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民族团结进步、去极端化知识竞赛题
(中学组)
一、 必答题
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B)实行的。
A、西藏B、少数民族聚居地区C、新疆
2、十四世达赖集团的反动本质是(B)。
A、维护统一 B、分裂祖国、图谋“西藏独立C、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稳定
3、我国年满(B)周岁者不能再更改民族成份。
A、18周岁B、20周岁C、22周岁
4、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A)。
A、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B、行使自治权C、设立自治机关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每年举行(A)次。
A、1次 B、2次 C、3次
6、委员长、副委员长连续任职不得超过(A)届。
A、两届 B、三届 C、五届
7、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个有自己形式和特点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A)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A、政治和经济B、物质资料生产C、劳动对象
8、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就是让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B),公民个人自由选择。
A、公事 B、私事 C、国家问题
9、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由(C)机关选举产生?
A、全国政治协商会议B、国务院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0、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A)
A、各尽所能,按劳分配B、平均分配C、按职务分配
1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A)说的。
A、斯大林 B、毛泽东 C、列宁
12、我国财政的主要来源是(C)
A、捐款 B、援助 C、税收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C)。
A、权力 B、权益 C、义务
14、民族团结包括(A)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最后是中华民族的团结各党派之间的团结。
A、不同民族之间B、汉族C、维吾尔族
15、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B)。
A、权力B、地位C、权益
16、在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尊重当地(A),遵守当地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地方性法规、规章,接受当地自治机关的监督。
A、自治机关的自治权B、习俗C、习惯
17、国家设立的各项专用资金和临时性的民族补助专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规定,任何部门不得扣减、截留、挪用,不得用以顶替民族自治地方的正常的(B)。
A、财政收入B、预算收入C、其他收入
18、生产力是社会当中最革命、最活跃的一种力量,而其中最活跃、最能动的要素是(A)。
A、人 B、生产力 C、科学技术
19、少数民族歌曲体现的民族特征是(B)。
A、民族风格B、共同心理素质C、不同风格风采
20、我国在(A)年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和《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
A、1993年9月5日B、1994年9月5日C、1996年8月3日
21、我国(A)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A、宪法B、刑法C、民族区域自治法
22、现行宪法的指导思想是:( C )
A.四项基本原则B.三个代表 C.邓小平理论 D一国两制
23、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 C )
A.公民 B.国民 C.人民 D.全体公民
24、我国刑法规定,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 A )
A.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B.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C.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D.可以从轻或免除处罚
25、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基础是什么(D)
A、爱岗敬业 B、诚实守信 C、奉献社会 D、教育
26、誉满中外的中国京剧、中国医学、中国烹饪和( B )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国萃”。
A、印刷术 B、国画 C、书法
27、对吐鲁番坎儿井起过重大推广作用的清代历史人物是(C)
A.班超 B.张骞 C.林则徐
28、“乌鲁木齐”少数民族的音译是()
A.优美的牧场 B.青色的城 C.日光之城D.平坦的地方
29、“麦西来甫”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A)族舞蹈?
A.维吾尔 B.哈萨克 C.柯尔克孜D.塔塔尔
30、著名的白杨河工程位于(B)
A.鄯善县B.托克逊县C.吐鲁番市
31、吐鲁番葡萄闻名世界,品种多样,其中含糖量居世界第一的是(A)
A.无核白葡萄 B.马奶子葡萄C.玻璃脆
32、党和国家关于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基本政策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各民族都有(C)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
A、尊重B、改革C、保持或者改革
33、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C)。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B、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C、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34、我国世居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是(C),共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A、广西 B、西藏 C、云南
35、我国共有(C)个少数民族。
A.、56 B、57 C、55
36、我国现在的国务院总理是 (C)。
A、朱镕基 B、温家宝 C、李克强
37、解决民族问题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是(C)
A、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C、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38、处理民族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的总的原则是(B)
A、团结——批评——批评B、团结——批评——团结C、批评——团结——团结
39、在“精卫填海”的故事里,"精卫”是(B)。
A、一个人 B、一只鸟 C、一只猴子
40、汉代,新疆开始被称为(A)
A、西域 B、楼兰 C、西洋
41、“云南白药”是(A)族医生曲焕章研制的。
A、彝族 B、苗族 C、壮族
42、在我国公民个人的民族成份依据(C)来划定。
A、父亲的民族B、母亲的民族C、父亲或者母亲的民族
43、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邓恩铭是(A)民族。
A、水族 B、瑶族 C、傣族
44、“五四”运动中,与周恩来等共同领导了天津爱国运动的刘清扬烈士是(C)民族?
A、汉族B、维吾尔族C、回族
45、“丝绸之路”又称丝路,是古代以中国(A)为起点,经过陇西高原、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等地,进而联结中西南亚、西亚和欧洲的一条陆路通道。汉唐以后的1000多年间,这条道路始终畅通繁荣,以丝绸最为著名。A、长安 B、咸阳 C、临安
46“三股势力”不包括(A)
A、邪教非法势力B、民族分裂势力C、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
47、刑法规定,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B)以下有期徒刑。
A、一年 B、两年 C、三年
48、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是(A)。
A、内蒙古自治区B、广西壮族自治区C、西藏自治区
49、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A)个建立了自治地方。
A、44 B、45 C、46
50、《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所称的未成年指的是(C)
A、未满12周岁的公民B、未满14周岁的公民C、未满18周岁的公民D、未满20周岁的公民
二、抢答题
1、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答:依法治国
2、当宗教教法与国家法律相矛盾时,应如何处理?
答: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宪法》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3、伊斯兰教何时传入新疆?
答:公元932年。
4、新疆边境线长多少公里?
答:长5600公里,是中国边境线最长、对外开放口岸最多的省区。
5、新疆精神的含义是什么?
答: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
6、新疆是什么时间和平解放的?是什么时间成立的?
答:1949年9月10日,1955年10月。
7、 民族团结教育月是什么时间开始的,今年是第几个民族团结教育月?
答:1983年5月第一个民族团结教育月,今年是第33个民族团结教育月。
8、自治区政府于哪一年做出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大力推进“双语”教学的决定,要求少数民族学生高中毕业达到“民汉兼通”的目标。
答:2004年。
9、为使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能够接受更高水平的基础教育,从哪一年起,国家在北京、上海等12个经济发达省市的13所中学开设了新疆高中班。
答:2000年。
10、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是什么?
答: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什么?
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2、公民道德建设的“四德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答: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13、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1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是什么时间开始施行的?
答:是2010年2月1日起施行的。
15、邪教的本质是什么?
答:反人类、反科学、反社会、反政府。
16、历史上曾是欧亚大陆交通和文明交往的通道,连接古代东西方文明的著名的( )从这里经过。
答: “丝绸之路”。
17、什么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基本制度?
答: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
18、新疆工作的主题是什么?
答:发展和稳定,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
19、对口援疆政策是在哪一年提出来的?
答:1996年
20、在民族工作中,党和国家所强调的“四个维护”指的是什么?
答: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21、新疆精神是什么?
答: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
22、新时期新疆维稳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是什么?
答:反暴力,讲法治 ,讲秩序。
23、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应当坚持什么原则?
答:应当坚持因人施教,正面教育,注重实效,与时俱进的原则。
24、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是什么?
答: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25、特定的地理位置,使新疆历史发展呈现出什么特色?
答:多民族并存与融合,多种文化兼容与并蓄。
三、风险题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
答: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打击“三股势力”的方针是什么?
答:主动进攻,露头就打,先发制敌。
3、民族分裂主义的反动本质是什么?
答:反对和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人民政权,妄图把新疆从祖国怀抱中分裂出去,破坏祖国统一,破坏各族人民的团结、安宁和幸福生活。
4、新疆实施“双语”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答:一是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培养民汉兼通少数民族人才。二是有利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三是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实现新疆长治久安。
5、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反动策略的“两化”指的是什么?
答:西化,分化。
6、“五个认同”是什么?
答:五个认同是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7、新疆当前最突出的工作是什么?
答:就是要深入推进“去极端化”,要把“去极端化”作为宗教工作的首要任务,切实落实好自治区党委精神和部署,出重拳、下狠手打击宗教极端违法犯罪活动。
8、坚决维护南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点是什么?
答:一是深入开展反暴恐斗争,注重综合成效;二是深入推进“去极端化”,促进宗教和谐;三是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维护民族团结;四是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
9、新疆人的“中国梦”是什么?
答:就是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的美好新疆。
10、民族团结教育中的“四个人人”和“五个互相”各指的是什么?
答:“四个人人”指人人有民族团结的思想,人人懂民族政策,人人讲民族团结,人人做民族团结好事。“五个互相”指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学习,互相谅解。
11、依法治疆的六大原则是什么?
答: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必须坚持“反暴力、讲法治、讲秩序”;必须强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必须坚持依法治疆和以德治疆相结合。
12、党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民族政策是什么?
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14、怎样识别宗教极端活动?
答:(1)笃信宗教极端主义。(2)主张分裂国家。(3)具有暴力倾向,危害公共安全。(4)与境外宗教极端组织有联系。
15、为什么要强化对祖国的认同?
答: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民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才能走向繁荣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