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土木工程专业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目 录
第一篇:总体概述………………………………………………1
第二篇:浅基础设计
第1章. 概述………………………………………………2
第2章. 初步设计…………………………………………5
第3章. 技术设计…………………………………………7
第4章. 施工方案…………………………………………11
※※※※※※※※※※※※※※※※※※※※※※※※※
第三篇:桩基础设计
第1章. 概述………………………………………………12
第2章. 初步设计…………………………………………14
第3章. 技术设计…………………………………………21
第4章. 施工方案…………………………………………31
※※※※※※※※※※※※※※※※※※※※※※※※※
附件:
1. 浅基础和桩基础总平面布置图
2. 浅基础结构图
3. 桩基础结构图
第1章 概述
1.1 设计任务
1、设计题目:某单层厂房柱下基础设计
工程概况
该装配车间采用单层钢筋混凝土排架承重结构,设计跨度24m,柱距6m,车间内有2对30吨中级工作制桥式吊车。建筑平面图见图1-1。规定室内地面标高为±0.00,相当于黄海高程455.00m,室外地面标高为-0.15m,柱顶标高为12.50m,轨顶标高为9.80m。图1-1 装配车间平面图(mm)
各柱在基础顶面处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尺寸为:
边柱Z1: 长´宽=1000´400mm;
角柱Z2: 长´宽=1000´400mm;
抗风柱Z3: 长´宽=700´400mm;
第二篇浅基础设计
第一章:概述
1.1 设计任务
1.1.1设计题目
根据所给的某机械厂厂房的图纸和地质资料,设计其19号柱的柱下浅基础,完成尺寸计算、内力验算并绘制施工图,安排施工方案和流程。要达到施工要求。
1.1.2工程名称
某机械厂的装配车间,建筑场地位于该机械厂厂区内。
1.1.3场地位置
厂房位于城郊地区,附近建筑较少,地势较平坦。场区地下水属潜水,初见水位在2.5~3.1m深处,稳定水位在2.9~3.9m深处。地下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水位随季节变化,无侵蚀性。
1.1.4上部结构的类型、尺寸
厂房基础顶面以上部分的建筑和结构设计工作已经完成。装配车间采用单层钢筋混凝土排架承重结构,设计跨度24m,柱距6m,车间内有2对30吨中级工作制桥式吊车。建筑平面图见图1-1。规定室内地面标高为±0.00,相当于黄海高程455.00m,室外地面标高为-0.15m,柱顶标高为12.50m,轨顶标高为9.80m。
1.1.5本人承担的浅基础设计任务
本人的任务是设计19号抗风柱的柱下独立浅基础。由于上部柱子为预制柱,故要求将基础设计成杯口形式。柱子尺寸为:
长´宽=700´400mm;
基础梁的横截面尺寸如图1-1,梁与柱(或杯口外壁)之间的净距为20mm,置于柱子外侧的基础顶面上。
图1-1 基础梁的横截面尺寸示意图(单位:mm)
设计中纵向受力钢筋选用HRB235,fy=210Mpa。基础混凝土采用C20,其fC=9.6Mpa,ft=1.1Mpa。
第二章设计资料
1.2.1地质勘察资料
1.2.1.1场地描述
拟建工程为XX机械厂的装配车间,建筑场地位于该机械厂厂区内,厂房平面尺寸为42m´24m,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结构的设计跨度为24m,柱距为6m。
1.2.1.2土层描述
场地处地面平坦。据钻探揭露,各地层的情况如下:
第①层:人工填土。分布于场地表面,以灰黑色粉土为主,伴有碎砖,炉渣等杂物的填土层。厚约0.5~1.2m,结构疏松,土质不均,平均天然重度为17.1kN/m3。
第②层:粉质粘土。呈棕红色。除1#孔外各孔均有,厚度9.5~10.1m。硬塑~可塑,土质较均匀。
第③层:粘土。呈黄黑色,各孔均可见到,没有钻透,据调查厚度在10m以上。土质均匀,可塑~硬塑。
1.2.1.3土层剖面图
钻探点布置图见图1-2,19号柱所在的Ⅳ-Ⅳ土层剖面图见图1-3。
1.2.1.4土性指标,见表1-1。
图1-2 地质钻孔平面布置图
图1-3. Ⅳ-Ⅳ地质剖面图(m)
试样
编号
取样深度
/m
土的分类
名称
天然含
水量
/%
天然重度/kN/m3
比重
天然孔
隙比
液限
/%
塑限
/%
塑性
指数
液性指数
压缩系数/MPa-1
内摩擦角
粘聚力/kPa
1孔-1
3.00~3.40
粉土
32.9
19.5
2.72
0.854
32.6
26.4
6.2
1.05
0.39
16°1′
5.62
-2
9.00~9.40
粉质粘土
29.06
19.4
2.74
0.81
30.49
20.17
10.32
0.861
0.33
23°39′
5.96
-3
16.60~17.00
粘土
26.1
20.2
2.75
0.718
43.15
20.65
22.5
0.242
0.27
19°20′
5.40
-4
21.00~21.40
粘土
27.12
19.7
2.73
0.786
39.08
21.76
17.32
0.309
0.25
15°48′
7.22
2孔-1
2.60~3.00
粉质粘土
24.4
20.1
2.7
0.681
33.81
21.31
12.5
0.25
0.19
25°15′
6.22
-2
8.00~8.40
粉质粘土
25.35
20.3
2.71
0.687
31.57
21
10.57
0.412
0.22
16°55′
8.64
-3
11.00~11.40
粘土
25.51
20.4
2.72
0.669
37.71
20.11
17.6
0.25
0.17
18°41′
8.84
-4
15.00~15.40
粘土
26.59
19.9
2.7
0.718
43.1
22.19
20.91
0.21
0.23
16°12′
9.26
3孔-1
5.00~5.40
粉质粘土
23.08
20.1
2.71
0.629
33.96
20.04
13.92
0.218
0.21
20°15′
6.22
4孔-1
4.10~4.50
粉质粘土
22.94
19.9
2.73
0.687
37.43
23.96
13.47
<0
0.21
22°29′
6.04
5孔-1
7.50~7.90
粉质粘土
26.64
20.1
2.72
0.741
30.8
19.27
11.53
0.639
0.23
20°27′
7.26
-2
13.10~13.50
粘土
28.95
19.5
2.73
0.805
48.3
29.64
18.66
<0
0.23
16°51′
9.60
6孔-1
3.20~3.60
粉质粘土
24.50
20.1
2.71
0.692
30.3
19.85
10.45
0.445
0.22
20°56′
7.08
表1-1 某机械厂装配车间土工试验结果汇总表
1.2设计荷载
柱底位于室内地面以下0.5m处。柱边基础梁上的荷载(包括基础梁自重),按30kN/m计算。则基础梁施加给基础的偏心荷载标准值及偏心距为:
柱在地面处的截面内力取值如下: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 荷载效应基本组合
图1-4.设计荷载示意图
设计依据和参考资料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
3.《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 123-2000)
4.西南交通大学岩土工程教研室,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成都,2007
5.吴兴序,基础工程,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常用资料速查手册,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
7.金问鲁,地基基础实用设计施工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第3章 钢筋混凝土柱下独立基础设计
3.1 基础类型和尺寸
基础采用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基础长边(x轴方向)与柱的长边平行且与弯矩的方向一致。材料用C20混凝土和I级钢筋垫层用C10混凝土,厚度100mm,立面形式初步定为阶梯形。
因在该设计中竖向荷载较大,地基承载力不高,故使用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该类基础抗弯抗剪性能良好,不受台阶宽高比的限制,其高度比刚性基础小,适于需要“宽基浅埋”的情况。
3.2 地基持力层选择
地基持力层选在第②层,粉质粘土上。取基础底面标高为-2.0m,基础埋深1.85m,距室外设计地面1.85m。因粉质黏土强度较高且较厚(厚度9.5~10.1m),故选在该层。
3.3 地基检算
3.3.1 地基承载力检算
1:地基承载力检算
(1)、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计算
地质勘察报告中给出fak第②层:fak=200kPa
根据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当基础宽度大于3m或埋置深度大于0.5m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进行基础宽度和深度修正:
e=0.741<0.85, IL=861>0.85,粉质粘土
=200KPa+0+1.0×18.37KN/×(2.0-0.5-0.15)m=224.4 KPa
其中=0,=1.0;
b为基础底面宽度当小于3m时按3m取值;
是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
(2):柱下独立基础:
fa=fak+.rm(d-0.5)=200+1.0×18.37×(2.0-0.15-0.5)=224.4kpa
根据地基承载力的要求,基底面积A0应满足
取1.4A=1.5×3.294=4.61m2
取A=1.9×2.4=4.56m2
Pk
其中
2:确定基础的高度及抗冲切验算:
确定基础高度和配筋时采用基本组合值:
(1):计算基底净反力:基础梁由标准提高1.2倍为基本组合。
即
(2):确定基础高度
初步拟定高度 h=600mm,故钢筋的有效高度h0=600-50=550mm
抗冲切破坏验算公式为
首次计算:
其中:ft=1.1MPa
具体见图:
(3):验算地基变形及沉降量:
由于此建筑物为7层以下的一般工业建筑物,也不属于规定需要验算的范围,所以可以不进行变形验算地基沉降检算
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沉降量。压缩层底的确定条件是自重应力等于5倍的附加应力。基底处在②层中,故基底一下第一层土为②层。
基底附加应力
根据布辛内斯克(J.Boussinesq)理论,查表得②层顶和②层底的附加应力
则②层平均附加应力
根据表1-1,②层土的孔隙比压缩系数,则土的弹性模量
故②层土的沉降量
取用沉降经验系数
则地基土总沉降量
故地基沉降满足要求。
(4):内力计算:
由于且台阶的宽高比
故可按公式进行弯距计算。沿柱长的基础截面记为Ⅰ-Ⅰ截面,沿柱宽的基础截面记为Ⅱ-Ⅱ截面,此时有
,,
(5):基础配筋
5.1抗弯钢筋的配置:采用级钢筋,其.沿长边方向,由
kN·m,,宽度,按梁进行配筋,可得1309,选用(总面积2011),故实际的600-40-16/2=652大于原先假定的,上述配筋满足要求。满足最小配筋率。
沿短边方向的钢筋通常置于长边钢筋之上,并假设采用的钢筋,,再由 kN·m,宽度为,可得,选用(总面积为1696.5)。见钢筋图图3-1
第四章施工方案
4.1基础施工方式
由于本基础规模较小,基槽开挖较浅,未触及含水层,故不需进行降水作业,仅需简单的支护结构。
1. 建筑定位。先确定厂房的主轴线,再根据主轴线确定各柱的位置和细部尺寸。建筑的位置由建筑红线、建筑方格网确定。
2. 基础的放线。在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设置基线和水准点,布置测量控制网。根据轴线,放出基槽开挖的边线,放坡的基槽还应放出开挖后的宽度。
3. 土方开挖。土方开挖前应先计算好挖、填土方量,以根据原地面高程及设计地面高程确定土的弃留。由于顶层土为杂填土,而下层土为粘性土,故先由人工进行表层杂填土的开挖,然后用挖掘机对下层土进行垂直开挖。
4. 基槽验收。基槽开挖完成后,由勘察、设计、施工人员共同进行检验。主要检查槽的平面位置、断面尺寸、底部高程等,还应检查基底土质是否与勘察报告一致。
5. 基础施工
(1) 在槽底施作100mm厚的C10素混凝土垫层,并在上面定出基础的边线;
(2) 支基础模板,绑扎钢筋;
(3) 浇筑基础混凝土、养护;
(4) 基槽回填。然后即可进行上部结构的施工。
4.2主要施工机具
铁铲等人工挖土器具。
挖掘机、推土机、卡车、吊车。
混凝土搅拌器、振捣器、木质模板。
第三篇 装配车间15号柱下桩基础设计
第一章概述
1设计任务
(1)设计题目
根据所给的某机械厂厂房的图纸和地质资料,设计其15号柱的柱下桩基础,完成尺寸计算、内力验算并绘制施工图,安排施工方案和流程。要达到施工要求。
(2)工程名称
某机械厂的装配车间,建筑场地位于该机械厂厂区内。
(3)场地位置
厂房位于城郊地区,附近建筑较少,地势较平坦。场区地下水属潜水,初见水位在2.5~3.1m深处,稳定水位在2.9~3.9m深处。地下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水位随季节变化,无侵蚀性。
(4)上部结构的类型、尺寸
厂房基础顶面以上部分的建筑和结构设计工作已经完成。装配车间采用单层钢筋混凝土排架承重结构,设计跨度24m,柱距6m,车间内有2对30吨中级工作制桥式吊车。建筑平面图见图1-1。规定室内地面标高为±0.00,相当于黄海高程455.00m,室外地面标高为-0.15m,柱顶标高为12.50m,轨顶标高为9.80m。
(5)本人承担的桩基础设计任务
7号边柱的柱下桩基础。柱子尺寸为:长´宽=1000´400mm;
基础梁的横截面尺寸如图1-1,梁与柱(或杯口外壁)之间的净距为20mm,置于柱子外侧的基础承台顶面上。
图1-1 基础梁的横截面尺寸示意图(单位:mm)
设计中纵向受力钢筋选用HRB335,fy=300Mpa。基础混凝土采用C30,其fC=14.3Mpa,ft=1.43Mpa。
2.设计资料
(1)地质勘察资料
地质勘查资料同浅基础。号柱所在的Ⅱ-Ⅱ土层剖面图见图1-2。
图1-2 II—II地质剖面(m)
(2)设计荷载
柱在地面处的截面内力取值如下: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 荷载效应基本组合
3.设计依据和参考资料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 123-2000)
西南交通大学岩土工程教研室,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成都,2007
吴兴序,基础工程,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常用资料速查手册,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
金问鲁,地基基础实用设计施工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第二章初步设计
1.基础类型的选择
从承台位置来看,高承台基础施工方便、经济,但是基础的刚度较小,承受水平荷载的能力较差,而且影响地面上的结构物位置放置,占用车间空间;而低承台的抗水平力能力较强,在稳定性方面也较高承台好,且不影响地面上的建筑物位置。故选用低承台。
从材质上看,由于钢筋混凝土取材、施工方便且承载能力大,且地下水较深,故采用钢筋混凝土桩基础。
从制作方法来看,预制桩可以大大加快施工进度,故采用预制桩。
从桩的入土方式来看,由于周围空旷,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可以不考虑,故采用打入式挤土式桩,施工较方便且经济。
另外,由于方案要求做杯口基础,故最终选用:柱下独立、板式、现浇钢筋混凝土低杯口基础。
从桩身截面尺寸来看,为使制作方便,故采用等截面的实心方桩。桩径为300mm×300mm。
2.持力层选择和桩长的初步确定
从土层剖面图及各层土的土性指标看来,①层土土质疏松,不适合作为持力层。从邻近的5#、6#钻孔的钻探数据来看,②层土为粘性土,选取2层土作为持力层。由于桩端进入持力层的长度要大于3d,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取桩长为9m。
桩径和承台埋深和高度的初步设计
根据由于①层土土质疏松,不适合承载
图2-1.基础立面图(mm)
故将承台地面置于第②层土中,取埋深为2.0m。承台高初步取为800mm,矩形板。基础初步设计图见图2-1。
3.估算桩数
(1)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uk
按经验公式确定Quk
式中——qsi: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根据成桩方法和工艺查经验表。
qpk:极限端阻力标准值,根据成桩方法和工艺查经验表。
(2)初步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R
先不考虑群桩效应和承台效应,则
式中——γs、γp:桩侧土和桩端土的抗力分项系数,查表得。
故估计桩数
取桩数n=4。装型采用预制桩,尺寸为300mm300mm方庄
由于地面很深没有基岩,所以采用摩擦桩,
(3)桩的布置和确定承台尺寸
桩在平面上采用行列式布置,中心局Sa≥3~4d,取x方向(厂房横向,向内为正)中心距为1.8m,y方向(产房纵向,向内为正)中心局1.0m,对称布置。边桩中心至承台边缘的距离为1d=0.3m,此时承台边缘至桩边缘的距离为150mm,符合规范要求。承台平面尺寸为2.4m×1.5m。承台布置见图2-2。
1由于预制桩数少于9个,所以
在X方向:即承台
在y方向:即承台
图2-2.承台布置图
(4)承台平面尺寸及埋深的选定;
2承台埋深1.3m,承台高0.8m
桩顶深入承台50mm,钢筋保护层取35mm,则承台有效高度:
第三章技术设计
1.承载力检算
(1) 单桩承载力计算
1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R
假设桩长为9m,穿越第二层,由表5-6知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为
粘性土:
桩的重心深度
桩的入土深度h=1.3+0.9=10.2m
粘性土:
故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为:
2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计算:
摩擦型桩且预计桩数将超过4根故需要考虑承台效应以及桩群,土,承台的相互作用效应
1)求
3.桩顶荷载设计值计算:
基础混凝土采用C30,其fC=14.3Mpa,ft=1.43Mpa。
设计中纵向受力钢筋选用HRB335,fy=300Mpa
取承台及其上部土的平局重度为20取基本组合值
5.基桩的配筋和构造
预制桩按造构造配筋。配筋率1%。主筋采用HRB335,直径12mm和20mm,桩顶以下0.9m范围内箍筋加密,并设置钢筋网片。
桩尖部位,将主筋合拢焊接在桩尖辅助钢筋上。
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保护层厚度40mm。
6.承台的设计和检算
1.承台的几何构造
承台尺寸为2400mm×1500mm×8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C30。基底下方铺设100mm厚的素混凝土层。基础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85m ,h0=800-50-35=715mm。
2.承台与柱的连接
为了使桩和承台之间形成稳定的建立、弯矩传递体系,并承受偶然发生的上拔力,将桩顶锚入承台350mm,。如下图所示。
图3-2.柱顶与承台的连接构造
3.承台抗冲切检算
(1)柱对承台的冲切检算,计算示意图如3-3】
图 3-3 柱对承台的冲切检算示意图
1柱边冲切
冲跨比之间
(2)角柱向上冲切【计算示意图如3-4】
图3-4 角柱向上冲切示意图
从角柱内边缘到主承台外边缘的距离
故柱对承台的冲切验算满足要求。
。
4.承台抗剪检算
如右图3-5所示,故仅取其中柱顶反力最大的截面,即y-y截面进行验算和x-x截面验算。
y-y截面剪跨比,
图 3-5 承台抗剪验算示意图
剪切系数
抗剪验算:
x-x截面
故承台的抗剪验算满足要求。
5.局部受压检算
由于承台与桩身混凝土均为C30等级,故无需验算承台的局部受压。
6.承台配筋计算
1.抗弯主筋
由之前的内力结果可知: Ⅱ-Ⅱ截面:由以上计算可知:
Ⅰ-Ⅰ截面:由以上计算可知
。
承台配筋:
选用13 12@180,实用钢筋面积1469.5mm2沿平行于y轴方向均匀布置。
选用9 20@160,实用钢筋面积2827mm2,沿平行于X轴方向均匀布置
2.其它配筋
箍筋选用8@200,架立筋选用10。配筋图见图3-6。
图 3-6桩基础配筋图
第四章施工方案
(1)基础施工方式
由于本基础规模较小,基槽开挖较浅,未触及含水层,故不需进行降水作业,仅需简单的支护结构。
(2)建筑定位。先确定厂房的主轴线,再根据主轴线确定各柱的位置和细部尺寸。建筑的位置由建筑红线、建筑方格网确定。
(3)基础的放线。在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设置基线和水准点,布置测量控制网。根据轴线,放出基槽开挖的边线,放坡的基槽还应放出开挖后的宽度。
(4)土方开挖,开挖深度2.1m,即承台底面。土方开挖前应先计算好挖、填土方量,以根据原地面高程及设计地面高程确定土的弃留。由于顶层土为杂填土,而下层土为粘性土,故先由人工进行表层杂填土的开挖,然后用挖掘机对下层土进行垂直开挖。
(5)基槽验收。基槽开挖完成后,由勘察、设计、施工人员共同进行检验。主要检查槽的平面位置、断面尺寸、底部高程等,还应检查基底土质是否与勘察报告一致。
(6)桩的吊装和打入。桩运送至场地后,用吊机在离桩端2.5m处水平起吊,放置于打桩机中打入,将桩顶打入至室内地面线以下1.95m,也即原始地面线以下1.75m处。
(7)承台施工
1.在槽底施作100mm厚德C10素混凝土垫层,并在上面定出承台的边线;
2.支承台的模板,绑扎钢筋,注意将柱顶伸出的锚固钢筋也绑扎入承台钢筋网络中去;
3.浇筑承台混凝土、养护;
4.基槽回填。然后即可进行上部结构的施工。
4.2主要施工机具
铁铲等人工挖土器具。
挖掘机、推土机、卡车、吊车。
混凝土搅拌器、振捣器、木质模板。
桩基础的设计工作到此结束。
附件:
1基础总平面图
2 基础结构图(包括平面图、立面图及剖面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