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3年四川大学级经管区域经济学重点.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9684918 上传时间:2025-04-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四川大学级经管区域经济学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3年四川大学级经管区域经济学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教C102 【5.25 8:00】 名词2*5 选择与填空10*3 简答4*10 论述20 第一章 1、经济区域的内涵和特点 答:内涵:经济区域是一国之内具有特定地区构成要素的自主权益,在专业化分工中承担一定职能、经济上尽也许完整的地区。 特点:1、经济区域一方面是一个空间范畴,泛指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区空间载体。 2、经济区域是一个主权国家疆域内,赋予了相称权益的经济共同体。 3、经济区域具有一定的职能在全国或者高一级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的分工职能。 4、经济区域在经济上尽也许完整。具有地区构成的基本要素和相对完整的产业结构,他也许是行政区,但不等于行政区。 5、既是实体又是抽象的概念。他有确切的方位和地区实体,但是边界又是模糊的,是由人们在观念上按某些要素集合而成的空间概念。 2、经济区域的构成要素 答:1、经济中心:是某一区域区别于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而成为经济区域的重要特性之一,经济区域的成熟度也由经济中心能量强度表征。具有层次性、选择性和是经济中心而非地理几何中心的性质。 2、经济腹地:是经济区域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区域经济地区运动格局的“底盘”。地均GDP表达相应经济腹地的丰度。具有等级性。 3、经济网络:是经济区域中维系经济中心和经济腹地的有形或无形的联系渠道,它具有客观性、有序性和依托性。 3、经济中心的含义 答:它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空间聚集运动所形成的商品交易场合、物质生产基地、交通通信枢纽以及科技中心。具有层次性、选择性和是经济中心而非地理几何中心的性质。 4、同质区和极化区的概念 答:同质区:是根据区域某些重要因素的一致性和相似性来划分的反映区域均质平面状态并便于用来进行区际比较和分类指导的区域划分。 极化区:也称功能区和集聚区,它是把经济区域看做是由若干异质部分构成,在功能上联系密切的地区空间,他反映的是区域内的结构、差异和联系。 5、古典区位论涉及的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奉献 答:A农业区位论:代表人物:杜能 中心论点:农业土地的运用类型和土地经营的集约化限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属性,并且依赖于他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运送费用 评价:第一个引入空间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学者。 I、最早注意运送费用对农业的影响。 II、开创了空间分析的领域。 B工业区位论:代表人物:韦伯 中心论点:除运费外,增长了劳动力成本和集聚效应。 评价:I、第一次运用区位因素的概念并进行了分类。 II、第一次提出了原材料系数。 III、第一次提出并运用了等费线概念。 C中心地理论:代表人物:克里斯塔勒(城市等级规模学说—金字塔规模) 中心论点:市场竞争的结果,将使得中心地的腹地演变为正六边形,并在一个区域中形成功能大小各异的市场等级空间体系。 评价:为世界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提供了方法论依据,并拟定了原则。此外在人文地理方面也有奉献。 D市场区位论:代表人物:勒施 中心论点:集大成者 评价:较为完整的表述了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运动的规律 第二章 1、区域经济增长的含义 答:区域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一定期期内区域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增长,确切地说,是在提高经济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区域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它是规模增长、质量增长和效益增长的统一。 2、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A区别:区域经济增长仅指区域经济“量”的增长,即区域经济产出总量增长;而区域经济发展则是在区域经济量的增长的基础上的区域社会经济“质”的改善,即涉及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制度安排等方面的优化和进步。 B联系:一方面,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增长为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增长离不开区域经济发展,发展为增长开辟道路,为增长的可连续提供保证。 3、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 答: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2、劳动力资源(数量和质量) 3、资本(资本的稀缺性) 4、技术条件(生产力和劳动对象、产业结构变化) 5、制度(区域经济政策、制度创新能力) 6、区际贸易因素 4、区域成长的阶段 答:1、起步阶段,即工业化准备阶段。 2、起飞阶段,即工业化初期及其后的连续成长阶段。 3、成熟阶段,即工业化后期阶段。 4、提高阶段,即后工业化时期的新成长阶段。也称为高级化阶段。 5、区域衰退的类型 答:1、区位性衰退 2、资源型衰退 3结构性衰退 4、消聚型衰退 第三章 1、区位商的含义及其计算公式 答:公式即含义:区位商=(区域某产业产值/区域工业总产值)/(全国该产业产值/全国工业产值) 2、区域产业功能分类 答:1、主导产业:它是区域内承担全国地区分工的专门化生产部门,是区域经济的支柱和核心。 2、辅助产业:它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并服务于主导产业的协作配套产业,一般分为前向联系产业、后向联系产业、侧向联系产业和下向联系产业四各部分。 3、基础结构:它是为区域内的生产发展和生活供应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设施、机构的总体,涉及生产性基础结构、生活性基础结构和社会性基础结构。 3、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 答:1、优先重点发展区域主导产业 2、配套发展区域关联产业,特别是前向产业,尽也许延伸产业链。 3、积极发展需要就地平衡的基础产业,特别是“瓶颈产业”,克服对区域经济的制约作用。 4、扶植潜导产业,保证区域经济系统正常的新陈代谢。 5、产业结构合理化:协调化、高级化 产业结构生态化: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 第四章 1、经济活动区位指向的含义与类型 答:A含义:它是指经济活动(或产业部门、行业、公司)选择最佳区位时,向可以满足自身重要布局规定或适合自身经济技术特点的特定区位接近的倾向性。 B类型: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经济活动受自然条件的强烈制约,分布趋向于资源集中的地方。 2、原料地指向:耗原料多或者原料不宜远距离运送的经济活动。 3、燃料动力指向:高耗能,或者需要稳定的获得大量动力供应。 4、劳动力指向:一是便宜劳动力指向,二是高素质劳动力指向。 5、消费市场指向:直接为消费服务或者对需求变化和市场行情敏感或者产品运送困难的经济活动。 6、交通枢纽指向:运送费用在成本中比重高,或者从不同地方获得原料或者发送产品。 2、经济区划的含义 答:A定义:经济区也就是经济区域,是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互相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区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B 内涵:一是按照既定的区划原则、指标和标准,对的地辨认客观存在的(涉及正在形成的)经济区,并把它们的空间边界划出来; 二是着重对各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条件和经济现状与潜力进行分析,找出其经济发展的优势和面临的突出矛盾与问题,依据全国或上一级经济区发展的总规定、总战略对各经济区未来的发展方向、目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调整与演进等进行战略性规划,提出相应的对策。 3、主体功能区的含义与类型(十一五规划) 答:A含义: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运用和城乡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严禁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B类型:1、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      2、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壮大经济规模。      3、 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特色产业。 4、严禁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控制人为干扰,严禁不符。    5、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人口管理政策,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 4、集聚经济效益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因素 答:A含义:它是使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趋向于集聚的作用力及其作用结果。 B产生因素:1、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性。 2、某些经济活动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联系。 3、某些在生产分派上有密切联系,或者在区位选择上有着相同指向的经济活动或公司对集聚经济效益的追求。 5、空间开发的模式 答:1、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的空间结构模式。 2、区域一体化:缩小国内区域差距的空间模式。 3、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国际化: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空间模式。 6、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空间开发模式(十一五规划) 答:1、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2、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依托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实行重点开发。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出境、跨区铁路和西煤东运新通道,建成“五纵七横”西部路段和八条省际公路,建设电源基地和西电东送工程。 4、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继续推动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加强植被保护,加大荒漠化和石漠化治理力度,加强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 5、加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 6、支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强清洁能源、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及加工,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及其他有优势的产业。 7、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优先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推动人才开发和科技创新。 8、建设和完善边境口岸设施,加强与毗邻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发展边境贸易。 9、贯彻和深化西部大开发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 7、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十一五规划) 答: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规定,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楚,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1、推动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生态工程、支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边境贸易。      2、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公司改革改组改造,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粮食基地建设,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     3、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提高产业层次,推动工业化和城乡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形成精品原材料基地。加强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体系。   4、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东部地区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率先发展和改革中带动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      5、 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保护自然生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支持发展民族特色产业。      6、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对口支援。 第五章 1、区域优势的含义与类型 答:A含义:区域经济优势是指一个区域客观存在的比较有利的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以及在这些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区域经济运营所形成的具有跨区域意义的经济门类。 B类型:1、条件优势、生产优势、产品优势 I、条件优势:它是根据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禀赋这几类区域差异所产生的优势是一种先天性的潜在优势。 II、生产优势:它是一个区域也许进行的商品生产或经营方面的优势,这是对条件优势加以运用和改造所形成的一种也许运用的优势。 III、产品优势:它是一个区域生产优势的实现,是区域的一种现实优势,它是区域经济活动的目的,也是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的经济意义所在。 IV、产品优势往往以生产优势为基础,生产优势又要以条件优势为基础。 2、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3、外生比较优势和内生比较优势 4、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 2、区域分工的类型 答:1、垂直分工:即区域专业化分工。两个地区在不同的产业层次上进行专业化生产。它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工业化演进和参与国际分工。 2、水平分工:即城市专业化分工。两个地区在同一产业层次上进行生产,重要是运用优势互补。 3、混合分工:即生产型和混合型专业化分工。前者重要依据区域经济特点和优势,在产业发展上做出不同的选择,后者指及参与产品专业化生产,又参与某些产品的部分生产过程,以多种形式发展区域经济。 3、区域贸易相对于国际贸易的特点 答:1、相对性: 2、自主性: 3、开放性: 4、区际贸易与区域合作的区别 答:1、对象不同:区际贸易的对象是商品,区域合作的对象是生产要素。 2、主体不同:区际贸易的主体是公司,区域合作的主题涉及公司、政府和民间机构。 3、表现不同:前者的内容是商品买卖,后者的内容是以项目为纽带结成的经济实体等。 4、目的不同:前者重要是为了经济利益,后者的目的除了经济效益之外尚有社会效益。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