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0. 编制说明
由于工程大部分设计图纸尚未最终定稿,本施工组织设计根据现有图纸并参照原码头初步设计方案编写,部分方案将在施工过程中根据设计施工图纸在专项施工方案中更新。
1. 编制依据
本投标文件根据以下文件和资料编制。
招标文件
华能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二期工程配套码头工程招标文件
设计文件
(1)现有施工图纸及初步设计文件
(2)施工协调会答疑文件
现场踏勘所获得的情况
技术标准和规范
a.《港口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221-98)及局部修订本;
b.《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J268-96);
c.《高桩码头设计与施工规范》(JTJ291-98);
d.《港口工程桩基规范》(JTJ254-98)及局部修订本;
e.《港口工程桩基动力检测规程》(JTJ249-2001);
f.《水运工程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JTJ269-96);
g.《水运工程混凝土试验规程》(JTJ270-98);
h.《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J203-2001);
i.《港口工程荷载规范》(JTJ215-98);
j.《港口工程地基规范》(JTJ250-98);
k.《港口工程灌注桩设计与施工规范》(JTJ248-2001);
l. 其它和本工程有关联的国家标准和法规。
2. 工程综述
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
本工程名称为:华能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二期工程配套码头工程
2.1.2 工程地点
拟建华能石洞口第二电厂二期配套码头工程位于上海宝山区盛桥镇长江边,距市中心30余公里。码头布置在原石洞口第二电厂煤码头和已建脱硫码头之间,再上游分别为煤气厂码头和罗泾油库码头,下游端与二厂卸煤码头相连。
2.1.3建设单位
本工程建设单位为:华能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
2.1.4设计单位
本工程设计单位为: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2.1.5监理单位
本工程监理单位为:上海东华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2.2.6质量监督部门
本工程质量监督部门为:上海港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站
2.2工程承包合同的主要内容
2.2.1 工程内容
该项目码头采用高桩梁板式结构,平面布置占用水域岸线长度为250m,成倒“L”型布置。前沿为码头,由一座引桥(引堤)与后方陆域连接;另在引桥与防汛大堤接口处新建防汛闸门一座。本工程主要施工内容有:
(1) 新建50000t级码头一座,长250m,宽27.6m;
(2) 新建变电所平台一座,长25m,宽16.5m;
(3) 新建引桥一座,长1135.26m,宽7m(其中引堤段长59.26m,宽12.5m)。
合同工期
本工程计划开工日期为2008年7月1日,计划竣工日期为2009年8月20日,总日历天416天。
2.3 工程结构
2.3.1 水工结构
(1) 50000t级码头
码头采用高桩梁板结构,长度250m,宽度27.6m,排架间距为8m。码头面标高7.50m(以吴淞零点为基准,下同)。
码头共分四段,自上游往下游分段长度分别为66.5m、66.5m、58.5m、58.5m,排架间距8m。
码头基桩采用φ1000mm预应力高强度砼PHC管桩,PHC管桩桩长均为60m(上管节30m为B型,下管节30m为AB型),另加0.8m钢桩靴。由于码头靠近航道,为防止航道内小船撞击码头,码头江侧第一排桩采用φ1000mm钢管桩,桩长均为62m。码头每榀排架布置7根桩,其中直桩3根,叉桩2对。码头上部结构采用现浇横梁、叠合预制轨道梁、边纵梁及面板。另外,在码头上游端部前后沿设置2根钢护角桩,以防船舶意外撞击。
码头平面布置图见附图一。
(2) 变电所平台
变电所平台为高桩墩式结构,平面尺度为25m×16.5m,上部采用现浇砼墩台,基桩采用φ1000mm PHC桩,共15根,桩长60m(上管节30m为B型,下管节30m为AB型),另加0.8m钢桩靴。
(3) 引桥
引桥长约1135.26m,宽8m;引桥面标高7.50~8.70m。
引桥由江~岸分别采用高桩梁板、重力式引堤结构。
引桥基桩采用φ800mm和φ1000mm PHC管桩,桩长分60m和62m两种(上管节为B型,下管节为AB型),排架间距一般为27m,每榀排架4根桩。上部结构为预制高度550mm的预应力空心板,通过现浇面层连接成整体。
引桥后段采用重力式引堤结构,长度59.26m
2.4 自然条件
2.4.1 气象条件
根据上海市宝山区气象台1959~2005年气象资料统计结果(各项统计平均值年限均为1996~2005年)。宝山气象台地理坐标为31°24′ N;121°27′ E,观测
场海拔高度5.5m。本地区工程气象条件分述如下:
(1) 气温
累年最高气温 39.7℃ 2003年8月
累年最低气温 -9.7℃ 1967年1月
多年平均气温 17.1℃
累年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 28.5℃
累年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 4.9℃
(2) 降水
累年最大降水量 1729.1mm 1997年
累年最小降水量 667.1mm 1978年
多年平均降水量 1160.7mm
累年日最大降水量 394.5mm 1977年8月22日
降水量≥25mm的降雨日数 10.5d 1961年~1990年
降水量≥50mm的降雨日数 3.0d 1961年~1990年
(3) 风况
本地区季风特征明显,夏季以偏东风为主导,冬季受冷空气影响以偏北风为主。根据1990年~2000年(11年)测风统计资料,全年风向为ESE向,统计频率为9.3%,次常风向E向,统计频率为8.8%;本地区强风向为ENE向,实测最大风速为16.0m/s,次强风向NNW向。由于宝山气象站距离长江边约2km,经了解该站实测风速较之长江边风速偏小1~2级。宝山台各向最大风速、平均风速、风向频率统计见表2-1。
(4) 大风日数
多年≥7级风(3秒钟平均风速)年平均天数为44.1d。
2.4.2 水文、泥沙
(1) 潮汐
a、潮汐特征值
最高潮位 6.35m 1997年8年18日
最低潮位 -0.20m 1969年4月5日
多年平均高潮位 3.26m
多年平均低潮位 1.03m
风 向
风向频率
(P%)
平均风速 (m/s)
最大风速 (m/s)
N
7.6
3.0
9
NNE
8.6
3.2
10.3
NE
7.9
2.9
10.3
ENE
8.6
3.1
16
E
8.8
3.0
13.7
ESE
9.3
3.0
13.7
SE
7.6
2.5
9.3
SSE
5.9
2.9
11.7
S
3.9
3.0
10
SSW
3.6
3.3
10
SW
3.1
3.2
10.7
WSW
4.1
2.6
11
W
5.8
2.6
10.7
WNW
4.1
3.2
10
NW
3.0
3.2
10
NNW
6.6
3.5
14.3
备注:
1.统计年限:1990~2000年。2.风速:2分钟平均。
宝山气象站风速、风向频率统计表 表2-1
最大潮差 4.60m 1962年8月2日
最小潮差 0m 1949年9月10日
多年平均潮差 2.27m
平均涨潮历时 4h33min
平均落潮历时 7h52min
b、设计水位
设计高水位 4.14 m (高潮累积频率10%)
设计低水位 0.76 m (低潮累积频率90%)
极端高水位 6.20m (五十年一遇)
极端低水位 -0.19 m (五十年一遇)
(2) 波浪
a、设计波浪要素
根据工程河段水域条件及风况特征分析,拟建码头工程水域主要受到NNW、NE、ESE三个方位波浪的影响。本工程设计波浪要素采用设计风速间接推算确定,另外参考邻近码头工程设计波浪要素值,确定本工程码头前沿(-13.0m等深线)重现期为50年一遇设计波浪要素值见表2-2。
码头工程设计波浪要素表 表 2-2
极端高水位时(6.20m)
波向
H(m)
H1%(m)
H5%(m)
H13%(m)
T(s)
L(m)
C(m/s)
NNW
1.34
3.08
2.52
2.11
5.1
40.2
7.87
NE
1.24
2.85
2.33
1.95
4.9
37.4
7.61
ESE
1.20
2.76
2.26
1.89
4.8
36.1
7.48
设计高水位时(4.14m)
NNW
1.30
2.98
2.45
2.05
5.1
39.6
7.77
NE
1.22
2.81
2.30
1.93
4.9
36.8
7.52
ESE
1.16
2.68
2.19
1.83
4.8
35.5
7.39
设计低水位时(0.76m)
NNW
1.14
2.60
2.13
1.78
5.1
38.2
7.48
NE
1.10
2.56
2.09
1.75
4.9
35.7
7.29
ESE
1.10
2.51
2.06
1.72
4.8
34.5
7.18
(3) 潮流
a、潮流特征
1)华能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二期配套码头工程前沿水域水流动力以落潮流为主,落潮潮量及落潮流历时均大于涨潮。电厂码头前沿涨潮时水流方向大致在300°~316°之间,落潮流向大致在100°~130°左右。
1#、2#各测线实测表层最大涨、落流速及相应流向统计见表2-3,各测点最大垂线平均流速及相应流向统计见表2-4,推算各测流垂线可能最大流速见表2-5。
各测线最大流速及相应流向(表层)表 表2-3
潮
型
垂线号
涨潮
落潮
流速(m/s)
流向(°)
流速(m/s)
流向(°)
大
潮
1#
1.81
314
1.48
100
2#
1.84
300
1.65
103
各测线最大平均流速及相应流向统计表 表2-4
潮
型
垂线号
涨潮
落潮
流速(m/s)
流向(°)
流速(m/s)
流向(°)
大
潮
1#
1.81
314
1.48
100
2#
1.84
300
1.65
103
推算最大流速表(单位:流速:m/s 流向:°) 表2-5
垂线号
流态
表 层
中 层
底 层
垂线平均
流速
流向
流速
流向
流速
流向
流速
流向
1#
涨潮
1.87
314
1.66
315
1.44
329
1.63
316
落潮
1.53
100
1.37
103
0.93
119
1.27
105
2#
涨潮
1.90
300
1.68
305
1.65
313
1.70
307
落潮
1.70
103
1.36
101
1.57
101
1.50
102
备注
表中的流向参照实测的最大流速时所对应的流向。
2)涨、落潮流历时
各测线落潮流历时明显长于涨潮流历时,平均涨潮流历时4h17m~4h42m;平均落潮流历时7h39m~7h53m。
3)潮流与潮位的关系
本次大潮期,涨急流一般出现在低平潮后1.5~2.5小时,落急流一般出现在高平潮后3.0~4.0小时。
b、工程设计流速
根据可能最大潮流速计算成果,参考电厂一、二期码头工程的实际流速,确定扩建码头工程涉及流速如下:
落潮流速:1.87m/s,流向:307° ;
涨潮流速:1.50m/s,流向:122°。
(4)泥沙
长江下游河段的流量、泥沙一般以安徽大通水文站的资料间接反映。根据大通站1950~2003年观测资料统计,长江平均每年向下游输送4.23亿吨泥沙,年平均输沙率为13.3t,年平均含沙量为0.474kg/m3,输沙量年内分配不均,7~9月份输沙量占全年的58%,12月~次年3月份仅占4.2%,7月份平均输沙率达到36.9t/s。1月份仅1.15t/s。另外,北支每年约有4600万吨的泥沙倒灌入南支河段。
南支河段的河床质d50在涨、落急时约为0.047mm,憩流时为0.027mm,平均约为0.037mm,底部悬移质的d50相当于河床质的d30,悬移级配与床沙级配有相当大部分的重合,说明本河段悬沙与床沙之间存在频繁的交换。长江口河床质组成以极细沙和粗沙为主,抗冲刷能力差,导致河床稳定性差。根据资料分析,南支河段丰水期总体表现为淤积,大潮时淤积量大,小潮时略微冲刷;枯水期,大潮时有少量淤积,小潮时则以冲刷为主。因此,宏观上讲,南支河段表现为洪淤枯冲的特点。
工程地质
(1)地形、地貌
拟建码头区域泥面标高一般为-11.1~-9.8m,从脱硫码头区域至防汛大堤逐渐抬升,且中部抬升较快、两侧较慢,标高一般为-9.2~+1.1m;地貌类型属滨海平原地貌类型。
(2)地质土的构成与特征
勘探揭露的土层主要为第四纪全新世和晚更新世松散堆积层,根据勘探揭露地层的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埋藏深度、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其工程地质特征,将其划分划分为五个地基土层及分属不同地基土层的亚层,各土层的工程地质特征分述如下:
触探比贯入阻力Ps加权平均值为2.28MPa。
灰黄色粉质粘土夹砂质粘土(mQ42)触探比贯入阻力Ps加权平均值为2.29MPa。
③ 灰黄~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mQ42)
饱和,流塑。切面较粗糙,土质不匀,夹少量粉土或粉砂薄层,局部为淤泥质粉质粘土夹粉土,摇震略见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该层主要分布在拟建引桥的后半部,顶板标高一般为+1.53~-5.97m,厚度一般为0.6~6.8m。实测标准贯入试验击数一般为<1~2击。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s加权平均值为0.84MPa。
③t 灰色砂质粉土(mQ42)
饱和,稍密。切面粗糙,土质不匀,夹粘性土薄层,局部为砂质粉土夹粉质粘土,局部粘性重,为粘质粉土;局部为粉细沙夹粉质粘土。摇震反应迅速,干强度低,韧性低。该层在拟建引桥后半部较发育,顶板标高+1.24~-5.60m,厚度一般为3.2~10.0m,在Y8处较薄,为0.5~0.9m。实测标准贯入试验击数一般为3~8击,局部为10~11击。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s加权平均值为2.72MPa。
④ 灰色淤泥质粘土(mQ42)
饱和,流塑。切面光滑,土质均匀,偶夹少量粉土或粉砂线,粉土或粉砂微薄层。摇震略见反应,干强度高,韧性高。该层在勘察区分布稳定,厚度较大,顶板标高为-4.80~-11.13m,厚度一般为7.3~14.2m。实测标准贯入试验击数一般为<1~3击。
⑤1灰色粉质粘土(al-mQ41)
饱和,软塑~可塑。切面较粗糙,含钙泥质结核及少量腐植物,夹粉土或粉砂微薄层,局部粉土含量较高。摇震略见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该层分布较稳定,厚度大,顶板起伏较小,标高一般为-17.35~-21.75m,厚度较大,揭穿厚度一般在30.0m左右。实测标准贯入试验击数中上部一般为3~7击,中下部一般为7~13击。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s加权平均值为0.78MPa。
3. 施工总体部署
5. 施工方案
测量工程
施工控制网点的测设
首先对业主提供的基准点进行校核、验收,根据我局的测量技术规程,报公司和监理进行审核,然后进行下一步施工控制网点的布设。
常规测量控制系统
本工程在平面上呈倒“L”形分布,因此在引桥轴线附近布置1~2个控制点,以便于引桥轴线的控制;沿大堤布设一条正面基线,使沉桩定位和上部结构放样更具有灵活性和方便性,避免因多船施工影响通视;布设的控制点可设在邻近的码头或大堤的防汛墙上。测量一级导线控制点如下图5.1所示。
导线控制点坐标对照表 表5-1
点位
城建坐标
备注
X
Y
随着工程进展,加密控制点逐步向外引接加密。以后考虑在原脱硫码头下游角点位置加密一个点作为码头区施工的控制点。在施工全过程中,项目部将定期对控制点进行复核,防止因结构沉降或碰撞而引起的测量误差。
仪器选用
本工程常规测量仪器选用。所有在本工程中使用的仪器均经过权威检测部门鉴定并将按要求报送监理审核,合格后方可使用,并将在施工过程中加强保护,定期校核,确保仪器的可靠性。
沉降位移观测
按照设计要求,在码头、引桥各部位须布设永久沉降位移观测点,观测点采用铜芯制作,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好保护措施,同时若有需要可以增设。从施工开始起项目部将专人负责定期进行沉降位移观测,并及时将观测资料与结果报送监理工程师,如有异常情况可同设计及监理工程师一起研究确定原因,制定对应措施。
施工测量要点
(1) 执行《水运工程测量规范》的规定,作好各项原始实测、记录等工作。按规范进行数据的采集、计算和平差。
(2) 测量工作开展前,要做好技术交底,相关部门人员签字确认。
(3) 按规范编写详细的《施工控制网点测设技术报告》,并附布网说明、观测方法、计算成果及原始记录等内容。同时,做好控制网点的验收工作。
(4) 加密控制点做好验收工作。首级基点基线、加密点定期进行复核,观测记录点位的动态。
(5) 施工放样按规范、设计图、设计变更等的要求进行展开。外业按规定做好各项记录,记录完整、清晰。
(6) 引桥轴线、码头前后沿轴线误差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之内,其控制点需定期不间断复核,发现位移及时采取修复或重新测量等措施。控制点尽量使用一个并采用相同的测量方法,避免系统误差,确保轴线顺直。
(7) 水准网向前引接时,需和原始的水准网点相连接,严格采用三等(四等)水准路线进行测量和平差。
(8) 平面控制网向前加密时,严格按规范规定测设,并有多余观测条件,确桩基工程
PHC管桩
(1) 沉桩总体安排
根据施工总体部署,先将浅滩区挖泥,以满足打桩船工作吃水要求,再进行沉桩施工。本工程计划6月21日开始挖泥,7月1日开始打桩。挖泥的平面范围如下图所示,挖泥至标高-1.5m(吴淞高程),挖方量约3(具体挖方量以现场实际量为准)。
(2) 船型选择
本工程共有PHC管桩383根,桩长分60m和62m两种,施工计划选择浙普工51#为水上沉桩主船型,该船吊高(最高点距水面距离)60m,最大吊重为80t,随船配备D-100柴油锤,可满足本工程的沉桩要求;PHC管桩替打选用f800的管桩替打,以保证PHC管桩沉桩质量。桩垫选用纸垫,与硬杂木迭合使用,厚度10~15cm。
本工程基桩最长62m,根据桩长可选用600吨级以上方驳运桩,预制桩根据落驳图要求堆放并支撑牢固,堆放一般不宜超过三层,层与甲板、层与层之间用100´100mm的木方做垫木。方驳由拖轮拖至水域现场,泊靠于老锚船。
本工程拟投入本工程的主要船机设备见下表5-2所示。
额定功率
(kW)
引桥挖泥
方驳
三航驳212
600t
老锚船
柴油锤
D100-13
沉桩
拖轮
900HP
及以上
构件运输及动力
2条
400~
1000t
起重船
三航起8#
420
63t
构件安装
265
备用
搅拌船
三航砼3#
386
40m3/h
水上砼供应
钻机
GPS-15
灌注桩施工
汽车吊
40t
施工配合
(3) 沉桩测量控制
a.控制方法
沉桩采用前方任意角交会法,交会角控制在30度~100度之间,由三台经纬仪来控制,其中二台分别作为正、侧面台,另一台作为校核台;桩顶标高由水准仪来控制;桩的平面扭角由经纬仪控制设在船尾的导标来实现,并利用打桩船上设置的罗盘仪来校核;斜桩的倾斜角比由打桩架上的倾斜仪来控制。
根据设计规范要求,桩顶标高控制以标高控制为主,贯入度作为校核。在正式沉桩前,进行试沉桩,试沉桩的位置由设计和监理确定。
b.控制点选择
前期引桥桩的桩位,选用布设在防汛大堤的正面基线点来控制,随着沉桩的进行和结构施工的进展,测量控制点将不断调整、加密,不断前移至引桥范围或已完成的码头结构上,以求视线通畅和获得最佳的交会角度。
(4) 沉桩工艺
沉桩开始前,复测沉桩、停船及移船区域的泥面情况。其中引桥端部的排架桩位还需事先探摸,排除可能的障碍物。
沉桩基线、基点及工程水准控制网点,在施工过程中加强保护并定期观测复核,同时随着沉桩的不断进展,及时地补充和延伸。
(5) 沉桩施工要点
a.本工程桩数量大、桩长型号多,事先根据编制的具体沉桩顺序,依次绘制运桩落驳图,出厂前和到现场后需仔细核对并检查质量。
b.桩位计算需三级(班组、施工员、质量员)计算复核。三级计算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确保桩位计算的正确无误,认真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c.沉桩桩位和标高控制按照《水运工程测量规范》、《港口工程桩基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若出现因地下障碍物导致桩产生明显位移或贯入度异常等情况时,及时停锤,并与监理和设计共同研究。
d.码头前后沿桩位的正、侧面要重点控制。
e.桩定位时各台仪器观测结果要一致,避免稳桩后再纠正桩位;进行斜桩施打时,注意考虑提前量和回弹量;注意陆、船的配合,提高沉桩桩位精度。
f.根据地质情况,作好溜桩的准备及防范工作。船上有专人负责观察桩的入土情况,当发现贯入度迅速增大时,立即停锤。
g.沉桩过程中注意复核桩位尤其是斜桩的长度、斜度及平面扭角,对桩身净间距较小的桩位必须根据实际沉桩情况,事先校核是否碰桩。
h.作好沉桩记录,及时反馈桩的偏位情况。
i.沉桩后,及时夹桩,以形成纵横向的联系,加强对桩的保护;设立明显的夜间指示标志,防止船只的碰撞;严禁在已沉桩基上带缆(尤其是单桩带缆)。在台风期间采取专门的防台加固措施,确保基桩的安全。
j.打桩船乘潮作业时,施工中需仔细复测水深,防止因搁浅威胁船机安全。
k.沉桩时加强对防汛大堤的监控。
钻孔灌注桩工程
(1) (2) (4) 高1.5m,
6.
7.
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