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合肥市农产品产地污染普查及区域划分工作方案
一、项目实行的意义和作用
农产品产地是农产品生产的源头,直接影响其产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产品产地污染日趋严重,因污染而导致农产品受害的农田面积显著增长,已呈现由局部向整体蔓延的趋势。一方面,工业“三废”、污水灌溉等导致污染的农田面积不断扩大,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而被占用、损毁和污染的农田面积不断增长;另一方面,我国以传统的化学农业生产为主导的农业生产模式和城市郊区的集约化农产品生产使得农业自身污染日益突出。由工业外源污染和农业自身污染导致的产地环境问题,已对农产品生产导致直接威胁,导致农产品安全质量下降,部分农产品污染超标现象时有发生。
据数年来农业环境监测体系监测和调查结果显示,受污染的农产品产地重要集中大中城市郊区、工矿公司区周边和污水灌区。长期以来,我市并未对上述区域组织过全面的摸底调查和监测工作,污染底数不清,污染历史和发展趋势不明,使政府部门对产地安全的管理及决策缺少有力的依据,导致食用农产品安全质量得不到可靠的保障。
开展农产品产地安全状况调查,对我市郊区、工矿公司污染区周边和污水灌区进行划分,对其周边的重点污染进行登记,并设立长期定位监测点对其环境质量发展趋势进行监测,建立合肥市农产品产地安全状况数据库,绘制合肥市农产品产地分类区划图,为掌握我市农产品产地安全状况及严禁生产区的划分奠定基础,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于提高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水平,保障食品安全,增强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有着重要意义。
二、工作原则和方法
(一)工作原则
1、实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原则。在市农委统一领导下,制定工作方案,开展技术培训,组织各县区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调查工作。
2、实行调查为主、调查和监测相结合原则。收集水利、环保、土肥等相关资料,必要时进行现场勘察,完毕调查工作。
3、实行分头实行、统一上报的原则。各县区分别完毕本辖区内农产品产地的分类划分、产地周边重点污染源调查等相关工作,并将调查结果以总结报告、登记档案、数据库和图件等方式按规定完毕后妥善保管,并按规定及时上报市农委,由市农委统一整理、汇总、上报省农委。
(二)工作方法
1、组织实行
在统一技术文献的指导下,由各县区农委完毕本辖区范围内的农产品产地分类划分、产地周边重点污染源的调查等工作,市农委负责实行过程中的问题解答及具体指导。
2、建立登记档案和数据库、绘制图件及编写总结报告
登记档案:按统一的登记档案和表格的规定,各县区农委组织本辖区范围内登记档案的录入和保存,市农委负责审核和抽查核算,并负责全市登记档案的汇总工作。
数据库:省农环总站制定数据库框架,拟定数据质量标准,规定空间数据精度和属性数据格式,制定统一的数据预解决方法,编制统一数据填报和分析软件,保证数据库的一致性。各县区农委按规定完毕本县区数据库的建立及储存,并上报市农委。
图件绘制:市农委将基础图件下发至各县区农委,由各县区农委完毕本辖区内图件的绘制;并负责图件绘制中的技术指导和审核,完毕全市图件的绘制。
总结报告:各县区农委按报告提纲的规定完毕本县区总结报告的编写,并上市农委,市农委负责编写全市总结报告,上省农委。
三、工作目的
一是开展全市农产品产地分类划分,拟定城市郊区、工矿公司周边、污水灌区农产品产地的分布状况;
二是开展农产品产地周边重点污染调查、登记,掌握产地污染特性,拟定污染来源。
四、工作内容
(一)全市农产品产地分类划分
开展全市农产品产地分类划分,建立登记档案、数据库和检索系统,完毕城市郊区、工矿公司周边、污水灌区等农产品产地分布图集绘制。(见附件一)
(二)农产品产地周边重点污染源调查
选择对农产品产地影响显著的重点工业污染源开展调查,根据重点污染源调查内容,建立农产品产地周边重点污染源登记档案和数据库,绘制全国农产品产地周边重点污染分布图集。(见附件二)
五、成果提交及进度规定
(一)成果提交
1、建立大中城市郊区、工矿公司周边、污水灌区农产品产地分类调查、产地周边重点污染源登记档案和数据库。
2、绘制农产品产地分类划分分布图集、农产品产地周边重点污染源分布图集。
3、提交农产品产地分类划分、产地周边重点污染源调查的总结报告。
(二)进度规定
2023年8月底9月,举办技术培训班,组织各县区农委开展农产品产地分类划分、产地周边重点污染源调查工作。
2023年9月15日之前,各县区农委建立调查登记档案和数据库,并上报市农委。
2023年9月25日之前,市农委进行调查档案和数据库汇总,上报省农委。
2023年10月20日前,县区农委完毕农产品产地分类划分图件和农产品产地周边重点污染源分布图的绘制,上报市农委,市农委于10月30日完毕全市上述两图绘制,并上报省农委。
2023年11月上旬,各县区完毕总结报告,并上报市农委。
附件一
农产品产地分类划分
(一)农产品产地大中城市郊区、工矿公司周边、污水灌区分类界定
大中城市郊区:是土地运用、社会和人口特性的过渡地带,属于城市行政区内,位于城市连续建成区与外围几乎没有城市居民住宅和非农土地运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兼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特性,人口密度低于中心城市,但高于周边的农村地区。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大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中档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20万以上、不满50万的城市。
工矿公司区周边:指受工矿公司“三废”影响较为明显的农产品生产区域(工矿公司较为集中的区域)。
污水灌区:从三个方面确认灌区是否属于污水灌区,一是监测结果超过农业灌溉水质标准的灌溉区域;二是使用工业或城市下水道污水灌溉的区域,对用工业或城市下水道污水流入地面水体经混合后灌溉的区域,重要以径流比来确认,南方省份一般掌握在1.0以上,北方一般掌握在0.15以上;三是从感观上确认,因污染致使鱼、虾等水生生物基本绝迹的污水灌溉的区域定为污水灌区。
结合在区域灌溉规模条件方面的规定,本方案中所拟定的污水灌区是指:运用城市下水道污水、工业废水、排污河污水、地面水灌溉,其灌溉水质经常超过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并且灌溉规模在20h㎡ 以上的灌区。
(二)农产品产地分类划分调查内容
农产品产地分类划分重要调查大中城市郊区、工矿公司周边、污水灌区等农产品产地位置、环境质量状况、污染物类型等,详见附表1-1至表1-7所示。
(三)建立登记档案及数据库
在取得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农产品产地大中城市郊区、工矿公司周边、污水灌区农产品产地登记档案和数据库。数据库重要涉及:大中城市郊区环境调查基础数据库、工矿公司区环境调查基础数据库、污水灌区环境调查基础数据库。数据库格式将于九月上旬下发各县区农委。
附表1-1
农产品产地分类划分基本状况表
污染区基本状况
位置
省(自治区) 市县(区) 镇(村)
代码
重点污染区类别
区域耕地面积
(公顷)
总面积: 其中重污染区面积:
区域范围
文字描述
重点污染区范围图
北(经度: 度 分 秒;纬度: 度 分 秒)
西(经度: 度 分 秒;纬度: 度 分 秒)
东(经度: 度 分 秒;纬度: 度 分 秒)
南(经度: 度 分 秒;纬度; 度 分 秒)
填表说明:
1、代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2260-2023》、《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划GB10114-88》规定,只填区县及区县以上行政区划的6位代码。
2、区域耕地面积:单位采样公顷(ha)。
3、重点污染区类别:指该污染区属于大中城市郊区、工矿公司区周边和污水灌区的那一类。
4、区域范围:用文字描述边界地理坐标和重点污染区范围图三种方式表达。“文字描述”指采用文字说明重点污染区域涉及的地区范围,如:“东至……,西至……,南至……,北至……;包含……”;边界地理坐标指重点污染区域边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顶点的经纬度坐标;“重点污染区域范围图”请另附页具体勾画出重点污染区域范围,并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边界标出相对固定的参照物。
附表1-2
污染区农业受害情况表
废/弃耕面积
产业结构调整面积
重要种植农作物
农作物一: ___________ 种植面积:
农作物二: ___________ 种植面积:
农作物三: ___________ 种植面积:
农产品超标产量
农作物一: ___________ 种植面积:
农作物二: ___________ 种植面积:
农作物三: ___________ 种植面积:
农作物减产情况
农作物一: ___________ 种植面积:
农作物二: ___________ 种植面积:
农作物三: ___________ 种植面积:
产品品质下降情况
农作物一: ___________ 种植面积:
农作物二: ___________ 种植面积:
农作物三: ___________ 种植面积:
污染区人畜受损情况
填表说明:
废/弃耕面积:因污染导致耕地已不具有耕作价值而被迫放弃耕作的耕地面积,单位采用“公顷”。
产业结构调整面积:因污染导致原有耕作制度无法继续,而不得不对种植结构布局进行调整的耕地面积。
重要种植农作物:指重点污染区内重要种植的大田农作物,一般填写最重要的前三种。可视情况减少填写。
农产品超标产量:指因污染导致污染物含量超标的初级农产品量,单位采用“吨”。
农作物减产情况:指和正常生产条件下相比,因污染导致初级农产品产量下降的数量,单位采用“吨”。
产品品质下降情况:指和正常生产条件下出产的农产品相比,区域内农产品生理病害、外形、色泽、口感、耐储性等方面的差异,采用文字描述。
污染区人畜健康受损情况:指污染区人、畜长期食用污染了的农产品,健康状况下降,甚至患有地方病,花费的医疗费用以及对未来的健康隐患等情况,采用文字描述。
附件二
农产品产地周边重点污染源调查
(一)农产品产地周边重点污染源筛选原则
1、工矿公司排放的“三废”中具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源
排放“三废”中含重金属、有毒有机物、致病微生物、危险废物、放射性物质等危险物质的污染源。
2、污染强度大的公司排放的污染源
如造纸及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污染强度大的公司排放的污染源。
3、污染历史长、规模大的公司排放的污染源
● 如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和天热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金属制品业、专业设备制造业、电子设备制造业等污染历史长、对产地环境产生显著影响的规模公司排放的污染源;
●发生过环境污染事故或者纠纷的公司排放的污染源;
●排放的重要污染物与产地特性污染物相应的污染源;
(二)农产品产地周边重点污染源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重要涉及污染源位置、污染史、重要原料以及重要污染物种类、排放情况等详见附表2-1。
(三)农产品产地周边重点污染源登记档案及数据库
基于重点污染区周边污染源调查成果,建立产地周边重点污染源登记档案和数据库。重要涉及:大中城市郊区周边污染源登记档案及数据库、工矿公司区周边污染源登记档案及数据库、污水灌区周边污染源登记档案及数据库。可以实现数据查询、浏览等功能。数据库格式将于近期在安徽农业生态网上发布,请各县区及时下载填报。产地周边重点污染源登记档案见附表2-1所示:
(四)图件绘制
省农环总站将于9月在安徽农业生态网上发布统一格式,请各县区按规定绘制。
■大中城市郊区农产品产地周边重点污染源分布图件
■工矿公司周边农产品产地周边重点污染源分布图件
■污水灌区农产品产地周边重点污染源分布图件
附表2-1
区重点污染源登记档案
污染源所在地基本情况
省(自治区、直辖市)____________地(区、市、州、盟)___________县(区、市、旗)
乡(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街(村)、门牌号
中心经度:
中心纬度:
自然概况
污染源基本情况
行业类别
公司性质
公司规模
生产工艺
重要产品
重要次级产品
重要原料
重要辅料
年生产时间
工业总产值
污染源污染物情况
污染历史
重要污染物种类
重要污染物含量
重要污染物来源
废水年产生量
废气年生产量
固体废弃物年产生量
其他
污染源排放情况
排放位置
排放方式
排放去向
排放规律
污染源位置示意图
填表说明:
1、自然因素涉及光照、风向、风力、降雨、水流速、水流量等情况
2、污染源类别指的是危险物质排放源、重点公司排放源、规模公司排放源
3、行业类别参见污染源目录
4、排放位置指的是排放点的风向(上风、下风)、与灌溉水源位置(上游、中游、下游)与农产品产地的距离
5、排放方式涉及直接排放和解决排放,解决排放要写出解决方式
6、排放去向指涉及农用大气、水、土壤;排放规律涉及排放时间、次数、变化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