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五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一、氧化还原平衡
氧化还原滴定法是以氧化还原反映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法。广泛地用于水质分析中,例如水中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COD)、生物化学需氧量(BOD520)及饮用水中剩余氯、二氧化氯的分析。
1.氧化还原反映的特点
(1)氧化还原反映是基于电子转移的反映,反映机理复杂,常随着有副反映,且反映条件不同,反映不同。
(2)氧化还原反映经常是分步进行的,需一定的时间才干完毕,因而反映速率较慢。
2.条件电势
φθ'称为条件电极电势。条件电极电势反映了离子强度与各种副反映影响的总结果。一般情况下,溶液中的离子强度的影响远较副反映为小,故一般在溶液中有副反映存在的情况下,忽略离子强度的影响,即γOx=γRed=1,只考虑副反映系数aOx,aRed。
引入条件电势后,能斯特方程表达成
对于有H+及OH一参与的氧化还原电对,因酸度的影响已涉及在ψθ'中,因此用能斯特方程计算电对的电势时,H+及OH一便不出现在公式中。
3.氧化还原平衡常数
氧化还原进行的限度,由氧化还原平衡常数来衡量。平衡常数可以用有关电对的标准电势或条件电势求得。
由上式可见,条件平衡常数K'与两电对的条件电势的差值及有关反映中的电子转移数n有关。对于某一氧化还原反映,n为定值。两电对的条件电势差值越大,其反映的条件平衡常数K'越大,反映进行得越完全。
若设反映的完全限度99.9 %,则达成化学计量点时,有
4.氧化还原反映的速度
氧化还原反映是基于电子转移的反映,多数不是基元反映,反映机理比较复杂,反映速度一般较慢。在滴定反映中,为了加快氧化还原反映的速度,通常采用提高反映物的浓度,升高反映温度,添加适当的催化剂以加快氧化还原反映的速度。
二、氧化还原滴定原理
1.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在氧化还原滴定中,随着滴定剂的不断加入,氧化态或还原态的浓度逐渐变化,其电对的电势也随之不断改变。以电对的电极电势变化为纵坐标,以滴定剂的加入量为横坐标,绘制曲线即为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对于可逆电对,滴定开始后,体系中同时存在两个电对,在滴定过程中的任一点,达成平衡时,两电对的电势相等。因此,在滴定的不同阶段可选用便于计算的电对,按能斯特公式计算滴定过程中体系的电势。
滴定开始至化学计量点之前,体系电势按被滴定物质电对计算。
化学计量点时,应联立两电对的能斯特公式求解电势。
化学计量点后,滴定剂过量,体系电势按滴定剂电对来计算。
注:此式仅合用于同一物质在反映前后系数相等的情况,如不相等则需校正。
(4)计量点后 此时溶液中剩余的Fe2+不易求得,故可用Ce4+/Ce3+电对来计算。
根据计算出的数据,以Ce(SO4)2标准溶液加入量为横坐标,以ψ值为纵坐标,绘制出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2.氧化还原指示剂
在氧化还原滴定法中,常用的指示剂有三类。
(1)自身指示剂:运用滴定剂或被滴定液自身的颜色变化来指示滴定终点到达,这种滴定剂或被滴定物质起着指示剂的作用,因此叫自身指示剂。
(2)专属指示剂:有的指示剂自身并没有氧化还原性质,但它能与滴定体系中的氧化态,或还原态物质结合产生特殊颜色,而指示终点。
(3)氧化还原指示剂:这类指示剂的氧化态和还原态具有不同的颜色,当指示剂由氧化态变为还原态,或由还原态变为氧化态时颜色发生突变来指示终点。
择指示剂时,应使指示剂的条件电势应尽量与反映的化学计量点电势一致,以减小终点误差。
三、氧化还原滴定法及其应用
氧化还原滴定法使用多种滴定剂,而各种滴定剂的氧化还原能力各不相同。一般根据其所采用的滴定剂进行分类,如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等,应用非常广泛,可直接或间接测定许多无机物和有机物。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原理、特点及应用列于表5—1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