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社区共建共管方案
社区共建共管是一种新型的社区治理模式。它基于社区居民自主管理和自治的原则,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决策中。在社区共建共管的模式下,社区居民可以通过居民委员会或村委会等机构,组织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制定社区治理规划、安全保卫、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维修等事项,推进社区治理改革。
一、社区共建共管的意义
1. 解决长期以来社区治理上的矛盾问题。社区共建共管的模式能够使社区居民更加积极地参与社区治理,形成社区自治的氛围,解决了社区治理中的长期矛盾问题,提高了社区治理的效率。
2. 增进社区居民间的团结和协作。社区共建共管的模式鼓励居民建立联系,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合作,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组织力。
3. 加强社区治理的透明度和公开性。社区共建共管的模式,促进了社区治理机构的透明化和公开化,增加了社区治理的公众监督和参与。
二、社区共建共管的实践
在实践社区共建共管之前,需要对社区进行“普法”宣传、组织居民开展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认识、增强意识,以便更好地推进社区共建共管工作。
1. 设立社区共建共管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社区治理政策的制定和宣传,居民议事会的组织和协调,社区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推进等工作。
2. 成立居民议事会和社区志愿者协会。居民议事会是居民自治和社区共建共管的重要机构,负责调查研究社区居民的意见和需求,并将其反映到社区共建共管领导小组中。社区志愿者协会则是一个负责社区服务、宣传教育、公共安全等方面工作的组织。
3. 建立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一个信息化的管理平台,实现社区管理信息的全面掌控、数据的快速分析和公众的在线参与,提高社区共建共管的管理效率。
三、社区共建共管的风险及对策
1. 政府与社区居民的利益冲突。政府在制定社区治理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利益和需求,避免因利益分配不公引发社区居民的矛盾和冲突。
2. 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是社区共建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社区居民对社区治理缺乏兴趣和热情。因此,需要加强社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3. 社区管理水平不高。社区共建共管需要社区管理者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实践能力和管理技能,但现实中,很多社区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政治素养和管理能力。因此,需要加强社区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能力建设。
四、结语
社区共建共管是一个值得探索和推广的新型社区治理模式。社区共建共管的实践需要政府和社区居民共同努力,建立一个良好的社区治理体系,推进社区美好生活的实现,实现社区治理和谐稳定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