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5高考历史综合提升八 文化交流与传播 备考教案.docx

上传人:鱼** 文档编号:9622254 上传时间:2025-04-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高考历史综合提升八 文化交流与传播 备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5高考历史综合提升八 文化交流与传播 备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十九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综合提升八 文化交流与传播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时期 文化思想 作用或影响 殷周 天命神权、“敬天保民”。 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 形成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秦朝 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 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代 确立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 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隋唐 广泛吸收外域文化。 中华文化进入气度恢宏的全盛时代。 宋元 产生了理学。 理学对封建社会后期影响较大。 明清 西方近代思想文化传入。 中华文化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旧民主主义革命 向西方学习、民主与科学。 抨击封建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 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 中华文化迈向复兴的新历程。  [2024湖南永州一模]战国时期,各国字风各有特色,如齐系文字温柔凝重、燕系文字质朴简率、楚系文字华丽浪漫、秦系文字严谨规范,而韩国、赵国、魏国的文字修长劲利。据此可知( B ) A.汉字是华夏族共同的文化基因 B.传统文化蕴含和而不同的气质 C.韩赵魏三国文字书写效率相对较高 D.文字不同源导致汉字体系出现分化 解析 材料“齐系文字温柔凝重、燕系文字质朴简率……韩国、赵国、魏国的文字修长劲利”体现的是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各具特色,凸显了传统文化蕴含和而不同的气质,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汉字对华夏族的影响,排除A项;从材料无法得出各国文字的书写效率,排除C项;中华文字具有同源性,排除D项。  [2024广东佛山期中]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 A ) A.救亡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 C.向西方学习以达强国御侮之道 D.“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解析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出现,近代中国人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传统文化在近代前期继续发挥作用,并非其内涵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明显是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而非向西方学习,排除C项;林则徐、魏源以及洋务派并非要改变政治制度,不属于“托古改制”范畴,排除D项。 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源头 世界各个地域的早期人类社会是人类多样文化的源头。 形成原因 地理环境的不同;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不同;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 表现 古代西亚和北非 ①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文明和北非的古埃及文明,深刻影响了地中海周边区域。 ②阿拉伯人继承了古代西亚、北非和古希腊罗马文明,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欧洲 ①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古希腊哲学对基督教的影响。 ②拜占庭和俄罗斯的文化深受东正教的影响。 南亚、东亚和东南亚 ①南亚的古代印度文化颇具特色。 ②东亚的古代朝鲜和日本文化及东南亚文化既有本土文化的底蕴,又受到中华文化等外来文化的影响。 美洲 因大洋阻隔而与欧亚大陆缺乏交流的美洲独立发展出印第安文化,印第安文化的代表是玛雅文化、印加文化、阿兹特克文化。 认识 ①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保护文化的多样性符合现实需要。 ②认同并发扬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024山东泰安月考]互相学习、充实、传承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种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主要强调( B ) A.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传播使者 B.阿拉伯文化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 C.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 D.欧洲文明源于阿拉伯及东方国家 解析 根据材料“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文明推动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即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社会转型有推动作用,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东西方文化的传播,排除A项;阿拉伯文化融合了东西方文化,文化传播超越了国家统治范围,排除C项;欧洲文明并不是源于阿拉伯和东方国家,排除D项。  [2023江苏无锡模拟]玛雅文字的组成原则和苏美尔文字的组成原则基本类似,都利用了语标和语言符号。玛雅文字的语音符号多半是由一个辅音和一个元音构成,这同日语的假名符号和迈锡尼时代希腊的B类线形文字音节一样。这说明( D ) A.玛雅文明受欧亚文明影响 B.世界文明发展呈现多元性 C.玛雅文字已经被释读成功 D.人类的创造力具有普遍性 解析 材料论述的主旨是玛雅文字、苏美尔文字、日语、希腊的B类线形文字的构成有相似之处,这说明人类的创造力具有普遍性,D项正确,B项错误;玛雅文明是独立发展的文明,并未与欧亚文明有深入交流,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三、古代商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三次高潮 1.汉朝时期:随着以汉帝国为一端、以罗马帝国为另一端的海陆两条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中西文化交流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中国丝绸、冶铸和水利技术远播中亚、欧洲地区。传入中国的有佛教、香料、多种植物等。 2.唐、宋、元时期:中西文化交流进入迅猛高涨的新时期。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瓷器、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传入阿拉伯、北非和欧洲地区。传入中国的有医学、服饰、饮食、舞蹈、占城稻、棉花等。 3.明末清初:伴随着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相对自由的活动,欧洲的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中西文化交流出现了第三次高潮。《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国外。明朝后期原产自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等传入中国。  [2023海南模拟]20世纪初,河南的一座汉墓中发现了亚历山大城生产的玻璃瓶。《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中也介绍了在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城生产的玻璃器被输往印度,从印度输往中国”。亚历山大城生产的玻璃瓶在中原的出现得益于当时( D ) A.中原是农耕经济中心       B.西汉对河西地区的治理 C.河南居民的节俭理念       D.丝绸之路上的经济交流 解析 据材料可知,生产于埃及的玻璃瓶经由印度输入中国,这条商贸路线与汉代丝绸之路一致,故选D项。  [2023广东深圳一模]下列图片所示的有角神兽是我国北方和欧亚草原地区常见的一种装饰素材。有学者认为,这种“鸟兽合一”的虚幻动物与先秦文献记载的飞廉族的风神形象相吻合。这可用于说明 ( B )    出土于南西伯利亚地区 出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 出土于陕西神木 A.秦国崛起的精神动力       B.草原丝路的文化影响 C.不同物种的交流融合       D.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解析 有角神兽在我国北方和欧亚草原地区的装饰中较常见,且这种虚幻动物与先秦文献中记载的风神形象相吻合,反映了中原地区与北方草原地区存在一定的文化联系,这可能与草原丝路的文化影响有关,B项正确。材料与秦国崛起的精神动力无关,A项错误;由材料看不出不同物种的交流融合,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古代文明的交流,没有体现出多元特点,D项错误。 四、近现代人口迁移 阶段 时间 特点 第一阶段 从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到18世纪中叶 从人口迁移的动机看,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完全是以侵略、掠夺和抢占为目的的洲际性人口大迁移。从人口迁移的规模看,这一时期从欧洲迁入美洲的人数有限,规模不大,而对非洲黑人采取强制性洲际间集体移民。 第二阶段 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上半叶 一是迁入美洲的欧洲移民数量大大增加,规模空前;二是非洲黑人仍是美洲迁入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阶段 从19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中叶 一是欧洲人口向美洲迁移的规模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二是迁入拉丁美洲和美国的欧洲移民素质有很大不同,欧洲专业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农民都愿意去美国,而迁往拉丁美洲的多是欧洲农村破产逃生的人;三是大量的中国人、印度人、日本人等被西方国家拐骗到美洲,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第四阶段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 一是美洲从国际人口迁移的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二是拉美各国之间的国际人口迁移现象增多。 第五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在跨国公司中表现明显;在贸易、金融等行业移民最多;发展中国家的“知识精英”移民发达国家。  [2023重庆南开中学质检]1784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19世纪中期,大量的英国移民来到澳大利亚,获取大量黄金、羊毛等财富。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C ) A.澳大利亚资源丰富 B.英国采取重商主义政策 C.工业化进程的推动 D.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784年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大量的英国移民来到澳大利亚,获取羊毛等财富,所以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化进程的推动,故选C项;澳大利亚资源丰富是变化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19世纪中期英国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而不是重商主义政策,排除B项;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是变化带来的结果,并非变化产生的原因,排除D项。  [2023山西名校联考]二战后,拉丁裔移民在美国人口中占比较高,如迈阿密市的居民中3/4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西班牙语;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曾说:“我非常希望我是美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不会说西班牙语的总统。”由此可知,拉丁裔移民涌入美国( D ) A.导致美国调整官方语言 B.激化了美国的种族矛盾 C.迫使政府改革选举制度 D.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融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拉丁裔移民涌入美国,给美国注入了拉美文化元素,促进美国多元文化交融,故选D项;美国的官方语言一直是英语,并未调整,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移民涌入对美国社会的积极影响,没有涉及消极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化,排除C项。 五、中国文化传承中的各种载体 语言 各朝代语言类型虽然有所不同,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服饰 服饰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 书籍 只要文字语言不断,书籍在传承文化方面就能发挥功效。 建筑 建筑也是区别不同文化的典型代表。我们从存在的历史古建筑中能够直观地品味那个年代的精神风貌,看到曾经辉煌灿烂的文化。博物馆、图书馆等同样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宗教 宗教对文学、艺术、建筑设计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宗教信仰者还是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者;等等。 教育 中国自古重视教育,尤其是科举制度施行以来,教育成了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 活动 重大文化活动是凝聚民心,提升国家荣誉感最有效的方式。春节、端午、重阳、元宵、中秋等节日担负着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  [2024福建漳州一模]宋代实行学田制,学校通过朝廷赐予、州县置办和民间捐献等方式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其作为学校的固定资产,并将这些土地租佃给附近的农民耕种。学田制的推行( C ) A.缓解政府财政困难        B.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C.促进地方官学兴盛        D.推动租佃制的普及 解析 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学田制有利于减少学校教育的资金负担,促进地方官学的兴盛,C项正确;学田只是用于筹措教育资金,并不会缓解政府财政困难,排除A项;学田只是可以租给农民耕种,并不会减轻农民赋税负担,排除B项;“推动租佃制的普及”夸大了学田制的作用,排除D项。 归纳、概括类非选择题解题技巧  [2023海南,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典”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先秦典籍。《史记》太史公曰:“书缺有间矣”,唐司马贞解释说:“言古典残缺有年载,故曰有间”,《后汉书》称孝明皇帝“垂情古典,游意经艺……正坐自讲,诸儒并听”。 有学者提出,对“中国古典时代”的学术研究可称为“中国古典学”,它至少涵盖三个层面。其一,商周文献、诸子之学、秦汉典籍,以《汉书·艺文志》中所列六类书目为代表。其二,与典籍相关的文字学,如陶玉石器上的刻划文字、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两汉今古文以及相关的音韵学、训诂学,以汉代的《尔雅》《释名》《说文》为代表。其三,以传世经典与文字资料为线索,充分利用考古资料,统合研究“中国古典时代”,如古代文明、思想文化、学术史研究等。 有西方学者认为,从西周到魏晋时期为中华文明的“古典时代”。进入古典时代后,技术发展使得农业和整个文明的扩展速度与强度都大大超越过去。秦汉帝国确立了其后中华文明发展的基本要素。该文明要素的结构不仅包括庞大的官僚体系和国内服务系统,还包括把这个广大的文明连接起来的道路和运河,支持着农业基础的灌溉网络以及保护中国内地免于游牧民族袭扰的庞大的边墙。正如这些成就所表明的,中华文明是全部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文明之一。 ——摘编自《百年考古推动中国古典学步入黄金时代》《全球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典学”的研究对象。(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在“古典时代”的开创性贡献。(8分)   上述例题的第(1)问属于概括类设问,第(2)问属于归纳类设问。首先,明确设问要求回答的问题分别是“中国古典学”的研究对象和中国在“古典时代”的开创性贡献。其次,根据材料的三段内容,合理划分每一段内容的层次,获取有效信息,找出关键词。最后,对关键词语进行整合、提炼。 第(1)问 “以‘六经’为代表的先秦典籍”“其一,商周文献、诸子之学、秦汉典籍” 研究对象包括了先秦诸子百家和经典文献,以及秦汉时期的典籍。 “与典籍相关的文字学……刻划文字、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音韵学、训诂学” 传统的文字学、金石学、音韵学、训诂学。 “以传世经典与文字资料为线索,充分利用考古资料” 考古资料具有较高的可信性,能为学术研究提供很强的史料支撑。 第(2)问 “包括庞大的官僚体系和国内服务系统” 制度创新:西周开创了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秦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技术发展使得农业和整个文明的扩展速度与强度都大大超越过去” 经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小农经济逐渐形成,成为中国古代的基本经济形态。 所学知识 文化发展:先秦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奠定了汉字发展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汉武帝尊崇儒术,使儒学成为后世封建统治的主流思想。 所学知识 民族关系:在长期民族交融和大一统的环境下,出现了华夏认同,这奠定了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基础。 “支持着农业基础的灌溉网络以及保护中国内地免于游牧民族袭扰的庞大的边墙” 国家基础设施发展:先秦至秦汉时期,国家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和交通网络,还修建了长城,用于抵御少数民族袭扰,维护中原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 (1)先秦及秦汉典籍;文字学、金石学、音韵学、训诂学;考古资料;等等。(6分) (2)宗法分封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统一多民族国家;铁犁牛耕、小农经济;甲骨文、金文等;百家争鸣、儒学成为主流思想;长城的修建等。(8分) 综合训练八 文化交流与传播 一、选择题 1.[2023海南模拟]在古代中国,青铜器既是能够沟通天地鬼神的宗教礼器,亦是受命于天的神圣象征。中国历朝历代的君王将青铜器视作国之重器,而金石收藏与研究自宋代以来就成了文人社会的重要传统。这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 B ) A.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 B.注重礼乐文化传承 C.长期受到宗教信仰束缚 D.青铜铸造长期繁荣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青铜器作为宗教礼器文化象征,受到历代君王及文人的追捧,因此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注重礼乐文化传承,B项正确。 2.[角度创新/2024江西宜春阶段检测]如表为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西河、朔方、五原等长城沿线八郡的人口数分别占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人口数的比例。该现象说明当时( C ) 郡名 西河 朔方 五原 云中 定襄 雁门 代 上谷 人口占 比(%) 2.98 5.74 9.92 15.25 8.32 84.85 45.25 43.48 A.中央对边地郡县的控制加强 B.户籍管理制度遭破坏 C.少数民族内迁具有空间基础 D.游牧经济的范围扩展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东汉永和五年,长城沿线八郡的人口数相对于西汉元始二年大幅下降,人口的减少,削弱了东汉王朝抵御少数民族入侵的能力,这为少数民族的内迁提供了可能,C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中央对边地郡县的控制加强,排除A项;材料中人口减少,不代表管理制度遭到破坏,排除B项;仅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游牧经济扩展的结论,排除D项。 3.[2023广东湛江调研]有学者指出,古代中国政府的习惯是让民众信仰各自的宗教,也不会以不宽容的态度对待其邻邦居民的信仰;外来宗教的传播者,在大多数历史阶段(魏晋至五代个别君主统治期除外)中都能感受到中国政府的“宽容”。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可能是,古代中国( D ) A.统治阶级热衷于引入外来宗教 B.以和而不同作为外交指导思想 C.具有祭祖不祭神明的传统习俗 D.宗教势力不足以挑战世俗皇权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长期实行开明的宗教政策,主要是由于各种宗教势力均未对皇权造成严重威胁,即宗教势力不足以挑战世俗皇权,D项正确;统治阶级热衷于引入外来宗教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指导思想不同,和而不同的思想不足以解释古代中国长期实行宗教宽容政策,排除B项;古代中国并不具有祭祖不祭神明的传统习俗,排除C项。 4.[2024山西吕梁检测]白鹿洞书院的礼圣殿又名大成殿,由朱熹出资修建。殿正中有孔子行教图石刻像,左右分列颜子、子思、曾子、孟子四圣像。大殿后壁立有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字的碑刻。由此可知,白鹿洞书院( C ) A.代表南宋官学的发展 B.确立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C.注重儒家文化的传承 D.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白鹿洞书院注重儒家文化的传承,未体现其代表南宋官学的发展,也体现不出其确立了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排除A、B两项;白鹿洞书院作为建筑遗存并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排除D项。 5.[角度创新/2023贵州黔西南州期末]辜鸿铭认为,一战后,西方人将在中国找到解决这个文明难题的钥匙,在中国存在一笔无法估量的、迄今为止毋庸置疑的巨大文明财富。这笔财富,就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拥有欧洲人民战后重建新文明的奥秘。据此可知,辜鸿铭 ( D ) A.绝对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明 B.认为西方文明已经完全破产 C.看到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D.认为中国文化具有一定适用性 解析 据材料可以看出,辜鸿铭认为中国文明将会是饱受战乱之苦的欧洲人民重建战后新文明的秘诀。由此可见,他认为中国文化具有一定的适用性,D项正确。辜鸿铭只是指出了中国传统文明对一战后欧洲人民重建新文明的价值,而不是对中国传统文明的绝对肯定,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西方文明的评价,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中西文化的差异,排除C项。 6.[2024湖南岳阳模拟]公元前6世纪前后,中国的孔子、印度的佛陀、波斯的琐罗亚斯德、希腊的理性主义哲学家都在探讨和思索这样的问题:理想政府的道德基础,社会制度的作用,以及宇宙和生命的起源等。这些探讨( D ) A.加快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B.导致东西方价值观的对立 C.促进欧亚进入“文明时代” D.推动世界文明多元化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世纪前后,古代中国、印度、波斯、希腊等地学者在伦理道德、社会制度、宇宙哲学等方面提出了不同观点,深刻影响了各自地区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多元化,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排除A项;虽然东西方思想家在一些问题上的看法不同,但东西方价值观并不完全对立,而是有很多契合和相通之处,排除B项;中国、印度、波斯、希腊等地产生文明的时间远早于公元前6世纪,排除C项。 7.[2023江西上饶联考]早在制定《十二铜表法》时,罗马就专门成立十人小组进行“准专业”式的工作,“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解释也获得了钦定的法律效力;《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由查士丁尼出资并任名誉主编,以特里波尼为首的专家团队倾力而为的杰作。这表明( D ) A.罗马法律制度具有法典化特征 B.罗马法坚守公平与正义的法律准则 C.罗马法是高度抽象的法律体系 D.罗马法的制定重视法学家专业优势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罗马法的制定注重法学家的专业优势,借助法学家完善法律建设,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公平与正义,排除B项;材料和高度抽象无关,排除C项。 8.[2023广东惠州调研]下图是位于阿富汗东北部,建立于公元前3世纪的亚历山大古城遗址出土的文物——二神驾车图像饰板。这可以用来印证( B ) 左图注:小亚细亚的“大母神乘坐波斯样式的狮子战车,驭手是希腊的胜利女神。上方是希腊的太阳神和月亮神,右边的多级高阶梯祭台则体现了伊朗地区的祭台风格。 A.古代文明多元一体 B.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交融 C.区域文明相对独立 D.古希腊文化的广泛传播 解析 结合图文信息可知,该饰板体现了这一时期小亚细亚、波斯、伊朗、希腊等地区的文化交流融合,B项正确。 9.[2024天津河西区模拟]古埃及人把多年积累起来的测地知识逐渐发展为几何学,还把他们的天文知识和几何知识结合起来用于建造神庙,使一年里某几天的阳光能以特定方式照射到庙宇里。这说明古埃及人的数学成就( B ) A.集中于算术和几何两个方面 B.受到农业和神学的双重影响 C.主要服务于法老的专制统治 D.代表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解析  10.[2024安徽联考]公元前4世纪后期,希腊文明随着亚历山大远征而散播到中东,同时希腊人也接受并运用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按君权神授设计的君主集权、行省制等进行管理,由此亚历山大开启了希腊化时代。据此,对“希腊化时代”理解正确的是( C ) A.武力扩张成为文明扩展的主要方式 B.希腊文明东方化日益明显 C.区域文明在交流融合中孕育出新文化 D.波斯的政治制度领先世界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中东地区逐步希腊化的同时,希腊移民也在日渐明显地东方化,这是一个同步发展互为补充的历史进程,因此在希腊化时代,区域文明在交流融合中孕育出新文化,C项正确;和平交往和武力扩张都可以促进文明扩展,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波斯的政治制度对亚历山大帝国产生了影响,但并不能说明其领先世界,排除D项。 11.[2024山东德州统考]18世纪,英国流行印度的印花棉布,推动棉布取代传统的毛织品;房屋装饰使用来自中国的瓷器、漆器、屏风、壁纸等;茶从上层社会的奢侈品变成普通大众消费品。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 ) A.海外贸易改变生活方式 B.“光荣革命”消弭等级差别 C.工业革命提高国民收入 D.殖民扩张推动商品输出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大量外来商品进入英国,英国民众的消费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A项正确;“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但等级差别依然存在,茶叶从上层社会的奢侈品变成普通大众消费品并不意味着等级差别消弭,排除B项;外国商品在英国流行的主要原因是输入量的大幅增加,价格下降,不是国民收入提高,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商品的输入,不是输出,排除D项。 12.[2024河北联考]有人认为:两次世界大战虽然对人类文化造成巨大的破坏,但战争中不同文化的交锋所带来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该学者侧重强调的是( C ) A.现代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B.思想文化在战争期间加速发展 C.战争为文化碰撞交流提供契机 D.战争的进步性往往大于破坏性 解析 根据题干“战争中不同文化的交锋所带来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可知,战争为文化的交流提供契机,C项正确;“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题中没有涉及战争期间思想文化加速发展,排除B项;D项与题干说法不符,排除。 13.[2023广东部分学校模拟]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保护埃及阿布辛贝神殿和菲莱神殿等古迹,发起了“努比亚行动计划”。这个保护行动共耗资8 000万美元,其中有4 000万美元是由50多个国家集资而来的。这反映出文化遗产的保护( A ) A.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协调 B.得到《世界遗产公约》的法律支持 C.应减少行动所需经济成本 D.应坚持文化与自然相协调的原则 解析 由材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知,由联合国专门机构牵头进行遗产保护;由材料“这个保护行动共耗资8 000万美元,其中有4 000万美元是由50多个国家集资而来的”可知,资金来源广泛。这反映出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协调,A项正确。《世界遗产公约》于1972年通过,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不是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成本问题,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文化与自然的关系,排除D项。 14.[2023北京东城区二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术界以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视角重新思考、审视并编写人类的历史。有学者明确指出新世界史的主题有5种,即跨文化贸易、物种传播与交流、文化交往与碰撞、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以及移民与离散族群。与这一编写方式有密切关系的是( B ) A.文化多样化           B.全球化 C.社会信息化           D.多极化 解析 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跨国家、跨区域、跨民族等现象越来越频繁,因此上述问题得到学者的关注,引发了学者对于人类历史编写视角的转变,B项正确;文化多样化强调的是不同的文化类型,而材料中的跨文化强调的是文化的交融,排除A项;社会信息化、多极化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D两项。 15.[2024浙江名校联考]1956年7月,全国图书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图书馆是向科学进军的有力武器”,会议确定了图书馆事业的两项基本任务,其中一项是“向科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图书资料,促进科学的迅速发展”。据此可知,该会议的召开 ( A ) A.反映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要求 B.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说明图书馆管理融入了科技因素 D.明确图书馆服务公众的职能 解析 根据材料“向科学进军”“科学研究工作者”“科学的迅速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逐步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为时代主题,该会议强调图书馆服务于科学发展,反映了这一时代的要求,A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图书馆服务于科学发展,而非融入科技因素、服务公众,排除C、D两项。 二、非选择题 16.[2023浙江三市联考,17分]“一带一路”是在汲取古代丝绸之路合理因素基础上的创新性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 材料二 历史上任何一种文学现象和传播实况的出现,都不是孤立的,必有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条件。清末民初《西洋记》的重刊,在海防危机中重构了民众的“郑和记忆”……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晚清,给内忧外患的国人注入了唤起强烈民族情绪的兴奋剂。……在晚清热闹的重构“郑和记忆”的过程中,梁启超发表于1903年《大陆报》和1905年《新民丛报》上的郑和传,都是以高屋建瓴的态度去重新认识郑和下西洋这一伟大壮举的意义。 ——摘编自邹振环《〈西洋记〉的刊刻与明清海防危机中的“郑和记忆”》 材料三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简称“一带一路”。它是合作发展的倡议,是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就是要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方式,将成吉思汗、郑和湮没于历史的足迹,重新凿成现代大道,为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一带一路”陆海兼顾发展是中国深度融入国际经济秩序,积极应对当前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国际金融经贸问题等提出的解决方案。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由蜀地出发到达“身毒国”的重要商路名称,并结合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相关史实,说明该商路在中国对外交往中的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末民初重构“郑和记忆”的原因,并结合所学,说明郑和下西洋是一项“伟大壮举”。(5分) (3)根据材料三,任选一个角度论述“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8分,要求:角度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成文)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中由蜀地到身毒国即印度的商路名称为西南丝绸之路;第二小问,新航路开辟大约为明朝中晚期,此时期玉米、马铃薯等作物通过西南丝绸之路从印度、缅甸传入中国西南地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南丝绸之路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中,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清末民初《西洋记》的重刊,在海防危机中重构了民众的‘郑和记忆’”可知,清末民初时期面临海防危机;根据材料二“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晚清,给内忧外患的国人注入了唤起强烈民族情绪的兴奋剂”可知,清末民初国家内忧外患,处于大变局中;由材料二中梁启超发表多篇文章可得出,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新航路开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红海和东非沿岸;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第(3)问,可选择角度,“一带一路”陆海兼顾发展是中国深度融入国际经济秩序,积极应对当前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国际金融经贸问题等提出的解决方案。从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中国经济发展为世界带来的积极推动作用等方面去论述“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选择其他角度,进行相应论述亦可。 答案 (1)名称:西南丝绸之路。史实:明朝时,玉米、马铃薯等作物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作用: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中,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4分) (2)原因:国家内忧外患,国家处于大变局中;海防危机(或民族危机)严重;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说明: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新航路开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红海和东非沿岸;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5分) (3)角度:“一带一路”陆海兼顾发展是中国深度融入国际经济秩序,积极应对当前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国际金融经贸问题等提出的解决方案。论述:“一带一路”的倡议顺应了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的需要。“一带一路”尤其是“一带”起始于西部,也主要经过西部通向西亚和欧洲,这必将使得我国对外开放的地理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由中西部地区作为新的牵动者承担着开发与振兴占国土面积2/3广大区域的重任,与东部地区一起承担着中国走出去的重任。同时,东部地区正在通过连片式的“自由贸易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依然是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要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资金严重不足。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样的缺口。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框架下,还有很多铁路线、公路线都正在建设之中。据不完全统计,仅中国企业在非洲建设的公路大约为3万千米,铁路也有6 000多千米。这将对促进非洲经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其沿线的发展中国家的交通基础设施将得到大幅改进,进而为这些国家的贸易增长提供了良好机遇。(8分)17.[2024广东汕尾联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2023年9月《求是》杂志刊发的《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全面系统深刻揭示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该重要论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战略高度,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对中华文明内在特质的深刻揭示,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更具有强烈的时代价值,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 ——摘编自中共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运用中国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且能解读所选中华文明特性的内涵,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论须体现时代价值) 解析 首先,选取一个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根据材料“全面系统深刻揭示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提炼观点为:中华文明是多元汇聚、兼收并蓄、开放交流的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其次,围绕观点,从中外文明交流的角度进行详细论述。最后,总结升华。也可从“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向内凝聚、团结集中的大一统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主张群己合一,倡导交通成和、共生并进,具有突出的和平性”等角度提炼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示例 论题:中华文明是多元汇聚、兼收并蓄、开放交流的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2分) 阐述:中华文明是在多民族共生共存的历史环境中生长起来的,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各民族多元文化汇聚的历史。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取经,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吸收佛教精神,为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随着新航路开辟,一些传教士来华,部分开明的中国士大夫与其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如徐光启和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促进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同时,中学西传,科举制、儒学等也传至西方,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8分) 总之,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仅丰富、发展了本民族文化,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发展。我们应当以包容的广阔胸怀,加强对外交往,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2分) 其他论题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