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一、教学对象
适用高职三年制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学生。
二、建议课时及学分
建议课时:56+2W 学分:4.5
三、前置和后置课程
前置课程:《应用数学》
后置课程:《光纤通信技术》、《现代移动通信技术》、《通信工程施工》
四、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通信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重点突出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注重职业技能和工作过程创新能力的培养,更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本书分为“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大部分。还配有相关的习题、自我检测、实验与技能操作训练和EDA仿真实验,能够综合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深入学习电子技术的知识。
五、教学目标
1.会使用常用电子元器件。
通过对二极管、晶体管等元器件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二极管的种类、特性、用处,晶体管的特性和用途,同时学习常用仪表工具的使用,比如:万用表、示波器等。
2.能分析模拟放大电路。
通过对几种放大电路的学习,使学生们掌握对放大器作用的了解,在电路中的应用,能够简单分析电路的特性、也能够识别电路图纸。
3.逻辑代数的运算。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数字电子技术理论,认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能说出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区别,会对不同进制数进行转换。
4.对门电路的应用。
通过学习,能理解基本逻辑关系,会分析各种分立元件构成的基本门电路,能够熟练使用逻辑符号。
5. 能够应用集成触发器
难呢过说出组合逻辑电路与时序逻辑电路的区别,知道基本触发器的种类及功能功能。
六、能力要求:
1.常用电子元器件使用的能力。
通过对二极管、晶体管等元器件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二极管的种类、特性、用处,晶体管的特性和用途,同时学习常用仪表工具的使用,比如:万用表、电烙铁等。
2.模拟放大电路分析的能力。
能说出脉冲信号的分类、矩形脉冲信号的参数,理解二极管、三极管的开关作用及在数字电路中的应用。
3.逻辑代数运算的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数字电子技术理论,认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能进行简单的数字电路的安装和调试,并具备进一步学习电子技术及其专业课的能力。
4.门电路的应用的能力。
会用逻辑运算法则化解逻辑函数,会分析组合逻辑电路的罗姐功能,能列出常用的二进制、二—十进制、8421BCD编码器与译码器的真值表,知道数码管的分类与区别。
5.集成触发器应用的能力
能熟练列出边沿JK、D触发器的真值表,会画出寄存器、计数器的时序波形图。
七、教学内容:
参考学时:56学时
项目名称
工作任务
学时安排
项目一 扩音器放大电路系统
任务1 识别半导体元件及其特性
30
任务1 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及半导体器件检测
任务1基本放大电路分析
任务1负反馈放大器与集成运算分析
任务1 振荡器应的用
任务1 直流稳压电路分析
项目二 学号显示电路系统
任务2 数制换算
6
任务2 逻辑函数化简
任务2 简单显示电路的安装
项目三 抢答器电路系统
任务3 学习基本门电路
12
任务3 组合逻辑电路分析设计
任务3 加法器、减法器的应用
任务3编码器、译码器、多路开关的应用
项目四 数字钟电路系统
任务4 触发器的检测
8
任务4 安装、测试寄存器、计数器电路
任务4 面包板上安装复杂电路
八、教学要求:
1. 授课教师必须在学期开学前依据本课程标准制定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2. 本课程所有教学任务在理实一体化教室完成。
九、考核方式:
取消期末考试,采用“过程考核+任务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按照项目任务的不同,分别采取能力模块考核方式,每个项目考核合格,该门课程成绩合格。
十、教学评价
学院专门教学评价组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课程进行教学评价,主要包括:
1.对课程内容设计与组织安排进行评价,是否符合教学目标。
2.对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评价,是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对课程教师教学风范、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进行评价,是否能够胜任课程教学。
4.对课程的实践教学条件进行评价,是否能够充分满足教学要求。
5.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价,是否使学生达到能力要求。
十一、教学组织
1.成立由系主任、系教学主任、教研室主任及骨干教师组成的考核工作小组,负责教学组织与考核工作。
2.按照本标准,制定学期授课计划,合理设计项目教学和任务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并按要求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必要的准备,突出电子技术职业能力培养。
3.根据动态的教学反馈信息,及时改进,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十二、说明
本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和项目教学相结合,教材选用唐成山编写的《电子技术基础》为理论教材和项目教学的实训教材,以顾永杰写的《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为参考教材。考虑到本校学生和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院实际的教学安排,个别教学内容会稍有改动。
- 3 -
展开阅读全文