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消防基本知识一级消防工程师.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9472051 上传时间:2025-03-27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7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防基本知识一级消防工程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消防基本知识一级消防工程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消防工程师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 精讲班 主讲老师:孙志明 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 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 引言   火灾是失去控制燃烧现象,是常发性灾害中发生频率较高灾害之一。人们对火灾危害认识由来已久,怎样利用消防技术方法预防火灾发生、快速扑灭已发生火灾,一直是人类研究一个主要课题。 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   消防技术中包括防火工程技术和消防安全设计与管理方法等内容,需要利用大量自然科学知识和理论,这就要求从事消防专业技术工作人员要认真研究火灾规律和特点,掌握必要消防基础理论与技术伎俩,增强对火灾发生机理科学认识,判别火灾现象,并能对消防基础知识应用研究结果、工程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有较为全方面了解。   经过本章学习,应了解燃烧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掌握燃烧四种类型,熟悉气体、液体、固体燃烧特点及燃烧产物概念和几个经典物质燃烧产物。   燃烧基础知识主要包含燃烧条件、燃烧类型、燃烧方式与特点及燃烧产物等相关内容,是关于火灾机理及燃烧过程等最基础、最本质知识。 第一节 燃烧条件 一、可燃物 图1—1—1 着火三角形 助燃物(氧化剂) 可燃物 引火源(温度) 第一节 燃烧条件 二、助燃物(氧化剂) 三、引火源(温度) 四、链式反应自由基 图1-1-2着火四面体 燃烧过程中未受抑制链式反应自由基 第一节 燃烧条件   所以,完整地阐述,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4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应自由基,燃烧条件能够深入用着火四面体来表示,如图1-1-2所表示。 一、燃烧类型分类   按照燃烧形成条件和发生瞬间特点,燃烧可分为着火和爆炸。 (一)着火 1.点燃(或称强迫着火) 2.自燃 (1)化学自燃。比如金属钠在空气中自燃;煤因堆积过高而自燃等。这类着火现象通常不需要外界加热,而是在常温下依据本身化学反应发生,所以习惯上称为化学自燃。 (2)热自燃。假如将可燃物和氧化剂混合物预先均匀地加热,伴随温度升高,当混合物加热到某一温度时便会自动着火(这时着火发生在混合物整个容积中),这种着火方式习惯上称为热自燃。 (二)爆炸   爆炸是指物质由一个状态快速地转变成另一个状态,并在瞬间以机械功形式释放出巨大能量,或是气体、蒸气瞬间发生激烈膨胀等现象。爆炸最主要一个特征是爆炸点周围发生激烈压力突变,这种压力突变就是爆炸产生破坏作用原因。作为燃烧类型之一爆炸主要是指化学爆炸,关于爆炸详细分类及其特点见本篇第三章第一节。 二、闪点、燃点、自燃点概念   气体、液体、固体物质燃烧各有特点,通常依照不一样燃烧类型,用不一样燃烧性能参数来分别衡量气体、液体、固体可燃物燃烧特征。 (一)闪点   表1-1-1 常见几个易燃或可燃液体闪点 名称 闪点/℃ 名称 闪点/℃ 汽油 -50 二硫化碳 -30 煤油 38~74 甲醇 11 酒精 12 丙酮 -18 苯 -14 乙醛 -38 乙醚 -45 松节油 35 第二节 燃烧类型 (二)燃点 1.燃点定义   在要求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连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2.常见可燃物燃点   一定条件下,物质燃点越低,越易着火。常见可燃物燃点见表1-1-2。 表1-1-2几个常见可燃物燃点 物质名称 燃点/℃ 物质名称 燃点/℃ 蜡烛 190 棉花 210—255 松香 216 布匹 200 橡胶 120 木材 250—300 纸张 130~230 豆油 220 (三)自燃点   常见可燃物自燃点   自然点是衡量可燃物质受热升温造成自燃危险依据。可燃物自燃点越低,发生自燃危险性就越大。常见可燃物在空气中自燃点见表1—1—3。 表1-1-3一些常见可燃物在空气中自燃点 物质名称 自燃点/℃ 物质名称 自燃点/℃ 氢气 400 丁烷 405 一氧化碳 610 乙醚 160 硫化氢 260 汽油 530~685 乙炔 305 乙醇 423   影响自燃点改变规律   不一样可燃物有不一样自燃点,同一个可燃物在不一样条件下自燃点也会发生改变。可燃物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危险性就越大。 第三节 燃烧方式及其特点 一、气体燃烧 二、液体燃烧 三、固体燃烧 一、燃烧产物概念 二、几类经典物质燃烧产物 (一)高聚物燃烧产物 (二)木材和煤燃烧产物 1.木材燃烧产物   表1-1-4木材在不一样温度下分解产生气体组成 气体成份(体积分数,%) 温度/℃ CO2 CO CH4 C2H4 H2 300 56.07 40.17 3.76 — — 400 49.36 34.00 14.31 0.86 1.47 500 43.20 29.06 21.72 3.68 2.34 600 40.98 27.20 23.42 5.74 2.66 700 38.56 25.19 24.94 8.50 2.81 2.煤燃烧产物 (三)金属燃烧产物 三、燃烧产物危害性 起源 主要生理作用 短期(10min) 估量致死 浓度(ppm) 纺织品、聚丙烯腈尼龙、 聚氨酯等物质燃烧时 分解出氰化氢(HCN) 一个快速致死、 窒息性毒物 350 纺织物燃烧时产生二氧化氮 (NO2)和其余氮氧化物 肺强刺激剂,能引发 即刻死亡及滞后性伤害 >200 由木材、丝织品、尼龙燃烧 产生氨气(NH3) 强刺激性,对眼、 鼻有强烈刺激作用 >1000 第四节 燃烧产物 起源 主要生理作用 短期(10min)估量 致死浓度(ppm) PVC电绝缘材料,其余含氯 高分子材料及阻燃处理物热 分解产生氯化氢(HCI) 呼吸刺激剂,吸附于微粒上HCl潜在危险性较之等量HCl气体要大 >500,气体或 微粒存在时 氟化树脂类及一些含溴阻燃 材料热分解产生含卤酸气体 呼吸刺激剂 约400(HF) 约100(COF2) >500(HBr) 含硫化合物及含硫物质燃烧 分解产生二氧化硫(SO2) 强刺激剂,在远低于致死浓度下即使人难以忍受 >500 由聚烯烃和纤维素低温热解 (400℃)产生丙醛 潜在呼吸刺激剂 30~100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燃烧产生两种主要燃烧产物。其中,二氧化碳即使无毒,但当达成一定浓度时,会刺激人呼吸中枢,造成呼吸急促、烟气吸入量增加,而且还会引发头痛、神志不清等症状。   而一氧化碳是火灾中致死主要燃烧产物之一,其毒性在于对血液中血红蛋白高亲和性,其对血红蛋白亲和力比氧气高出250倍,因而,它能够妨碍人体血液中氧气输送,引发头痛、虚脱、神志不清等症状和肌肉调整障碍等。一氧化碳对人影响见表1.1.6。 表1-1-6一氧化碳对人影响 影响情况 CO浓度(ppm) 碳氧血红 蛋白浓度(%) 在其中工作8h允许浓度 50 — 暴露1h不产生 显著影响浓度 400—500 — 1h暴露后有显著 影响浓度 600~700 — 1h暴露后引发不适, 但无危险症状浓度 1000~1200 — 暴露1h后有危险浓度 1500— 35 在1h内即会致死浓度 4000及以上 50 本章思索题 1.怎样了解燃烧条件? 2.燃烧分为哪些类型? 3.固体、气体、液体燃烧各自有哪些类型和特点? 4.举例说明燃烧产物(包含烟)有哪些毒害作用,其危害性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二章 火灾基础知识 第二章 火灾基础知识 学习要求   经过本章学习,应了解火灾定义与分类,了解火灾危害性和火灾发生常见原因,熟悉火灾蔓延机理与路径,以及灭火基本原理与方法。   火灾基础知识主要包含火灾定义、分类与危害,火灾发生常见原因,建筑火灾蔓延机理与路径,灭火基本原理与方法等内容。 第一节 火灾定义、分类与危害   火灾是灾害一个,造成火灾发生现有自然原因,又有许多人为原因。掌握火灾定义、分类及其危害特征,是了解火灾规律、研究怎样防范火灾基础。 第一节 火灾定义、分类与危害 一、火灾定义   依照国家标准《消防基本术语(第一部分)》(GB 5907--1986),火灾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燃烧所造成灾害。 第一节 火灾定义、分类与危害 二、火灾分类   依照不一样需要,火灾能够按以下不一样方式进行分类。 (一)按照燃烧对象性质分类   按照国家标准《火灾分类》(GB/T 4968--)要求,火灾分为A、B、C、D、E、F 6类。 第一节 火灾定义、分类与危害   A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这种物质通常具备有机物性质,通常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余烬。比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   B类火灾:液体或可熔化固体物质火灾。比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等火灾。 第一节 火灾定义、分类与危害   C类火灾:气体火灾。比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氢气、乙炔等火灾。   D类火灾:金属火灾。比如,钾、钠、镁、钛、锆、锂等火灾。   E类火灾:带电火灾。物体带电燃烧火灾。比如,变压器等设备电气火灾等。   F类火灾:烹饪器具内烹饪物(如动物油脂或植物油脂)火灾。 第一节 火灾定义、分类与危害 (二)按照火灾事故所造成灾害损失程度分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4月9日颁布《生产安全事故汇报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中要求生产安全事故等级标准,消防部门将火灾分为尤其重大火灾、重大火灾、较大火灾和通常火灾四个等级。 第一节 火灾定义、分类与危害 1)尤其重大火灾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火灾。 2)重大火灾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火灾。 第一节 火灾定义、分类与危害 3)较大火灾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圳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火灾。 4)通常火灾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能火灾。   注:“以上”包含本数,“以下”不包含本数。 第一节 火灾定义、分类与危害 三、火灾危害 (一)危害生命安全 (二)造成经济损失 (三)破坏文明结果 (四)影响社会稳定 (五)破坏生态环境 第二节 火灾发生常见原因   事故都有起因,火灾也是如此。分析起火原因,了解火灾发生特点,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利用技术方法,有效控火,预防和降低火灾危害。 第二节 火灾发生常见原因 一、电气 二、吸烟 三、生活用火不慎 四、生产作业不慎 五、设备故障 六、玩火 七、放火 八、雷击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机理与路径   通常情况下,火灾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由发展到熄灭过程,其发生、发展直至熄灭过程在不一样环境下会展现不一样特点。本节主要介绍建筑火灾蔓延传热基础、烟气蔓延及火灾发展几个阶段。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机理与路径 一、建筑火灾蔓延传热基础 (一)热传导 (二)热对流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机理与路径 表1-2 -1 一些惯用材料热导率 材料 热导率 k/[W/ (m·K)] 密度 p/ (kg/m³) 材料 热导率 k/[W/ (m·K)] 密度 p/ (kg/m³) 铜 387 8940 黄松 0.14 640 (低碳)钢 45.8 7850 石棉板 0.15 577 混凝土 0.8—1.4 1900~2300 纤维绝缘板 0.041 229 玻璃(板) 0.76 2700 聚氨酯泡沫 0.034 20 石膏涂层 0.48 1440 普通砖 0.69 1600 有机玻璃 0.19 1190 空气 0.026 1.1 橡木 0.17 800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机理与路径 (三)热辐射 二、建筑火灾烟气蔓延 (一)烟气扩散路线   逐步冷却烟气和冷空气流向燃烧区,形成了室内自然对流,火越烧 越旺,如图1-2-1所表示。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机理与路径 图1-2-1着火房间内自然对流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机理与路径   烟气扩散流动速度与烟气温度和流动方向关于。烟气在水平方向扩散流动速度较小,在火灾早期为0.1~0.3m/s,在火灾中期为0.5~0.8m/s。烟气在垂直方向扩散流动速度较大,通常为1~5m/s。在楼梯问或管道竖井中,因为烟囱效应产生抽力,烟气上升流动速度更大,可达6~8m/s,甚至更大。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机理与路径 (二)烟气流动驱动力   烟气流动驱动力包含室内外温差引发烟囱效应,外界风作用、通风空调系统影响等。 1.烟囱效应 2.火风压 3.外界风作用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机理与路径 (三)烟气蔓延路径   火灾时,建筑内烟气呈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蔓延路径主要有:内墙门、洞口,外墙门、窗口,房间隔墙,空心结构,闷顶,楼梯间,各种竖井管道,楼板上孔洞及穿越楼板、墙壁管线和缝隙等。对主体为耐火结构建筑来说,造成蔓延主要原因有: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机理与路径   未设有效防火分区,火灾在未受限制条件下蔓延;洞口处分隔处理不完善,火灾穿越防火分隔区域蔓延;防火隔墙和房间隔墙未砌至顶板,火灾在吊顶内部空间蔓延;采取可燃构件与装饰物,火灾经过可燃隔墙、吊顶、地毯等蔓延。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机理与路径 1.孔洞开口蔓延 2.穿越墙壁管线和缝隙蔓延 3.闷顶内蔓延 4.外墙面蔓延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机理与路径 三、建筑火灾发展几个阶段   对于建筑火灾而言,最初发生在室内某个房间或某个部位,然后由此蔓延到相邻房间或区域,以及整个楼层,最终蔓延到整个建筑物。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早期增加阶段、充分发展阶段和衰减阶段。图1-2-2为建筑室内火灾温度一时间曲线。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机理与路径 平均温度 轰燃 早期增 长阶段 充分发 展阶段 衰减 阶段 时间 图1-2-2 建筑室内火灾温度——时间曲线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机理与路径 (一)早期增加阶段 (二)充分发展阶段 (三)衰减阶段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机理与路径   上述后两个阶段是通风良好情况下室内火灾自然发展过程。实际上,一旦室内发生火灾,经常伴有些人为灭火行动或者自动灭火设施开启,所以会改变火灾发展过程。不少火灾还未发展就被扑灭,这么室内就不会出现破坏性高温。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机理与路径   假如灭火过程中,可燃材料中挥发分并未完全析出,可燃物周围温度在短时间内依然较高,易造成可燃挥发分再度析出,一旦条件适宜,可能会出现死灰复燃情况,这种问题不容无视。   为预防火势失去控制,继续扩大燃烧而造成灾害,需要采取以下方法将火扑灭,这些方法根本原理是破坏燃烧条件。 一、冷却灭火 二、隔离灭火 三、窒息灭火 四、化学抑制灭火 本章思索题 1.火灾按燃烧对象是怎样分类? 2.火灾发生常见原因有哪些? 3.建筑火灾蔓延路径有哪些? 4.灭火基本方法有哪些? 第三章 爆炸基础知识 第三章 爆炸基础知识 学习要求   经过本章学习,应了解爆炸定义和分类,了解爆炸极限与温度极限概念与应用,掌握常见爆炸危险源特征及爆炸形成机理。   爆炸因为破坏力强,危害性大,往往还伴伴随火灾及其余灾害发生,因而需要引发消防工作者尤其重视。本章主要介绍爆炸基本概念、分类及爆炸极限、爆炸危险源等知识。了解爆炸发生条件和机理,是了解和应用防火防爆技术必要理论基础,对于防范爆炸发生、处置爆炸事故尤为主要。   爆炸是物质从一个状态快速转变成另一个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产生高温,并放出大量气体,同时产生声响现象。火灾过程有时会发生爆炸,从而对火势发展及人员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爆炸发生后往往又易引发大面积火灾。 一、爆炸定义 二、爆炸分类 (一)物理爆炸 (二)化学爆炸 1.炸药爆炸   炸药是为了完成可控制爆炸而尤其设计制造物质,其分子中含有不稳定基团,绝大多数炸药本身含有能产生氧气物质,不需要外界提供氧就能爆炸,但炸药爆炸需要外界引火源引发,其爆炸一旦失去控制,将会造成巨大灾难。 (1)炸药爆炸特点。 (2)炸药爆炸破坏作用。 2.可燃气体爆炸   可燃气体爆炸是指物质以气体、蒸气状态所发生爆炸。气体爆炸因为受体积能量密度制约,造成大多数气态物质在爆炸时产生爆炸压力分散在5~10倍于爆炸前压力范围内,爆炸威力相对较小。按爆炸原理,气体爆炸包含混合气体爆炸、气体单分解爆炸两种。 (1)混合气体爆炸是指可燃气(或液体蒸气)和助燃性气体混合物在引火源作用下发生爆炸,较为常见。 (2)气体单分解爆炸是指单一气体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发生分解反应并产生大量反应热,使气态物膨胀而引发爆炸。 3.可燃粉尘爆炸   粉尘是指分散固体物质。粉尘爆炸是指悬浮于空气中可燃粉尘触及明火或电火花等火源时发生爆炸现象。可燃粉尘爆炸应具备3个条件,即粉尘本身具备爆炸性、粉尘必须悬浮在空气中并与空气混合到爆炸浓度、有足以引发粉尘爆炸火源。 (1)粉尘爆炸过程。 (2)粉尘爆炸特点。 1)连续性爆炸是粉尘爆炸最大特点,因初始爆炸将沉积粉尘扬起,在新空间中形成更多爆炸性混合物而再次爆炸。 2)粉尘爆炸所需最小点火能量(见本章第三节)较高,通常在几十毫焦耳以上,而且热表面点燃较为困难。 3)与可燃气体爆炸相比,粉尘爆炸压力上升较迟缓,较高压力连续时间长,释放能量大,破坏力强。 (3)影响粉尘爆炸原因。 1)颗粒尺寸。颗粒越细小其比表面积越大,氧吸附也越多,在空中悬浮时间越长,爆炸危隆越大。 2)粉尘浓度。粉尘爆炸与可燃气体、蒸气一样,也有一定浓度极限,即也存在粉尘爆炸上,下限,单位用g/m³表示。粉尘爆炸上限值很大,比如糖粉爆炸上限为13500g/m³,如此高悬浮粉尘浓度只有沉积粉尘受冲击波作用才能形成。 3)空气含水量。空气中含水量越高,粉尘最小引爆能量越高。 4)含氧量。伴随含氧量增加,爆炸浓度极限范围扩大。 5)可燃气体含量。有粉尘环境中存在可燃气体时,会大大增加粉尘爆炸危险性。 (三)核爆炸   因为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出核能所形成爆炸,称为核爆炸。如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爆炸都属于核爆炸 第二节 爆炸极限   爆炸极限通常认为是物质发生爆炸必须具备浓度范围。对于可燃气体、液体蒸气和粉尘等不一样形态物质,通常以与空气混合后体积分数或单位体积中质量等来表示遇火源会发生爆炸最高或最低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浓度极限,简称爆炸极限。 第二节 爆炸极限   能引发爆炸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能引发爆炸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爆炸上限和下限之间间隔称为爆炸范围。 第二节 爆炸极限 一、气体和液体蒸气爆炸极限   气体和液体蒸气爆炸极限通惯用体积分数(%)表示。不一样物质因为其理化性质不一样,其爆炸极限也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物质,在不一样外界条件下,其爆炸极限也不一样。通常,在氧气中爆炸极限要比在空气中爆炸极限范围宽,部分可燃气体在空气和氧气中爆炸极限见表1—3—1。 第二节 爆炸极限 表1-3-1 部分可燃气体在空气和氧气中爆炸极限 (%) 在空气中(%) 在氧气中(%) 物质名称 下限 上限 下限 上限 氢气 4.0 75.0 4.7 94.0 乙炔 2.5 82.0 2.8 93.0 甲烷 5.0 15.0 5.4 60.0 乙烷 3.0 12.45 3.0 66.0 丙烷 2.1 9.5 2.3 55.0 第二节 爆炸极限 乙烯 2.75 34.0 3.0 80.0 丙烯 2.0 11.0 2.1 53.0 氨 15.0 28.0 13.5 79.0 环丙烷 2.4 10.4 2.5 63.0 一氧化碳 12.5 74.0 15.5 94.0 乙醚 1.9 40.0 2.1 82.0 丁烷 1.5 8.5 1.8 49.0 二乙烯醚 1.7 27.0 1.85 85.5 第二节 爆炸极限   除助燃物条件外,对于同种可燃气体,其爆炸极限受以下几方面影响。 (1)火源能量影响。引燃可燃混气火源能量越大,可燃混气爆炸极限范围越宽,爆炸危险性越大。 第二节 爆炸极限 (2)初始压力影响。可燃混气初始压力增加,爆炸范围增大,爆炸危险性增加。值得注意是,干燥一氧化碳和空气混合气体,压力上升,其爆炸极限范围缩小。 (3)初温对爆炸极限影响。可燃混气初温越高,混气爆炸极限范围越宽,爆炸危险性越大。 第二节 爆炸极限 (4)惰性气体影响。可燃混气中加入惰性气体,会使爆炸极限范围变窄,通常上限降低,下限改变比较复杂。当加入惰性气体超出一定量以后,任何百分比可燃混气均不能发生爆炸。 第二节 爆炸极限 二、可燃粉尘爆炸极限   可燃粉尘爆炸极限通惯用单位体积中粉尘质量(g/m³)表示。因为可燃粉尘爆炸浓度上限太大,以致在多数场所都不会达成,所以没有实际意义,通常只应用粉尘爆炸下限。表1-3-2列出了部分粉尘爆炸下限。 第二节 爆炸极限 表1-3-2部分可燃粉尘爆炸特征 物质名称 爆炸下限/ (g/m³) 最大爆炸 压力/ (×105Pa) 自燃点/℃ 最低 点火 能量/mJ 镁 20 5.0 520 80 铝 35—40 6.2 645 20 镁铝合金 50 4.3 535 80 钛 45 3.1 460 120 铁 120 2.5 316 100 锌 500 6.9 860 900 煤 35~45 3.2 610 40 第二节 爆炸极限 硫 35 2.9 190 15 玉米 45 5.0 470 40 黄豆 35 4.6 560 100 花生壳 85 2.9 570 370 砂糖 19 3.9 410.525 30 小麦 9.7~60 4.1~6.6 380—470 50.160 木粉 12.6~25 7.7 225~430 20 软木 30—35 7.0 815 45 纸浆 60 4.2 480 80 第二节 爆炸极限 酚苯树脂 25 7.4 500 10 脲醛树脂 90 4.2 470 80 环氧树脂 20 6.0 540 15 聚乙烯树脂 30 6.0 410 10 聚丙烯树脂 20 5.3 420 30 聚苯乙烯制品 15 5.4 560 40 聚乙酸乙烯树脂 40 4.8 550 160 硬脂酸铝 15 4.3 400 15 第二节 爆炸极限 三、爆炸混合物浓度与危险性关系   爆炸性混合物在不一样浓度时发生爆炸所产生压力和放出热量不一样,因而具备危险性也不一样。在爆炸下限时,爆炸压力通常不会超出4×105Pa,放出热量不多,爆炸温度不高。伴随爆炸性混合物中可燃气体或液体蒸气浓度增加,爆炸产生热量增多,压力增大。 第二节 爆炸极限   当混合物中可燃物质浓度增加到稍高于化学计量浓度时,可燃物质与空气中氧发生充分反应,所以爆炸放出热量最多,产生压力最大。当混合物中可燃物质浓度超出化学计量浓度时,爆炸放出热量和爆炸压力随可燃物质浓度增加而降低。 第二节 爆炸极限 四、爆炸极限在消防上应用   物质爆炸极限是正确评价生产、储存过程火灾危险程度主要参数,是建筑、电气和其余防火安全技术主要依据。控制可燃性物质在空间浓度低于爆炸下限或高于爆炸上限,是确保安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基本方法之一。详细应用有以下几方面。 第二节 爆炸极限 1)爆炸极限是评定可燃气体火灾危险性大小依据,爆炸范围越大,下限越低,火灾危险性就越大。 第二节 爆炸极限 2)爆炸极限是评定气体生产、储存场所火险类别依据,也是选择电气防爆形式依据。生产、储存爆炸下限小于10%可燃气体工业场所,应选取隔爆型防爆电气设备;生产、储存爆炸下限大于或等于10%可燃气体工业场所,可选取任一防爆型电气设备。 第二节 爆炸极限 3)依照爆炸极限能够确定建筑物耐火等级、层数、面积、防火墙占地面积、安全疏散距离和灭火设施。 第二节 爆炸极限 4)依照爆炸极限确定安全操作规程,比如,采取可燃气体或蒸气氧化法生产时,应使可燃气体或蒸气与氧化剂配比处于爆炸极限范围以外,若处于或靠近爆炸极限范围进行生产时,应充惰性气体稀释和保护。 第三节 爆炸危险源   发生爆炸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爆炸介质,二是引爆能源。两个基本要素二者缺一不可。在生产中,爆炸危险源可从潜在爆炸危险性、存在条件及触发原因等几方面来确定,详细包含能量与危险物质、物不安全状态、人不安全行为以及管理缺点等。 第三节 爆炸危险源 一、引发爆炸直接原因   通常,引发爆炸事故直接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第三节 爆炸危险源 (一)物料原因   生产中使用原料、中间体和产品大多是有火灾、爆炸危险性可燃物。因为工作场所过量堆放物品,对易燃易爆危险品没有安全防护方法,产品下机后不待冷却便入库堆积,不按要求掌握投料数量、投料比、投料先后次序,控制失误或设备故障造成物料外溢,生产粉尘或可燃气体达成爆炸极限等原因,均会酿成爆炸事故。 第三节 爆炸危险源 (二)作业行为原因   作业行为造成爆炸原因有:违反操作规程、违章作业、随意改变操作控制条件;生产和生活用火不慎,乱用炉火、灯火、乱丢未熄灭火柴杆、烟蒂;判断失误、操作不妥,对生产出现超温、超压等异常现象束手无策;不按科学态度指挥生产、盲目施工、超负荷运转等。 第三节 爆炸危险源 (三)生产设备原因   因为设备缺点造成产生火灾原因有:选材不妥或材料质量有问题,而致设备存在先天性缺点:因为结构设计不合理,零部件选配不妥,而致设备不能满足工艺操作要求;因为腐蚀、超温、超压等而致出现破损、失灵、机械强度下降、运转摩擦部件过热等。 第三节 爆炸危险源 (四)生产工艺原因   生产工艺原因主要表现为:物料加热方式方法不妥,致使引燃引爆物料;对工艺性火花控制不力而致形成引火源;对化学反应型工艺控制不妥,致使反应失控;对工艺参数控制失灵,而致出现超温、超压现象。 第三节 爆炸危险源   另外,还因为人有意破坏,如放火、停水、停电、毁坏设备及地震、台风、雷击等自然灾害也一样可能会引发爆炸。 第三节 爆炸危险源 二、常见爆炸引火源   依照前文所述,引火源是发生爆炸必要条件之一,常见引发爆炸引火源主要有机械火源、热火源、电火源及化学火源,见表1-3-3。 第三节 爆炸危险源 表1-3-3常见引发爆炸引火源 火源类别 火源举例 火源类别 火源举例 机械火源 撞击、摩擦 电火源 电火花、 静电火花、雷电 热火源 高温热表面、 日光照射并聚焦 化学火源 明火、化学反应热、 发烧自燃 第三节 爆炸危险源 (一)机械火源   撞击、摩擦产生火花,如机器上转动部分摩擦,铁器相互撞击或铁制工具打击混凝土地面,带压管道或铁制容器开裂等,都可能产生高温或火花,成为爆炸起因。 第三节 爆炸危险源 (二)热火源 1.高温表面 2.目光照射 (三)电火源 1.电火花 2.静电火花 3.雷电 第三节 爆炸危险源 (四)化学火源   化学火源有明火、化学反应热等。 第三节 爆炸危险源 三、最小点火能量   所谓最小点火能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每一个气体爆炸混合物起爆最小点火能量,现在都采取毫焦(mJ)作为最小点火能量单位。表1-3-4列出部分可燃气体和蒸气在一定条件下在空气中最小点火能量。 第三节 爆炸危险源 表1-3-4部分可燃气体和蒸气在空气中最小点火能量 (单位:mJ) 物质名称 最小点火能量 物质名称 最小点火能量 乙烷 0.285 丁酮 0.68 丙烷 0.305 丙酮 1.15 甲烷 0.47 乙酸乙酯 1.42 庚烷 0.70 甲醚 0.33 乙炔 0.02 乙醚 0.49 乙烯 0.096 异丙醚 1 14 第三节 爆炸危险源 丙炔 0.152 三乙胺 0.75 丙烯 0.282 乙胺 2.4 丁二烯 0.175 呋喃 0.225 氯丙烷 1.08 苯 0.55 甲醇 0.215 环氧乙烷 0.087 异丙醇 0.65 二硫化碳 0.015 乙醛 0.325 氢 0.02 本章思索题 1.爆炸有几个类型? 2.爆炸浓度极限概念是什么?其在消防中意义主要有哪些? 3.粉尘爆炸条件有哪些? 4.什么是最小点火能量? 5.常见爆炸引火源有哪些? 6.引发爆炸常见原因有哪些? 第四章  易燃易爆危险品消防安全知识 第四章 易燃易爆危险品消防安全知识 学习要求   经过本章学习,应了解易燃易爆危险品概念及分类,了解易燃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物质和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物质、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等几类易燃易爆危险品火灾危险特征。 第四章 易燃易爆危险品消防安全知识   危险品系指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性质,在运输、装卸和储存保管过程中,易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毁而需要尤其防护物品。现在常见、用途较广危险物品有余种。   爆炸品系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撞击等),能发生激烈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气体和热量,造成周围压力急剧上升,发生爆炸,从而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物品。 一、爆炸品分类   爆炸品实际上是火药、炸药和爆炸性药品及其制品总称。爆炸品按其爆炸危险性大小分为以下5项: 1)具备整体爆炸危险物质和物品(整体爆炸,是指瞬间影响到几乎全部装入量爆炸)。比如,爆破用电雷管、非电雷管、弹药用雷管、叠氮铅、雷汞等起爆药,三硝基甲苯(TNT)、硝胺炸药、浆状炸药、无烟火药、硝化棉、硝化淀粉、硝化甘油、黑火药及其制品等均属此项。 2)具备迸射危险,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物质和物品。比如,带有炸药或抛射药火箭、火箭弹头,装有炸药炸弹、弹丸、穿甲弹,非水活化带有或不带有爆炸管、抛射药或发射药照明弹、燃烧弹、烟幕弹、催泪弹,以及摄影闪光弹、闪光粉,地面或空中照明弹,不带雷管民用炸药装药、民用火箭等均属此项。 3)有燃烧危险并有局部爆炸危险或局部迸射危险或两种危险都有,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物质和物品。比如,速燃导火索、点火管、点火引信,二硝基苯、苦味酸钠、苦味酸铵、乙醇含量大于或等于25%或者增塑剂含量大于或等于18%硝化纤维素、油井药包、礼花弹等均属此项。 4)不展现重大危险物质和物品。该项爆炸品危险性较小,万一被点燃或引爆,其危险作用大部分局限在包装件内部,而对包装件外部无重大危险。比如,导火索、手持信号弹、响墩、信号火炬、爆竹等均属此项。 第一节 爆炸品 5)有整体爆炸危险非常不敏感物质。该项爆炸品性质比较稳定,在燃烧试验中不会爆炸。比如,铵油炸药、铵沥蜡炸药等。 6)无整体爆炸危险极端不敏感物品。 二、爆炸品特征及参数   爆炸品特征主要表现于其受到摩擦、撞击、振动、高热或其余能量激发后,就能产生激烈化学反应,并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大量热量和气体而发生爆炸性燃烧。其主要危险特征包含爆炸性和敏感性。 (一)爆炸性   爆炸物品都具备化学不稳定性,在一定作用下,能以极快速度发生猛烈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和热量在短时间内无法逸散开去,致使周围温度快速上升和产生巨大压力而引发爆炸。 (二)敏感度   任何一个爆炸品爆炸都需要外界供给它一定能量——起爆能。不一样炸药所需起爆能也不一样。某一炸药所需最小起爆能,即为该炸药敏感度。不一样形式炸药对不一样形式外界作用敏感度是不一样。影响爆炸品敏感度原因很多,而爆炸品化学组成和结构是决定敏感度内在原因。另外,影响炸药敏感度外来原因还有温度、杂质、结晶、密度等。   《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 6944--中第二类气体中易燃气体项属于易燃易爆危险品范围。所谓易燃气体是指温度在20℃、标准大气压101.3kPa时,爆炸下限≤13%(体积),或燃烧范围大于12个百分点(爆炸浓度极限上、下限之差)气体。 第二节 易燃气体   比如,氢气、一氧化碳,乙炔气、甲烷等碳五以下烷烃、烯烃,无水一甲胺、二甲胺、三甲胺,环丙烷、环丁烷、环氧乙烷,四氢化硅、液化化石油气等。 一、易燃气体分级   依照《易燃易爆危险品火灾危险性分级及试验方法第一部分:易燃易爆物品火灾危险性分级》(GA/T536.1—)易燃气体分为两级。   Ⅰ级:爆炸下限<10%;或不论爆炸下限怎样,爆炸极限范围≥12个百分点。   Ⅱ级:10%≤爆炸下限<13%,而且爆炸极限范围<12个百分点。   实际应用中,通常将爆炸下限<10%气体归为甲类火险物质,爆炸下限≥10%气体归为乙类火险物质。 二、易燃气体火灾危险性 (一)易燃易爆性   易燃气体主要危险性是易燃易爆性,全部处于燃烧浓度范围之内易燃气体,遇火源都可能发生着火或爆炸,有易燃气体碰到极微小能量引火源作用即可引爆。   易燃气体着火或爆炸难易程度,除受引火源能量大小影响外,主要取决于其化学组成,而其化学组成又决定着气体燃烧浓度范围大小、自燃点高低、燃烧速度快慢和发烧量多少。综合易燃气体燃烧现象,其易燃易爆性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1)通常比液体、固体易燃,而且燃烧速度快。 (2)通常来说,由简单成份组成气体,如氢气(H2)比甲烷(CH4)、一氧化碳(CO)等较复杂成份组成气体易燃,燃烧速度快,火焰温度高,着火爆炸危险性大。简单成份气体和复杂成份气体火灾危险性比较见表1—4—1。 表1-4-1 简单成份气体和复杂成份气体火灾危险性比较 气体 名称 化学 组成 最大直线 燃烧速度 /(cm/s) 最高火焰温度/℃ 爆炸浓度范围 (体积分数,%) 氢气 H2 210 2130 4—75 一氧化碳 CO 39 1680 12.5—74 甲烷 CH4 33.8 1800 5~15 (3)价键不饱和易燃气体比相对应价键饱和易燃气体火灾危险性大。这是因为不饱和气体分子结构中有双键或三键存在,化学活性强,在通常条件下,即能与氯、氧等氧化性气体起反应而发生着火或爆炸,所以火灾危险性大。 (二)扩散性   处于气体状态任何物质都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而且能自发地充满任何容器。因为气体分子间距大,相互作用力小,所以非常轻易扩散。气体扩散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比空气轻气体逸散在空气中能够无限制地扩散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并能够顺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消防工程师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