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先秦时期,中国哲学史的派别除儒道之外,先秦时期,中国哲学史的派别除儒道之外,尚有墨家与名家,如果从概念逻辑、名辩尚有墨家与名家,如果从概念逻辑、名辩逻辑方面来看,则墨家与名家更显特殊。逻辑方面来看,则墨家与名家更显特殊。墨家以墨子为代表,名家则以公孙龙子为墨家以墨子为代表,名家则以公孙龙子为代表。代表。墨子,名翟,出生地不详,司马迁说他墨子,名翟,出生地不详,司马迁说他曾任宋国大夫,但长期生活在鲁国。墨子曾任宋国大夫,但长期生活在鲁国。墨子的生卒年也不能确定,大约生活在公元前的生卒年也不能确定,大约生活在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年至公元前376年,从其以前辈来称呼年,从其以前辈来称呼孔子时的口气,可知墨子应该是生活在孔孔子时的口气,可知墨子应该是生活在孔子之后。墨子心系天下百姓、主张富国利子之后。墨子心系天下百姓、主张富国利民,他提出了以兼爱为根本的尚贤、尚同、民,他提出了以兼爱为根本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等十大主张。天志、明鬼等十大主张。由于出身卑贱,墨子养成了苦行耐劳的性由于出身卑贱,墨子养成了苦行耐劳的性格,他深知民间疾苦,成为普通民众的代格,他深知民间疾苦,成为普通民众的代言人。墨子具有言人。墨子具有“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害”的济世情怀和赴火蹈刃、至死不回的的济世情怀和赴火蹈刃、至死不回的献身精神。儒家的孟子虽然对于墨子的思献身精神。儒家的孟子虽然对于墨子的思想观点进行严厉的批评,但对于墨子想观点进行严厉的批评,但对于墨子“摩摩顶放踵利天下顶放踵利天下”的精神也是非常钦佩的。的精神也是非常钦佩的。根据根据墨子墨子的记载,公输般为楚国制造了攻城的记载,公输般为楚国制造了攻城的云梯,准备攻打宋国。墨子听到这一消息后,的云梯,准备攻打宋国。墨子听到这一消息后,立刻从齐国出发,他衣衫褴褛、鞋子磨破,星夜立刻从齐国出发,他衣衫褴褛、鞋子磨破,星夜兼程在十日内赶到楚国都城兼程在十日内赶到楚国都城郢。到达楚都后,郢。到达楚都后,墨子做了两件事:一是向楚王宣传墨子做了两件事:一是向楚王宣传“兼爱兼爱”、“非攻非攻”思想;二是向楚人演示自己的守城之法,思想;二是向楚人演示自己的守城之法,并通过与公输般的比试证明他的守城之法是不可并通过与公输般的比试证明他的守城之法是不可战胜的。墨子告诉楚王,他的弟子手持守城的器战胜的。墨子告诉楚王,他的弟子手持守城的器械正在宋城上等待来犯的敌人。最后楚王不得不械正在宋城上等待来犯的敌人。最后楚王不得不放弃了攻打宋国的企图。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放弃了攻打宋国的企图。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止楚攻宋止楚攻宋”的故事。的故事。墨子真诚地实践着自己的思想主张,墨子真诚地实践着自己的思想主张,所以他既是一个思想家,又是一个实所以他既是一个思想家,又是一个实践家。我们且看他的思想主张。践家。我们且看他的思想主张。一、“兼爱”“非攻”与“尚同”“尚贤”“兼爱兼爱”墨子倡导墨子倡导“兼爱兼爱”。“兼爱兼爱”就是普遍的爱、无差别的爱,突破就是普遍的爱、无差别的爱,突破自我中心限制的大公无私的爱,是一自我中心限制的大公无私的爱,是一种利他主义。由于和儒家的种利他主义。由于和儒家的“等差之等差之爱爱”有明显的差别,墨子的有明显的差别,墨子的“兼爱兼爱”受到孟子受到孟子“无父无父”的批评。然而我们的批评。然而我们需要思考:墨子为什么倡导需要思考:墨子为什么倡导“兼爱兼爱”?如何实现?如何实现“兼爱兼爱”?“兼爱兼爱”思想思想的内在矛盾是什么?的内在矛盾是什么?首先,首先,“兼爱兼爱”是墨子为救时弊而提出的是墨子为救时弊而提出的一种社会理想。通观一种社会理想。通观墨子墨子全书,我们全书,我们可以发现,墨子抱有积极的入世情怀。他可以发现,墨子抱有积极的入世情怀。他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他希望世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他希望世界和平,没有怨恨,没有争端,没有战争。界和平,没有怨恨,没有争端,没有战争。然而,墨子所看到的却是:国与国之间互然而,墨子所看到的却是:国与国之间互相攻伐,家与家之间互相抢夺,人与人之相攻伐,家与家之间互相抢夺,人与人之间互相残害,强凌弱、富侮贫、贵傲贱、间互相残害,强凌弱、富侮贫、贵傲贱、智诈愚等残酷的现实。寻思此苦痛现实所智诈愚等残酷的现实。寻思此苦痛现实所产生的原因,答案是产生的原因,答案是“以不相爱生以不相爱生”。在墨子看来,只知自爱、不知相爱,损害在墨子看来,只知自爱、不知相爱,损害他人以自利,是一切争端、祸乱的根源。他人以自利,是一切争端、祸乱的根源。他把这种产生一切灾害的原因称为他把这种产生一切灾害的原因称为“别别”,即偏爱、自私、自利。就人伦之间而言,即偏爱、自私、自利。就人伦之间而言,别会导致父不慈、子不孝、君不惠、臣不别会导致父不慈、子不孝、君不惠、臣不忠的后果;就社会内部而言,盗贼的产生忠的后果;就社会内部而言,盗贼的产生也由于爱自己不爱他人;就国家之间而言,也由于爱自己不爱他人;就国家之间而言,大夫、诸侯只知爱自己的家、国不爱别的大夫、诸侯只知爱自己的家、国不爱别的家、国,就会竭尽所能互相争夺、攻伐以家、国,就会竭尽所能互相争夺、攻伐以获取自己的利益。获取自己的利益。如何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如何改变天如何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如何改变天下纷争、动乱的局面?墨子主张下纷争、动乱的局面?墨子主张“以兼易以兼易别别”即以即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具。具体而言,体而言,“兼爱兼爱”要如何去做?要如何去做?作为诸侯国君就要作为诸侯国君就要“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国若视其国”;作为大夫要;作为大夫要“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家若视其家”,作,作为普通民众要为普通民众要“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如。如此,此,“兼爱兼爱”就是普遍地、一视同仁地爱就是普遍地、一视同仁地爱天下所有的人、帮助天下所有的人。天下所有的人、帮助天下所有的人。墨子认为,如果大家都能墨子认为,如果大家都能“兼爱兼爱”,都能,都能突破自私、自利的限制,则国家之间就没突破自私、自利的限制,则国家之间就没有战争,人与人之间不互相损害、以力相有战争,人与人之间不互相损害、以力相助,互相帮扶,孤寡老人得到赡养,幼弱助,互相帮扶,孤寡老人得到赡养,幼弱孤儿得到抚育。墨子劝诫孤儿得到抚育。墨子劝诫“有力者疾以助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如此,则在如此,则在“兼爱兼爱”之下,将是一个之下,将是一个“饥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的公平合的公平合理的理想社会。理的理想社会。既然既然“兼爱兼爱”乃天下太平的源泉,墨子本乃天下太平的源泉,墨子本可以从理论上一方面向外探讨人与人不相可以从理论上一方面向外探讨人与人不相爱的客观因素并寻求如何使人相爱的途径;爱的客观因素并寻求如何使人相爱的途径;另一方面可以寻求另一方面可以寻求“兼爱兼爱”的人性因素并的人性因素并寻求如何从心理、人情上使人可以产生相寻求如何从心理、人情上使人可以产生相爱之内在动因。爱之内在动因。但墨子并未像孟子、荀子那样做,而是将但墨子并未像孟子、荀子那样做,而是将“兼爱兼爱”当作一个现实的目的欲直接实现当作一个现实的目的欲直接实现之,欲直接转不相爱为之,欲直接转不相爱为“兼爱兼爱”,即认为,即认为“兼爱兼爱”是可以一蹴而就的。针对人们对是可以一蹴而就的。针对人们对于兼爱思想的怀疑和非议,墨子的重点乃于兼爱思想的怀疑和非议,墨子的重点乃在于寻找促使人们接受并实现在于寻找促使人们接受并实现“兼爱兼爱”的的理由,说服国君、大夫及普通民众相信理由,说服国君、大夫及普通民众相信“兼爱兼爱”不是不可能的,而是可以实现的。不是不可能的,而是可以实现的。“兼爱兼爱”何以可能?为什么应该实现兼爱?何以可能?为什么应该实现兼爱?第一,爱人者有第一,爱人者有“人必从而爱之人必从而爱之”之利之利。墨子认为,墨子认为,“兼爱兼爱”是天下太平的源泉,是天下太平的源泉,然而人们不从事于然而人们不从事于“兼爱兼爱”却从事于不相却从事于不相爱的原因在于,没有认识到爱的原因在于,没有认识到“兼爱兼爱”的好的好处、不相爱的害处。处、不相爱的害处。墨子宣称,自己关爱他人,反过来他人必墨子宣称,自己关爱他人,反过来他人必然会爱自己;自己给与他人好处,反过来然会爱自己;自己给与他人好处,反过来他人必然给自己好处;自己为害他人,反他人必然给自己好处;自己为害他人,反过来他人必然会危害自己。所以,想要获过来他人必然会危害自己。所以,想要获得他人的关爱、好处,想要避免他人的危得他人的关爱、好处,想要避免他人的危害,一定从自己这方面先关爱他人,恩惠害,一定从自己这方面先关爱他人,恩惠他人。墨子从功利的角度论证人们可以自他人。墨子从功利的角度论证人们可以自觉地从事觉地从事“兼爱兼爱”。“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兼爱中兼爱中)第第二二,针针对对人人们们认认为为“兼兼爱爱”虽虽然然很很好好,但但却却不不能能施施行行的的反反驳驳,墨墨子子提提出出一一个个较较为为有有力力的的论论证证。他他作作假假设设说说,有有两两个个士士,一一个个主主张张“兼兼爱爱”,一一个个主主张张“别别”。主主张张“别别”的的士士说说他他不不能能把把朋朋友友看看作作是是他他自自己己,也也不不能能把把朋朋友友的的亲亲戚戚看看作作是是自自己己的的亲亲戚戚。他他对对待待朋朋友友,饥饥饿饿不不赠赠以以食食物物,寒寒冷冷不不馈馈赠赠衣衣裳裳,生病不帮助治疗,死丧也不帮助埋葬。生病不帮助治疗,死丧也不帮助埋葬。主主张张“兼兼爱爱”的的士士则则不不然然,他他能能把把朋朋友友看看作作是是自自己己,把把朋朋友友的的亲亲戚戚看看作作是是自自己己的的亲亲戚戚,朋朋友友饥饥饿饿能能够够馈馈赠赠食食物物,寒寒冷冷能能够够提提供供衣衣裳裳,有有病病服服侍侍左左右右,身死则帮助埋葬。身死则帮助埋葬。墨墨子子进进一一步步假假设设,如如果果一一个个人人即即将将走走上上战战场场,生生死死未未知知;即即将将远远赴赴他他乡乡,能能否否回回来来也也未未知知,那那么么安安顿顿家家室室、奉奉养养二二老老、照照顾顾妻妻子子的的事事情情要要托托付付给给谁谁呢呢?墨墨子子说说,即即便便不不主主张张“兼兼爱爱”的的普普通通人人都都会会选选择择兼兼之之友友托托付付家小而不会选择别之友。家小而不会选择别之友。墨墨子子这这里里指指出出了了认认为为“兼兼爱爱”不不可可行行的的人人内内在在矛矛盾盾,即即在在言言语语上上排排斥斥“兼兼爱爱”但但在在行行为为上上选选择择“兼兼爱爱”,即即为为言言行行不不一一。墨墨子子告告诉诉大大家家,“兼兼爱爱”是是天天下下所所有有人人都都需需要要的的、必必要要的的。通通过过这这一一点点,他他认认为为“兼兼爱爱”是正当的而且是必要的。是正当的而且是必要的。第三,墨子以第三,墨子以“尚同尚同”作为实现作为实现“兼兼爱爱”的方法。墨子认为的方法。墨子认为“兼爱兼爱”之所之所以不能实行,在于君主没有发政施令,以不能实行,在于君主没有发政施令,士没有作为表率,没有形成举国一致士没有作为表率,没有形成举国一致的认识和行动。墨子认为,如果君主的认识和行动。墨子认为,如果君主提倡、喜好,即便是很困难的事,士提倡、喜好,即便是很困难的事,士与民众也能做到。与民众也能做到。墨子举例说,晋文公喜欢臣下穿着简朴,满朝文墨子举例说,晋文公喜欢臣下穿着简朴,满朝文武只穿羊皮、佩剑上面不带纹饰;楚灵王好细腰,武只穿羊皮、佩剑上面不带纹饰;楚灵王好细腰,大臣节食到了只有扶墙才能站立、面色黝黑瘦弱大臣节食到了只有扶墙才能站立、面色黝黑瘦弱不堪的程度;越王勾践好士勇敢,士卒都能舍命不堪的程度;越王勾践好士勇敢,士卒都能舍命争先。争先。墨子总结到,墨子总结到,“兼爱兼爱”是为百姓所需、对百姓有是为百姓所需、对百姓有利的,并非利的,并非“携泰山越河济携泰山越河济”的难事,如果君主的难事,如果君主号令天下实行号令天下实行“兼爱兼爱”,则,则“兼爱兼爱”必然会实现。必然会实现。民众选择民众选择“兼爱兼爱”,就如火向上、水向下一样,就如火向上、水向下一样,不可遏止。不可遏止。第四,墨子以禹、汤、文王、武王为例第四,墨子以禹、汤、文王、武王为例,说说明兼爱是切实可行的。墨子说,文王明兼爱是切实可行的。墨子说,文王“兼兼爱爱”天下百姓,像日月一样普照天下而没天下百姓,像日月一样普照天下而没有私心;禹有私心;禹“兼爱兼爱”天下百姓,征伐天下百姓,征伐“有有苗苗”不是为了获得功利、富贵、享乐,而不是为了获得功利、富贵、享乐,而是为了使天下人过上好日子、消除一切为是为了使天下人过上好日子、消除一切为害天下的祸患。墨子认为,害天下的祸患。墨子认为,“兼爱兼爱”是圣是圣王之道、万民之利,如果真心地要效法尧、王之道、万民之利,如果真心地要效法尧、舜、禹这样的圣人,舜、禹这样的圣人,“兼爱兼爱”是完全可以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实现的。第五,墨子以天意保证第五,墨子以天意保证“兼爱兼爱”必然会实必然会实现。在墨子看来,天兼爱天下,滋养万物,现。在墨子看来,天兼爱天下,滋养万物,深厚地仁爱民众。所以,兼爱天下百姓,深厚地仁爱民众。所以,兼爱天下百姓,爱人、利人的行为,是爱人、利人的行为,是“顺天之意顺天之意”,会,会得到天的奖赏。墨子以天意为得到天的奖赏。墨子以天意为“兼爱兼爱”加加上了最后一道保障。上了最后一道保障。“非攻非攻”“兼爱兼爱”是针对战争而来,与是针对战争而来,与“兼爱兼爱”相应,墨相应,墨子又论子又论“非攻非攻”。墨子从不义、不利两方面论攻。墨子从不义、不利两方面论攻占之非。占之非。墨子首先认为亏人以自利之事为不义,从偷窃果墨子首先认为亏人以自利之事为不义,从偷窃果园的桃李,到顺手偷窃别人的家禽家畜,到进入园的桃李,到顺手偷窃别人的家禽家畜,到进入别人家栏厩偷盗牛马,直至杀无辜之人抢其财物,别人家栏厩偷盗牛马,直至杀无辜之人抢其财物,侵害他人愈多愈为不仁、不义。人们知道杀一人侵害他人愈多愈为不仁、不义。人们知道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杀十人,十重不义,有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杀十人,十重不义,有十死罪;杀百人,百重不义,百死罪。这样的不十死罪;杀百人,百重不义,百死罪。这样的不义,大家都知道,并对其进行批评。事实上,攻义,大家都知道,并对其进行批评。事实上,攻国是最大的不义,却没有人对其进行批评,反而国是最大的不义,却没有人对其进行批评,反而受到颂扬,墨子认为这是不知道义与不义的区别。受到颂扬,墨子认为这是不知道义与不义的区别。墨子进而指出攻战之不利,在发动攻战的墨子进而指出攻战之不利,在发动攻战的过程中,百姓饥寒冻饿而死者不可胜数,过程中,百姓饥寒冻饿而死者不可胜数,粮食断绝不继百姓饿死者不可胜数,百姓粮食断绝不继百姓饿死者不可胜数,百姓因居住不安、饮食无节患病而死者不可胜因居住不安、饮食无节患病而死者不可胜数;开战之后,兵士死者不可胜数。攻战数;开战之后,兵士死者不可胜数。攻战夺民之用、废民之利、丧人之命如此之多,夺民之用、废民之利、丧人之命如此之多,对百姓而言是最大的不利。对百姓而言是最大的不利。针对主张攻战者攻战可以获利的说法,墨针对主张攻战者攻战可以获利的说法,墨子指出其所得反不如其所丧者之多。又有子指出其所得反不如其所丧者之多。又有人以为战争攻伐可使自己国家强大,于国人以为战争攻伐可使自己国家强大,于国家有利。墨子指出,如果攻伐战争只使少家有利。墨子指出,如果攻伐战争只使少数几个国家得利,那么就不是对天下普遍数几个国家得利,那么就不是对天下普遍有利,非行正道,就像医生给病人开药,有利,非行正道,就像医生给病人开药,如果有万人吃药,只有四五个人得到医治,如果有万人吃药,只有四五个人得到医治,那么就不能称作是那么就不能称作是“行药行药”。墨子又指出,由古及今,因攻战而亡国者墨子又指出,由古及今,因攻战而亡国者不可胜数。墨子举阖闾及智伯为例,他说不可胜数。墨子举阖闾及智伯为例,他说吴王好战,从阖闾到夫差,虽然一度疆域吴王好战,从阖闾到夫差,虽然一度疆域广大,天下臣服,但终于被越国勾践所灭。广大,天下臣服,但终于被越国勾践所灭。墨子指出,凡是从事攻战者虽然会获得暂墨子指出,凡是从事攻战者虽然会获得暂时的利益,但最终必受灾祸,并非强者常时的利益,但最终必受灾祸,并非强者常有利。有利。总而言之,墨子以为战争攻伐既非义又无总而言之,墨子以为战争攻伐既非义又无利,利,“上不中天之利上不中天之利”“中不中鬼之利中不中鬼之利”“下不中人之利下不中人之利”,乃天下之大害,不,乃天下之大害,不可不非之。墨子曾亲自说服楚王放弃攻打可不非之。墨子曾亲自说服楚王放弃攻打宋国的想法,演绎了历史上著名的宋国的想法,演绎了历史上著名的“止楚止楚攻宋攻宋”的故事。的故事。“尚同尚同”前已提及,墨子以前已提及,墨子以“尚同尚同”为基础,论证为基础,论证如果君主提倡如果君主提倡“兼爱兼爱”,则必举国而行兼,则必举国而行兼爱。爱。“尚同尚同”既是既是“兼爱兼爱”实行的有力手实行的有力手段,又是墨子所描绘的又一美好社会的蓝段,又是墨子所描绘的又一美好社会的蓝图。尚同即上同,是向上看齐,向上服从图。尚同即上同,是向上看齐,向上服从的意思,墨子主张的意思,墨子主张“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义,是以天下治也”。墨子认为,天下争端、祸乱产生的根源在于人们墨子认为,天下争端、祸乱产生的根源在于人们各怀异志,各自具有自私的意见与企图。各怀异志,各自具有自私的意见与企图。尚同尚同上上篇一开始就假设在初民时代,政治组织尚未篇一开始就假设在初民时代,政治组织尚未形成之前,每个人都怀有自己的想法,都按照自形成之前,每个人都怀有自己的想法,都按照自己的意见行事,于是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己的意见行事,于是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人越多意见分歧越多。每个人都以十人则十义,人越多意见分歧越多。每个人都以己为是,以人为非。墨子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己为是,以人为非。墨子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内部父子兄弟互相怨恨,离心离德;人与人家庭内部父子兄弟互相怨恨,离心离德;人与人之间则水火不容,有余力不相助,有余财不相分。之间则水火不容,有余力不相助,有余财不相分。这种天下纷乱、人如禽兽的现象的存在,就是由这种天下纷乱、人如禽兽的现象的存在,就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政令,没有统一的安排。于没有统一的政令,没有统一的安排。墨墨子子认认为为,天天子子、三三公公、诸诸侯侯正正长长的的设设立立,就就是是为为了了统统一一天天下下的的意意志志,结结束束纷纷争争的的局局面面。为为了了实实现现天天下下意意见见的的统统一一,自自下下而而上上,里里长长要要统统一一一一里里之之人人的的意意见见,乡乡长长要要统统一一一一乡乡之之人人的的意意见见,国国君君要要统统一一一一国国之之人人的的意意见见,最最后后天天子子要要统统一一天天下下人人的的意意见见而而上上同同于于天天。这这样样,人人与与人人之之间间,家家与与家家之之间间,国与国之间就不会存在矛盾、纷争了。国与国之间就不会存在矛盾、纷争了。实实现现“尚尚同同”的的关关键键是是出出现现意意见见分分歧歧要要以以上上级级长长官官的的意意见见为为标标准准,上上之之所所是是,必必皆皆是是之之;所所非非,必必皆皆非非之之。如如果果在在下下面面议议论论纷纷纷纷不不听听从从上上级级正正长长的的意意见见,就就要要受受到到上上级级正正长长的的惩惩罚罚,古古代代君君王王的的刑刑罚罚就就是是为为不不上上同同其其上上的的人人所所设设。当当然然,墨墨子子为为实实现现“尚尚同同”而而设设的的最最后后一一道道保保障障即即是是天天:如如果果不不上上同同于于天天,天天便便会会有有飘飘风风苦苦雨雨等等自自然然灾灾害来惩罚百姓。害来惩罚百姓。墨子的墨子的“尚同尚同”思想的提出,在战国初期天下大思想的提出,在战国初期天下大乱、战争频繁、人人为敌的背景下,具有直接的乱、战争频繁、人人为敌的背景下,具有直接的现实的意义。但是这一思想也存在诸多问题。简现实的意义。但是这一思想也存在诸多问题。简单说,单说,首先,作为代表是非标准又握有绝对权力的天子、首先,作为代表是非标准又握有绝对权力的天子、国君以及各级官吏,是经由什么方式选出来的?国君以及各级官吏,是经由什么方式选出来的?其次,从天子到各级官吏,如何保证他们的意见其次,从天子到各级官吏,如何保证他们的意见是好的、正确的、出于公而非出于私的?墨子会是好的、正确的、出于公而非出于私的?墨子会回答他们都是贤者或仁者?回答他们都是贤者或仁者?再次,如何保证这些人都是贤者或仁者,或者如再次,如何保证这些人都是贤者或仁者,或者如何保证他们永远都是贤者或仁者?何保证他们永远都是贤者或仁者?最后,即便这些人都是贤者或仁者,他们如何实最后,即便这些人都是贤者或仁者,他们如何实现一同天下之义?用武力或惩罚的方式?对于不现一同天下之义?用武力或惩罚的方式?对于不同的、好的意见或思想是否会以同的、好的意见或思想是否会以“伐异伐异”的方式的方式剿绝之?这样便会出现政治的独裁和文化上的一剿绝之?这样便会出现政治的独裁和文化上的一元主义。所以元主义。所以“尚同尚同”与孔子与孔子“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史、史墨的墨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思想相比,存在很思想相比,存在很大缺陷。大缺陷。总而言之,墨子的总而言之,墨子的“尚同尚同”可以称作是具有美好可以称作是具有美好愿望的愿望的“乌托邦乌托邦”,在当时及后世都不会实现。,在当时及后世都不会实现。墨子又倡墨子又倡“尚贤尚贤”,指出,指出“尚贤尚贤”是为政是为政之本。之本。墨子指出,贤者治理国家早出晚入、勤于墨子指出,贤者治理国家早出晚入、勤于政事,可以使国家财物富足、刑法明正,政事,可以使国家财物富足、刑法明正,继而上可祭祀天鬼,下可赈济百姓。贤者继而上可祭祀天鬼,下可赈济百姓。贤者既有如此的优势,墨子要求打破王公大人既有如此的优势,墨子要求打破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的官爵世袭制度,主骨肉之亲,无故富贵的官爵世袭制度,主张国家管理职位向所有张国家管理职位向所有“农与工肆之人农与工肆之人”开放。开放。“尚贤尚贤”他提出对待官吏的原则是:他提出对待官吏的原则是:官无常贵,民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官吏官吏的选拔任用原则是:以国家利益为选拔任的选拔任用原则是:以国家利益为选拔任用的标准,不把个人间的恩怨掺入其中。用的标准,不把个人间的恩怨掺入其中。墨子的墨子的“赏贤赏贤”主张体现了平民参政的要主张体现了平民参政的要求,亦是其求,亦是其“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总目标实现的要求。在总目标实现的要求。在“尚贤尚贤”基础上,基础上,上所说上所说“尚同尚同”或许有实现的保证。或许有实现的保证。二、“天志”、“明鬼”与“节葬”、“非命”“天天志志”前前已已述述及及,墨墨子子在在论论证证“兼兼爱爱”、“非非攻攻”、“尚尚同同”等等主主张张的的正正当当性性与与可可行行性性时时,都都在在最最后后归归之之于于天天意意,以以天天意意作作为为其其政政治治主主张张的的证证明明方方式式。墨墨子子的的目目的的并并不不是是要要恢恢复复原原始始的的天天神神崇崇拜拜,只只是是利利用用天天的的权权威威,使使它它适适合合自自己己思思想想的的要要求求,以以加加强强理理论论论论证证的的效效果果,提提高高说说服服力力。天天是是墨墨子子手手中中劝劝善善惩惩恶恶的的一一把把利利器器,是是墨墨子子用用来来衡衡量量善善与与恶恶的的尺尺度度,就就像像制制造造车车轮轮的的人人有有规规和和木木匠匠手手中中有有矩矩一一样样。天天子子、王王公公大大人人、卿卿大大夫夫、士士及及普普通通百百姓姓的的刑刑政政和和言言论论,都都要要接接受受天天意意的的检检验验,符符合合天天意意的的谓谓之之善善的的言言论论和和刑刑政政;不不符符合合天天意意的的,谓之不善的言论和刑政。谓之不善的言论和刑政。人们为什么要遵从天的意志?因为天是世界的主人们为什么要遵从天的意志?因为天是世界的主宰。墨子在宰。墨子在天志天志中首先要树立天的地位和权中首先要树立天的地位和权威。天子是人们心目中最有权威的,所以,说明威。天子是人们心目中最有权威的,所以,说明天的高贵地位,莫过于说明天比天子高贵。墨子天的高贵地位,莫过于说明天比天子高贵。墨子说,天是最高权力的决定者,天子的权力是天授说,天是最高权力的决定者,天子的权力是天授予的。古代圣王禹汤文武都通过祭祀祈福的方式,予的。古代圣王禹汤文武都通过祭祀祈福的方式,祈求天把权力授予天子。天子是天下最富贵的人,祈求天把权力授予天子。天子是天下最富贵的人,但天子的富贵都是从天得到的奖赏。天子为善,但天子的富贵都是从天得到的奖赏。天子为善,天就能奖赏他;天子为恶,天就要惩罚他。天就能奖赏他;天子为恶,天就要惩罚他。所以,天子要顺承天意。顺天意得赏,反所以,天子要顺承天意。顺天意得赏,反天意受罚。禹、汤、文、武顺天之意,天天意受罚。禹、汤、文、武顺天之意,天就奖赏,使其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为万就奖赏,使其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为万世所称颂;桀、纣、幽、厉,反天之意,世所称颂;桀、纣、幽、厉,反天之意,就受到天的惩罚,个人不长寿,江山也坐就受到天的惩罚,个人不长寿,江山也坐不牢,至今人们还咒骂他们为残暴的君主。不牢,至今人们还咒骂他们为残暴的君主。天子有疾病、祸祟一定要祭祀天,天才能天子有疾病、祸祟一定要祭祀天,天才能去除疾病、祸祟。墨子说,天比天子高贵、去除疾病、祸祟。墨子说,天比天子高贵、明智是很显然的。明智是很显然的。墨墨子子说说,既既然然天天是是高高贵贵、明明智智的的,所所以以凡凡欲欲遵遵行行大大道道为为百百姓姓谋谋福福利利的的仁仁人人、君君子子,必必须须了了解解天天意意。他他认认为为,符符合合天天意意的的,就就是是义义政政;违违反反天天意意的的,就就是是力力政政。墨墨子子论论述述,天天意意的的内内容容就就是是:天天不不想想看看到到大大国国攻攻小小国国、大大家家乱乱小小家家、强强暴暴寡寡、智智谋谋愚愚、贵贵傲傲贱贱;天天希希望望人人与与人人之之间间互互相相关关爱爱,人人与与人人之之间间有有力力互互相相扶扶持持、有有德德彼彼此此提提高高、有有财财彼彼此此分分享享;天天希希望望君君主主努努力力治治理理国国家家,实实现现天天下下太太平平,大大臣臣尽尽心心竭竭力力地地做做事事。总总之之,天天希希望望正正义义、憎憎恨恨不不义义。墨墨子子告告诫诫人人们们:“不不为为天天之之所所欲欲而而为为天天之之所所不不欲欲,天天亦亦必必不不为为人人之之所所欲欲而而为为人人之之所所不不欲欲”。意意思思是是,不不做做兼兼爱爱而而行行攻攻伐伐,天天就就会会降降给给疾疾病病、灾灾祸祸而而不不会给予富贵、福禄。会给予富贵、福禄。这就是墨子在这就是墨子在“兼爱兼爱”、“非攻非攻”、“尚同尚同”等等思想基础上的思想基础上的“天志天志”思想,是把天功利化、政思想,是把天功利化、政治化与道德化的做法。就天作为治化与道德化的做法。就天作为“仁义仁义”“义政义政”的源头,的源头,“天天”是良好的政治和美好的道德行是良好的政治和美好的道德行为的终极根据而言,就天能主宰天子,为的终极根据而言,就天能主宰天子,“天天”的的意志代表民的意志,以天能赏善罚恶来警告、控意志代表民的意志,以天能赏善罚恶来警告、控制为政者而言,就道德包括仁义、惠忠、孝慈等制为政者而言,就道德包括仁义、惠忠、孝慈等内涵而言,墨子思想和早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很大内涵而言,墨子思想和早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很大的区别。区别在于:第一,墨子的的区别。区别在于:第一,墨子的“天志天志”反映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是平民意志的外化;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是平民意志的外化;第二,墨子论证第二,墨子论证“天志天志”的方式是功利性的,而的方式是功利性的,而非终极信仰。非终极信仰。“明鬼明鬼”与论证与论证“天志天志”目的相同,墨子亦论证鬼目的相同,墨子亦论证鬼神的存在。墨子论证鬼神的存在,主要论神的存在。墨子论证鬼神的存在,主要论证鬼神有知,鬼神的智慧超过圣人。之所证鬼神有知,鬼神的智慧超过圣人。之所以论证鬼神有知、有智慧,是因为他主张以论证鬼神有知、有智慧,是因为他主张人相信鬼神存在乃治国利民之道。因此,人相信鬼神存在乃治国利民之道。因此,“明鬼明鬼”并非什么宗教信仰,只是从属于并非什么宗教信仰,只是从属于他的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终极目的。他的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终极目的。墨子在墨子在明鬼下明鬼下篇指出,从三代圣王之篇指出,从三代圣王之后,天下便已失去正义的追求,诸侯国君后,天下便已失去正义的追求,诸侯国君只是实行暴力争夺,君臣父子道德沦丧,只是实行暴力争夺,君臣父子道德沦丧,官员不努力执政,百姓不努力做事,盗贼官员不努力执政,百姓不努力做事,盗贼横行,杀人越货。墨子认为,这种天下动横行,杀人越货。墨子认为,这种天下动荡、混乱的现象的出现,就是由于人们不荡、混乱的现象的出现,就是由于人们不相信鬼神能赏善罚恶、赏贤罚暴。如果天相信鬼神能赏善罚恶、赏贤罚暴。如果天下人都相信鬼神的存在,相信鬼神能赏贤下人都相信鬼神的存在,相信鬼神能赏贤罚暴,则会天下太平。罚暴,则会天下太平。墨子论证鬼神存在的证据一是利用史书材墨子论证鬼神存在的证据一是利用史书材料的记载,二是通过古代圣王相信鬼神存料的记载,二是通过古代圣王相信鬼神存在的例子。他在论证鬼神存在过程中显示在的例子。他在论证鬼神存在过程中显示出的信息是:无辜之人被杀,其鬼神必定出的信息是:无辜之人被杀,其鬼神必定会报复诛杀行凶者;不行祭祀、侮辱鬼神会报复诛杀行凶者;不行祭祀、侮辱鬼神的人必然会受到鬼神的报复、惩罚。墨子的人必然会受到鬼神的报复、惩罚。墨子以鬼神的无所不在、鬼神的赏善罚暴来监以鬼神的无所不在、鬼神的赏善罚暴来监视天下:官吏执政贪污腐败,男女无别、视天下:官吏执政贪污腐败,男女无别、道德沦丧,鬼神能看见;民众淫暴、盗窃、道德沦丧,鬼神能看见;民众淫暴、盗窃、抢劫、杀人,鬼神能看见;抢劫、杀人,鬼神能看见;无论幽暗隐蔽之处,鬼神之明足以见之;无论幽暗隐蔽之处,鬼神之明足以见之;无论勇力强武、坚甲利兵,必会受到鬼神无论勇力强武、坚甲利兵,必会受到鬼神的惩罚。墨子以此警醒、警告世人为善不的惩罚。墨子以此警醒、警告世人为善不为恶,不敢杀无辜之人。关于圣王相信鬼为恶,不敢杀无辜之人。关于圣王相信鬼神存在,墨子举例说,武王伐纣的时候,神存在,墨子举例说,武王伐纣的时候,命令诸侯进行祭祀,这说明他相信鬼神的命令诸侯进行祭祀,这说明他相信鬼神的存在,否则进行祭祀有什么意义呢?另外,存在,否则进行祭祀有什么意义呢?另外,前代圣王的祭祀制度、丰富的牺牲物品等前代圣王的祭祀制度、丰富的牺牲物品等都说明圣王相信鬼神的存在。都说明圣王相信鬼神的存在。总之,墨子的总之,墨子的“天志天志”“明鬼明鬼”说,是想说,是想借用超越的、神秘的力量来治理现实社会借用超越的、神秘的力量来治理现实社会的种种罪恶,以的种种罪恶,以“兴利除害兴利除害”,并塑造一,并塑造一个规范化、合理化的社会。虽然墨子不是个规范化、合理化的社会。虽然墨子不是要恢复原始的天、鬼崇拜,但天、鬼的存要恢复原始的天、鬼崇拜,但天、鬼的存在使它的思想系统中本来的现实主义、功在使它的思想系统中本来的现实主义、功利主义的精神受到宗教气氛的影响而大打利主义的精神受到宗教气氛的影响而大打折扣,也使墨子受到了诸多的批评。折扣,也使墨子受到了诸多的批评。“节葬节葬”出于功利主义的目的,墨子又主张节葬,出于功利主义的目的,墨子又主张节葬,反对厚葬久丧。我们知道,儒家孔子站在反对厚葬久丧。我们知道,儒家孔子站在道德、文化的立场,重视丧葬、祭祀礼仪道德、文化的立场,重视丧葬、祭祀礼仪对于个人和社会道德水平提高的积极作用。对于个人和社会道德水平提高的积极作用。在在论语论语中,孔子主张久丧,他曾因弟中,孔子主张久丧,他曾因弟子宰予想把三年的丧期改为一年,而批评子宰予想把三年的丧期改为一年,而批评宰予宰予“不仁不仁”。至于丧葬的形式,孔子反。至于丧葬的形式,孔子反对在丧礼中铺张浪费,反对只注重仪式的对在丧礼中铺张浪费,反对只注重仪式的完备而没有哀戚之情的做法。可以说,丧完备而没有哀戚之情的做法。可以说,丧葬礼仪只注重形式而没有真实内容,在孔葬礼仪只注重形式而没有真实内容,在孔子时代已经成为社会的通病而为孔子所反子时代已经成为社会的通病而为孔子所反对。对。在墨子时代,这种情况更加严重。从墨子在墨子时代,这种情况更加严重。从墨子的论述中可以知道,当时的厚葬奢靡之风的论述中可以知道,当时的厚葬奢靡之风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墨子从国家百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墨子从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的立场反对厚葬久丧。他认为,姓人民之利的立场反对厚葬久丧。他认为,前代圣王对待亲戚死亡的做法是:棺木三前代圣王对待亲戚死亡的做法是:棺木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下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下葬的时候,下不要深到地下水,上不使臭葬的时候,下不要深到地下水,上不使臭味散发。埋葬之后,也不宜久哭,应立刻味散发。埋葬之后,也不宜久哭,应立刻去做本分之内的事。去做本分之内的事。墨子又指出,丧葬之礼不过是一种习俗,墨子又指出,丧葬之礼不过是一种习俗,各个地方丧葬的做法并不一样:像越东的各个地方丧葬的做法并不一样:像越东的某个地方,父亲死了就连母亲一齐抛弃掉;某个地方,父亲死了就连母亲一齐抛弃掉;再如楚国南部的小国,父母死了要先剔其再如楚国南部的小国,父母死了要先剔其肉,然后埋其骨;又如秦国西部的一个小肉,然后埋其骨;又如秦国西部的一个小国,他们的风俗是流行火葬。国,他们的风俗是流行火葬。墨子指出,从经验的角度出发,丧葬之礼墨子指出,从经验的角度出发,丧葬之礼并不是不可改变的普遍真理。如果严守久并不是不可改变的普遍真理。如果严守久丧之礼,那么执政者不能治理国家,老百丧之礼,那么执政者不能治理国家,老百姓不能正常生产劳动,再加上在丧期中男姓不能正常生产劳动,再加上在丧期中男女不能相交,这样人口就不能增加。这样女不能相交,这样人口就不能增加。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国家贫穷,人口减少,社导致的结果是,国家贫穷,人口减少,社会动荡。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没有丰富的会动荡。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没有丰富的财物、众多的人口及适当的时间祭祀上帝财物、众多的人口及适当的时间祭祀上帝鬼神,便会受到上帝鬼神的惩罚。基于以鬼神,便会受到上帝鬼神的惩罚。基于以上理由,墨子坚决反对厚葬久丧。上理由,墨子坚决反对厚葬久丧。“非命非命”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立场出发,墨子反对命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立场出发,墨子反对命定之说。提到命、命运,我们都会想到孔子。定之说。提到命、命运,我们都会想到孔子。论语论语里有两次出现命运意义的里有两次出现命运意义的“命命”,一次,一次是子夏说是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一次是孔子,一次是孔子说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似乎孔子及其弟子主张命定论。但主张不怨。似乎孔子及其弟子主张命定论。但主张不怨天、不尤人,且学不厌、诲不倦的孔子绝非相信天、不尤人,且学不厌、诲不倦的孔子绝非相信宿命,而是对自己的职责和使命进行积极地承当。宿命,而是对自己的职责和使命进行积极地承当。墨子非命之说,表面上看是反对儒家、孔子,其墨子非命之说,表面上看是反对儒家、孔子,其实只是针对自古以来即普遍流传民间的宿命观。实只是针对自古以来即普遍流传民间的宿命观。墨子说,有少数人认为长寿、短命、富贵、贫穷、墨子说,有少数人认为长寿、短命、富贵、贫穷、民众多少、天下治乱是命里决定的,这是取悦王民众多少、天下治乱是命里决定的,这是取悦王公大人、妨害百姓努力做事的有害之论。公大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