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3年云南教师招聘考试考试复习资料四.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9510099 上传时间:2025-03-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云南教师招聘考试考试复习资料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3年云南教师招聘考试考试复习资料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教师招聘考试考试复习资料四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形成 命题分析与预测   在教育心理学考试中,本章作为重点章节进行考查,以往试题中包括本章内容题型较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阐述题都有。命题侧重考查知识点大致有:态度与品德结构;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品德形成心理过程与条件;品德和态度关系等。考生应将本章作为重点复习章节准备。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实质及其关系 一、态度实质与结构 (一)态度实质   态度是经过学习而形成影响个人行为选择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倾向性。 (1)态度是一个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不一样于能力,即使二者都是内部倾向。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一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一些任务,即决定行为选择; (3)态度是经过学习而形成,不是天生。 (二)态度结构 1.态度认知成份   态度认知成份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备带有评价意义观念和信念。 2.态度情感成份   态度情感成份是指伴随态度认知成份而产生情绪或情感体验,如喜欢、厌恶、同情等。通常认为,态度情感成份是态度关键成份。 3.态度行为成份   态度行为成份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意向或意图,即行为准备状态而非实际行为。   通常情况下,态度上述三种成份是一致,但有时也可能不一致。 【例题·填空题】1.态度包含三个成份,即态度认知成份、_____与态度行为成份。 【育萃教授解析】情感成份 【例题·填空题】2.态度关键成份是_______。 【育萃教授解析】情感成份 二、品德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实质   品德是道德品质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表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比较稳定心理特征和倾向。 在了解这一定义时,应把握以下几点: (1)品德反应了人社会特征,是将外在于个体社会规范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需要复杂过程。 (2)品德具备相正确稳定性,若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地偶然表现,则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形成。 (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加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人物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统一。 (二)品德心理结构   品德心理结构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份。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道德认识指导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对他人或社会具备道德意义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外在表现。所以,在评定一个人品德时,更多是依据这个人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包含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它们与通常技能和习惯并无区分,只是在用来完成一定道德任务时,便具备了道德性质。 【例题·选择题】1.品德心理结构包含(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标准 D.道德行为 【育萃教授解析】 ABD。 【例题·选择题】2.在品德心理结构各成份中,( )是个体品德关键。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意志 【育萃教授解析】 A。 【育萃教授解析】3.清楚意识性和明确自觉性,具备较大概括性和较强理论性;具备稳定性和深刻性。这种道德情感属于( )。 A.直觉道德情感 B.想象道德情感 C.伦理道德情感 D.表象道德情感 【育萃教授解析】C。 三、态度与品德关系 联络:二者实质是相同;二者结构是相同。 区分:二者范围不一样; 二者价值内化程度不一样:五个等级,即接收、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基本特征 一、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出版了《儿童道德判断》一书,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他研究为儿童道德发展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初步奠定了品德心理研究科学基础。 1.他律阶段   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1)道德判断受外部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敬和顺从愿望。 (2)认为规则是必须恪守。 (3)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抱极端态度,好与坏之间,非此即彼。 (4)儿童对行为好坏判断,是依据行为后果,不考虑行为主观动机。 (5)儿童把处罚视为天意。认为处罚就是一个报应,目标是使过失者遭遇与他们所犯过失相一致。 实际上,在个体达成他律道德之前,还有一个无道德规则阶段(五六岁以前),他们对问题考虑是以自我为中心。 2.自律阶段   10岁以后,儿童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1)规则不是绝正确,一成不变,能够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规则只是维护自己与他人关系。 (2)儿童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能够站在他人立场上考虑问题。 (3)儿童对行为判断已建立在行为意图及行为结果上。 (4)提出处罚与所犯错误较为贴切,把处罚看成是对过失者一个教训。   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发展过程中,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对个体具备重大影响。道德教育目标就是使儿童达成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基础上制订。而要达成这一教育目标就必须注意培养同伴之间合作,注意成人与儿童关系不应是权威和服从关系;在儿童犯错误时,要使他了解为何这么做不好,以发展儿童道德认识。 【例题·填空题】1、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规律是_______。 【育萃教授解析】从他律到自律 (二)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扩展了皮亚杰理论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深入作了修改、提炼和扩充。   皮亚杰用编成对偶故事,与儿童谈话来研究儿童道德认识发展;柯尔伯格则认为对偶故事法不能很好地揭示儿童道德推理过程,他研究道德发展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又包含两个阶段,所以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阶段论(见表10-1)。 前习俗水平 处罚服从取向阶段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习俗水平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恪遵法规取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柯尔伯格认为,个体道德认知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而且年纪与道德发展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一致。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通常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成。 【例题·填空题】1.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分为_______、习俗水平与后习俗水平。 【育萃教授解析】前习俗水平 【例题·选择题】2.依照柯尔伯格理论,中学生处于道德发展(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普遍伦理水平 【育萃教授解析】A。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基本特征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备自律性,言行一致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品德快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伦理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必须恪守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概括。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最高阶段。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中学阶段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并以此指导行动时期。中学生逐步掌握伦理道德,并服从它。表现为独立、自觉地依据道德信念、价值标准等去行动,使学生道德行为更有标准性和自觉性。 2.自我意识增强   中学生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份显著,在品德发展过程中,中学生愈加关注自我道德涵养,并努力加以提升。能够说中学生对自我道德涵养反省性和监控性有了显著提升,这为产生自觉道德行为提供了有效前提。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因为不停地实践、练习,加之较为稳定道德信念指导,中学生逐步形成了与道德伦理相一致、较为定型道德行为习惯。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中学生品德结构组织形式逐步完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较为完善动态结构,使他们不但按照自己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也逐步成为稳定个性心理结构一部分。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备动荡性   从总体上看,初中即少年期品德即使具备伦理道德特征,但依旧不成熟、不稳定,具备动荡性,表现在: (1)道德观念标准性、概括性不停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详细经验特点; (2)道德情感表现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 (3)道德行为有一定目标性,渴望独立自主行动,希望望与行动经常有距离。   在此时期,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时期,又是轻易发生品德两极分化时期。品德不良、违法犯罪多发生在这个时期。研究发觉,初中二年级是品德发展关键期。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高中阶段或青年早期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整道德行为成熟时期,表现在能自觉地应用一定道德观点、信念来调整行为,并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   总体来看,初中生伦理道德已开始形成,但具备两极分化特点。高中生伦理道德发展具备成熟性,能够比较自觉地利用一定道德观念、标准、信念来调整自己行为。教育者应以中学生态度与品德发展基本特征作为德育工作出发点,在德育内容、形式、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应该遵照发展规律,重视发展过程中关键期,采取合理教育方法,有放矢,因材施教。 【例题·填空题】1.初中阶段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时期,又是轻易发生_______时期。 【育萃教授解析】品德两极分化 【例题·简述题】2.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自律性方面特点 【育萃教授解析】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在态度学习研究方面,美国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非常闻名。班杜拉认为,个人是经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而取得一定态度。   观察学习是指学习者以旁观者身份,观察他人行为表现,从而形成自己态度和行为方式。   模仿学习是指观察者按照他人言行举止而行动。可分为直接模仿,直接学习榜样行为;象征模仿,这是学习传输媒介显示榜样行为;还有创造模仿,创造性地模仿榜样态度和行为;延迟模仿,学习者在学习以后,过一段时间再模仿。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事业编/企业编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