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校对实务
单项选择、多项选择:
1.《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初级)试题》
2.《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初级)试题》
名词解释:
一、教材
1.校对P515:编辑工作主要组成部分,是特殊编辑工作,是学识性、文字性创造性劳动。
2.规范汉字P199:主要是指1986年10月依照国务院指示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所收录简化字;1988年3月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公布《当代汉语通用字表》中收录汉字。
3.传承字P11:指历史上传承下来与简化字字形完全相同字。
4.异形字P38:指在当代汉语中并存并用、音同或音近、同义而异形词语。
5.成语P46:长久习用、意义上整体化、结构上定型化固定词组。
6.语法P65:语言结构规则。分为词法和句法两个层面。
7.标点符号P355:辅助文字统计语言符号,是书面语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性质和作用。
8.句子P354:前后都有停顿,并带有一定句调,表示相对完整意义语言单位。
9.短语/词组P355: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按一定语法规则组成表示一定意义语言单位。
10.修订本:书籍内容经过重大修改后版本。内容增订较多,有时称为“增订本”。
11.影印本:影印有多个形式,拍照、扫描、复印。由这三种形式得到都叫影印本。
12.书名页P134~P135:包含主书名页和附书名页。主书名页正面应提供书名、著作责任者、出版者等信息;反面应提供图书版权说明、在版编目数据和版本统计等信息,编校者名也可发表在书名页反面上端,书名页反面位于双数页码面。附书名页应提供多卷书、丛书、翻译书等关于书名信息,附书名页位于主书名页之前。
13.注释P136:对正文局部内容解释和交代。注释版面格式有文内夹注、脚注、篇末或书末注三种。
14.版面格式P134:图书包装形式,设计图书版面格式要表现美观、实用、准确三个标准。
二、参考资料
1.版面:指在书刊、报纸一面中图文部分和空白部分总和,即包含版心和版心周围空白部分书刊一页纸幅面。
2.版心:位于版面中央、排有正文文字部分。
3.书眉:排在版心上部文字及符号统称为书眉。它包含页码、文字和书眉线。通惯用于检索篇章。
4.页码:书刊正文每一面都排有页码,通常页码排于书籍切口一侧。印刷行业中将一个页码称为一面,正反面两个页码称为一页。
5.周空:是图书版面上规则版心四面空白,是组成图书版面不可或缺要素。
6.开本:即版面大小,开本以全张纸为计算单位,每全张纸裁切和折叠多少小张就称多少开本。
7.封面:(又称封一、前封面、封皮、书面)封面印有书名、作者、译者姓名和出版社名称。封面起着美化书刊和保护书芯作用。
8.封里:(又称封二)是指封面背页。封里通常是空白,但在期刊中惯用它来印目录,或关于图片。
9.封底里:(又称封三)是指封底里面一页。封底里通常为空白页,但期刊中惯用它来印正文或其余正文以外文字、图片。
10.封底:(又称封四、底封)图书在封底右下方印统一书号和定价,期刊在封底印版权页,或用来印目录及其余非正文部分文字、图片。
11.书脊:(又称封脊)书脊是指联接封面和封底书脊部。书脊上通常印有书名、册次(卷、集、册)、作者、译者姓名和出版社名,方便于查找。
12.书冠:书冠是指封面上方印书名文字部分。
13.书脚:书脚是指封面下方印出版单位名称部分。
14.扉页:(又称里封面或副封面)扉页是指在书籍封面或衬页之后、正文之前一页。扉页上通常印有书名、作者或译者姓名、出版社和出版年月等。扉页也起装饰作用,增加书籍美观。
15.插页:插页是指凡版面超出开本范围、单独印刷插装在书刊内、印有图或表单页。有时也指版面不超出开本,纸张与开本尺寸相同,但用不一样于正文纸张或颜色印刷书页。
16.篇章页:(又称中扉页或隔页)篇章页是指在正文各篇、章起始前排,印有篇、编或章名称一面单页。篇章页只能利用单码、双码留空白。篇章页插在双码之后,通常作暗码计算或不计页码。篇章页有时用带色纸印刷来显示区分。
17.目录:目录是书刊中章、节标题统计,起到主题索引作用,便于读者查找。目录通常放在书刊正文之前(期刊中因印张所限,常将目录放在封二、封三或封四上)。
18.版权页:版权页是指版本统计页。版权页中,按关于要求统计有书名、作者或译者姓名、出版社、发行者、印刷者、版次、印次、印数、开本、印张、字数、出版年月、定价、书号等项目。图书版权页通常印在扉页背页下端。版权页主要供读者了解图书出版情况,常附印于书刊正文前后。
19.索引:分为主题索引、内容索引、名词索引、学名索引、人名索引等多个。索引属于正文以外部分文字记载,通惯用较小字号双栏排于正文之后。索引中标有页码方便于读者查找。在科技书中索引作用十分主要,它能使读者快速找到需要查找资料。
20.版式:版式是指书刊正文部分全部格式,包含正文和标题字体、字号、版心大小、通栏、双栏、每页行数、每行字数、行距及表格、图片排版位置等。
21.版心:是指每面书页上文字部分,包含章、节标题、正文以及图、表、公式等。
22.版口:是指版心左右上下极限,在某种意义上即指版心。严格地说,版心是以版面面积来计算范围,版口则以左右上下周围来计算范围。
23.超版口:超版口是指超出左右或上下版口极限版面。当一个图或一个表左右或上下超出了版口,则称为超版口图或超版口表。
24.直(竖)排本:是指翻口在左,订口在右,文字从上至下,字行由右至左排印版本,通惯用于古书。
25.横排本:就是翻口在右,订口在左,文字从左至右,字行由上至下排印版本。
26.刊头:刊头又称“题头”“头花”,用于表示文章或版别性质,也是一个点缀性装饰。刊头通常排在报刊、杂志、诗歌、散文大标题上边或左上角。
27.破栏:破栏又称跨栏。报刊杂志大多是用分栏排,这种在一栏之内排不下图或表延伸到另一栏去而占多栏排法称为破栏排。
28.天头:是指每面书页上端空白处。
29.地脚:是指每面书页下端空白处。
30.暗页码:又称暗码是指不排页码而又占页码书页。通惯用于超版心插图、插表、空白页或隔页等。
31.页:页与张意义相同,一页即两面(书页正、反两个印面)。应注意另页和另面概念不一样。
32.另页起:是指一篇文章从单码起排(如论文集)。假如第一篇文章以单页码结束,第二篇文章也要求另页起,就必须在上一篇文章后留出一个双码空白面,即放一个空码,每篇文章要求另页起排法,多用于单印本印刷。
33.另面起:是指一篇文章能够从单、双码开始起排,但必须另起一面,不能与上篇文章接排。
34.表注:是指表格注解和说明。通常排在表下方,也有排在表框之内,表注行长通常不要超出表长度。
35.图注:是指插图注解和说明。通常排在图题下面,少数排在图题之上。图注行长通常不应超出图长度。
36.背题:是指排在一面末尾,而且其后无正文相随标题。排印规范中禁止背题出现,当出现背题时应设法防止。处理方法是在本页内加行、缩行或留下尾空而将标题移到下页。
37.暗码:篇章页、整面超版口(未超开本)图、表及章末空白页等都用暗码计算页码。空白页页码也叫“空码”。校对时暗码(包含空码)必须标明页码次序。
38.标题:一篇文章关键和主题概括,其特点是字句简明、层次分明、美观醒目。
行业术语(不是标准答案)
1、 原稿:是指使用某种印刷完成图像复制过程原始依据。同时,也指未经过修改增删稿子。
2、 校样:稿件经排字或制版后印出供校对用样张。
3、 校次:谓逐一检验。
4、 分校:
5、 接校:
6、 调校:
7、 正文:著作本文。
8、 附件:随同主要文件发出关于文件或者物品。
9、 注文:又称注释,对正文内容或者对某一字词所作解释和补充说明。
10、 注码:在正文中标识注文号码。
11、 另面:另面起指一篇文章能够从单、双码开始起排,但必须另起一面,不能与上篇文章接排。
12、 另页:另页起是指一些文章(如论文集)从单码起排。假如第一篇文章以单页码结束,第二篇文章 也要求另页起,就必须在上一篇文章后面留出一个双码空白面,即放一个空码。每篇文章要求另页起排法,多用于单印本印刷。
13、 另行:另行就是另排一行,通常另行排,行首空两格。
14、 接排:把字典中词条放在或是加在分段条末尾。
15、 版面:稿件经排字或制版后印出供校对用样张。
16、 版心:页面中主要内容所在区域。
17、 书眉:排在版心上部文字及符号统称为书眉。它包含页码、文字和书眉线。通惯用于检索篇章。
18、 中缝:指精装书封壳硬纸板与中径纸板之间两个缝隙。其作用主要是与书芯联结和易翻阅。
19、 字距:就是字符之间距离。
20、 行距:行与行之间距离。
21、 占行:
22、 上空:
23、 居中:
24、 顶格:书稿排版时,排完一行接排下一行时,齐版口起排,不留空格,称“顶格”。汉字习惯是每段开头空两格(两个字位置),假如不空格,那就是顶格。
25、 回行:指一行排不下,转到下一行,中间不空行。
26、 缩行:
27、 缩面:
28、 捅行:任何出现正行文字移位,且破坏阅读流畅情况都可视为捅行。
29、 捅版:把移位范围扩大到一整页文字。
30、 字体:又称书体,指文字格调式样。
31、 字号:字体大小。
32、 封面:是指书刊外面一层。有时特指印有书名、著者或编者、出版者名称等第一面。
33、 书名页:位于环衬后、书芯或插页前,是图书主要识别标志。通常称“扉页”或“内封”,上印有完整书名、著作者和出版者名称。反面印有版权说明、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版本统计等。有些丛书、多卷书、作者数量众多书(如大型工具书)等,还在主书名页之前设有附书名页。
34、 折校:校对术语。亦称“比校”。将校样放在桌上,原稿夹在两手拇指、食指和中指之间,逐行折与原稿相对应进行校正确方法称为折校。如原稿比较复杂,或改动较乱,可将校样上下移动来对应。校到校样—行末尾时,可用拇指和中指向前推移校样(无须离开原稿)。改过校样错误时,左手持校样,右手执笔改过失误。
35、 点校:是对古籍标点、校订简称。亦称校点。它是编辑加工古籍使成为可靠、便于阅读出版物一项基础性工作。
36、 平行点校:将原稿折叠后,放在校样需校对文字或者图表上进行点校。
37、 读校:由两人合作,一人朗诵原稿,另一人查对校样,并改过校样上错误。座位通常为读者在左、校者在右,方便校者在需要时向左边查看原稿。读者要将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朗诵准确,速度要迟缓,音调要有节奏。标题,每行另起等都要分别口头交代清。
38、 通版检验:是当代校对中本校法一个形式,采取通读全文方式校改错误。
* P24出版物中最常见100个别字
阐述题:
1. P514校正确地位与作用
①校对是最主要出版条件。做好校对工作,是出善本、不犯错本基本条件。
②图书是一个思想文化信息载体,其作用在于将负载信息传递给读者,并作为文化遗产积累传承。
③图书出版过程存在价值,在于以作者原创作品为对象,在作者劳动结果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这种再创造贯通于图书编校工作全过程。
④总而言之,校对工作地位和作用能够作以下界定:校对工作是图书出版生产流程中独立工序,其作用是将文字差错和其余差错消亡在图书出版之前,从而确保图书传输和积累价值,因为是最主要出版条件。
2.校正确基本功效
①校正确基本功效有二:校异同;校是非。这是校正确性质决定。
②校异同是指将校样跟原稿逐字逐句比照,经过查找二者异同方法,发觉并改过录排错漏。功效:确保原稿不错、不漏地转换成印刷文本。
③校是非是指经过对原稿内在矛盾是非判断,发觉并改过原稿可能存在错漏。功效:填补编辑工作疏漏,使书稿趋于完善。
3.校正确基本方法
①对校法。特点是:“照本改字,不讹不漏”。比照原稿查对校样,经过查找异同而发觉差错。(折校、点校、读校)发觉了校样上与原稿相异之处,标准上是依照原稿改过校样。
②本校法。特点是:“定本子之是非”。通读检验,经过文中内在矛盾发觉问题,然后进行是非判断而发觉原稿差错。
③他校法。特点是:“以他书校本书”。标准:改必有据。在通读检验中发觉问题,又难以判断是非时,查检相关权威工具书或权威著作,找到判断是非、改过失误可靠依据。
④理校法。特点是:推理判断。校对者利用自己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在通读中对原稿是非作出判断校对方法。
4.校对工作基本制度
①三校一读及样书检验:“三校”即三个校次,“一读”即终校改版后通读检验。“三校一读”是最低程度校次。必须坚持三个校次,三校改版后打出校样,还必须进行一次通读检验,通读检验后改版打出校样,才算付印清样。
②校对主体多元化与专业化相结合。当代校正确特征之一,是校对主体多元化和专业化结合。
③集体交叉校对与责任校对相结合,一部书稿校对过程要由多人集体交叉完成,实施集体交叉校对。
④校对质疑与编辑排疑相结合
5.校对管理五个基本方面
①校对人才培养。校对是出版行业里特殊专业,需要具备特殊素质特殊人才。
②人本化管理。
③量化管理。包含校对任务量化和校对质量量化两个方面。
④校对档案管理。校正确档案是出版档案组成部分,一个图书校对工作完成之后,应将校对档案几时整理归档。
⑤外校管理。外校即由社外人员负担部分校对任务。
6.结合本身体会,试论某书稿及校样差错基本类型(10种)
①文字差错。 ②词语差错。
③语法差错。 ④数字使用差错。
⑤标点符号使用差错。 ⑥量和单位使用差错。
⑦版面格式错误。 ⑧事实性错误。
⑨知识性错误。 ⑩政治性错误。
7.为何说校对工作是文字性、学识性、技术性创造性劳动?
图书出版过程存在价值,在于以作者原创作品为对象,在作者劳动结果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这种再创造贯通于图书编校工作全过程。
“校对是简单劳动”观点是错误。校对在图书出版生产流程中,处于编辑后、印制前关键步骤,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最终防线。
8.为何讲校对是最主要出版条件?
校对是最主要出版条件,是列宁观点。他强调指出:“最主要出版条件是:确保校对得很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用不着出版。”实现文化传输和积累,最主要条件是“保真”,即准确无误,完整无缺;失真信息是没有传输和积累价值。出版物是经过文字记载和传递信息,信息保真,有赖于用字用词准确。
9.怎样了解校正确两大功效?
①校异同与校是非两种功效一样主要,不可偏废。
②校正确两大功效关系不是一成不变,是伴随出版生产力发展和校对客体改变而不停演变。
③在新技术条件下,校正确功效正在发生重大改变,校是非逐步提升为校正确主要功效,校异同随之降为校正确辅助功效。
④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有两个主体:编辑和校对。编辑清源,校对净后,共同组成图书质量保障体系。
⑤要树立当代校对工作理念。校对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树立“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当代校对理念。
10.怎样了解人机结合校对是在新技术条件下创新?
校对软件错别字辨识率高、速度快,是校对工作得力工具。
但计算机校正确本质决定了它只能处理能够形式化问题,而文字形式符号是一个十分有限形式系统,自然语言更不可能彻底形式化,所以校对软件查错能力是有限,不可能完全取代人工校对。
正确做法是人校与机校结合。人机结合校对需要找到优势互补最好结合模式。
简答题:
1.什么是校异同、校是非?P515~P516
①校异同:要意在“异同”,指将校样跟原稿逐字逐句比照,经过查找二者异同方法,发觉并改过录排错漏。
②校是非:要意在“是非”,指经过对原稿内在矛盾是非判断,发觉并改过原稿可能存在错漏。
2.对校法、本校法、理校法、他校法P517~P518
①对校法。特点是:“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以原稿为依据进行对校,发觉了校样上与原稿不符之处,标准上是依照原稿改过校样。
②本校法。特点是:“定本子之是非”。用本书校本书校勘方法,经过前后文字对照,比较分析其异同,从而找出其中错误。
③他校法。特点是:“以他书校本书”。经过查检相关权威工具书或权威著作,找到判断是非、改过失误可靠依据,从而达成校对目标校对方法。
④理校法。特点是:推理判断。校对者利用自己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在通读中对原稿是非作出判断校对方法。
3.当代校对人才应具备哪些素质?P525
①熟悉语言文字各种规范,掌握语言文字犯错规律,对语言文字使用错误有较强辨识力;
②通晓图书版面格式知识,能敏锐地发觉版面格式错误;
③熟练地掌握各种校对方法,而且善于综合利用;
④具备比较广博知识积累,不一样学科图书校对人才还必须掌握相关学科基本知识;
⑤能够熟练地使用工具书;
⑥具备良好心理素质,耐得寂寞,注意集中,自觉地控制情绪,保持良好心态。
4.什么情景下能够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和异体字?P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①文物古迹
②姓氏中异体字
③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
④题词和招牌手书字
⑤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
《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要求》:
①整理、出版古代典籍
②书法艺术作品
③古代历史文化学术研究著述和语文工具书中必须使用繁体字、异体字部分
④经国家关于部门同意,依法影印、拷贝台湾、香港、澳门地域及海外其余地域出版汉字报刊、图书、音像制品等出版物
5.书籍字体字号使用有哪些要求?P35
①通常书籍排印标题可依照标题级别选取一号到四号字
②通常书籍排印正文所使用字体,可用五号书宋;字数较少通俗读物和儿童读物,正文可用小四号书宋或楷体
③书籍上,小五号书宋和五号仿宋通惯用在说明、目录、图表等处
④六号书宋通常不在书籍正文中使用,只在注解、说明、图表等处和少数工具书中能够酌量使用
⑤标题字号次序,除大小轻易分别层次外;字体次序按黑体、书宋、楷体、仿宋排列
⑥科技书中插图说明(图题)和图注应用不一样字号区分
6.简述当代汉民族共同语语法规范特征P65
当代汉民族共同语语法规范,由典范当代白话文著作通惯用例表现出来,只能是表现在他们作品中通惯用例规则。用数学公式表示,即:
典范当代白话文著作全部用例-方言和个人特有成份=共同语语法规范
7.简述数字使用中应注意问题(6个)P120~P121
①数字使用在行文中要注意局部体例统一
②概数、约数使用要防止表意重复
③公元前纪年要加“公元前”,公元后纪年可加“公元”,也可不加,但假如轻易混同,则应加“公元”
④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月日之间一定要加间隔号,不能用下脚圆点号,也不能用顿号,而且月日简称应加上引号
⑤注意汉字数字“〇”字形
⑥书写小数点前或后4位以上数字,通常应采取三位分节法,废弃传统千分撇法
填空:
1.P3汉语文出版物应该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和标准。
2.P35书籍上,小五号书宋和五号仿宋通惯用在说明、目录、图表等处。
3.P38固定词组包含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
4.P38异形词指在当代汉语中并存并用、音同或音近、同义而异形词语。
5.P40因误解词义而错用词语现象往往出现在具备相同或相近读音且有一个相同语素一组词里。
6.P41新造词是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创造,它意义明确,符合汉语构词规律,并得到了社会认可,已经约定俗成。
7.P46成语是长久习用、意义上整体化、结构上定型化固定词组。
8.P48缩略语,也即通常所说简称,是指较复杂名称经过压缩和简略之后而形成词或词组。
9.P65当代汉民族共同语语法规范,由典范当代白话文著作通惯用例表现出来。
10.P76点号作用在于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停顿和语气。
11.P88书名号是表示文化精神产品专名号。
12.P92破折号是一条直线,应占两个汉字位置,中间不能断开。
13.P117非公元纪年一律用汉字数字。
14.P134版面格式是图书包装形式,设计图书版面格式要表现美观、实用、准确三个标准。
15.P135附书名页应提供多卷书、丛书、翻译书等关于书名信息,附书名页位于主书名页之前。
16.P136注释是对正文局部内容解释和交代。注释版面格式有文内夹注、脚注、篇末或书末注三种。
17.P515校对是编辑工作主要组成部分,是特殊编辑工作,是学识性、文字性创造性劳动。
18.P516传统校对有两个客体:一个是加工定稿后编辑发排文本,通称“原稿”;一个是依据原稿排字拼版打印样张,通称“校样”。
19.P517编辑清源,校对净后,共同组成图书质量保障体系。
20.P517当代校正确折校、点校、读校等技术,都属于对校法。
21.P517本校法特点是:定本子之是非
22.P518“改必有据”是校对改错主要标准。
23.P521“三校一读”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要求必须坚持最低程度校次。
24.P526按照平均先进标准,一个工作日校对定额以0字为宜,每个月按20个工作日计算,月定额以400000字为宜。
25.东汉许慎所编《说文解字》是按部首法编排。
26.按照传统四部分类法,我国佛教典籍应归入子部。
27.依照《图书质量管理要求》,连续两年造成图书不合格直接负责者,其出版专业职业资格注销。
28.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延续,是对编辑工作补充和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