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5年《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9541332 上传时间:2025-03-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年《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5年《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做为 业:职业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沿着,顺着 之:构造助词,的 【译文:(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旅程的远近。】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逢:遇到 夹岸:溪水的两岸; 数:几 杂树:其他的树 芳:芳香 鲜美:鲜艳漂亮; 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而错杂的样子; 【译文: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艳漂亮,地上的落花繁多。】 4.渔人甚异之。 甚:非常 异:做动词用,对……感到惊讶;之:代词,这种景象: 【译文: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5.复前行,欲穷其林。 复:又 前:向前 ,欲:想 穷:走到…尽头 其:那个 【译文: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6.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好像若有光。 尽:消失 便:就 得:发觉;口:洞 好像:隐隐约约,看不真切; 若:好像; 【译文: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一种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7.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舍:舍弃,离开;初:开始 极:很 狭:窄 通:使……经过; 【译文:渔人就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种人经过。】 8.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复:又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译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阔明亮。】 9.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平:平坦 旷:空旷,宽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良:肥沃 之:这 属:类; 【译文:只见那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阡陌:田间小路; 交通:交错相通;相闻:相互听见 【译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1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往来:来来往往的人;种作:耕种劳作的人 悉:全,都;如:像 【译文:村子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1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发:老人; 垂髫:小孩; 并:全,都; 怡然:快乐的样子; 【译文:老人和小孩,都高快乐兴,自得其乐。】 1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历来。具答之。 乃:于是; 所:地方; 具:详尽;答:回答 之:他 【译文:(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于是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回答。】 1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同“邀”,邀请;设:安排 【译文:人们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情款待。】 15.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闻:据说 咸:全,都; 讯:消息; 【译文:村里人据说来了这么一种客人,都赶来探询消息。】 1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云:说 率:带领 妻子:妻子和子女; 邑人:同乡; 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焉:从这里;遂:于是 间隔:隔绝,不通音信; 【译文: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规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子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1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不论魏晋。 今:目前,如今 世:朝代; 乃:居然; 不论:更不必说; 【译文: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不懂得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为:替,给 具:详尽; 惋:惋惜; 【译文: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们听了都很感叹惋惜。】 1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延:邀请;至:到 皆:都 出:拿出 【译文:其他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中去,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 20.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停:停留,居住 辞:告别 去:离开 语:告诉 为:对,向 道:说 【译文:渔人逗留了了几天,告辞回去。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边的人说啊。】 2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到处志之。 既:已经 扶:沿着 向:原来的; 志:做标识 【译文:渔人出了山洞后来,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到处标上记号。】 22.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及:到; 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如此:像这么; 【译文: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进出桃花源的情况作了禀报。】 23.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即:立即 遣:派遣 随:跟随 寻:寻找 向:先前 所志:所做的标识 遂:终于 复:再 得:找到; 【译文: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渔人他们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识,成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2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欣然:快乐地样子;规:打算; 【译文: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 25.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未:没有;果:实现 寻:不久; 津:渡口; 问津:探访; 【译文: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今后来,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三、课文了解填空 1.描写桃花林景色优美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景色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的人们辛劳劳作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4.描写桃花源中的人们幸福生活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描写村里人热情风尚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本文的哪两件事能阐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2)未果,寻病终。 四、课文了解 1.第一自然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妙作了铺垫。 2.当渔人一一讲了外面世界的情况后,桃花源中人为何皆叹惋?又为何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1)因“时”而叹惋,为桃源外朝代的更替,时事的变迁而叹惋;因“世”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现实社会的动荡、黑暗而叹惋;因“人”而叹惋,为桃花源外“世人”遭受的战乱、剥削之苦而叹惋。 (2)暗示桃花源人不愿也不屑和世俗交往的心理,同步害怕世人破坏他们安宁幸福的生活。 3.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到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么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这么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种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种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4. 渔人偶遇桃源,“到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答:寄寓了作者对美妙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初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到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么的理想无法实现。 5.文中最终写刘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津”,这么写的用意是什么?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1)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2)暗示桃花源只是一种虚构的、在当初情况下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 (3)对无法到达理想社会的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6.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步代的人,最终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答:一方面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使人觉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给桃源增添了奇异的神秘色彩。 7.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初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答:(1)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一种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和乐富足而宁静纯朴的理想社会。(2)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应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主动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8.作者为何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种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正确美妙境界?(或: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今日我们应怎样看待这么的理想? 答:(1)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应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体现了作者对美妙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2)作者的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初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应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主动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9.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1)你觉得本文何处利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这种“留白”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点:(1)“说如此”的内容(如,谈到自己发觉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识的事等);“为具言所闻”的内容;“皆叹惋”的内容。(参照上文) (2)作用:使文章内容简洁,构造紧凑,设置悬念,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10.课文的线索是什么?桃花源美在哪里? 答:(1)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为线索。(2)景美——优美的自然风光;人美——淳朴、热情友善;社会生活更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老有所养,幼有所长、人人安居乐业。) 11. 第2段文字描写了美妙的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妙”的含义 答:(1)自然环境:(优美、丰饶)(2)社会环境:(安定、和平)(3)人们生活:(自由、快乐) 12.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种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答:(1) 生活 (2) 衣着( 3) 心情 13.“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涉及哪些内容? 答:“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所以他一定会 14.选段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同的一种成语是豁然开朗,源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妙世界的一种成语是世外桃源。 1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反应了什么? 答: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生活富足。 16.请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答:(1)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2)桃花源人向渔人阐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3)桃花源人向渔人问询外界的情况;(4)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17.桃花源让世人向往的地方在哪里? 答:环境优美、生活富足、人人和乐、民风淳朴、没有剥削压迫。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