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西和县博物馆基本陈列大纲文本
第二稿
西和县博物馆
2014年6月
《伏羲生处,仇池古国----西和县古代文明展》大纲文本
《物华天宝---馆藏唐宋元明清文物精品展》大纲文本
编审 鱼旺泉
编撰 姬天泉
李天铭
臧全红
目 录
一、 西和县文物概述…………………………………………… 1
二、 西和县博物馆展室基本情况 …………………………… 4
三、 展览基本情况 …………………………………………… 5
序厅……………………………………………………………… 6
第一展厅………………………………………………………… 7
展览名称:伏羲生处,仇池古国----西和县古代文明展…… 7
前言……………………………………………………………… 7
辅助展品………………………………………………………… 7
第一单元:洪荒物象----远古时代…………………………… 8
单元说明………………………………………………………… 8
文物……………………………………………………………… 8
辅助展品…………………………………………………………10
第二单元:文明肇启 ----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早期 ……10
单元说明…………………………………………………………10
第一组:仰韶文化………………………………………………10
组说明……………………………………………………………10
文物………………………………………………………………11
辅助展品…………………………………………………………13
第二组:马家窑文化……………………………………………14
组说明……………………………………………………………14
文物………………………………………………………………14
辅助展品…………………………………………………………15
第三组:齐家文化………………………………………………15
组说明……………………………………………………………15
文物………………………………………………………………15
辅助展品…………………………………………………………18
第四组:寺洼文化………………………………………………18
组说明……………………………………………………………18
文物………………………………………………………………18
辅助展品…………………………………………………………20
第三单元:赢秦故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20
单元说明…………………………………………………………20
文物………………………………………………………………20
辅助展品…………………………………………………………25
第四单元:“西县”汉韵-----两汉时期………………………25
单元说明…………………………………………………………25
文物………………………………………………………………25
辅助展品…………………………………………………………33
第五单元:魏蜀相争-----三国时期 …………………………34
单元说明…………………………………………………………34
文物………………………………………………………………34
辅助展品…………………………………………………………34
第六单元:仇池古国------汉代--两晋时期 …………………34
单元说明…………………………………………………………34
文物………………………………………………………………34
辅助展品…………………………………………………………35
结束语……………………………………………………………36
第二展厅…………………………………………………………36
前言………………………………………………………………36
展览名称:物华天宝---西和县唐宋元明清文物精华展………37
第一单元:佛光塔影---佛教文物 ……………………………37
单元说明…………………………………………………………37
第一组:佛教造像………………………………………………37
组说明……………………………………………………………37
文物………………………………………………………………37
辅助展品…………………………………………………………39
第二组:琉璃舍利塔……………………………………………40
组说明……………………………………………………………40
文物………………………………………………………………41
辅助展品…………………………………………………………41
第二单元:华美敦厚----馆藏铜器……………………………42
单元说明…………………………………………………………42
第一组:铜镜……………………………………………………42
组说明……………………………………………………………42
文物………………………………………………………………43
辅助展品…………………………………………………………45
第二组:其它铜器………………………………………………47
组说明……………………………………………………………47
文物………………………………………………………………47
辅助展品…………………………………………………………49
第三单元:素雅绚烂-----馆藏陶瓷 …………………………49
单元说明…………………………………………………………50
第一组:陶器……………………………………………………50
组说明……………………………………………………………50
文物………………………………………………………………50
辅助展品…………………………………………………………53
第二组:瓷器……………………………………………………53
组说明……………………………………………………………53
文物………………………………………………………………53
辅助展品…………………………………………………………58
结束语……………………………………………………………60
一: 西和县文物概述
西和,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端,西汉水上游,东临徽县、成县,南依武都、康县,西部和北部与礼县交接,东北与天水市秦州区接壤,总面积1861平方公里,县政府驻汉源镇。县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950 件,其中珍贵文物270件(一级文物14件,二级文物63件,三级文物193件),一般及未定级文物 1680件。馆藏文物数量多、门类全,这些古老而精美的艺术品、生产生活用具,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其独特的形式,向我们诉说着华夏民族自古至今在西和这块土地上居住繁衍的奋斗历程。
纵观西和历史,出土于县境内众多的龟化石、剑齿象化石、三趾马化石、鹿化石、羊化石、犀牛化石,说明早在数百万年前的中生代时,这里就气候温和湿润,水草丰美。优越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宜于古生物的生存繁衍,也为生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条件。
历史发展到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的足印已经遍布全县境内,仰韶文化、马家窑等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遗迹遗物在西汉水和漾水河流域大量分布。长道镇宁家庄遗址、西峪乡西峪坪遗址、蒿林乡栏桥遗址,分别为仰韶文化、寺洼文化的典型代表,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磨制精美的石凿、石球、石铲、石斧、石磨盘等石器,半坡类型的宽带纹彩陶盆、人面纹彩陶盆、红陶长颈壶,庙底沟类型的权杖头,马家窑、马厂、半山类型的彩陶壶、罐等,齐家文化的双耳、三耳红陶罐,特别是十余件齐家文化的玉器精品,更是耀人眼目,寺洼文化的马鞍口双大耳红灰陶罐特色突出。展现出西和境内新石器时代繁荣生活场景,使人不得不想起汉代《遁甲开山图》中“仇夷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以及宋代《路史》“伏羲生于仇池,长于成起(纪)”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西和为西戎地,氐、羌之族散居全境,各有酋长,互不统属。殷商后期,秦人先祖中潏部族活动在本县北部与礼县天水接壤的西汉水上游一带,“在西戎,保西垂”(见《史记·秦本纪》);与西戎杂揉相处;至襄公时,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 被周平王正式封为诸候。战国时期,秦置西县,西和北部属西县管辖。作为秦人的发祥地,嬴秦先祖,从为周王养马开始,在这里繁衍壮大,一步步走向了历史的前台,并一统全中原,建立了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强大帝国,从出土众多的青铜兵器以及青铜马饰就可见一斑。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各行各业大发展时期,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各个行业的蓬勃发展,模仿当时豪强地主庄园形式的随葬品陶屋、陶灶、陶井、陶仓、陶鸡、陶狗、彩绘陶钫等模型,以及陶甑、薰炉、铜钫、铜铃、铜鼎、铜灯、铜熨斗、蒜头壶、铜镜等实用器,无不向我们揭示出封建的政治经济在当时已趋于成熟并迎来了其繁荣。此时的西和北部仍为西县地;南部洛谷城设立陇南境内第一个最高级别的行政机构武都郡,统辖九县。
三国之时,由于地当“秦陇锁钥”之战略要地,西和成为魏蜀必争之地。诸葛亮北伐中原,多次途经西和,留下了拚杀的脚步,《三国演义》中让人津津乐道的空城计,相传就在在今西和境内的长道镇。
本县仇池山又是古代氐族的发祥地。汉末建安年间,氐族杨腾杨驹率部族居仇池山,割据称王,建立仇池政权。建仇池国,前后延续380年,分别为前仇池国、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等,活动范围包括了陇南全境,极盛时曾据有陕西汉中及四川边境。境内出土的“魏归义氐王”、“晋归义氐王”、“晋归义羌侯” 等数块金质印信,是仇池国存在的最好佐证。佛教也在这一时期传入境内,北魏时开凿的法镜寺,至今还遗存有十余个窟龛及几躯数米高的造像石胎。
从隋统一全国,结束了战乱数百年的南北分裂割据局面,到终唐一代,是中华民族大发展、大繁荣时期,西和地区完全归属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与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更加联系紧密。反映在文物上,南方和北方地区的生产生活用具铜、铁犁铧、火盆、铜镜、瓷器都有遗留。这里也成了南通巴蜀的一条重要通道,诗圣杜甫前往四川,行经西和时留下了吟咏西和的佳作6首。
宋金时代,这里曾是两国交兵的主战场之一,吴玠、吴璘曾在此处英勇抗金。1139年,南宋朝廷被迫移岷州治所于长道县白石镇(今县城北部)。1142年,宋金议和,因岷州“岷”字犯金太祖完颜旻的名讳,遂将原和政郡(岷州)首字改为和州。后因淮西已有和州,将此“和州”前冠以西字,加以区别,故名西和州,这也是西和县名的来源。
元清明之际,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西和经济文化南北的交融进一步加大。在出土及流传下来的文物上,明显呈现出多样性、流动性、文化性、民俗性、包容性特征。同时,随着佛教在西和的广泛流传,各类佛教文物数量明显增多。以及大量精美的瓷器,日常用器、书画等,代表了各个时期生产生活情况。现存的八峰崖石窟,是西和县内一处重要的佛教文化遗存。而发生于元初的陈寅、贾子坤舍生取义,殉国抗元的故事,以及清代白莲教及太平军的动人故事也见诸史册;民主革命时期,红二方面军过境西和且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抗日战争中,西和儿女踊跃奔赴前线,其中44名战士英勇就义。则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天,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向广大群众普及历史知识,我们从近2000件馆藏文物中,遴选出200多件精品举办此展览。旨在让人们了解西和上下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体会西和先民在历史演进中留下的足迹和显现的智慧。
二: 西和县博物馆展厅基本情况
西和县博物馆位于西和县城南部新区的文化广场西侧的文化大厦二楼、三楼,建筑总面积2511㎡,主要功能区有综合陈列区、临时陈列区、文物库房、办公区、安防监控室、档案室、文物修复室、游客接待服务室等。二楼为综合陈列区,分为序厅、第一、第二展厅,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其中序厅约100多平方米,一、二展厅各300多平方米。
三:展览经费情况
展览经费360万元(含安防费用)。
序厅说明:序厅位于文化大厦的广场入口二楼, 建议以仇池山大背景,叠加伏羲雕像,彩陶权杖头、彩陶鱼纹盆、马鞍形侈口罐、秦鼎铭文残片、诸葛亮空城计故事、仇池金印印面、三彩皈依塔等文物的浮雕造型,形成序厅正壁。其上文字: 伏羲生处,仇池古国
第一展厅:
展览名称:伏羲生处,仇池古国
----西和县古代文明展
前言
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端的西汉水上游。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遗存大量分布在境内西汉水和漾水河流域;“太昊之治,伏羲生处”是这片热土的美丽传说。嬴秦先祖,从这里繁衍壮大,走向统一全国的历史大舞台。大桥乡东汉壁画墓描绘着“西县”先民的生活画卷。三国时期,诸葛亮在这里留下千古绝唱的“空城计”。氐人杨氏建立的仇池国,更是雄踞于此358年。谱写了氐族的辉煌史诗。
让我们流连在先民所遗留的精美文物中,徜徉西和古代历史画卷中┄┄
辅助展品:
1、西和县地貌(包含山川、河流、道路、地域范围、行政区划等,该图采用浮雕底图和透明线图相结合的形式)
2、西和县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图(该图采用浮雕形式并加入LED光电效果)
3、西和县历史沿革表
第一单元:洪荒物象----远古时代
单元说明:
远古时期西和境内森林茂盛,水草丰美,湖泊广布,生活着剑齿象、披毛犀、长颈鹿、龟等各类动物。进入旧石器时代,西和的先民们打制石器,采集果实,狩猎扑鱼,繁衍,生息。
文物(15件):
序号
藏品号
名称
时代
级别
质地
尺 寸(cm)
来源
图片
1
00613
龟化石
中生代
化石
长:22 宽:18高:13
卢河公社陈山大队出土
2
00615
龟化石
中生代
化石
长:23 宽:17高:13
苏合乡白云山出土
3
00618
东方剑齿象牙床
化石
早第三纪(古新生)
化石
长23.5 宽:17
旧藏
4
00631
长颈鹿牙 床化石
化石
通高:7.5
旧藏
5
01292
鹿角化石
化石
长:23
县公安局移交
6
00621
似黄河剑齿象牙床
中新世
化石
长:17宽:8
旧藏
7
00629
三趾马牙床化石
旧石器时代
化石
长:5.5
旧藏
8
00635
原始铲子象牙床化石
化石
通高:4.5
旧藏
9
00625
羊角化石
中新世
化石
角距48
高:21
旧藏
10
00636
马牙化石
化石
长:8
城关公社卢水北石坡
11
00637
牛角化石
化石
长:15
旧藏
12
00645
犀牛肋骨化石
古生代(中碳世)
化石
长:5
旧藏
13
01616
牛头化石
化石
角距:107
旧藏
14
01617
象牙化石
化石
长:88
旧藏
15
01598
象股骨化石
化石
长:132
旧藏
辅助展品:
1、远古各种动物在森林湖泊中栖栖的场景画。
2、西和县发现古生物化石统计表
第二单元:文明肇启-----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早期
单元说明:
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开始了对石器进行磨制并开始烧制陶器,种植农作物和畜养家畜,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西和县长道镇宁家庄遗址是目前考古研究发现的陇南市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时代最早可追朔到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西峪乡西峪坪遗址、蒿林乡栏桥遗址,分别为仰韶文化、寺洼文化的代表代表性遗址。
文物(48件)
第一组:仰韶文化
组说明:
1921年仰韶文化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距今约7000至5000年。仰韶文化是我国原始农业迅猛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华文明孕育形成的重要阶段。长道宁家庄遗址是陇南市最重要的仰韶文化遗址,彩陶权杖头在此出土,说明这里已经开始的明确的权利意识,正是《路史》记载, 人文始祖伏羲“生于仇夷(池),长于成纪”传说的佐证。
文物(15件):
序号
馆藏号
名称
时代
级别
质地
尺寸
来源
图片
1
01538
宽带纹彩陶盆
半坡类型
陶
高:17 口径:44
西峪乡下坪村出土
2
00544
鱼纹彩陶盆
半坡类型
陶
高:16 口径:40
西峪乡下坪村出土
3
01492
人面纹彩陶盆
半坡类型
陶
高:41.5 口径:42
西峪乡下坪村出土
4
00131
红陶长径壶
半坡类型
三级
陶
高:20
口径:2
底径:6
汉源镇凤山村出土
5
00123
红陶瓶
新石器
三
级
陶
高:18
口径:4.5
底径:6.5
长道镇宁
家庄遗址M20出土
6
00004
七鋬红陶壶
新石器
一
级
陶
高23.6
口径:12
底8.3
汉源镇南关村出土
7
00002
彩陶权杖头
庙底
沟类型
一级
陶
高:7 腹经:11
长道宁家庄出土
8
01521
蝌蚪文彩陶钵
庙底沟类型
陶
高:12 口径:12
长道宁家庄出土
9
00130
夹砂红陶盆
庙底沟类型
三级
陶
高:16 口径:23
西峪乡下坪村出土
10
00132
红陶盆
庙底沟类型
三
陶
高:15
口径:31
底径:24
西峪坪遗址出土
11
01506
陶镯
庙底沟类型
陶
宁家庄遗址出土
12
00028
平底红陶钵
庙底沟类型
二级
陶
高:12.5 口径:24底径:8.5
长道宁家庄出土
13
01522
灰陶盆
庙底沟类型
陶
高:33
口径:43
底径:14
长道宁家庄出土
14
01518
附加堆纹夹砂红陶缸
庙底沟类型
陶
高:47
口径:29.5
底径:13
长道宁家庄出土
15
01516
细泥貭红陶盆
庙底沟类型
陶
高:11 口径:33
长道宁家庄出土
辅助展品:
1、长道宁家庄遗址照片
2、半坡遗址照片
3、彩陶权杖头照片及说明
4、权杖头是古代一种身份地位权威的象征,是部落酋长、氏族首领及有威望的人握在手中的特殊器具。我国出土的权杖头数量很少,仅在新疆、甘肃、陕西有所发现。在埃及、土耳其、黑海及里海周边地区出土较多,说明远古时期的两河流域、埃及,权威人士有执权杖的习俗。甘肃出土的这些质地不同的权杖头应是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5、各类权杖头照片及中外权杖头对比图像
6、仇池山伏羲崖,伏羲洞,伏羲庙,西和县伏羲像相关的照片
7、天水伏羲庙,明代伏羲像照片
8、《遁甲开山图》“仇池山四面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线装书上记载文字照片, 路史》记载, 人文始祖伏羲“生于仇夷(池),长于成纪” 线装书上记载文字照片
第二组:马家窑文化
组说明:
马家窑文化是1923年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遗址首次发现。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大体经历了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持续发展的时期。县内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主要发现于长道宁家庄遗址和石峡镇附近。
文物(5件):
序号
馆藏号
名称
时代
级别
质地
尺寸
来源
图片
1
00003
鸟纹彩陶壶
马家窑文化
一
级
陶
高12.4
口颈:7.4
底颈:5.4
长道镇宁
家庄出土
2
00134
旋纹彩陶罐
马家窑文化
三
级
陶
高:18
口径:16
底径:11.5
长道镇陈
沟村出土
3
00022
四錾耳绳纹夹砂罐
马家窑文化
二
级
陶
高:30
口径:10
底径:14.5
长道镇宁
家庄出土
4
00124
双耳锯齿纹彩陶罐
半山类型
三
级
陶
高:20
口径:11.5
底径:10.5
石峡镇征集
5
00024
双錾耳方格纹彩陶罐
半山类型
二
级
陶
高:13.5
口 口径:10.5
底径:6.5
征集
辅助展品:
1、马家窑文化分布图
2、鸟纹彩陶壶照片
3、马家窑文化鸟纹演变图表
4、半山类型菱格纹彩陶罐照片
第三组:齐家文化
组说明:
齐家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分布范围东起泾、渭流域,西抵河西走廊东部及青海湖畔。距今约4200——3700年左右,与中原夏王朝大体同时,已步入文明的门槛。县内的齐家文化遗址主要发现于西峪乡和西高山乡,特别是西高山乡秦山村出土的齐家玉器是齐家玉器在甘肃东部地区的重要发现。
文物(19件):
序号
馆藏号
名称
时代
级别
质地
尺寸
来源
图片
1
00027
大双耳红陶罐
齐家文化
二级
陶
高:14.5
口径:11
底径:5.5
西峪乡观音村出土
2
00 025
单耳四足红陶罐
齐家文化
二级
陶
高:8
口径:6
西峪乡崆峒村出土
3
00129
双耳红陶罐
齐家文化
三级
陶
高:10
口径:9
底径:4.5
汉源镇斜坡村出土
4
00139
红陶罐
齐家文化
三级
陶
高:31
口径:14
底径:11
长道镇宁家庄出土
5
00026
三耳红陶壶
齐家文化
二级
陶
高:21
口径:7
底径:8.5
西峪乡下坪村出土
6
00141
单耳红陶罐
齐家文化
三级
陶
高:19
口径:8
底径:8
长道镇水泉村出土
7
00144
双耳褐陶罐
齐家文化
三级
陶
高:32口径:9.5
底径:11
大桥乡小桥村出土
8
00077
青玉璧
齐家文化
三级
玉
直径:12.5
厚:0.5
西高山乡
秦山村出土
9
00078
白玉璧
齐家文化
三级
玉
直径:12
厚:0.5
西高山乡
秦山村出土
10
00079
白玉铲
齐家文化
三级
玉
长:24
宽:9
西高山乡
秦山村出土
11
00080
青玉璧
齐家文化
三级
玉
直径:24.5
捐赠
12
00081
青玉琮
齐家文化
三级
玉
高:9
口径:6
捐赠
13
00082
白玉臂钏
齐家文化
三级
玉
高:8
口径:7
西峪乡下
寨村出土
14
01087
青玉璜
齐家文化
玉
长:12.5
宽:4.5
西高山乡秦山村出土
15
01088
青玉璜
齐家文化
玉
长:6宽:1.8
西高山乡秦山村出土
16
00016
青玉琮
齐家文化
二
玉
高:6.4 口径:7.5
十里乡横岭山出土
17
00083
青玉琮
齐家文化
三级
玉
高:5
口径:6.5
十里乡孟
川村出土
18
00084
青玉琮
齐家文化
三级
玉
高:4
口径:6.5
十里乡避风村出土
19
00269
青玉环
齐家文化
三级
玉
高:4
口径:5
西高山秦山村出土
辅助展品:
1、西高山遗址照片
2、齐家文化玉器分布图
3、西和县馆藏齐家玉器类型统计图表
4、广河县齐家坪遗址照片
第四组:寺洼文化
组说明:
因最初发现于甘肃临洮寺洼山而得名。年代约为公元前14~前11世纪。主要分布在兰州以东的甘肃省境内,并扩及陕西省千水、泾水流域。居民聚落已具相当规模。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马鞍形口罐是最有特色的陶器。青铜器有戈、矛、镞、刀和铃等。县内的栏桥遗址是陇南市最主要的寺洼文化遗址,栏桥遗址据氐族活动中心的仇池山附近,有学者指出了寺洼文化和氐族的渊源关系。
文物(9件):
序号
馆藏号
名称
时代
级别
质地
尺 寸
(cm)
来源
图 片
1
00030
马鞍口双耳罐
寺洼文化
二级
陶
高:21.5
口径:10.5底径:7
蒿林乡栏桥村出土
2
00029
马鞍口双耳罐
寺洼文化
二级
陶
高:21.5
口径:10
底径:6.5
蒿林乡栏桥村出土
3
00116
陶豆
寺洼文化
三级
陶
高:21
口径:21
底径:13
蒿林乡栏桥村出土
4
00135
陶豆
寺洼文化
三级
陶
高:22
口径:22
底径:13
蒿林乡栏桥村出土
5
00145
马鞍口双耳罐
寺洼文化
三级
陶
高:24
口径:10
底径:7
蒿林乡栏桥村出土
6
00146
灰陶纺轮
寺洼文化
三级
陶
直径:5
蒿林乡栏桥村出土
7
00148
灰陶铃
寺洼文化
三级
陶
直径:3
蒿林乡栏桥村出土
8
00149
灰陶铃
寺洼文化
三级
陶
直径:3.5
蒿林乡栏桥村出土
9
00075
圆穿石斧
寺洼文化
三级
石
长:15
宽:8
姜席镇峰坪村出土
辅助展品:
1、栏桥遗址发掘展品
2、马鞍口双耳罐照片
第三单元:赢秦故地----商周,春秋,战国时期
单元说明:
殷商后期,秦人先祖中潏随商王西征戎羌入据西和县北部与礼县东北的西汉水上游一带,“在西戎,保西垂”;至秦襄公时,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 被周平王正式封为诸候。西和县长道镇是秦人在此地区的中心活动区域,长道镇附近出土的秦人遗物和礼县大堡子山及圆顶山墓地出土器物同属早期秦的遗物,是早期秦人在西和县西汉水流域繁衍壮大的印证。
文物(35件):
序号
馆藏号
名称
时代
级别
质
地
尺 寸
(cm)
来源
图 片
1
00046
铜戈
商{?}
二级
铜
长:19
大桥乡
出土
2
00060
铜戣
商
二级
铜
长:22
大桥乡
出土
3
00152
双耳红陶罐
商周
陶
高:
口径:
底径:
兴隆乡季阳村出土
4
00162
灰陶罐
周(?汉)
三级
陶
高:12口径:18底径:12
蒿林乡张
沟村出土
5
00494
灰陶罐
周
陶
高:27.5底径:11
口径:8
西峪乡崆峒村出土
6
00044
青铜剑
西周
二级
青铜
残长:49.4
宽:4.4
姜席镇王
家庄出土
7
00207
铜戈
西周?{战国}
三级
青铜
长:20
公安局移交
8
00208
铜戈
西周
三级
青铜
长:21
公安局移交
9
00126
绳纹灰陶鬲
西周
三级
陶
高:15.5
口径:13.5
采集
10
00127
曲柄灰陶罐
西周
三级
陶
高:7
口径:6.5
采集
11
00153
灰陶罐
周
三级
陶
高:41口径:19底径:14
西峪乡
坪上大队
12
00154
单耳灰陶罐
西周{?}
三级
陶
口径:9底径:10高:24
长道镇水
泉村出土
13
01130
玉组璜
?
石
长:9.5
长:6
县公安局移交
14
00043
青铜剑
春秋
二级
青铜
长:47.8宽:4.4
15
00253
琉璃珠
春秋
三级
玉
直径:2
汉源镇北
关村出土
16
00188
铜斧
春秋
三级
铜
长:17宽:4.2
县收购
站拣选
17
00206
铜戈
春秋
三级
青铜
长:17
公安局移交
18
00237
铜戈
春秋
三级
青铜
长:22.5
西高山乡
下寨村出土
19
00057
铜簋
春秋
二级
青铜
高:11.5口径:23底径:14
长道镇
出土
20
00226
重环纹小铜壶
春秋
三级
铜
高:6.5
县公安
局移交
21
00209
错银饰件
春秋
三级
青铜
高:8
县公安
局移交
22
00183
铜戈
战国
三级
青铜
长:16.5
西高山乡
下寨村出土
23
00184
铜戈
战国
三级
青铜
长:18
六巷乡下
巷村出土
24
00185
铜戈
战国
三级
青铜
长:19
长道镇供
销社拣选
25
00187
铜戈
战国
三级
青铜
长:21
县收购
站拣选
26
00205
铜戈
战国
三级
青铜
长:19
长道镇
出土
27
00051
铜镜
战国
二级
青铜
直径:13.9
洛峪镇元
付村出土
28
00193
铜镜
战国
三级
青铜
直径:8.7
十里乡马
台村出土
29
00236
铜戈
战国
三级
青铜
长:23
西高山乡
下寨村出土
30
00238
铜戈
战国
三级
青铜
长:18
西高山乡
下寨村出土
31
00239
铜戈
战国
三级
青铜
长:19
西高山乡
下寨村出土
32
00240
铜戈
战国
三级
青铜
长:18.5
西高山乡
下寨村出土
33
00241
铜戈
战国
三级
青铜
长:18
六巷乡上
巷村出土
34
00243
青铜剑
战国
三级
青铜
长:33
洛峪镇新
民村出土
35
01144
铜马衔
秦
青铜
纵长:24
县公安
局移交
辅助展品:
1、秦早期诸王世袭表
2、秦人早期分布图
3、秦人东进线路图
4、秦青铜器铭
5、秦青铜兵器图表
6、礼县大堡子山陵园发掘现场全图
第四单元:“西县”汉韵-----两汉时期
单元说明:
战国末年,秦在西陲故地置西县,西和北部属西县管辖,此为西和设县之始。两汉时期,西和县大部依然隶属西县。现今两汉遗址和墓葬大量发现于县境内各处,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釉陶,大桥乡东汉墓壁画是西北地区所发现的代表性汉代壁画墓,其画面生动的反映了当时的狩猎和生活场景。
文物(54件):
序号
藏品号
名称
时
代
级别
质
地
尺寸
(cm)
来源
图 片
1
00015
西文铅饼
汉
二级
铅
口径:5.3
收购
2
00045
永寿二年铭铜弩机
汉
二级
青铜
长:13.2
西峪乡王磨村出土
3
00843
鸡蛋
汉
长:5
宽:3.8
西峪乡崆峒村出土
4
00257
陶屋
汉
二级
陶
长:25
宽:10
高:26
西峪乡张庄村出土
5
00258
陶屋
汉
二级
陶
长:32
宽:11
高:30
西峪乡张庄村出土
6
00259
陶屋
汉
二级
陶
长:29.5
宽:11.5
高:32
西峪乡张庄村出土
7
00260
陶屋
汉
二级
陶
长:28
宽:16
高:24
西峪乡张庄村出土
8
00261
陶屋
(厕所)
汉
二级
陶
长:22
宽:18
高:22
西峪乡张庄村出土
9
00262
陶屋
(粮仓)
汉
二级
陶
长:14
宽:14
高:31
西峪乡张庄村出土
10
00136
双耳灰陶罐
汉
三级
陶
高:34
口径:13.5
底径:14
汉源镇朝阳村出土
11
00157
绿釉陶灶
汉
三级
釉陶
高:10
长:31
宽:21
西峪乡张庄村出土
12
00159
灰陶灶
汉
三级
陶
长:24.5
宽:21
高:13
大桥乡郭坝村出土
13
01574
彩绘灰陶茧壶
汉
陶
高:23
口径:8.5
底径:7.5
捐交
14
00032
陶茧壶
汉
二
陶
高:24.5
口径:11.5
十里乡十里村出土
15
00013
灰陶井圈
汉
一
陶
高:56.5
直径:95
汉源镇北关故城出土
16
00158
灰陶熏炉
汉
三级
陶
高:16
底径:9
大桥乡郭坝村出土
17
00160
灰陶甑
汉
三级
陶
高:6
口径:10
底径:4
西高山乡马莲村出土
18
00161
灰陶蒲满
汉
三级
陶
高:10
底径:6.5
汉源镇北关村出土
19
00163
灰陶井
汉
三级
陶
高:13
口径:3.5
底径:8
汉源镇北关村出土
20
00411
铜博山炉
汉
铜
高:
口径:
底径
县物资局出土
21
01067
铜带钩
汉
铜
长:7
六巷乡下巷村出土
22
01119
铁带钩
汉
铁
长:5.5
县公安局移交
23
00165
灰陶狗
汉
三级
陶
长:12
高:6
西峪乡张庄村出土
24
00166
红陶鸡
汉
三级
陶
长:16
高:11
西峪乡张庄村出土
25
00167
绿釉陶尊
汉
三级
釉陶
高:35口径:15
底径:16.5
西峪乡张庄村出土
26
00014
彩绘灰陶钫
汉
一级
陶
高:3.9
口径:12
底径:13
十里乡板桥村出土
27
00067
石匜
汉
二级
石
高:9.9
口径:11.4
汉源镇北川村出土
28
00073
石砚
汉
三级
石
长:14.6
宽: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