市)应急中心审查备案。 (8) 组织实施公司综合应急预案或专项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并进行总结、考核,并提出整改意见。 (9) 指导、监督、检查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的落实。 1.3.2.3通讯队 通信队:由安全生产管理中心下属中控室组成。队长安全生产管理中心主任担任。 职责: (1) 负责联络、接应外部救援队伍。 (2) 记录预警、请求救援时间、各救援队及外部救援力量到达时间、救援物资、装备、有关领导及相关部门、人员到达现场时间、现场救援组织、协调、现场应急处置等具体的应急行动情况,以及领导的批示、建议等。对应急处置工作全过程作出详细记录,为总结、改进公司事故应急救援提供依据。 1.3.2.4抢险队 抢险队:由保全车间职工组成,队长由保全车间主任担任。 职责: (1) 控制事故态势(控制火势蔓延、有毒有害气体蔓延、危险化学品泄漏等)。 (2) 尽可能消除事故(扑灭火势,切断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源、封堵危险化学品泄漏源等)。 (3) 抢修受损设备管线,配合救治伤员。 (4) 配合应急救援中心和XX县消防大队等外部力量实施现场救援工作。 1.3.2.5安全环保队 由安全管理部和安全生产管理中心下属化验室员工组成。队长由安全管理部部长担任。 职责: (1) 指挥抢险工程中安全设备、附件的正确使用。 (2) 对抢险人员进行洗消。 (3) 对事故中泄漏的可能对环境造成危害的物品进行回收或作无害化废弃处理。 1.3.2.6后勤保障队 由办公室人员组成。队长由办公室主任担任。 职责: (1) 抢救伤员。 (2) 与外部卫生医疗机构的救援队伍配合、衔接救治伤员。 (3) 安排伤亡人员及家属的食宿。 (4) 应急处置费用支出结算工作。 (5) 承担其他未涉及的职责。 1.3.2.7物资供应队 由供应部人员组成。队长由供应部部长担任。 职责: (1) 为应急响应提供设备、设施、物资、运输服务。 (2) 在医疗机构救援队伍未感到前,抢救、搬运、输送受伤人员。 1.3.2.8警戒队 由办公室保卫人员组成。队长由办公室保安队队长担任。 职责: (1) 检测现场可燃、有毒有害气体情况。 (2) 设立警戒线,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现场。 (3) 疏散危险区人员和无关人员。 (4) 与XX县公安分局、交警大队做好衔接,保证外部救援力量顺利进入事故区域。 (5) 严禁无关人员包括记着进入现场,以免影响应急救援。 (6) 严禁围观群众和其他人员拍照,防止发生次生事故。 1.4预警及信息报告 1.4.1危险源监控 1.4.1.1重大危险源辨识 (1)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依据 依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国家安监局《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等进行辨识。 (2)重大危险源的辨识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单元内存在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规定的临界量即定为重大危险源。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的数量根据处理危险化学品种类的多少区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单元(在500m范围内划分一个单元)内存在危险化学品为单一品种,则该危险化学品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化学品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公司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危险物质中有氯、氢气、氯化氢被列入重大危险源物质,其临界量分别为5t、5t和20t,各车间所存在的危险物质辨识过程如下: 单元(在500m范围内划分一个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多品种时,则按(1)公式计算,若满足(1)公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1) 式中:q1,q2,... qn——每一种危险化学品的实际存在量,单位为吨; Q1,Q2,... Qn——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为吨。 电解车间:氯气和氢气主要存在于电解槽内,共有5个电解槽,共含有氯气82kg,氢气23kg。 氯氢处理车间:该车间存在的重大危险源物质有氯气和氢气,氯气主要存在于洗涤塔和干燥塔,其中洗涤塔容积分别为10m3和6m3,干燥塔容积分别为2.2m3、9.7m3、1.3m3,氯气的密度为2.48*1.293=3.2kg/m3,故氯气的总质量为3.2*(10+6+2.2+9.7+1.3)=93.44kg;氢气主要存在于洗涤塔4.3m3,扑沫塔内7.9m3,氢气的密度为0.07*1.293=0.09kg/m3,故氢气的总质量为0.09*(4.3+7.9)=1.098kg; 盐酸合成车间:氯气由管道直接输送,氢气位于氢气缓冲罐内,氯气管道规格为φ159长度为50m,管道压力0.15MPa的质量为,根据理想状态气体方程计算得常温常压下氯气体积为:0.88*(0.15+0.1)=0.1*V,V=2.2m3,故氯气质量为2.2*3.2=7.04kg;氢气主要存在于氢气缓冲罐中,用于氯化氢合成。氢气缓冲罐的容积为9m3,储存压力为0.15MPa,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0.15+0.1)*9=0.1*V,求的V=22.5m3,氢气的密度为0.07*1.293=0.09kg/m3,所以氢气缓冲罐中氢气的质量为0.09*22.5=2.02kg。氯化氢从合成塔出来后直接进入石墨吸收塔用水吸收,没有中间储存,故不计算其数量。 冷冻车间:液氯数量计算:液氯主要存在于液氯中间槽、液氯槽车、液氯储罐和液氯钢瓶内,其中液氯钢瓶充装完成后,液氯包装区中的液氯钢瓶实瓶不储存,按当天的销售量充装液氯钢瓶,槽车也是按当天的销售量充装。液氯的密度为1.47t/m3,该装置使用液氯贮罐四台,其中一台备用,每只的贮存能力为40.4m3,充装系数以0.8计,共计40.4×3×0.8×1.47=142吨;中间罐4.8m3,充装系数以0.8计,共计4.8×2×0.8×1.47=11.3;计算结果见下表: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一览表 车间 物质 q Q q/Q 电解车间 氯 0.082 5 0.016 氢 0.023 5 0.0046 氯氢处理车间 氯 0.093 5 0.0186 氢 0.001 5 0.0002 盐酸合成车间 氯 0.07 5 0.014 氢 2.02 5 0.404 氯化氢 0 20 0 冷冻 氯 153.8 5 30.76 合计 31.2 经过计算∑q/Q=31.2>1,故该公司构成重大危险源,液氯的储存数量就已经超过了重大危险源临界量,故液氯储罐单独构成重大危险源,企业应建立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台帐,对重大危险源的设备设施情况、安全设施情况、消防设施情况、检测报警情况等内容进行了建档登记,定期的检测和评估,并将重大危险源情况报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备案。 此外公司涉及的危害因素有: (1)火灾、爆炸危险性: a. 电解、氯氢处理和高纯盐酸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物料均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一旦发生泄漏,这些物料可迅速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到点火源,就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b. 电解副产物三氯化氮一旦在系统中聚积到一定的浓度,遇热、高温和撞击就会发生爆炸。 c. 压力容器在受热、受损或违章作业状态下,具有爆炸的危险性。 (2)毒性危险性 a. 液氯(气氯)为高毒物质,会对人畜造成重大伤害直至死亡;且氯气密度比空气大,会沿地表扩散而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b. 氯化钡为有毒物质,人体直接长期接触或食入具有中毒的危险性。 (3)触电等其它危险性 a. 由于电气设施老化、破损及接地失效等极易造成触电伤人事件。 b. 液氯、液体氢氧化钾、高温熔盐及蒸汽等对人体具有灼烫的危险性。 c. 机械设备(包括起重设备)缺陷、违章操作或违章检修等具有机械伤害、起重伤害、物体打击及高处坠落等危险性。 (4)自然灾害危险性 自然灾害(如狂风、暴雨、洪水和地震等)不仅具有淹溺、坍塌等可能性,且极易引发次生或衍生事故(如氯气泄漏等)的危险性。 重大危险、有害因素分布: 序号 危险设备或岗位名称 主要危害介质名称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 危害程度 1 电解槽 氢气、氯气、碱液 火灾、爆炸、中毒、灼伤、腐蚀、触电 正常情况下不会造成危害 一次盐水 氯化钡 中毒 正常情况下不会造成危害 2 变压整流装置 触电、火灾 正常情况下不会造成危害 3 碱液泵 碱液 腐蚀、灼伤 正常情况下不会造成危害 4 氯氢处理 氯气、氢气、浓硫酸、稀硫酸 火灾、爆炸、中毒、灼伤、腐蚀 正常情况下不会造成危害 5 废气处理 氯气 中毒、灼伤、腐蚀 正常情况下不会造成危害 6 蒸发片碱及包装 液碱、固碱 中毒、腐蚀 正常情况下不会造成危害 7 循环水加氯间 氯气 中毒 正常情况下不会造成危害 1.4.1.2危险源控制原则 生产副经理负责组织排查厂区重大危险源,并组织安全评估和上报工作,同时制定应急救援预案,明确检测、监控、治理、救援措施并负责落实。由安全管理部负责组织各相关部门对危险源日常管理工作,落实检测、监控、治理措施。按周期将重大危险源管理建立台账入档。 各部门必须对已确认的本部门危险源落实岗位职责,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相应的治理措施及长远规划,对重大危险源进行严格监控和管理。各部门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和巡检制度,掌握危险源的动态变化情况。对检查出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排除,对不能排除的,要立即报告上级部门,及时制定有效措施予以消除或采取其他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发现的问题无论大小要及时如实的记入重大危险源档案。 安全管理部应指定专人每月对危险源运行情况、安全现状、应急救援预案、安全管理制度执行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由生产副经理负责每年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对危险源进行总体安全评估,拟写安全评估意见并签字备查,指定相应措施、计划。对安全评级中发现的问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负责按照要求进行整改,对存在现实危险的装置,应当由生产副经理负责组织相关人员对危险源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安全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不安全因素,尚未构成事故隐患的,应当予以纠正,已经构成隐患的,责令立即排除或限期整改,对重大事故隐患,在排除前和排除期间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责令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责令暂时停产或停止使用。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后,经安监部门审查同意,方可重新生产和使用。 各部门每年要对本部门危险源监控措施、检查、整改结果等情况进行一次总体分析,并报安全管理部备案。 1.4.1.3危险源监控措施 (1) 建立危险源监控制度,落实监控措施。 (2) 建立安全检查、巡检制度,定期对现场进行安全检查。 (3) 建立交接班管理制度,并保存好记录 (4) 场内压力容器、天车、场内机动车等特种设备要定期检测,确保运行安全。 (5) 防雷、防静电设施定期进行检测。 (6) 设备设施定期保养,并保存好记录。 (7) 特殊自然气候前(暴雨、雷电、高温等)、实施专项安全检查。 (8) 严查“三违”,查事故隐患,落实责任制、落实整改措施、落实整改期限。 (9) 定期做地基沉降监测。 对上述危险源控制与管理,有公司负责安全生产专职人员处置。 1.4.2预警行动 1.4.2.1预警 1.4.2.1.1 预警级别 按照生产安全事故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由高到低依次采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红色为最高级。 (1)红色预警。情况危急,有可能发生或引发特别重大事故时;事故已经发生,有可能进一步扩大事故范围或引发次生、衍生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时。 (2)橙色预警。情况紧急,有可能发生或引发重大事故时;事故已经发生,有可能进一步扩大事故范围,造成更多人员伤亡时。 (3)黄色预警。情况比较紧急,有可能发生或引发较大事故时;事故已经发生,有可能进一步扩大事故范围,造成较多人员伤亡时。 (4)蓝色预警。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有可能发生或引发事故时;事故已经发生,有可能进一步扩大事故范围,造成人员伤亡时。 1.4.2.1.2预警发布和解除 (1)蓝色和黄色预警:由本厂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发布和解除,并报市应急办备案。 (2)橙色预警:由本厂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向市应急办提出预警建议,由市应急办或授权本厂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发布和解除。 (3)红色预警:由本厂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向市应急办紧急提出预警报告,由市应急办发布和解除。 (4)预警信息的发布、调整和解除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通信、互联网、特定区域应急短信、警报器、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 1.4.2.2行动 进入预警状态后,应采取以下行动: (1) 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2) 发布预警公告。 (3) 转移、撤离或者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并进行妥善安置。 (4) 指令各应急救援队伍进入应急状态,立即开展应急监测,随时掌握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 (5) 针对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闭、隔离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终止可能导致危害扩大化的行为和活动。 (6) 调集应急所需物资和设备,确保应急保障工作。 1.4.3信息报告与处置 公司设置24小时有效固定报警电话,接警单位为公司安全生产管理中心下属中控室,公司安全生产管理中心下属中控室电话:8077050、603、604。 事故现场负责人应立即拨打安全生产管理中心下属中控室电话,值班人员接到报警后迅速查明事故发生的具体部位、原因、事故发展态势、伤亡情况,并迅速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事故现场负责人和应急指挥部按照预警级别和图1.4.3.1信息报告流程图逐级上报。紧急情况下,可越级报告,或拨打110或119,有人员受伤严重的拨打120。 事故现场负责人 拨打110、119或120 应急指挥部 贺兰县安监局 图1.4.3.1——信息报告流程图 信息报告程序主要包括: 1、 信息就收与通报 a、 公司安全生产管理中心下属中控室24小时应急值守电话:0951- b、 现场员工在发现事故发生或者紧急情况下,应立即向值班领导及以上人员报告,并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立即按照相关事故处置方案开展自救。 c、 值班领导接到报警后,立即启动事故现场处置方案,同时利用一切可使用的通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