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理论文章五大忌
写好理论文章不轻易, 既要见解鲜明, 又要逻辑严谨, 还要语言精炼, 并能回复实际问题。这么文章才能让人信服。好理论文章各有各好, 不好理论文章各有各毛病。要把文章写好, 应该注意从正反两个方面积累经验。所以, 了解写文章时轻易出现问题, 并在实践中注意克服, 无疑是有益。现列举其中五种, 作为参考。
第一忌: 理论实践两张皮。有理论文章, 通篇都是见解, 一上来就是“应该怎样怎样”“必需怎样怎样”“只能咋地咋地”, 通篇一个口气, 一个调调, 一直在理论和理论之间空转。见解是理论文章灵魂, 当然至关关键、 不可或缺。但假如只有见解, 而不联络实际, 没有必需论证过程, 就好比一个人只有骨架, 没有血, 没有肉, 没有皮肤, 没有毛发, 没有五官。有骨架即使也能够立起来, 不过既不生动, 也不饱满, 没有什么说服力。相反, 越是空洞无物, 越是大话连篇, 越会给人一个盛气凌人感觉。因为缺乏深入浅出论证, 自然难以把道理讲透彻, 讲到读者心里。好文章应该努力争取理论与实践统一, 见解和材料统一。写理论文章和领导讲话是不一样。领导讲话能够只提要求, 理论文章则万万不可如此, 而必需把道理讲透彻。即便是领导讲话提要求, 也最好能同时把道理讲清楚。那样才能让人“既知其然, 也知其所以然”, 才能真正实现思想上统一, 而不至于使人一知半解。
第二忌: 光想吃鱼不授渔。革命战争年代,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 “我们任务是过河, 不过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处理桥或船问题, 过河就是一句空话。”提出目标和任务是第一步, 找到完成目标和任务方法是第二步, 具体去落实是第三步。没有第一步, 就没有第二步、 第三步。一样, 止于第一步, 没有第二步、 第三步, 这第一步便毫无意义。假如只提任务、 不教方法, 就是只想吃鱼, 又不告诉她人怎么得到鱼, 只提出问题, 不分析和处理问题。有理论文章, 提出任务很高大上, 但因为没讲方法, 没有可操作性, 只能让人望洋兴叹、 不知所措。当领导就好比当老师, 假如只提要求, 只发号施令, 部下或学生只被动接收命令, 任务往往完成不了, 这么命令自然是徒劳。假如既提要求, 又教方法, 就等于在帮助部下或学生完成某项任务, 就等于本身也在参与一样工作, 就有了双向互动, 既易于让人接收, 也更能达成目标, 还有利于部下或学生成长。怎样传授方法, 通俗一点来说就是通知比较具体程序和要求, 也即在宏观目标之下, 有相对具体指导意见。不仅告诉她人要到哪里去, 而且应通知乘坐什么交通工具, 走什么交通线路, 应该在哪里拐弯等等。当然, 没有什么理论和方法是包打天下、 一本万利, 最终都要和实践相结合, 并在实践中接收检验、 发展完善。
第三忌: 只照他人不照己。打铁还需本身硬, 马克思主义手电筒应该首先照向作者自己。好理论文章应该注意语言表示正确和精炼, 但仅仅有华丽词藻、 精美排比, 有时并不能把道理讲好。有理不在声高, 讲好道理离不开换位思索, 也离不开作者从实践中得到切身体会。为何有理论文章看起来头头是道, 读完后又感到空空如也, 除了与实际联络不紧密, 还有一个原因, 就是作者没有用一样理论映照自己。“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假如一个理论只是说给他人、 要求他人, 不能说给自己、 要求自己, 这实际上是“强加于人”, 是官僚主义。俗话说, 文如其人。好理论文章, 既要见事见理, 也要见人见心。在通晓事理同时, 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在与自己进行平等对话, 而不是居高临下、 颐指气使。这就要求作者坚持说真话、 说真心话、 说真诚话。部分被绳之以党纪国法党员干部, 可能也曾发表理论文章, 也曾言之凿凿地谈对党忠诚, 信誓旦旦地论党性修养, 但事实证实, 她们说和做不一样, 她们文章照是他人, 要求也是他人, 而完全没有她们自己。真诚人用文章展示自己真诚, 虚伪人用文章掩饰自己虚伪。更深层去说, 用理论文章照自己, 要求作者谨言慎行、 知行合一。真话未必一定正确, 但假话肯定苍白无力; 真话未必立即让人接收, 但假话终将无所遁形。
第四忌: 生搬硬套无新意。文章是语言和思想艺术表示, 写好文章离不开学习借鉴, 离不开引用她人经典表述。恰到好处引用如同一颗明珠镶嵌在文章中间, 既熠熠生辉、 光彩照人, 又与作者思想完美融合、 浑然一体。写文章说到底是作者独立思维行动, 所以应以作者自己语言为主。有文章为了增强说服力, 通篇都在引用和转述他人见解, 一个自己见解都没有, 也不表明自己态度。这只能说明作者对于某个问题认识并不深入, 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 还没有真正了解。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 “感觉到了东西, 我们不能立即了解它, 只有了解了东西, 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要使引用恰到好处, 要求作者真正了解要证实事物和要引用内容。引用目是证实作者自己见解, 而不是肝胆学步、 人云亦云, 更不是寄生或者附庸。一味堆砌名言警句, 盲目照搬照抄, 只会减弱论证力度, 甚至损害经典本身价值。文章深度和高度, 并不在于引用了多少经典名句, 也不在于用了多少晦涩难懂词汇, 而在于论证过程本身是否严谨有力。所以, 在学习借鉴同时, 需要作者进行语言再转换、 见解再提炼、 思想再沉淀。语言含有时代性、 区域性、 群体性, 标准再高部分, 好文章既要表现作者语言特色, 还要兼顾读者语言习惯。用受众喜闻乐见、 易于接收方法去说理, 与其说这是一个方法, 不如说这是一个要求。
第五忌: 杯盘狼藉流水席。写理论文章人常常有两种烦恼, 一个是没有材料, 两眼摸黑、 无从着手; 另一个是材料太多, 老虎吃天、 无从下口。要把文章写好, 仅仅有零碎感想、 通常观感和笼统态度是不行, 仅仅把不一样材料罗列起来、 蓬头垢面、 记流水账也是不行。要从纷繁复杂材料中理出头绪, 去粗取精、 由表及里, 抓住事物本质规律, 不是一件轻易事情。这里, 能够借用三种数学思维方法。一是合并同类项, 把相同或者相同材料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材料一旦多了, 必需进行归类。不要害怕分错了, 没有一个分类是毫无瑕疵, 因为一个事物能够展现不一样侧面, 而不一样事物又往往相互交织。分类过程, 无形中是一个分析和梳理过程, 是一个深化认识过程。二是寻求最大条约数, 找到不一样事物之间共同东西。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 “规律是在事物运动中反复出现东西, 不是偶然出现东西。规律既然反复出现, 所以就能够被认识。”找到共同东西, 很有可能就靠近了对事物规律性认识。三是找到不一样变量之间函数关系, 也就是不一样事物和同一事物不一样要素之间固有、 本质、 肯定联络。把握这一条最困难, 因为事物之间联络是广泛而复杂, 不是机械一荣俱荣, 也不是简单此消彼长。超出一定界限, 很有可能物极必反。分析事物运动, 包含分析运动与静止、 内因与外因、 量变与质变、 物质与精神、 主流与支流、 主观与客观、 物质与精神、 偶然与肯定、 绝对与相对等很多组不一样辩证关系。正确把握这些辩证关系具体形态, 既是研究问题关键所在, 也是科学研究本身魅力所在。
上述五个方面, 只是提供了观察理论文章五个角度。人无完人, 文无完文。实际上, 没有什么文章是完美无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 认识真理永无止境, 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所以, 才更需要我们永不满足、 孜孜以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