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建筑物变形监测设计书
测量3133班 三组
李迪 岳鹏飞 薛敏刚 赵磊磊 李成 金祥 段小勇
目 录
1 概述 1
2 作业依据 1
3 基础要求 1
3.1 作业基准 1
3.2 技术要求 1
4 采取仪器设备及软件 1
5 变形控制测量 1
5.1 平面控制测量 1
5.2高程控制测量 2
6 建筑变形测量 3
6.1 监测项目及周期 3
6.3 沉降观察 3
6.4 数据处理分析 4
7 施工组织 4
8 提交结果资料 4
1 概述
为了满足渭南市环境监控中心工程施工要求, 对该工程基坑开挖进行建筑变形测量, 包含沉降观察和位移观察。
2 作业依据
1、 GB 50026- 工程测量规范
2、 JGJ 8-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3、 GB/T 18314-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4、 GB/T 12898- 国家三、 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3 基础要求
3.1 作业基准
平面坐标系统采取1980西安坐标系, 高程系统采取1985国家高程基准。
3.2 技术要求
建筑变形测量等级为二级, 沉降观察观察点测站高差中误差为±0.5mm, 位移观察观察点坐标中误差为±3.0mm。
4 采取仪器设备及软件
1、 索佳NET 05型全站仪 1台
2、 天宝电子水准仪DiNi03 1台
3、 南方测绘平差易 1套
5 变形控制测量
5.1 平面控制测量
1、 平面基准点、 工作基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⑴位移观察基准点(含方位定向点)不少于3个, 基准点、 工作基点应便于检核; ⑵GPS控制点还应满足: a.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 b.视场内障碍物高度角小于15°; c.远离无线电发射源、 高压线、 大面积水域等。
5.2高程控制测量
1、 沉降观察高程基准点不少于3个, 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形成闭合环或形成有符合路线组成结点网。
2、 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位置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⑴ 高程基准点应选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稳定、 易于长久保留地方; ⑵高程基准点、 工作基点之间宜便于进行水准测量。
3、 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标石、 标志选型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高程基准点标石根据点位不一样要求, 标石形式采取《建筑变形测量规范》附录A 实施。
4、 高程控制测量采取水准测量方法进行, 采取观察方法为二级单程双测站。
5、 水准观察技术要求:
表1 水准观察视线长度、 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m)
等级
视线长度
前后视距差
前后视距差累积
视线高度
二级
≤50
≤2.0
≤3.0
≤0.3
表2 水准观察限差(mm)
等级
基辅分划
读数之差
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
往返较差及符合或环线闭合差
单程双测站所测高差较差
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
二级
0.5
0.7
≤1.0
≤0.7
≤1.5
6、 水准仪i角不得大于20″, 在开始一周内天天进行i角检校, 若i角比较稳定, 以后每隔15天检校1次。
7、 每测段往测与返测测站数均应为偶数, 不然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更正。
8、 高程控制测量数据处理采取南方测绘平差易。
6 建筑变形测量
6.1 监测项目及周期
监测项目包含: 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 周围建筑物变形、 地表裂缝和主体工程施工期间沉降位移。同时对场内地下水位进行监测。监测频率依据施工进度及天气情况确定。早期及基坑开挖完成前不少于1次/天, 特殊天气条件下(暴雨、 爆破等)应加密监测密度。变形速率异常应加大监测频度; 当边坡顶部最大位移超出基坑开挖深度3‰, 或位移速率连续三日大于3mm/天, 应进行监测报警。沉降位移观察: 主体工程施工期间, 建筑物每加一层观察一次, 内部墙体每加载一层观察一次, 完工后每个月观察一次至完工后一年。
建筑变形测量首次观察连续进行两次独立观察, 并取观察结果中数作为变形测量初始值。
6.2 沉降观察
1、 沉降观察点依据设计图纸并结合实际情况每15~20米处布设一个沉降点。
2、 沉降观察使用天宝企业DiNi03型电子水准仪, 根据二级要求进行观察, 技术要求同5.2高程控制测量章节。
6.3 数据处理分析
每期建筑变形观察结束后, 应依据观察数据立刻进行平差计算和处理, 并计算多种变形量。变形观察数据平差计算采取严密平差方法和变形监测专用软件。数据处理中数据取位要求见下表:
级
别
高差
(mm)
角度
(″)
边长
(mm)
坐标
(mm)
高程
(mm)
沉降值
(mm)
位移值
(mm)
二级
0.1
0.1
0.1
0.1
0.1
0.1
0.1
7 施工组织
为了确保该项目优质高效施工, 成立小组, 设组长1人, 副组长1人, 其中组员5人。
8提交结果资料
1、 变形观察点位分布图
2、 沉降观察结果表
3、 时间-荷载-沉降量曲线图
4、 等沉降曲线图
5、 水平位移观察结果表
6、 水平位移曲线图
6、 仪器检验与校正资料
7、 变形分析汇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