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亚历山大在公元前323年6月11日下午死于巴比伦。次日,他的将领们开会讨论他死后新的形势。在名义上,作为马其顿民族的代表,他们必须立一位新王。最明显的王位候选人是亚历山大的异母兄弟阿里戴乌斯(Arridaeus)。
阿里戴乌斯是菲利普二世国王与一个帖萨利女子(Philine)所生之子,与亚历山大年龄相仿。但亚历山大的母亲奥林匹娅丝是王后,而阿里戴乌斯之母只是偏室。而且阿里戴乌斯患有癫痫病,智力较差。在亚历山大在位期间,阿里戴乌斯倒也没有危险,衣食无忧,但无所事事。亚历山大对他还是有所戒备的,当卡里亚总督皮克索达鲁斯(Pixodarus)提议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阿里戴乌斯时,亚历山大就出面干涉,否决了这桩婚事。在亚历山大驾崩时,阿里戴乌斯正好就在巴比伦。
伙伴骑兵队的长官帕迪卡斯(Perdiccas)在亚历山大临死时接受了戒指。亚历山大在交给他戒指时说,他要把帝国交给“kratistoi”,即给“最强者”,但也可以解释为给“克拉特鲁斯”(Craterus)。这样,就给后来的纷争埋下了伏笔。不过,既然帕迪卡斯拿到了戒指,他就有理由自认为是亚历山大的临时继承人。
在会上,帕迪卡斯提议等到已有六月身孕的王后罗克塞妮(Roxane)分娩后再决定新王,如果生下的是男孩,就立为新王。帕迪卡斯的企图不言自明,他想一直垄断帝国大权到那现在还没出生的孩子未来成年之时。他的提议得到了骑兵方面的支持。
海军长官尼亚库斯(Nearchus)则支持亚历山大与巴尔茜妮(Barsine)所生的长子赫拉克利(Heracles)。尼亚库斯娶了巴尔茜妮的一个女儿为妻。但巴尔茜妮只是一个波斯总督的女儿和亚历山大的情妇,赫拉克利也是未被承认的私生子,所以他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大家按传统以矛击盾以示抗议,几乎要出现骚动了。
这时,托勒密(Ptolemy)说,无论是罗克塞妮还是巴尔茜妮,作为亚洲人,她们的孩子作为国王都是欧洲人不能接受的。并提议在将领中进行投票表决。结果,支持托勒密的人多于支持帕迪卡斯的。
这时,阿里斯通诺斯(Aristonous)发言,根据亚历山大的遗嘱,支持帕迪卡斯掌权。他的主张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但帕迪卡斯退缩了,表示不能胜任。
在反对帕迪卡斯的将领中,最重要的是步兵方阵的长官梅利埃格(Meleager)。步兵与骑兵的矛盾由来已久了,眼看一场内战迫在眉睫。这时,在梅利埃格策动下,有人提出阿里戴乌斯是第一继承人,并得到了步兵的广泛支持。梅利埃格立即把阿里戴乌斯带到了会场,大家尊之为王,称“菲利普三世”。双方于是达成妥协,菲利普三世与罗克塞妮的遗腹子(如果是男孩)共立,同时帕迪卡斯作为摄政,执掌大权。帕迪卡斯重新确认了安提帕特(Antipater)为欧洲总监,克拉特鲁斯为阿里戴乌斯的王国监护人,而帕迪卡斯自己则采用了亚历山大的前密友赫菲斯提昂(Hephaestion)的称号:“chiliarch”,并以梅利埃格为副官。接着,帕迪卡斯借口清洗军队,以国王菲利普的名义处死了在骚动中反对他的将领,梅利埃格不久也被处死
了。
不久,罗克塞妮生下一子,取名亚历山大(四世)。而对罗克塞妮和帕迪卡斯构成潜在威胁(因为怀孕?)的亚历山大的第二夫人、前波斯公主斯塔提拉(Statira)则惨遭杀害。
帕迪卡斯的行径在将领中引起了恐慌,为了安抚人心,他下令重新分配各省的权力:
托勒密为埃及、利比亚和邻近的阿拉伯总督,前任守将克里奥门尼斯(Cleomenes)为其副官;
拉俄墨冬(Laomedon)为叙利亚总督;
菲洛塔斯(Philotas)为西里西亚总督;
培松(Peithon)为米底亚总督;
攸美尼斯(Eumenes)为卡帕多西亚、帕夫拉哥尼亚及黑海沿岸地区总督;
安提贡努斯(Antigonus)为旁菲利亚、利西亚和大弗里吉亚总督; 阿桑德(Asander)为卡利亚总督;
梅南德(Menander)为吕底亚总督;
利奥纳图斯(Leonnatus)为赫勒斯滂-弗里吉亚总督;
莱西马库斯(Lysimachus)为色雷斯及其以南地区总督,色雷斯以北、伊利里亚、埃皮鲁斯和马其顿、希腊本土则归克拉特鲁斯和安提帕特。
其他地区帕迪卡斯没有分配,仍归亚历山大以前任命的当地人管辖。
帕迪卡斯取消了亚历山大生前最后的征服计划,即对阿曼的海上远征和对阿拉伯地区的入侵计划,因为他不信任步兵。
帕迪卡斯的执政标志着亚历山大死后的帝国领导层第一次政治妥协的建立。然而这个妥协远不是亚历山大理想中欧亚大同式的广泛联盟,而主要是欧洲人和马其顿人内部、代表马其顿农人民主传统的步兵方阵和代表亚历山大亲卫的伙伴骑兵之间的妥协。在亚历山大生前受到信任的波斯人和其他被征服民族的代表则遭到了无情的清洗。
323年秋,雅典人获悉亚历山大死讯后,立即发生了叛乱,其他几个希腊城邦也群起响应,占据了塞莫皮莱(温泉关)。赶来镇压的安提帕特被迫退入拉米亚(Lamian)城堡。322年春,赫勒斯滂-弗里吉亚总督利奥纳图斯来援,但战败被杀。此年夏,克拉特鲁斯到达,他发动了11500名马其顿老兵,在西里西亚建立舰队,9月5日,在克拉农战役中,克拉特鲁斯打败了叛军,从而结束了这次拉米亚战争。在亚历山大时期作为自由城邦的各希腊城市都被降为臣属,雅典的民主政治也宣告结束。
同时,被亚历山大强制安置在东部各省的希腊老兵无法忍受殖民生活,起兵返乡。他们共有20000步兵和3000骑兵,选出菲隆(Philon)为将,这些老兵都骁勇善战。帕迪卡斯闻讯,派米底亚总督培松率3000马其顿步兵、800骑兵前往镇压,并从各省调来10000步兵、8000骑兵归他指挥。培松是个野心勃勃的将领,他早已待机而动了,打算一路上争取人心,以为己用。但帕迪卡斯对他已生疑心,命令他要处死所有叛乱的士兵。
培松战胜了希腊叛军,并招降了叛军。希腊老兵接受了他的保证,进营投降,培松对此很高兴,但马其顿士兵还记得帕迪卡斯的命令,他们撕毁了协议,用标枪射杀了全部希腊老兵,并占有了老兵们的财产。培松的希望破灭,只好班师而归。
第二章:第一次继业者战争
在培松、安提帕特和克拉特鲁斯在东西部各地平定叛乱时,帕迪卡斯则忙于在卡帕多西亚的斗争。亚历山大在东征期间并未征服该地,波斯帝国的末代总督阿里亚拉提斯(Ariarathes)在此自立为王。大弗里吉亚总督“独眼龙”安提贡努斯负责保证欧亚通道免遭阿里亚拉提斯的攻击,但他却不支持帕迪卡斯征服卡帕多西亚的行动。当帕迪卡斯召他进见时,他逃奔到了安提帕特那里。
322年底,内战爆发,安提帕特和克拉特鲁斯起兵反对帕迪卡斯。起因是安提帕特之女尼西娅(Nicaea)本已与帕迪卡斯订婚,但当亚历山大大帝之母奥林匹娅丝提议将其女、亚历山大大帝的亲妹妹克里奥帕特拉(Cleopatra)嫁给帕迪卡斯时,帕迪卡斯就撕毁了与尼西娅的婚约。安提帕特一怒之下发动了战争。
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一旦帕迪卡斯娶了克里奥帕特拉,他们的孩子就成了王位继承人。由于菲利普三世-阿里戴乌斯是庶生子,而小亚历山大有一半亚洲血统,所以帕迪卡斯与克里奥帕特拉之子作为纯马其顿血统就具有合法的优势。更深刻的原因是以安提帕特、克拉特鲁斯和安提贡努斯为首的马其顿将领不满于帕迪卡斯权势的增长。
在埃及,托勒密则韬光养晦,秘密谋求独立。
322年12月,帕迪卡斯将亚历山大的遗体运回在马其顿的宗教中心埃迦伊(Aegae)修建的陵墓。当运到大马士革时,托勒密劝说护卫队首领将遗体转送到了埃及,永久安放在亚历山大里亚。这一行动激怒了帕迪卡斯,他决定惩罚托勒密。321年,4位叛乱领袖结成联盟,并相互联姻。安提帕特将其二女菲拉(Phila)和欧律狄刻(Euridice)分别许配给克拉特鲁斯和托勒密,尼西娅改嫁给色雷斯总督莱西马库斯。帕迪卡斯决定入侵埃及,并派卡帕多西亚总督攸美尼斯对抗安提帕特和克拉特鲁斯。攸美尼斯曾是亚历山大的秘书,按说应该是没有什么军事经验的,但他却在赫勒斯滂附近打败了马其顿宿将克拉特鲁斯,克拉特鲁斯阵亡,其残兵并入了安提帕特的部队。
320年5月,帕迪卡斯抵达埃及,他在佩鲁修姆(Pelusium)两次企图渡过尼罗河,都被托勒密击退。帕迪卡斯转道三角洲顶部的赫里奥波利斯(Heliopolis),但其部队在渡河时被河水冲走。帕迪卡斯的残兵也起而哗变,他众叛亲离,最后被自己的部将培松、塞琉古和马其顿银盾团长官安提贞尼斯(Antigenes)所杀,从而结束了第一次继业者战争。
托勒密与诸将谈判,他没有接受推举自己为摄政的建议,因为他很精明,志在为自己保有埃及,而不是去冒险争夺整个帝国。他提议由培松和另一个名叫阿里戴乌斯的将领任摄政,这两个人都没有能力和声望阻止他的独立。
但安提帕特对此不满意,他自己想成为摄政。在叙利亚的特里帕拉迪苏斯(Triparadisus),诸将签订了条约,规定:
托勒密保有埃及、利比亚;
拉俄墨冬保有叙利亚;
菲洛塔斯保有西里西亚;
安菲马库斯(Amphimachus)保有美索不达米亚和亚述;
塞琉古保有巴比伦;
安提贞尼斯保有苏萨;
佩乌塞斯塔斯(Peucestas)被确认为波斯总督;
莱波勒姆斯(Tlepolemus)保有卡尔曼尼亚(Carmania);
培松保有米底亚;
菲利普保有帕提亚;
斯塔桑德尔(Stasander)保有阿里亚(Aria)和德兰吉安纳(Drangia);
斯塔桑诺(Stasano)保有巴克特里亚和索格底亚;
西比尔提乌斯(Sybirtius)保有阿拉霍西亚(Arachosia);
罗克塞妮之父奥西亚特斯(Oxyartes)保有帕拉帕米索斯(Parapamisia);
印度相邻地区归另一个培松;
印度河流域归波鲁斯(Porus);
卡帕多西亚归尼卡诺(Nicanor);
安提贡努斯保有大弗里吉亚、旁菲利亚、利西亚和利考尼亚;
阿桑德保有卡里亚;
克利图斯(Clitus)保有吕底亚;
另一个阿里戴乌斯保有赫勒斯滂-弗里吉亚。
莱西马库斯保有色雷斯;
安提贞尼斯负责征收苏萨和埃兰各地的贡赋,并接收那里的3000名哗变的马其顿士兵。
安提帕特还选派了奥托利库斯(Autolychus)、佩乌塞斯塔斯之弟阿明塔斯(Amyntas)、托勒密之子小托勒密、波利伯孔(Polysperchon)之子亚历山大为国王近卫,并任命自己的儿子卡桑德(Cassander)为骑兵长官。
最后,他派安提贡努斯统帅帕迪卡斯的军队,与攸美尼斯继续作战。
然后,安提帕特作为新摄政,带着罗克塞妮和菲利普三世、亚历山大四世两位国王回到马其顿。他死于319年秋。
特里帕拉迪苏斯条约宣告了统一帝国的终结,埃及的独立得到了确立,而安提帕特的部队和安提贡努斯的部队则实际上瓜分了欧洲和亚洲。第三章:第二次继业者战争
安提帕特遗命波利伯孔为国王近卫长官和摄政,其子卡桑德为“御营千夫长”(chiliarch)和第二摄政。卡桑德对此并不满意,不甘屈居第二。他带着自己的亲信迁居乡下,勾结死党,并秘密派使者联络托勒密等各省的将领,以及希腊各城邦。为了防止猜疑,他组织了一次长期狩猎以遮人耳目。托勒密此时则派舰队进攻叙利亚和腓尼基。
波利伯孔则与其亲信开会,召回亚历山大大帝之母奥林匹娅丝。奥林匹娅丝此前由于与安提帕特的矛盾而避居埃皮鲁斯。
在亚洲,安提帕特之死引起了各地蠢蠢欲动。安提贡努斯在卡帕多西亚打败了攸美尼斯,接管了其部队,并降伏了皮西迪亚(Pisidia)的阿尔塞塔斯(Alcetas)和阿塔卢斯(Attalus)。他此时统率着由60000步兵、10000骑兵及30头战象组成的亚洲军队,所向无敌,而且有亚洲丰富的财富的支持,可以大批招募军队,所以他不把国王及其近卫长官放在眼里,决心夺取王位。这样,他派希尔洛尼穆斯(Hieronymus)出使攸美尼斯,与其修好。并在亚洲各地驱逐敌对派的总督,安排自己的亲信当权。他与托勒密和卡桑德建立了联盟。三方暂时联合起来对抗波利伯孔和国王。这是个同床异梦的奇怪联合,因为安提贡努斯一直是以统一帝国的摄政者自居的,托勒密和卡桑德的割据野心则早已是昭然若揭了。但是,对三者来说除掉老波利伯孔是
当务之急。
波利伯孔并不示弱,他以国王的名义致信攸美尼斯,策动攸美尼斯反对安提贡努斯。作为来自亚历山大大帝兄弟的号召,国王的信对军队影响很大,加上攸美尼斯夺取了一部分亚历山大大帝在波斯波利斯发现的波斯帝国宝藏。所以攸美尼斯能够从托勒密手中夺取腓尼基,并于318年春在那里为波利伯孔组建舰队。
同时,波利伯孔宣布,曾被安提帕特下令军事占领的各希腊城邦都予以自由和自治。许多城市倒向波利伯孔,但雅典外港比雷埃夫斯依然支持卡桑德。
318年秋,安提贡努斯的舰队在博斯普鲁斯海战中击败了波利伯孔的舰队。攸美尼斯的舰队没有来支援波利伯孔,于是波利伯孔失去了爱琴海的控制权。但安提贡努斯不敢进军欧洲,而是要去腓尼基对付攸美尼斯。这样,卡桑德就成了获利者,他通过亚里士多德的一个学生、法勒隆(Phaleron)的德米特里亚斯(Demetrius)控制了雅典。317年春,他成了马其顿的统治者和菲利普国王的摄政。
波利伯孔带着罗克塞妮和小亚历山大母子逃奔埃皮鲁斯,与奥林匹娅丝及埃皮鲁斯国王埃西达斯(Aeacidas)会合。虽然力量不强,但波利伯孔和埃皮鲁斯人却拥有一根杀手锏——小亚历山大毕竟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合法儿子,对于马其顿人仍然富有号召力。317年10月,他们以闪电战攻入马其顿,由于摄政卡桑德正在忙于伯罗奔尼撒方面的战事,菲利普及其妻欧律狄刻(Eurydice)被迫亲征抵抗。这位名不副实的马其顿国王的软弱和不幸很快展现了出来,马其顿军队临阵倒戈,不战而降,菲利普当即被擒,欧律狄刻在逃奔伯罗奔尼撒途中也被抓获。
作为一个利欲熏心的铁腕太后和亚历山大大大帝之母,奥林匹娅丝对这个自己当年宫廷敌手的儿子是不会有什么怜悯之心的。菲利普夫妇在经受了一段邢狱之灾后,就被处决了(前317年12月25日)。在他们之后,这位埃皮鲁斯女人又下令屠杀了包括卡桑德的兄弟尼卡诺在内的上百名马其顿显贵子弟,并捣毁了伊奥劳斯的坟墓,因为据说正是安提帕特当年唆使他的这个儿子对亚历山大大帝下了毒。一时间马其顿上下哀鸣遍野,马其顿人不约而同的回想起了老摄政安提帕特的临终遗言:永远不要让妇人占据马其顿的王位。
菲利普三世的灭亡没有给卡桑德的军队带来什么实质损害。他立即挥师北上,将奥林匹娅丝围困在了奥林浦斯圣山脚下的港口城市皮德纳。埃西达斯和波利伯孔没能解围,由于其残忍狂暴的行为而失去人心的奥林匹娅丝现在也不得不向卡桑德投降了。卡桑德却没有遵守先前的承诺,毫不容情的将这位亚历山大大帝的亲生母亲送上了断头台(前316年初)。同时落入卡桑德之手的罗克珊娜和小亚历山大也在经历了几年朝不保夕的软禁之后死于卡桑德的屠刀下。于是作为亚历山大异母妹妹帖萨罗尼卡的丈夫,后者就可以宣称现在它已经是马其顿王室唯一的健在的亲属成员了。公元前318年春爆发的第二次继业者战争,以两位傀儡国王菲利普三世阿里戴乌斯和小亚历山大及其摄政波利伯孔为一方,卡桑德、托勒密、安提贡努斯等
将领为另一方。在亚洲,安提贡努斯的主要对手是攸美尼斯,攸美尼斯是前任卡帕多西亚总督,在第一次继业者战争中站在当时的摄政帕迪卡斯一边。帕迪卡斯兵败被杀后,攸美尼斯成功的抵挡住了安提贡努斯的进攻,并在第二次战争爆发后加入了波利伯孔一方。在公元前318年春战争爆发前,安提贡努斯就已经开始了对攸美尼斯占据的诺拉城堡的围攻。以下记载来自普鲁塔克《名人传攸美尼斯传》。
诺拉城堡位于陶鲁斯山西麓,攸美尼斯在这座城里拥有500骑兵和200重装步兵。尽管预见到即将到来的困苦,他仍然坚持送走了那些仍陪伴着自己的朋友们,在围城之前让他们自由离去。
安提贡努斯率军抵达城下之后,提出想在攻城之前,在城外与攸美尼斯进行一次个人会面。但攸美尼斯答复道,万一会面时出现意外,安提贡努斯有很多部下可以代替他完成攻城的任务,而攸美尼斯对守城一方来说却是不可取代的。所以如果安提贡努斯真的有诚意谈判,就要先提供人质保证。当安提贡努斯要求攸美尼斯在对话中首先要承认他的上级地位时,这位高傲的亚洲人对马其顿人说:“只要我还能挥剑,我就不会把任何人当作上级。”
最后,安提贡努斯终于派了自己的侄子托勒密作为人质入城。于是攸美尼斯出城与安提贡努斯相见。二人拥抱寒暄,显得十分亲密,并在阵前促膝长谈。会谈中,攸美尼斯丝毫不担心其个人安危,而是要求确认恢复他在从前辖区中的地位,赔偿他的损失。他的个人表现惊动了安提贡努斯的军队。马其顿士兵们聚集起来观看这位亚洲人是个啥模样,自从克拉特鲁斯死后,还没有哪个勇士在军队中掀起如此的骚动。但安提贡努斯害怕攸美尼斯会遭到士兵们的伤害,命令大家避让,并在自己的侍卫簇拥下亲自抱着攸美尼斯将他送回了城里。
安提贡努斯
319年夏,安提贡努斯留下一支足够用来围城的部队之后,带着其余的军队离去。攸美尼斯在城中拥有充足的基本物资。即使在围城之中,他仍保持着其一贯的东方贵族式的排场和自信。他大摆宴席招待自己的部下,充分表现着自己的大度和优雅。他本来就有着秀丽的外表和匀称的身材,丝毫也不像个身经百战的老兵。他算不上是个伟大的演说家,但从他留下的信函中,仍然可以看出他的能言善辩。
到了前319年秋,安提贡努斯获悉摄政安提帕特已死于马其顿,他的继任者和儿子不和的情况。安提贡努斯认为这是自己夺取最高权力的良机,于是他派希耶洛尼穆斯去劝说攸美尼斯,让他当着围城军队的面宣誓接受他提供的一份誓约,作为解除围攻的条件。(卡迪亚的希耶洛尼穆斯曾相继担任过攸美尼斯、安提贡努斯、德米特里乌斯、安提贡努斯二世戈纳塔斯的幕僚,并撰写了一部记述后亚历山大时代的史书。)誓约仅仅在礼节上提到了国王,实际上完全是对安提贡努斯个人的宣誓。但攸美尼斯断然修改了这份誓约,宣誓只对国王和太后奥林匹亚丝效忠,而拒不承认安提贡努斯。
马其顿军队反而认为攸美尼斯的这个版本的誓约更合理,于是他们撤下了围攻,反而要求自己的长官安提贡努斯按这个誓约宣誓。同时,攸美尼斯归还了城内的所有卡帕多西亚人质,作为交换,他从他的亚洲支持者那里获得了大批战马和辎重,重新聚集起了一支军队。他甚至还得到了从安提贡努斯军中逃奔而来的1000骑兵。安提贡努斯在得知自己军队在诺拉的表现之后大怒,下令继续围攻诺拉,并严厉警告了这支军队承认攸美尼斯修改誓约的行为。
战争全面爆发后,波利伯孔就成了安提贡努斯的主要对手。所以他放松了对攸美尼斯的追击,转而西进平定吕底亚,并在前318年秋击溃了波利伯孔的爱奥尼亚舰队。
攸美尼斯成功逃出小亚细亚之后,正式加入了保王阵营,他花了前318年的整个夏季在腓尼基组建海军。但是当安提贡努斯征服了爱奥尼亚,回师东方之后,他被迫放弃了他的海军计划,带着波利伯孔以国王名义封给他的亚洲全军统帅头衔逃往美索不达米亚。但是当他抵达巴比伦时,总督塞琉古拒绝承认他的职权,并将他驱逐到了埃兰的首府苏萨。
在苏萨,攸美尼斯会见了帝国的东方诸总督。这些将领们名义上仍承认阿里戴乌斯国王,他们尚未卷入摄政和叛乱将领的斗争。此时,他们刚刚联合拥兵,击败了企图称霸东方诸省的米底亚总督培松的挑战,但他们还没有解散各自的军队。
培松是马其顿东部埃奥迪亚的贵族克拉图阿斯之子。前326年,他曾作为三层浆战船司令负责建造计划航行印度河的船只。次年,他即升任亚历山大大帝的七名贴身侍卫之一。亚历山大死后,培松被任命为米底亚总督。米底亚是联接帝国东西部的枢纽,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由于培松的权力过大,他不得不将该省的北部让给波斯人阿特洛帕特斯。
培松在亚历山大死后经历的第一个重大事件就是镇压东部老兵哗变。他在这一事件中的表现令摄政帕迪卡斯对他产生了怀疑。但帕迪卡斯没有力量削去他的米底亚总督之职,只有尽量对其加以控制。培松率部参加了帕迪卡斯讨伐波斯前卡帕多西亚总督阿里亚拉齐斯的行动。前320年夏,在第二次参加征讨埃及总督托勒密的战役中,培松与安提贞尼斯、塞琉古一起发动兵变杀死了帕迪卡斯。在随后的讨价还价中,托勒密提名培松和阿里戴乌斯为新任帝国摄政。但在特里帕拉迪苏斯会议上做出的决议却是安提帕特成为新任摄政,安提贡努斯为新任亚洲军队元帅。
培松感觉自己遭到了欺骗。于是当他听说安提帕特死讯后,立即在东方发动了内战。帕提亚总督菲利普首先遭到他的攻击。他任命自己的兄弟尤达穆斯为新的帕提亚总督。但是东方总督们群起而攻之,将他逐出了帕提亚。如果不是攸美尼斯的到来使东方诸总督转而迎战安提贡努斯,培松就难以逃脱灭顶之灾了。
攸美尼斯于是大力劝说总督们倒向波利伯孔和他一边,他宣称摄政派代表的是帝国的统一和马其顿正统王朝,而卡桑德、托勒密和安提贡努斯却企图破坏亚历山大大帝留下来的统一帝国。在他的努力下,这些总督们加入了摄政派。
前316年6月,安提贡努斯率军东征,攸美尼斯暂时撤退了。8月,安提贡努斯回到米底亚,计划稍作休整。但攸美尼斯不给他机会。两军在伊斯法罕遭遇,但随后的战役打成了僵局,没有造成决定性的后果。
前315年1月,两军在伊朗沙漠打响了第二场战役。
以下记载主要根据罗马传记作家科涅利乌斯奈波斯《攸美尼斯传》。
攸美尼斯在帕莱塔西人(Paritakanu,波斯语意为山地居民)的地区与安提贡努斯相遇。他让自己的部队全速前进,企图迫使安提贡努斯撤回米底亚过冬。他自己则计划将部队分散安置在毗邻波斯地区的冬营中。这是基于他的士兵们的要求,而不是他本人战略的需要。如今,这些声名显赫的马其顿方阵已经惯于指使而不是听从他们的指挥官了。他们精心搭建自己的冬营,不是为了作战需要,而是为了生活舒适。各个营地之间非常分散,毫无防御能力。
安提贡努斯发现了敌人的这一弱点并立即加以利用。从他在米底亚的冬营到攸美尼斯的驻地有两条路可走。走大路补给充足,但路程较长,会被发现;小路只需10天,但要穿过缺乏水源和其它补给的沙漠地带。安提贡努斯计算发现,如果走小路,攸美尼斯可能在他走完三分之二的路途之前仍察觉不到他的偷袭,于是他决定走小路,他只命令自己的士兵每人只携带够用10天的、基本不需要生火就能食用的补给品,而不告诉任何人他的行军路线。
虽然安提贡努斯如此精心策划,但是当走到一半距离时,攸美尼斯还是从他的宿营地升起的一点炊烟上发现了他的袭击行动。攸美尼斯立即召集他各部指挥官,但是现在他的部下们都已陷于恐慌之中,因为他们觉得无法在5天之内集结起来他们那些过于分散的部队。攸美尼斯鼓励他们说,虽然敌人会在5天内到达,但是做好战斗准备仍需要更多的时间,如果他们从现在开始不像以前那样对他的命令置若罔闻,而是好好利用这些时间的话,那么取得胜利仍然不算晚。他立即命令他们出发,尽快召集各自的部下。
为了尽量拖延敌人的进攻,攸美尼斯派遣可靠的士兵于夜幕降临后,在安提贡努斯将要经过的山脚下升起尽量多的篝火,并将这些篝火逐批熄灭,以制造出他的军队已经做好了迎战准备的假象。到了晚上,安提贡努斯果然发现了这些篝火,并上了当。于是他率军队离开了小路,花了一天时间换到了大路上,让他的士兵和马匹得到了充分的补给和休息,准备来日与攸美尼斯决战。但是,不久这场决战就变得毫无必要了。攸美尼斯的马其顿老兵,虽然曾至少三次宣誓效忠他,却最终抛弃了他们英勇善战的亚洲人统帅。攸美尼斯,此前一直在战场上占据优势,现在却被自己哗变的部下捕送给了安提贡努斯。安提贡努斯和德米特里乌斯父子都想赦免攸美尼斯,但是军官们普遍要求消灭这个老对手。于是攸美尼斯终于被处决了。
战胜攸美尼斯之后,安提贡努斯成了亚洲帝国真正的主人。他攫取了帝国国库,把培松诱骗到他的宫廷来处决掉,并任命尼卡诺为新的米底亚总督。但由于孔雀王朝的崛起,印度河谷却失去了。他趾高气扬的班师回到巴比伦,对待巴比伦总督塞琉古如同臣隶。塞琉古看透了安提贡努斯的野心,于是单骑逃往埃及投奔托勒密。他逃亡的仓皇程度及深远意义可以从以下一件事看出来:后来他发行了一种刻有他逃奔埃及时骑的马的硬币。安提贡努斯随即任命原印度健陀罗总督、另一个培松为巴比伦总督。继业者战争·第四章:第三次继业者战争
塞琉古投奔埃及,标志着继业者战争翻开了新的一页。托勒密与已进入权力鼎盛阶段的安提贡努斯的摊派看来已不可避免。到了前315年秋,托勒密成功的与马其顿的卡桑德和色雷斯的莱西马库斯达成了联盟,欧洲和非洲的将领们现在联合起来共同对抗亚洲的主宰者。联盟者们在前315年末或前314年初,给安提贡努斯发去了一份最后通牒,要求他平分他所掌握的亚洲财富,放弃他通过内战获得的非法所得。显然,作为爱琴海与伊朗高原之间广大领地的实际控制者,安提贡努斯决不会接受这种条件。于是第三次继业者战争在前314年春爆发了。
战争之初,安提贡努斯掌握着主动。他首先占据叙利亚,进而向腓尼基进军,因为腓尼基诸港口的舰队对于进攻爱琴海沿岸和埃及都是必需的。前314年夏,他的军队开始围攻由埃及军队固守的提尔城。坚固的提尔城墙和守军的顽抗使围攻持续了1年零3个月,从而给塞琉古、现在是托勒密的海军统帅攻占塞浦路斯争取到了时间。占领了这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海岛后,塞琉古继续航向爱奥尼亚,并访问了位于米利都城的布兰基戴神庙,在那里,他得到了一条无比吉利的神谕,神谕称他为“国王”。
在逼近埃及的同时,安提贡努斯还向卡桑德兴师问罪,他宣称要惩罚卡桑德杀害国母奥林匹亚丝的罪行,并责令其交出王太后罗克珊娜和小国王亚历山大四世,这对母子已经很长时间处在软禁中没有露面了,人们都已感到他们生死未卜。波利伯孔自然是安提贡努斯天然的盟友,他仍然控制着伯罗奔尼撒的部分地区,使卡桑德不敢贸然出征亚洲。
除此以外,对付卡桑德安提贡努斯还有一条妙计,就是宣布授予希腊人以自由和城邦自治的政治权利。以下记载这一事件的史料来自西西里的迪奥多卢斯的《史集》19卷61-62章。
安提贡努斯与率部来投靠他的波利伯孔之子亚历山大建立了联盟。亚历山大已经下令所部动员起来反抗卡桑德,并列举了卡桑德的弑君欺君之罪:谋杀奥林匹亚丝、囚禁罗克珊娜和小亚历山大,安提贡努斯又补充上了强娶帖萨罗尼卡公主、篡夺马其顿王位、招引马其顿人的世仇奥林西亚人进驻他新建的以自己的名字取名的首都(原波提戴亚城)、重建当年亚历山大大帝亲自下令铲平的底比斯城这些罪名。在列举了这些罪行并激起了马其顿人的普遍共鸣后,他又宣布,除非卡桑德低头认罪,拆除卡桑德和底比斯城,释放小亚历山大母子,并接受安提贡努斯指派的将领的节制,否则他就将被作为全体马其顿人的公敌对待。同时,他还宣布,全体希腊人都应该得到自由和自治的政治权利,不应受到外来驻军的监督。安提贡努
斯派出使者,四处散布他的声明。他希望希腊人会因此倒向他一边,帮他对抗卡桑德,同时消除东部各省总督对他可能篡夺小亚历山大的正统王位的怀疑。他交给波利伯孔之子亚历山大500塔兰特,命他前往伯罗奔尼撒开辟新的战场。
通过罗得岛人舰队的严密围困,前313年秋,他终于迫使提尔守军缴械投降。降军被允许自由离开,安提贡努斯给该城派置了一支守军后,回师向西去对付卡桑德了。
在埃及,托勒密获悉安提贡努斯关于希腊人自由的声明后,不得不立即发表了一份内容几乎相同的声明,支持希腊人获得自由。托勒密本人对控制希腊没有兴趣,对希腊人的自治也并不关心,自然乐于做这个顺水人情,但这对他的盟友卡桑德却是一个尴尬的打击。显然,希腊人的向背在这场马其顿人的内战中,已经变得越来越举足轻重了。
安提贡努斯对付卡桑德的另一条妙计,是组建由爱琴海各岛国构成的“内西奥同盟”,这个同盟的海军力量可以支持他对马其顿本土的进攻。到了前313年,卡桑德已陷入内外交困之中,不得不寻求与安提贡努斯单独媾和。但来自托勒密的金钱和莱西马库斯的武力支持使他决心继续与安提贡努斯周旋。由于莱西马库斯在色雷斯的抵抗,安提贡努斯对欧洲的西征无功而返。
同时,托勒密也完成了作战准备,开始采取实际行动。提尔的丢失并没有损伤他的元气,前312年夏,他的舰队进攻西里西亚。同年秋在加沙,他的陆军击退了由安提贡努斯之子德米特里乌斯和巴比伦总督培松、尼亚库斯指挥的守军。他继续率军进占叙利亚,但是当安提贡努斯本人率主力从欧洲抵达后,托勒密看到他的军队占据劣势,于是于当年末撤退回埃及了。
在埃及军队撤退时,托勒密的朋友和将领塞琉古并没有随军同走,而是自己带了一小队人马穿过阿拉伯沙漠前往巴比伦,安提贡努斯对此却并没有加以重视。不久之后,他就将为他的这一最致命的错误付出代价。
不过暂时,3年多的战争并没有任何实际的结果。安提贡努斯、波利伯孔与卡桑德、托勒密和莱西马库斯双方势均力敌。前312年12月,双方终于达成了停战协议,协议重申了既定的政治安排:托勒密和莱西马库斯依然分别保有埃及和色雷斯,卡桑德和安提贡努斯依然分别作为欧洲和亚洲马其顿军队的最高统帅,希腊人的政治自由获得了保证,但卡桑德仍有权在个别要塞设置守军,协议还规定,由卡桑德控制的国王小亚历山大是全帝国的唯一合法君主,帝国权力应在前305年他年满18岁后转交给他。这条规定无异于是判了这对母子的死刑。以下记载这一事件的史料来自西西里的迪奥多卢斯的《史集》19卷105章1-4节。
看着小亚历山大一天天的长大,马其顿人中敦促他尽快将幼主解除监禁并归还政权的议论越来越多,卡桑德终于忍不住了。他指示负责看守小国王的格劳西乌斯对母子下了毒手,并将尸体秘密掩埋,马其顿王朝的世系就此宣告终结。他严密封锁消息,但这一秘密仍然逐渐传了出去。于是,所有的继业者们在攫取王位方面现在都不再有任何忌惮了。
在特罗德树立的一篇已被现代考古发现的铭文中,安提贡努斯向希腊人解释了他中止战争的原因,宣称他希望希腊人获得自由,并免受战火的蹂躏。他的这份声明并非完全出于伪善,因为他原指望希腊各城邦作为他的盟友去对抗卡桑德,而且他很清楚,无论是他还是卡桑德现在都无力真正征服希腊。而且他更迫切的需要抽身回东方,去对付正在奇迹性的崛起的可怕对手塞琉古。
---------------------------------------------------------------------------------------------------------------
继业者战争·第五章:巴比伦战争
前311年12月的和平协议维持了4年时间,各方都充分利用了这段短暂的时光进行扩军备战。但这只是针对西部地区而言的,在东方的美索不达米亚,即使连这点短暂的和平也未能实现。自任为巴比伦总督的塞琉古没有参与签署和约,而是勇敢的挑战安提贡努斯的亚洲霸主地位。关于巴比伦战争的爆发,以下史料来自西西里的迪奥多卢斯的《史集》19卷90-93章。
在加沙击败了德米特里乌斯之后,塞琉古仅带着托勒米交给他的800名步兵和200名骑兵,就向巴比伦进军了。他是如此的雄心勃勃,甚至表示,即使他没有正规军队,仅靠他的一些朋友和助手以及奴隶,他也要征服巴比伦。他的野心来自他对巴比伦人心的自信。在前320年至前315年他作巴比伦总督的5年间,他是历任巴比伦总督的马其顿将领中最得当地人心的。他很可能虚心参加了巴比伦的盛大宗教节庆“阿基图节”,亲自为马都克大神献上了一份祭品。他相信他的到来会使巴比伦人立即背弃不得人心的安提贡努斯,转而来投靠他。这种信心不久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同时,由于巴比伦总督培松已死于加沙战役,而安提贡努斯正率主力在西征欧洲的途中鞭长莫及,巴比伦的空虚也给他的大胆远征提供了良机。
但是起初塞琉古的部下们却不这么想,他们认为面对实力相差悬殊的敌人,他们根本没有获胜的希望。塞琉古鼓励他们说,当年亚历山大帝也是在如此悬殊的实力对比下战胜敌人,并最终建立了千古不朽的功业的。他还引用了在布兰基戴神庙的神谕,并自称亚历山大大帝本人曾亲自托梦给他,将亚洲赐予他手中;他又向他们指出,从不久前亚历山大大帝的事迹中,可以得出启示,在征服亚洲的过程中,经历的艰险越大,收获的果实就越大。一切都将是值得的。由于他的这些言行,更由于他本人的以诚相待,塞琉古的部下们都情愿跟随他赴汤蹈火。
前311年5、6月间,塞琉古抵达巴比伦。他首先在马其顿军营驻地之一的卡莱收编了一部分马其顿驻军,并将敌对他的士兵驱逐。在他到达巴比伦城时,城内的居民纷纷来迎接他,表示愿意效忠于他。城内的马其顿将领之一、波利亚库斯也率所部1000人投靠了他。其余仍旧效忠安提贡努斯的守军看到人心所向,大势已去,于是退守内城要塞,推选迪菲卢斯为首领。塞琉古通过猛攻,占领了内城,并将那些4年前他逃亡时被安提贡努斯下令关押的他的亲信们解救了出来。
然后,塞琉古开始招兵买马,他重组了骑兵,并鼓舞起军队的士气,准备迎接新的挑战。首先来的是米底亚总督尼卡诺、阿里亚总督尤戈拉斯和他们的10000名步兵、7000名骑兵。塞琉古只有3000名步兵和400名骑兵,但他立即出发迎战。他偷渡底格里斯河,把部队隐蔽在沼泽地区,准备出奇制胜。
尼卡诺渡过底格里斯河后,并没有发现敌军,于是在以前波斯帝国的一处皇家驿站安营。夜幕降临后,塞琉古就对尼卡诺疏于防范的营地发起偷袭,尼卡诺被打得打败,尤戈拉斯阵亡,余部并入尼卡诺的马其顿部队。更糟的是,当尤戈拉斯所部的波斯人与马其顿人混编作战时,他手下的多数马其顿士兵都倒戈投靠了塞琉古。这些士兵从来没有想到过会与波斯人一起去对付自己的同胞,而且他们对安提贡努斯的种种倒行逆施早已心怀不满了。
尼卡诺只剩下一小部分人马了。他害怕部下会把他移送给塞琉古,于是匆忙穿过沙漠远逃。塞琉古轻易的相继占领了米底亚首府埃克巴塔纳、埃兰首府苏萨和其它毗邻省份,并将各省的驻军并入自己的部队。半年间,他已经几乎成了古波斯帝国大部分遗产继承者,并接受了“尼卡托”即“胜利者”的尊号。他写信给托勒密和他的其他朋友,告诉他们现在他已经无愧于国王的称号了。
前311年秋,塞琉古仍在埃兰省,此时西部各方已经开始讨论停战事宜,安提贡努斯也可以抽出兵力来,命德米特里乌斯率领进军巴比伦。此时塞琉古仍在埃兰省,巴比伦由他的将军帕特洛克勒斯把守。帕特洛克勒斯只有很少的守军,无法抵御德米特里乌斯,于是他将大部分巴比伦市民疏散出城,一部分渡过底格里斯河去塞琉古任命的埃兰守将尤特勒斯镇守的红海(波斯湾)沿岸,另一部分渡过幼发拉底河到沙漠中暂避。他自己率领守军依托运河为屏障与敌周旋。
前311年9月,德米特里乌斯进入了这座庞大的空城,只有两座内城要塞还有守军顽抗。他攻陷了其中一座,另一座则留给他的将军阿基劳斯率5000名步兵和1000名骑兵继续围攻,不久后根据他父亲的命令,他带领其余部队班师西归了,阿基劳斯被任命为新的巴比伦总督。德米特里乌斯作为新一代将领因此次行动而声名鹊起,但由于塞琉古布置的游击部队的骚扰,阿基劳斯并没能完全控制巴比伦。
前310年8月,已经因停战生效而能够抽身东征的安提贡努斯抵达巴比伦。他的大军与塞琉古化整为零的游击队展开了逐屋的巷战。这座千年古城的巨大规模和守军的顽抗使巷战持续长达1年之久,直到前309年4月10日古巴比伦历新年之后才结束。到了前309年夏,安提贡努斯开始对邻近地区支持塞琉古的居民进行惩罚性的扫荡,导致整个城区和邻近农村地区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场惨烈的战争无疑对辉煌灿烂的巴比伦文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座在整个波斯帝国时代和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期间都安然无恙的古城从此再也没能恢复元气。
最后,到了前309年8月30日或31日,双方的决战时刻终于来临了。根据希腊作家波利安努斯所著《战略》4卷9章1节的记载,为了迎接次日的决战,塞琉古命他的士兵卧不卸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